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第1页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第2页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第3页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第4页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冲压模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未来产销量的世界份额从目前的30%水平上还将进一步提升,但我国总体上汽车产业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制造强国战略、《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启汽车强国建设新征程。其中,掌握核心技术和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建设汽车强国的是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汽车强国建设的迫切而艰巨的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充分发挥现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通过多元化渠道增强应用技术供给坚持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同时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研究方面的能力,科研机构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优势,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多元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供应体系。研究推动对改制院所实行业务分类考核、利润部分返还支持创新等措施,鼓励其增强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强跨部门协同,推动汽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现有创新资源的统筹规划布局。建立研发信息、成果、资源共享平台和推进组织,加强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之间的研发协同。完善对国家认定的各类研究机构的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重点评估其对行业创新的引领、辐射和支撑效果。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的作用。积极推动整车企业之间的联合和战略协作,推动在电动化技术平台、智能驾驶平台、未来共享出行等方面开展联合创新。同时,通过整车企业间的联合,共同培育和扶植一批专业化科技公司和供应商,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推动企业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适度扩大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基金规模,围绕汽车行业共性基础课题开展协同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依托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等现有联盟,推动深层次协同创新和合作开发,推动共性技术联合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专业人才,引导技术标准建设。推动联盟的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需求导向、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汽车产业发展新需求,在先进的节能环保汽车、未来共享出行、汽车+跨界融合等领域推动建设一批新的创新联盟,加强跨界联合创新。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一)汽车零部件行业采购全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国际汽车制造商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渐把业务重点放在新车型研发和投放市场上,减少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采购有竞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全球化采购已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市场容量大,消费增长性强,吸引了许多国际汽车巨头在发展中国家的建厂布局,汽车的本地化生产给当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凭借突出的成本优势和良好的服务正逐步打入国际整车厂商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随着发展中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汽车整车制造厂商的全球化采购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中国也正在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大国。(二)汽车零部件行业生产模块化、供货集成化汽车零部件系统的模块化生产是指通过全新的设计和工艺,将同一个功能系统或者区域的零部件集成在一个模块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从而方便根据不同车型的定位进行组装。汽车零部件的模块化有利于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和整车装配效率,减重并降低油耗,优化整车空间布局。集成化供货则是指零部件企业以模块为单元为整车厂提供零部件配套,完成一部分原来由整车厂商承担的产品开发和零部件装配工作。随着整车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和车型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出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整车厂商的采购体系逐渐由向多个供应商采购单个零部件变成向较少的供应商进行模块化采购,从而缩短汽车生产周期、提高零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水平。在模块化生产、集成化供货模式下,汽车技术创新的重心转移至零部件方面,要求零部件生产企业具有超前设计系统模块的能力以及和整车商同步设计、开发的实力,更深入、更早地参与到整车厂商的新车开发过程中。这使得整车厂商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和稳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基于汽车冲压零部件产品定制化的生产特点,零部件企业根据下游客户整车制造商的定制要求同步进行模具开发、制定工艺路线并组织生产,因此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通常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即供应商在获得整车制造商资格认证后,根据整车制造商的订单来安排和组织生产。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整车制造商与汽车冲压零部件生产企业关系紧密,汽车冲压零部件厂商会在新车型开发初期就介入,与整车同步开发、生产相关零部件,以保证零部件能与整车同步推出,同步升级。这种直接合作模式凸显了冲压零部件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效应,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快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导向,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应用技术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联合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专业力量,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加快覆盖智驾技术、平台技术、战略标准、产业培育、工程服务、投资基金、国际合作等业务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同时通过业务分工和资本纽带,整合地方资源,逐步推动区域分中心建设。创新中心未来重点研究中国L4级自动驾驶汽车共性技术模块、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系统体系架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研究、汽车人工智能支撑技术、人机交互及共驾基础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库及测评技术等七大共性技术,以及高精度地图基础平台、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新型智能车载终端基础平台、智能计算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和信息安全平台等五大共性交叉技术产业化支撑服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依托国联研究院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着力打造汽车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动力电池检验测试评价、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行业共性基础工作组织四大平台。其中,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围绕锂电升级工程,加强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依托优势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和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燃料电池、纯电与插电混合动力系统、整车电控与集成以及新产品形态属性、轻量化等技术领域,布局多学科前沿引领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分阶段实现重点领域原创性突破和创新性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转化与升级。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容量巨大,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总体呈现小而散的市场格局。