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约翰伍重简介第1页/共31页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37年,19岁的伍重顺利进入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师从于施泰因·埃勒·拉斯姆森和卡伊·菲斯科尔。两位总恩师均为丹麦建筑界的领军人物,而且也都是中国迷,其中,拉斯姆森还曾在北京设计过热电站。伍重耳濡目染,接触了大量的中国艺术文化,不知不觉影响了自己的建筑观念。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2页/共31页二战爆发后逃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并受雇于瑞典建筑大师阿斯普朗德的建筑事务所。伍重在瑞典整整工作了3年。尔后便去了芬兰首都赫尔辛斯,和芬兰首屈一指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一道工作。阿尔托比伍重年长20岁,早已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和阿尔托的合作被看作是伍重创作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加深了伍重对有机建筑的理解。尽管这样,伍重仍觉得自己不够充实,仿佛只有周游世界,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中汲取养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
约翰・伍重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已是传奇。——丹麦建筑师协会
第3页/共31页1948年,伍重自我放逐,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活。他前往当时的法国保护国——北非摩洛哥,当他看到当地的村落建筑时,感到十分吃惊。因为,那些朴素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是多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完美而静谧。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的反复运用,深深地触动了伍重,并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他的高层建筑作品中看到当地村落建筑的影子。在美国,伍重拜访了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他从赖特的作品中受到了强烈感染在南美洲,玛雅人和阿兹提克人的古代建筑遗存,同样引起了伍重的浓厚兴趣,那些巨大的水平平面再次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建筑灵感,成为他未来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1950年,伍重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活,回到故乡。他觉得自己已羽毛丰满,便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谁知他参加了一些设计竞赛,但却极少能够得以实施,而且,委托设计项目也相当少。这让踌躇满志的伍重很是郁闷。第4页/共31页1959年,伍重重又踏上游历之旅。在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譬如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在中国逗留期间,伍重在北京拜见了《营造法式》研究第一人、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亚洲之行回国后,伍重在赫尔辛格西郊的一片丘陵地带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金戈居住区。同一时期,伍重还在弗莱登斯堡郊区设计建造了一个住宅区——弗莱登斯堡住宅。伍重并未就此止步,在此基础上,他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添加性建筑”的设计方法,给建筑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两年后,伍重分别在哥本哈根附近的赫列别克和霍尔塔建造了自家的住宅。这两栋建筑明显有着自由的空间处理与不对称的外部结构,矗立在钢筋混凝土支柱上,显然受到了有机建筑原则的影响,然而,从中亦能发现凿斧印。第5页/共31页第6页/共31页1969年,任教于夏威夷大学的乌松,被邀请参加了科威特议会大厦的设计工作。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乌松金质奖章,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伍重这才感慨地说,是奖章治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2001年,在澳洲的莫道克大学学习MBA,毕业后曾经在这里看过歌剧《奥赛罗》和交响音乐会。2003年5月20日,普利兹克建筑大奖的颁奖仪式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由于身体欠佳,85岁的伍重未能亲自参加颁奖仪式,而是由他的两个儿子、同为建筑师的詹·伍重和凯姆·伍重代为领取了10万美元的奖金。这项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所以授予伍重,是为了表彰他创造了一座20世纪最伟大的歌剧院建筑——悉尼歌剧院,以及他对人类建筑事业所倾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第7页/共31页约翰・伍重悉尼歌剧院第8页/共31页座落在悉尼市区北部BennelongPoint,CircularQuaySydney的悉尼歌剧院,贝壳形屋顶下方是结合剧院和厅室的综合建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6年起公开征求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总计共有32个国家、233件作品参选,结果丹麦建筑师约翰·伍重的设计雀屏中选。