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后殖民主义文论LiteraryTheoryofPostcolonialism一、几个相关概念殖民(colony):在原初意义上用于描述人们迁移到世界其他地方并在那里展开新的定居生活的现象。(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15)后来这一定义因其对“其他地方”有无原住民只字未提,而被认为含有殖民色彩。帝国主义(Imperialism):一个国家通过军事占领对另一个地区行使权威,包括在军事、经济、文化上和象征意义上行使权力。(朱刚:475)殖民主义(Colonialism):殖民主义则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扩展形式,表现为往该地区移民,占领那里的资源,统治占领地的原住民。(朱刚:475)东方学:(Orientalism)东方学(东方主义)是一门综合了哲学、语言学、人种学等学科,主要从东方文本的西语译本或西方学者有关东方文明的论述来阐释东方文明的学科。(任一鸣:43)二、概述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EdwardW.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问世,开创了后殖民研究,使之成为继后结构主义①又一波批评浪潮。后殖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趋于成熟,影响波及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领域。其理论蕴含丰富,批判意识强烈,这使得它成为欧美学术变革标志和比较时新的批评方法。西方学界对于后殖民的表述各异,诸如后殖民批评、后殖民研究、后殖民话语、后殖民理论等。后殖民研究跨越哲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文化研究等不同学科。它以阶级、性别、种族为参照系,反思并拓展西方各派文化批判思潮,关注白种人/非白种人、宗主国/殖民地的对立互动。后殖民理论脱胎于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②。它一方面扎根第三——————————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泛指取代结构主义的各种批评理论和方法。它利用结构主义提供的基本命题继续推导,对符号、知识、主体性等范畴作了新的阐释,形成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质疑。其中德里达的解构批评理论、巴特的文本理论、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等影响较大。(赵一凡:167)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心主体的分裂,参照物的丧失,道德判断和科学判断之间的联系的崩溃,形象胜于叙事,美学胜于伦理等。(刘捷:120)世界,另一方面立足西方思想舞台,与女权、文化研究、全球化研究同气相求,彼此呼应,共同走向一种宏大多元的文化反思与批判。(赵一凡:201)三、后殖民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理论渊源1、社会背景如果从194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并对那里实施殖民算起,殖民主义延续了450多年,伴随而来的非殖民化斗争到20世纪中叶终于使老殖民宗主国的殖民活动寿终正寝。二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前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至70年代非殖民化运动已经基本完成。但作为一种控制掠夺形式的殖民主义并没有消失。新老帝国主义继续使用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渗透和控制,使得当代世界的主导权仍然把持在原先的新老殖民者手中,只不过控制和掠夺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如果说,殖民主义主要是对经济、政治、军事和国家主权进行侵略控制和干涉的话,那么后殖民主义则是强调对文化、知识、语言和文化霸权方面的控制。在一定意义上,后殖民主义研究是20世纪中叶非殖民运动的继续,只是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斗争转到了学术研究,场所从现实世界转到了教学科研机构。而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而获得自身的独立和发展,成为后殖民理论必须面对的问题。(朱刚:474—477)2、发展历程后殖民主义并非20世纪中叶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对殖民主义的长期反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叶,一大批理论家就已经开始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对于后殖民主义兴起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在19世纪后半叶就已萌芽,而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始出现一种新意识和新理论。其理论自觉和成熟是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1978)出版为标志。在萨义德之后,最重要的理论家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斯皮瓦克将女权主义理论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①理论整合在自己的后殖民理论中,从而成为一位有广泛影响的批评家。而霍米·巴巴则张扬第三世界文化理论,注重符号学与文化层面的后殖民批评、并将自己的研究从非洲文学转到印度次大陆上来。①解构主义(Deconstructuralism)拒绝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它的批判对象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赵一凡:259)其后,英格兰希雷德福大学博士约翰·唐林森(JohnTomlinson)以其《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1985)开始了对后殖民的媒体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全球资本主义和现代性话语的批判,从多维文化权力层面,分析揭示出文化殖民主义的内蕴及其历史走向。