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化学试讲教案(4篇)_第1页
2023年初中化学试讲教案(4篇)_第2页
2023年初中化学试讲教案(4篇)_第3页
2023年初中化学试讲教案(4篇)_第4页
2023年初中化学试讲教案(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初中化学试讲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篇一

化学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化学式的意义,并能用语言描述化学式代表的意义。

通过对化学式的观测、比较,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化学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便利。

二、教学重难点化学式的意义。

理解化学式中各个数字代表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种试验室常见物质,水、氧气、二氧化碳,氧化铁等让学生观测瓶子标签。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教资面试备考资料!请同学们观测试验室常见这几种物质的标签,并找出标签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①每个瓶子上面都有化学元素符号表示该种物质。②除了化学元素符号还有数字。

③各个瓶子物质不同,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也都不同。

那么在这些标签中出现的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各自代表什么意思呢?组合起来又表示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今天的新内容,“化学式〞。

环节二:新课讲授1.化学式

根据刚刚的观测,每种物质都用化学元素和数字十分简便的表示出来,请阅读教材内容以及根据大家的观测回复,什么叫做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譬如方才观测到的h2o、o

2、co

2、fe2o3等,这些都是化学式,能够为大家的化学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每一个化学式表示了一种物质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是不同的。

水的组成能否写成ho2?不可以,每种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而且物质的组成是试验测得的,应当遵循试验事实。

2.化学式的意义

在h2o中,数字和元素符号各代表什么意义呢?①h2o代表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②表示1个水分子

③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那假使写成2h2o呢?这又代表什么意思呢?2h2o中的两个2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2h2o中,h2o前面2代表水分子的数目,而h2o中2代表1个水分子中包含2个氢原子,代表的是原子数目。

3.书写化学式本卷须知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教资面试备考资料!既然同学们都了解了化学式所代表的含义,而且也了解了使用化学式的好处,那么如何才能既快又确凿的写出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呢?在书写化学式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呢?在书写化学式时要知道该物质含有哪几种元素以及不同元素原子个数比。出示几种物质的化学式(he、fe、c、o

2、h2)请同学根据这几种化学式总结归纳书写单质化学式需要注意的点。

①稀有气体,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②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

③非金属气体用元素符号和气体中所含原子数表示,原子数标在右下角。继续出示几种化合物化学式(co、so

2、nacl、kcl)。观测这几个化学式,在书写化合物化学式时应注意哪些方面?①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不写。

②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氧元素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写在左方。

③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方。

那这些化学式又应当怎么读呢?氯化钠、氯化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读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名称时,读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环节三:稳定提高教师读化学式或者元素符号,学生进行抢答。

习题:五氧化二氮,4个二氧化碳分子,7个氖原子,2n2代表的意义。n2o5,4co2,7ne,2个氮气分子。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复本堂课的收获:化学式的意义。

布置作业:这节课学习了化学式中包含的元素之间有不同的原子个数比,那这些元素是以怎样的原子个数比相结合而组成物质的呢?它们结合的规律是什么?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略)

问题:请问你是如何实现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感谢考官的提问!三维教学目标是指导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宗旨和方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试验室常见物质的标签,让学生观测,发现标签当中有不同的化学元素,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教资面试备考资料!而且其组成不同,代表的物质不同,从身边的物质引入新课,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化学式的定义,以及对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后以水分子为例,让学生小组探讨,自主合作思考,进一步理解水分子中化学元素符号和数字各自的含义,并且在稳定提高环节让学生继续说出化学式代表的意义,因此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在认识化学式意义中,学生通过观测、比较、小组探讨等方式,也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最终导入时候结合生活实际,同时结合教师的讲授,学生能够明白,一个化学式只能代表一种物质,这都是试验测得的,尊重科学试验,实事求是,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整节课的展开都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知识并学会主动学习、思考,这也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吻合。

以上就是我的回复,感谢各位考官!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篇二

初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化学课试讲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概念,区分元素与原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元素与原子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⑴课堂讲解,提问,总结

⑵课后探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老师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我们把此类原子称之为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把核电荷数为1的同一类原子称为氢元素。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探讨归纳]

⑴元素:元素是具有一致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学生探讨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具有一致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探讨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幻灯片展示]

⑵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

①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幻灯片展示:教材图4-4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碳、氢;

③空气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氮、氧。

⑶学生探讨思考(课本p73页探讨)

反应物和生成物相比,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

七、作业:

1、从本书中或者上网查找几种食品、药品的元素组成。

2、预习下节内容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面试教案: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化学式与化合价》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陈述了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位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能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讨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四处充满化学,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化学式,知道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是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利用化合价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会应用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数字的基本运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这为化学式的有关知识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规律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猛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探讨教学法。在学生看书,探讨的基础上,采用谈话法与讲解法。采用问答法时,特别重视面向全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边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把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前面学过的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猛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深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状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81页相关内容,对于化学式的定义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以h2o为例,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该化学式的意义,教师进行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简单出错的地方。学生探讨终止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讲解,得出化学式的定义及其意义。

讲解终止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一致?为什么?并组织学生探讨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不同,由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的事项。

2.化学式的学习

学生学习了化学式,为化学价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试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引导学生看课本83页表

4-6“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针对表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讨,问题如下: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价有下负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寻常显多少价?氢元素寻常显几价?金属元素寻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寻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多少?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多少?

在此基础上,组织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评出“记忆之星〞;活动二:让学生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活动终止后,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通过活动,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通过学生小组探讨练习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识的学习。练习如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价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价。练习结束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

3.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引导学生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了解相对分子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相对质量。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探讨,从而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关内容。由于计算比较简单,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并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改正错误。

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教学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传看几种商品(如医药、化学试剂、洗涤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状况。

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的问题请关注宏鹏教育官网。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篇三

初中九年级化学《氧气》试讲教案模板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初中九年级化学《氧气》试讲教案模板,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把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试验,培养学生观测和描述试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试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测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把握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观测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试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由于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测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测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

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大量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方法,做个家庭试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氧气化学性质

关于化学性质,必需通过观测试验来完成。

为排除氮气的干扰,做在纯氧和在空气中的对比试验,以此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和氧气反应。

在观测试验时,引导学生想到,在没有点燃前,这些物质不和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测能否持续燃烧,及燃烧现象;继而观测在纯氧中的燃烧现象,最终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在演示中最好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与实际反应有机结合起来,为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打点基础。也可把有关的元素符号、化学式注在下面,超前记忆,分散教学难点。

为便于总结分析,将对比试验表格化。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

①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没有说是氧气。这里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不是直接与氧气起化学反应的氧化反应。

②演示试验反应猛烈,应向学生指出,定义中并没有包含,可列举铁锈生成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学会确凿的把握概念内涵。培养提高观测、分析、判断、推理的规律思维能力。

关于氧气的用途

有关物质用途的教学应当在突出其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本节教材把氧气的用途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也正是表达用途取决于性质的规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化学教学要尽量做到学以致用,特别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更应倍加重视基础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凑联系。

例如,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属?焊接与切割两者有什么本质不同?(教学时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际操作表演,可能的话,在课外活动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下更好。)氧这一章有丰富的联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勉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开阔思路。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状况,作适当的讲解或推荐课外阅读参考资料,或

课外组织“氧〞的专题报告会……

总之,这种既不超越大纲,又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试验演示建议

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时,最好选用长条片状的木炭。可以先用镊子或坩埚夹住木炭,加热到发红,再放到燃烧匙里。红热的木炭应当由上而下渐渐地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假使一开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气排出,木炭就不能顺利燃烧。鉴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浓度较大的。由于放置久了的石灰水,会因其中的氢氧化钙已跟空气里的二氧化碳起反应而失效。浓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开始时显浑浊,不久便又会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变得澄清。

2.硫在氧气中燃烧试验所用的燃烧匙内务必垫一层石棉绒(或石棉布),由于高温时疏可以跟铜、铁等金属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假使不设法使硫跟金属匙隔离,燃烧匙用不了几次就会被腐蚀坏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过多,假使氧气的体积是250毫升,则硫黄的用量以不超过0.5克为宜。从瓶里取出的燃烧匙,假使仍有燃着的硫,可以把匙顺手浸入事先准备好的水中使之熄灭,以免二氧化硫弥散。燃烧匙内剩余的硫黄能很简单地随所铺垫的石棉一起抠掉,若抠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风处,让硫黄燃烧完。

3.铁丝在氧中燃烧的试验,最好选用拧在一起的一束细铁丝。从铁窗纱上拆下的铁丝(用砂纸打去漆和锈)比较好用。如用一根细铁丝,最好把它绕成螺旋状。无论是一束还是螺旋都是为了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在氧中“持续〞燃烧。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白地“看〞到燃烧时伴随的放热现象,不要等待铁丝燃尽,就可以把铁丝从氧气瓶中取出,向学生展示铁丝端处倒挂着的红热的熔融小铁珠,这能十分形象地说明铁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光和热。