但后来因施工困难及经费不断追加等问题,伍重与当地政府失和,于1966年愤而离去,从此未再踏上澳洲土地。歌剧院后来由一群澳洲建筑师接手完成。悉尼歌剧院共耗时14年,斥资1200万澳币,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开幕。歌剧院内部有许多地方是用法国进口的玻璃所镶嵌,配上澳洲独有的建材材料,其内部建筑结构则是仿效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神庙。外面的玻璃是由法国制造的双层玻璃──素色及黄玉色,共有700种尺寸、2000片。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艺术表演场地,每年举办约2400次活动,并获得伊丽莎白女王、美国总统福特、克林顿、南非总统曼德拉、联合国前安理会总理安南等众多国际名人造访,为歌剧院增添许多光采。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9页/共31页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起。悉尼歌剧院的外型犹如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第10页/共31页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第11页/共31页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伍重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第12页/共31页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音乐厅装潢华丽,有2690个席位。
内部图第13页/共31页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大利亚艺术家Ronald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trackeraction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大利亚木材,忠实呈现澳大利亚自有的风格。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和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内部图第14页/共31页于1958年12月5日开始,建筑公司为Civil&Civic,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则负责监督和指导。政府出于对资金和公众舆论的担心力求工程尽快开展。然而约翰·伍重的最终设计却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预计延后了47天,这主要是因为遇到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困难(包括天气,没有预料到的雨水改道,工程在正确的结构图准备好之前就已开始,合同文件的改变)。矮墙的工程最终于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尽快开展的行为最终导致后来产生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和这样一个事实:矮墙的强度并不能够支撑它的屋顶结构,因此必须要重建。第15页/共31页在最初的歌剧院设计竞赛中,这些壳并没有几何学上的定义,但在设计过程的开始阶段,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然而,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的工程师们找不到一个建造这些“壳”的方法。使用原地浇筑的混凝土来建造的计划由于造价高昂而遭到了否决,因为屋顶的结构不同,这样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终导致造价高昂。从1957年到1963年,在最后找到一个经济上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之前,设计队伍反复尝试了12种不同的建造“壳”的方法(包括抛物线结构,圆形肋骨和椭圆体)。在“壳”的设计工作是最早利用电脑进行构造分析来完成构造分析的工作之一。在1961年中期,设计队伍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所有的“壳”都由球体创建而来。该办法可以使用那个一个共同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度的圆拱,然后将若干有着相似长度的圆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的剖面。究竟谁是这个解决办法的发明者成了一些争论的主题。“壳”由霍尼布鲁克集团建造,他负责建造了第三阶段。Hornibrook在工厂中制成了2400件预制肋骨和4000件屋顶面板,这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这个解决办法的成就在于利用预制混凝土构建从而避免了建造昂贵的模具(他同样允许让屋顶面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预先建造组合好,而不是在高处一个一个的拼接上)。奥帕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师惊讶于这些“壳”在完工前使用了创新的调节型弯曲钢铁桁构梁来支撑不同的屋顶。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剧院被估计将于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间完成。第16页/共31页建造方式壳体的实现加法原则