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强国之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为1.47万家。汽车冲压件种类繁多,市场空间较大,但是市场相对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市场格局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企业:第一类为国外汽车巨头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其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居于早期市场龙头地位;第二类为以华达科技、联明股份、常青股份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型民营冲压件生产企业,其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自主模具设计制造能力和成本竞争力;第三类为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冲压件厂商,其研发能力、生产技术等较弱,模具开发能力不足,效益较低。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壁垒(一)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壁垒汽车零部件行业涉及到工业设计、材料科学、冲压机械加工技术、产品检测等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只有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先进的设备资源的企业,才能够通过层层考验成为整车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此外,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研发周期逐渐缩短,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整车制造商往往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具备独立的产品研发和模具开发能力,甚至具备同步开发的能力。技术实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建立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较强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快速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从而具备优秀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相应的工装设计开发能力,满足整车制造商同步开发的模式要求。这对行业新进入企业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二)汽车零部件行业认证和评审壁垒要成为全球范围内合格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行业必须要通过IATF16949质量体系认证。为减少汽车供应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利于汽车企业全球采购战略的实施,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IATF)以及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及其分委员会的代表在以ISO900版质量体系的基础上结合QS-9000(美国)、VDA6.1(德国)、EAQF(法国)94和AVSQ(意大利)95等质量体系的要求制定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主要整车制造商以及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选择配套供应商的公认质量标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等多个环节提出了较高要求,取得认证耗用的周期长、面临的难度大,这对于拟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各大整车制造商还实行严格的供应商评审体系,对供应商的研发技术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组织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审,此过程一般需要1-2年。只有通过评审的企业才能进入各大整车制造商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严格、复杂的评审标准和漫长的评审过程是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大壁垒。(三)汽车零部件行业先发壁垒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制造商供销关系的建立具有时间长、要求高、程序复杂等特点。但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合格供应商并通过持续稳定的质量管理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获得整车制造商认可后,双方合作又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整车制造商在后期供应商选择的过程中为降低生产不确定性,也会优先选择先发供应商。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已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并对现有的零部件配套企业构成威胁,这构成了对新进入者的先发壁垒。(四)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壁垒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效益特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只有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固定资产利用率提高后,边际生产成本才能下降,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同时,由于供应商认证考核过程时间较长,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单位成本不能快速下降,对企业的盈利形成不利影响,这对新进入企业构成重要障碍,形成了较高的壁垒。(五)汽车零部件行业资金壁垒汽车零部件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为满足整车制造商对生产规模、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较高要求,零部件企业需要大量购置厂房、高端机器设备及精密检测设备;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满足整车制造商同步开发、及时供货的要求并降低运输成本,需要在重要客户所在区域就近设立生产基地;此外,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零部件供应商需持续重视研发投入,以满足下游产品更新对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以上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新进入的企业形成资金壁垒。(六)汽车零部件行业管理壁垒在整车制造不断推出新车型的趋势下,汽车零部件制造呈现出种类繁多、供货量大、质量要求高等特征。在此背景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到销售越来越需要精细化管理。只有通过良好、持续的系统化管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供货的持续性,并发挥规模优势,控制生产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先进的管理模式、较高的管理水平来自于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累,行业新进入者通常情况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高效的管理团队和有序的管理机制,从而形成一定的行业进入壁垒。现状趋势(一)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建立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在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预期成果。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创新政策,推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其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相关的科技计划也进一步优化为五大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四)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实施背景(一)全球汽车制造业迎来深刻变革,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变革,以更有效的方式和机制促进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德国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从线性创新、系统创新到集群创新,其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为代表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成为各国竞相对标的标杆。美国近年来提出了振兴制造业计划,并构建了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日本在《汽车产业战略2014》中提到,要以代表世界最高水平产学研合作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为基准,建立汽车产学研合作新机制。(二)创新体系构筑产业竞争力,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平台成为国际通行做法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共同构筑了美日德汽车产业创新的三大支柱,而以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在创新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枢纽平台、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开发的重要作用。欧美日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立了以美国汽车研发理事会、欧盟汽车研发理事会等为代表的汽车创新战略咨询平台,以德国弗劳恩霍夫、美国制造创新网络为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