另外,比尔·阿什克罗夫特(BillAshcroft)、加雷斯·格里菲斯(GovrethGriffiths)和海伦·蒂芬(HelenTiffin)的著作《帝国反击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TheEmpireWritesBack:TheoryandPracticeinPostcolonialLiteratures),强调所谓“混成”(hybridization),即本土传统通过这一形式与帝国残存相结合,以一种语言创设出一种新的后殖民表述方式。近年来,一批新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并汇入后殖民批评思潮中,如英国的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和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kJameson),尤其是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研究,为后殖民批评注入了活力。他近年发表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表明他的视点始终集中在全球文化后现代与后殖民中的第三世界文化的变革与前景上。他试图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文化,即中心与边缘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中,把握第三世界文化的命运,并力求寻觅到后殖民氛围中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契机。杰姆逊期望第三世界文化真正与第一世界文化“对话”,以一种“他者”的文化身份进行一种特异的文化发言,以打破第一世界文化的中心权力话语。此外,文化殖民、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问题,在罗伯特·杨(RobertYoung)的《白色神话:写作史与西方》(WhiteMythologies:WritingHistoryandtheWest)、特里的《妇女、本土、他者》(Woman,Native,Other)、莫汉蒂等编的《第三世界妇女与女权主义政治》(ThirdWorldWomenandthePoliticsofFeminism),以及丹尼斯·李(DanielLee)、贝尔·胡克斯(BellHooks)和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LouisGatesJr.)的研究中,都作出了自己独到阐释,使后殖民主义理论具有了更全面的理论形态。同时,非洲、印度、日本、韩国、中国、新加坡,都有一批从事文化、文学、哲学研究的学者在讨论后殖民主义问题和前景。(朱立元:416)3、理论渊源后殖民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期的两位理论家,前意共领导人葛兰西(AntonioGramsci,1891-1937)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和法侬的(FranzFanon,1925-1961)“民族文化”理论,对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其后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MichelFoucault,1926-1984)“话语”理论和“权力”理论,则成为后殖民主义思潮中的核心话题。3.1葛兰西的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受安东尼·葛兰西“文化领导权”(CulturalHegemony)理论影响很大。“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这个词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表达分别是“egemon”和“egemonia”,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到了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用于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到了葛兰西手中,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而这种支配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还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他认为统治阶级行使权力的手段除了强制性的立法、司法、武力以外,还会通过宣传和灌输思想与价值观让人民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因此,资本主义通过对文化制度的大规模网络(如学校、教会、政党、报纸、传播媒介和民间社团)的控制,而操纵着整个社会,使其不断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整合唯一。这种资本主义文化网络不断地宣传支持现存生产方式的文化观念,使得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形成资本主义的霸权局面。葛兰西帮助人们认清了意识形态的巨大作用,提醒人们“臣服和意识形态是殖民统治过程中的绝对中心问题”。(朱刚:481)这说明了一个后殖民主义的主要问题,即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统治方式。尽管直接的政治控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之内基本结束,但是其对于殖民地人民的经济与文化掌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也是后殖民主义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西方因其政治权力而对东方的重构过程中东方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从而为反抗这种殖民主义文化、思想和制度提供了一个参照点,为现代殖民主义及其“文化霸权”或“领导权”的分析,确定了一种分析的模式和基本的思维向度。(百度百科:后殖民主义词条)3.2法侬的思想弗兰兹·法侬(FranzFanon)所处的时代正是殖民体系发生动荡转变之时,所以他的论述严格说来是属于反殖民主义领域的。