将相互连接的标准构件按照一定的法则形成具有丰富变化的建筑类型。通过横梁叠加的方式组合而成。在这种叠加结构中,形成灵活多变的表现性。组合成各种形状。进行壳体和肋架的建造方式之间的转换使用模数化的预制构件把半拱面分解成预制构件营造法式中标准化木构件与肋架中的拼接节点第17页/共31页建造方式壳体的实现对组合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倾向所有肋架保持一致,只是长度以及每个壳体轴线之间的角度不同。将面砖与预制混凝土壳盖浇筑在一起,然后将壳盖与肋架结构固定在一起。第18页/共31页建造方式壳体的实现Strangeencounters(营造法式)thatledremotethemestocomeclosetoUtzon`owncreativity〉“在他看来,预制方法未必能够降低造价或者加快建造速度,却不失为一种获取一流工艺结果的手段”---建筑师BillWheatland肋的构成试验肋分解草图第19页/共31页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十大奇迹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认出的建筑,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
第20页/共31页巴格斯韦德教堂第21页/共31页巴格斯韦德简介座落地点:丹麦,哥本哈根设计完工:1974~1976
由2003年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JornUtzon所设计的这座白色素雅教堂,完成于1976年,位于哥本哈根市郊Bagsvaerd的一块40m×100m基地上。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丹麦建造了许多以服务城市居民的教堂,伍重的这座教堂可说是这一时期丹麦教堂建筑的代表。教堂侧身在长排桦树后,谦逊的伫立在城市的主要干道旁,以封闭内向的立面“回避”吵杂的街道,却不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相反的,因其宜人的尺度,以及所形塑的一种内敛的宗教场所气氛,反倒让人想要接近,甚或走入其中。22m×80m的矩形平面满足了教堂在传教、聚会、办公、庭园等等众多机能,教堂的主入口由一个祈祷室围合成一个入口庭院。教堂主厅近乎方形,以满足教徒半圆形围绕圣坛聚坐的要求,主厅能容纳350人,具有很好的音响效果。主厅的东侧是一些集体用房,由廊道联系并形成几个不同大小的内院。教堂的南向立面相对敞开,并有次要入口联系内外。整个教堂起伏变化的外观造型反映室内空间的变化。第22页/共31页浮云与大地第一张描绘的是迪卡尔式的平坦大地,天空积云翻滚,画面的透视感极强,理性而平整的大地,与光怪陆离、变化万千的苍穹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果说前者是代表规整的人工秩序的话,那么后者表现的则是苍穹捉摸不定的形式和无法度量的深度。第二张草图中,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已经转化为教堂的建筑形式。一方面,天空的积云演变为沿中殿轴线透视方向形成的纵向拱壳;另一方面,人在拱壳下方情不自禁地聚集成为一个整体,充分体现了教堂作为一个社会凝聚机构的思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希腊语“教堂”(ecclesia)一词作为“聚集场所”(houseofassembly)的词源学回应。第二张草图上还有一个幻象般的十字架,其横杆与拱壳的跨宽相平行,而直立杆则与透视中轴重合在一起。该草图表达的二元对立主题,在后来实际建成的教堂中,转化为更复杂和含混的形式。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伍重跨文化特征的重檐拱壳(pagoda-vault)观念所引起的作用肯定不是无关紧要,他试图在狭义的基督教欧洲中心主义以外,寻求教堂的神圣意义。这两张草图也从另一侧面暗合了伍重长期以来探索的“屋顶与基座”的跨文化寓意。第23页/共31页“云”的剖面体现巴格斯韦德教堂圣殿的构思,来源于伍重多次到夏威夷瓦胡岛度假的经历。“在巨大的沙滩上,迎风的一侧,信风从加利福尼亚海面数千米以上的高空中不停的吹来,就像平稳的微风……微风带来云,接着光和太阳穿过云层照到沙滩。”打动伍重的是经过云层反射的日光,他的设计草图显示了云层如何转变成建筑纵向剖面上的多重拱壳,而云层顶端日光穿出的地方演变为天窗的位置。多重拱壳不仅模拟了云层,而且也像云层一样反射光线。第24页/共31页内部拱壳的形状是对“云”这一意向的翻译,但是伍重在设计时同时考虑了声学对形状的影响。右图为声线分析。该教堂中以标准尺寸的混凝土砌块建筑外壳,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薄壳相结合。在这里的层次上,我们可以声称预制的模数组合不仅符合普世文明的价值,而且代表了他的规范化运用能力;而现浇薄壳拱顶则是一种适用于单一场址的单一结构创造。我们可以认为两者之一肯定了普世文明的规范,而另一则宣布了特殊文化的价值。第25页/共31页该教堂的平面构成与众不同,它由围合房间的外廊以及庭院构成,建筑有明显的中轴线和纵向延伸性,这让人想到中国古代寺院的平面关系,但是庭院和建筑都不能在纵向上穿越,于是廊的作用便绝对重要,廊划分了基本单元并成为交通系统,这与日本建筑中通廊高于院子的地面,院子较少进入而成为观看系统极为相似。队伍重来说异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促销活动广告语
- 企业开展“强素质树形象”活动情况小结
- 中秋节日的慰问信(17篇)
- 中学秋季开学典礼活动主持词范文(8篇)
- 中秋佳节的活动主持词范文(5篇)
- DB12-T 1071-2021 氟骨症现症病人随访管理规范
- 影响粉末静电喷涂质量的诸多因素
- 耐火材料 高温耐压强度试验方法 征求意见稿
- 戈雅课件教学课件
-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
- 妇产科临床路径分析:优化医疗流程
- 2023四年级学生劳动素养考试试题
- 《航空法规全》课件
- 电力电缆线路 电缆排管敷设(建筑电气施工)
- 综合实践活动课《早餐与健康》优质课件
- 爆破安全工作总结
- 物业保安、保洁项目投标书
- 眼视光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预防母婴传播培训
- 房屋改造方案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年电子维修培训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