点燃铁丝的最简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杆引燃。在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之前,光点燃系在铁丝端上的火柴杆,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以免木杆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为了防止铁燃烧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除集气瓶中预留些水或铺些细沙外,还应注意切勿使燃着的铁丝靠近或接触瓶壁。(本试验是陈述氧炔焰进行气割的最好根据。)4.蜡烛在氧气中燃烧与已做过的几种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在氧中燃烧的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化合反应类型。为此,必需突出它反应后有两种生成物。

演示试验的总结分析

为了便于对系列演示试验的总结分析,除去并列它们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之外。还可以将以上试验的可比部分表格化,这种表格化了的描述,将会对学生增长抽象概括能力提供便利。

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对比表列碳、硫、磷、铁跟氧气起反应的状况,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例如:

(1)未点燃的物质放在纯氧气中,一般并不发生燃烧现象;(2)物质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无火焰、有的冒烟、有的不冒烟,烟和焰色却各有不同;(3)在空气中原来不能燃烧(或不能持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起来,且燃烧得十分猛烈;(4)前四个试验都是某物质跟氧气相互起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以上的综合、归纳不仅能为以后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存感性材料,而且便于从不同角度得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二个基本概念。

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试验,借以说明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而二氧化锰加热不能产生氧气,但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从面引出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学生通过对一系列试验的细心观测和深入思考,能够初步理解两个概念即可。在初中教学中,对催化的原理不必做深入的讲解。

在试验室制氧气的方法中,教材重点介绍了加热氯酸钾的方法,由于氯酸钾的分解反应比较简单,并且通过这种方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重要化学概念。但是,加热氯酸钾的方法试验操作难以把握,如混入易燃杂质会引起爆

炸,所以,在后面的学生试验中,教材采用了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方法。这个反应较平稳,易于控制。

在空气的工业制法中,教材从空气的组成成分出发,由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引出分开出液态氮,余下的为液态氧的方法。

教学建议

关于演示试验的操作,做好试验前的准备。如注意药品的纯度、研细颗粒时要研杵慢压,不要研磨。

关于观测演示试验,要引导学生观测氯酸钾的物理性状和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有氧气放出,及放出氧气的速率如何。观测二氧化锰的物理性状,加热程度及是否有氧气放出。引导学生注意观测二氧化锰和氯酸钾混合加热时与前二者的不同,即能迅速放出氧气。帮学生认识氯酸钾在什么条件下放出氧气,以理解催化作用是上好这节课的基础。假使可能,可事先安排课外小组,做一个用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参与氯酸钾中以制取氧气,并将二氧化锰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开出来,对其质量加以测定的试验。请小组代表协同这部分教学作汇报,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里,质和量都没有变的事实,从而使学生形成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概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学会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做演示试验时,假使条件许可,也可让学生多动手,以使他们观测的更细心。

关于氧气制取的试验,要讲清以下问题:仪器如何连接、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如何装入固体药品、试管口为何下倾、怎样

用酒精灯给药品加热、有排水法收集氧气为何要先撤导管后移灯等。

关于催化,催化是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此只能据试验现象做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它的定义。也可据教学实际状况,介绍一些有关催化剂的应用,及一反应可以有多种物质做催化剂,可在具体的生产中选用效果最好的催化剂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于工业制法,通过讲解探讨,使学生弄清空气液化和分开的基本原理,知道液体空气的分开是属物理变化。但在教学中不必将物理、化学知识划出互不相关的界限。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篇四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模板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1《化学与环境》说课稿8

《溶解度》说课材料12

《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15

《食盐》说课稿20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说课教案(第1课时29

《氧化还原反应》33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35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一课时说课41

《元素》说课稿44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47《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50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58

分子和原子6

2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67

金属的化学性质(2课时)71

离子反应76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76

二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8

3燃烧与灭火说课稿91

化学说课材料《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93

《初三年化学第四章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98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109摸索酸的性质说课稿117说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9初中化学《原子》第一课时的说课126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说课稿128制取氧气(其次课时)1323、2制取氧气137习题课说课稿(139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错误!未定义书签。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时教材位于科学版初三化学第四章第五节,计划3课时完成教学。今天我们来完成第一课时的说课。之前已学过研究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元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式的读法、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等,那么本节开始,研究化学方程式。要学化学方程式,必需先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的化学反应的一条客观规律。学习质量守衡定律为书写化学方程式奠定基础,又能为继续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作好准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状况,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