法侬的思想,尤其是他对民族主义的批判,对当代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形成和构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介于政论和文化理论分析之间的论述,表现了他作为一位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知识分子在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的经历。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建树使他得以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法侬的《黑皮肤,白面具》(BlackSkin,WhiteMasks1952),和《地球上不幸的人们》(TheWretchedoftheEarth1961)是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两部重要著作。在《黑皮肤,白面具》中,法侬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狭隘的种族主义思想进行了批评,并充分阐述了他关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论点。法侬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使他成为心理意义上的法国人,而他与生俱来的黑皮肤又使他在生理意义上成为另类。当他遭遇法国种族主义的歧视待遇后,他感觉到了一种民族归属的失落感,一种心理自我和生理自我的分离。他指出,种族主义文化妨碍了黑人的心理健康。针对法属殖民地人民放弃自己的民族语言而说法语的现象,法侬指出,语言意义上的殖民对人的意识有着极大的暗示作用,话语是承载文化的,它支撑着文明的重量。说法语不仅意味着拥有法语所代表的文化优越感,还意味着对整个法语文化集体意识的认可和接受,而这个法国文化却是把黑人认作是恶的和有罪的。从而使黑人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无法排解的自卑情结和劣等民族的痛苦。法侬在《地球上不幸的人们》(TheWretchedoftheEarth)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就是对民族主义的批评。法侬指出,民族主义往往很难突破阶级的界限,因为主要是那些被殖民者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或本土知识分子是一群有特权的中产阶级,他们企图利用“民族主义”作为归附同胞的工具,通过打击殖民制度从而取而代之,占据殖民者的统治地位。(任一鸣:35—41)所以法侬认为反抗殖民主义的主体应是贫苦的农民,是处于边缘的黑人。只有斗争和塑造新文化才可能使第三世界文化摆脱殖民主义的控制,而获得新生。这一点,对其后的后殖民批评家的文化和文论反思提供了一个思想起点。(王岳川:19)3.3福柯的理论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一套话语。所谓特定历史时期的话语,即那个时期不断被重复的,与信仰、价值有关的言语或书写。话语决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以及应该怎么说,它构成了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构成了对经验的组织和再现。话语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说法,它能把信仰、价值或看待世界的特定方式强加给话语的参与者,从而对其思想起到一种强制作用。也就是说,话语不仅致力于使现状合法化,而且对人们的意识实施控制。福柯还认为,权力无所不在,控制着个体的行为。权力的实施不是靠国家的强制性武力,而是靠微观的控制性力量:规训(discipline)。他在《规训与惩罚》(DisciplineandPunish)中说,人类发展史显示,社会对于个人的控制逐渐有了一整套技术、方法、知识、描述、方案和数据,从而形成了一种权力的“微观物理学”(microphysics)。权力的目标在于“驯服”,一方面使人变得更有用,另一方面使人变得更顺从。社会将精神病患者关进疯人院、将罪犯关进监狱,都是实施规训的例子;同样的规训机制也存在于工厂、医院、军队和学校。这些机构的运行都依靠严格的等级划分、标准化的价值判断、任务的重复、严格的时间表和空间管理,使个体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使其行为受到控制。(张剑:121—122)福柯的“权力分析法”(poweranalysis)并非指向统治权的法律属性、国家机器和与之相伴的意识形态,而是指向支配民众和具体权力的操作者,将权力分析建立在支配技术是微型权力的分析上,指出了在权力关系上,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不存在作为普遍模式的二元对立,相反,权力在家庭、受限的团体和各类机构中形成并运用,具有多重关系,渗透到整个社会机体之中。而这一点无疑成为当今的后殖民主义通过边缘话语的分析,去揭露宗主国文化政治霸权的实质开辟了新的思路。(王岳川:29—31)四、后殖民主义关键词①1、身份/认同(Identity)在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中,identity具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某个个人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一个社会里的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性别、阶级、种族);另一方面,当某个人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它也就可以被理解为认同。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在理论上追问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上是谁(身份),以及如何及为什么要追问是谁。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想象的地理和历史”(例如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们讲述的故事)有助于“精神通过把附近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存在方式”。2、自我/他者(Subject/Object)对身份和认同进行讨论,必然会引出一个关于“我”(我们,主体)与“他”(他者,他们,客体)的关系问题。文化身份的建构,始终都与建构者(叙述者“我”)和被建构者(被叙述者“他”)密切相关。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关注自我/他者的问题,通常都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中进行讨论。例如殖民与后殖民、白种人与黄种人、男人与女人等。对于自我/他者关系的研究,实际上是通过文化研究进行社会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并由此解构和消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某些既定的概念与偏见。3、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①转引自《百度百科:后殖民主义词条》。霸权和文化控制的讨论。它关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不平等结构以及由此形成、扩大和加强了的跨国支配,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也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主义》中,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形式,在东方话语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权力关系,一种支配关系,一种不断变化的复杂的霸权关系。而他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更进一步将文化和帝国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萨义德明确指出,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实际上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4、混杂性(Hybridity)从词源上来讲,混杂性一方面指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混杂,特别是人种方面的混杂;另一方面指的是语言,尤其是不同语系、语种或方言之间的混杂。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最早将混杂性的概念借用到了后殖民理论对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在后殖民研究中,巴巴认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作,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分的。被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语,使之变得不纯,从而进一步解构、颠覆殖民话语。5、模拟(Mimicry)模拟是近年后殖民理论中常用的一个词汇。它与另一个同义词,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古典文论中运用的“模仿”(mimesis)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模仿(mimesis):同源系统内的运作表现,是模仿者对被模仿者忠实的复制;模拟(mimicry):目的在于产生出某种与原体相似与不相似之间的“他者”。这个他者介于模拟者与被模拟者之间。模拟,正是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的生动描述。从后殖民的角度看,被征服者在被殖民之后被迫不断地对殖民话语进行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也不断从内部对其进行改造,在殖民意识中发现、撕开裂缝,打破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其中制造含混与杂糅,生成第三空间(Thirdspace),以抵抗本质主义、整体性的西方文化霸权话语。五、后殖民批评“圣神三剑客”的理论贡献(修改)罗伯特·杨在《殖民欲望》(ColonialDesire1995)中称后殖民理论家有“神圣三剑客”的三个主要人物。他们为爱德华·萨义德、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1)萨义德①⑴萨义德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1980)详细考察了古代东方学和现代东方学的不同阶段特征,探讨了东方主义的运行机制。▲东方西方虚构的他者“在萨义德看来,作为欧洲的“他者”,东方从来都是欧洲文化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诸如理性、发展、人道、高级的西方和反常、落后、愚昧、低级的东方这种想象和构建东方的模式,体现的是西方“书写”与东方“被书写”的权力关系。(赵稀方:6)”▲“每一个欧洲人都是种族主义者”萨义德区分了潜在的东方主义(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显在的东方主义(一种形之于各个学科的表述形式)。“萨义德认为:这种潜在的东方主义说明了为什么第一个书写东方的作家,从勒南到马克思(意识形态上的),或者从最严格的学者(雷恩和萨西)到最有想象力的作家(福楼拜和内瓦尔)都将东方看做一个需要西方注意、甚至拯救的地方。因此,萨义德断言:每一个欧洲人,无论他怎样表述东方,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完全的种族中心主义者。(赵稀方:52)”⑵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andImperialism1993)研究19—20世纪的“文化与帝国主义”,特别是小说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没有帝国,就没有欧洲小说”“按照传统的看法,人们通常把帝国主义看作是一种政治、军事行为,而将文化与叙事视为独立的美学。萨义德认为,在帝国主义的过程中,文化事实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欧洲小说的产生与帝国的产生相互伴生:甚至可以说,没有帝国,就没有我们知道的欧洲小说。如果我们真正的研究小说产生的动力,我们会发现小说叙事权力构成的模式与帝国主义倾向之下复杂的意识形态构造之间的并非偶然的交合。(赵稀方:175)”爱德华·萨义德(EdwardW.Said,1935-2003)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也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他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开罗度过,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代表作:《东方学主义》Orientalism(1980),《世界・文本・批评家》TheWorld,theText,andtheCritic(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CriticismInSociety,CultureandImperialism(1993),《知识分子论》RepresentationsoftheIntellectual(1994)。⑶萨义德理论的局限萨义德在他的上述论著中忽略了“东方”和西方内部的反殖民传统。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论述完全限制于西方话语,基本上将东方看作沉默的他者。而他在《东方主义》中声称每一个西方人都是东方主义者,这种断言显然没有看到西方内部的差异。罗伯特·扬在《后殖民主义:一种历史介绍》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三大洲殖民反抗的历史并专门辟有“欧洲的反殖民主义”一章,梳理欧洲反殖民主义思想线索,打破了萨义德有关东方是沉默的他者及西方人全部是东方主义者的结论。2、斯皮瓦克①⑴女性主义的后殖民理论家“在《属下能说话吗?》(CantheSubalternSpeak?1988)中,斯皮瓦克在谈到底层阶级被压抑的时候,特别突出底层阶级中女性被压迫的地位,‘属下能说话吗’事实上主要讨论印度寡妇自焚(Sati)的情形。斯皮瓦克强调,如果说底层阶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遮蔽,那么同时受到男权压迫的底层女性则可以说受到了双重遮蔽。整体上说,无论在殖民话语和反话语的分析方面,斯皮瓦克都着眼于女性。如此看,斯皮瓦克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女性主义的后殖民理论家。(赵稀方:86)”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后殖民批判斯皮瓦克的贡献主要在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后殖民批判上,她在这个方面的著名文章有《世界格局中的法国女性主义》(FrenchFeminisminanInternationalFrame)和《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对帝国主义的批判》(ThreeWomen’sTextsandaCritiqueofImperialism)等。“在西方,女性主义本来是一种激进批判理论,它从女性性别的立场上批判男权中心主义。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激进批评理论在维护女性的时候,却将非西方女性排除在外了。也就是说,西方的“男性\女性”仍然建立在“西方本位\东方他者”这一种族主义的框架之下,西方女性主义与西方男性共享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殖民立场。作为女性主义者的斯皮瓦克对此感到遗憾。(赵稀方:83)”①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1942-),出生于印度,西方后殖民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早年师承美国解构批评大师保罗·德曼,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在20世纪70年代曾以将解构大师德里达的著作引入英语世界而蜚声北美理论界,后又以演讲的雄辩和批评文风的犀利而驰骋于80、90年的英语文化理论界。代表作:《在他者世界:政治批评论文集》InOtherWorlds:EssaysinCulturalPolitics(1987),《处于教学机器之外》OutsideintheTeachingMachine(1993),《后殖民理性批判:走向正在消失的现在之历史》ACritiqueofPostcolonialReason:TowardaHistoryoftheVanishingPresent(1999)。⑶对于斯皮瓦克的反调:“斯皮瓦克指出殖民地的女性处在帝国主义和父权社会的双重压迫之下,没有发言的机会,是无法开口说话的。但这种观点遭到了质疑。有人指出,土著妇女处在多元的社会关系之中,她们的声音是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例如,作为巫术的行医者、禁欲者、圣歌吟唱者、艺人和女艺术家等。因此斯皮瓦克把属下的声音一笔勾销有以偏概全之嫌。(朱刚:484)”而斯皮瓦克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的批判引来一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者的指责,认为斯皮瓦克是男权的同谋,来封堵女性的嘴巴。3、霍米·巴巴①⑴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试图打破主体\客体、自我\他者、本质\现象的辩证关系,而代之于矛盾、分裂、双向、模棱两可等概念。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TheLocationofCulture1994)中构架的几个理论术语,已经成为他的学术标志。▲一是“混杂”(Hybridity)。混杂指的是在话语实践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理论上,它与泾渭分明的本质主义和极端论者的二元对立模式相对立。▲二是“模拟”(Mimicry)。在霍米·巴巴看来,体现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状态是模拟。模拟指的是当地人对于殖民者的一种模仿,但这种模仿却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内含着嘲弄和变形,殖民话语因此变得面目不清。模拟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于殖民话语的尊重,但在实践上却戏弄了殖民者的自恋和权威。▲三是“第三空间”(Thirdspace)。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不是想象中的两种对立文化之外的第三者,或者调停两种不同文化的中和客观性,他所强调的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相互渗透的状态。从上述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这些术语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混杂”是对于殖民者\被殖民者文化关系的状态描述,“模拟”是被殖民者的一种行为策略,“第三空间”是殖民话语实践状态和行为的结果,他们从不同方面表现了霍米·巴巴对于殖民话语的独特认识。(赵稀方:108—110)①霍米·巴巴(HomiK.Bhabha,1949-)出生在印度孟买,现任(2008年)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巴巴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其主要批评著作有《文化的定位》TheLocationofCulture(1994)以及他主编的《民族与叙事》NationandNarration(1990)等。⑵霍米·巴巴理论的局限▲“霍米·巴巴以弗洛依德、拉康的精神分析概念深入分析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确精彩,但罗伯特·扬犹感不足,他觉的这种分析尚是一种静态分析,它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说明殖民话语的复杂状态,却不能从宏观的方面说明殖民主义的动因;与此相反的是,马克思等人从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角度说明欧洲殖民主义的起源,是有说服力的,但看起来过于外在,无法切入到心理欲望的深处。罗伯特·扬觉得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够全面地阐释殖民主义,从而彻底超越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模式。(赵稀方:133—134)”▲一些中国学者对霍米·巴巴的批评最常见的是指责他只注重话语实践,而忽视政治实践,忽视真正的反殖民革命斗争。▲赵稀方指出,后殖民理论的基本立场是反抗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但对于完全以西方为“人类”的弗洛依德、拉康等人的精神分析学说,霍米·巴巴却毫无反省地运用。六、后殖民文本的政治实践①后殖民文本理论提倡以文本为中介,勇敢介入现实政治。它要么强调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的转喻关系,要么突出批评阅读对于社会政治的干预或颠覆。所谓批评阅读,是指立足于后殖民视角,展开针对英国文学正典的重读,以及对其所反映的殖民历史的重构。其理论根据是:语言差异既是不同风格言语的杂烩,更是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具体表征。举例说明: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指出,小说出现于英国并非偶然,它与英国强大的殖民扩张有关,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即是这种殖民扩张的表现。(赵稀方:65—66)笛福(DanielDefoe)的《鲁滨逊漂流记》一向是英语小说的典范之作,其中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关系,堪称是英文经典中最具象征含义的典型人物。由此开始,我们面对一系列主子/奴仆、白人/黑人、驯化/顺从的文学故事。与此同时,鲁滨逊与星期五这一典型也为我们重读经典提供了批评视角,它能让隐匿于各类文本中的殖民意识昭然若揭。(赵一凡:208)①当下西方社会,抵抗政治难以奏效,后殖民文本的政治阅读便应运而生,成为弥补缺憾、批判现实的重要手段。文学文本越来越被赋予政治理想与批判功效。(赵一凡:209)此外,《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对于《简·爱》的分析,可以体现斯皮瓦克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经典文本的后殖民批评。夏洛特·勃郎特的《简·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一个“崇拜文本”,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是女性主义个人主义追求的典范。斯皮瓦克从后殖民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了其中的种族问题。在她看来,简·爱的成功,其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防火门绿色建筑认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适用范围与船舶建造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全方位房产及土地使用权买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电商代运营用户运营与社区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平台店长劳动合同规定2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平台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咨询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寄卖合同范本:电子产品寄卖代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共有产权房买卖合同范本6篇
- 二零二五版文化创意产业合伙合同规范文本3篇
- 基于二零二五年度市场趋势的产品研发合同2篇
- 骨科手术后患者营养情况及营养不良的原因分析,骨伤科论文
- GB/T 24474.1-2020乘运质量测量第1部分:电梯
- GB/T 12684-2006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 定岗定编定员实施方案(一)
- 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讲义课件
- 特种作业安全监护人员培训课件
- (完整)第15章-合成生物学ppt
- 太平洋战争课件
- 封条模板A4打印版
- T∕CGCC 7-2017 焙烤食品用糖浆
- 货代操作流程及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