2.1.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1.2初步为培养学生应用试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过程与方法

2.2.1通过定量式样,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2.2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3.1通过试验研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3.2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2.3.3初步体验定量研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3.1重点

3.1.1通过试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3.1.2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3.2难点

3.2.1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2.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二.学生状况的分析与对策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表达式有着比较深的印象,其中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的变化是比较明白的,但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十分模糊,根据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的难点应是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对策

在教学中要做好演示试验,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切勿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观测纸片燃烧后只剩下少许灰烬,产生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和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学生通过思考,做出假设、猜想,再进行两个试验的探究、探讨、交流,进而得出结论,评价个人的原先的猜想等,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三、学法指导

本章内容难度不算大,三个演示试验带有较强的趣味性,主要是让学生先通过想象,然后协同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认真观测,记录现象,理解对现象的分析,进而达到本节课的目标要求。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终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合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试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心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试验方案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试验目的(试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试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试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勉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摸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试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测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摸索的意志力。同时在试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摸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摸索活动终止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状况,本课时要用“自主探究、引导探究、互助合作及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等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两个试验:①镁带燃烧前后固体物质的称量;②蜡烛在托盘天平中称量,随后点燃,观测托盘天平的平衡状况。这两个试验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解释,带动学生探讨“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这两个试验的称量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对于第②个试验,应向学生指明,称量的结果不能直接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质量。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

溶液、溶液、溶液、溶液、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溶液、白磷、锥形瓶、氢气+氧气→水

氢气+氧化铜→铜+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探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试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试验:

探讨:根据试验目的利用试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试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勉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试验设计过程。1.实施试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试验。

指导学生分组试验,检查改正学生试验操作中的问题

1.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并记录试验现象和测定的试验数据。1.2.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1.3.汇报试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试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试验结果同学们的试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2.汇报:

2.1.试验内容2.2.试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3.演示试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3.1.观测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3.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3.试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试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试验,无数试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

探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探讨:

为什么参与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投影:课堂练习

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质量是_______g。

a.44gb.32gc.22gd.12g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参与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gg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人类需要清白的空气〞说课教案

邢台一中尚昱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清白的空气〞。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表达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1、地位作用: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从而加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特别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3、教学难点:

大气污染的防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试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设计此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基本的大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今后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文字等表述有关信息的能力。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媒体收集材料,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立志把握化学这门科学,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初步把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陈述)对初中学习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回想一下,具体的类型以及表达式。

(板书)基本类型反应

(陈述)主要有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四种,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板书)反应类型表达式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探讨)fe2o3+3co=2fe+3co2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cuso4+fe=cu+feso4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判断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分析)fe2o3+3co=2fe+3co2,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它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的任何一种。可见,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能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化学反应。

通过cuso4+fe=cu+feso4的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片面,不能真实地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初中化学,我们曾经学习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2

通过上述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夺取cuo中的氧变成二氧化碳,而发生氧化反应;cuo失去氧,变成铜单质而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就叫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氧化〞与“还原〞尽管表现不同,彼此对立,但它们相伴而生,同时进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设问)请分析以下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探讨氧化还原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分析)

同时介绍一下,用化合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双线桥法。

书写步骤:1、标出变化了的元素的化合价。2、箭头总是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3、箭头指向同种元素。4、升价在上,降价在下。

从上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uo中cu的化合价由+2价变成cu单质中的0价,cu的化合价降低了,我们说cu被还原了;同时h元素化合价升高了,我们说h被氧化了。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板书)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物质化合价发生变化(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为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同理请分析:h2o+c高温

==h2+co

fe+cuso4=feso4+cu

(结论)通过fe和cuso4的反应可知,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稳定练习1)分析以下各反应中判断以下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哪个元素被氧化,哪个元素被还原?1、caco3+2hcl=cacl2+h2o+co2↑2、2h2o通电

==2h2↑+o2↑

3、naoh+hcl==nacl+h2o

(稳定练习2)在3cu2s+22hno3=6cu(no3)2+10no↑+3h2so4+8h2o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a、cub、nc、cu和sd、o和s

总结:通过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

1、正确判断各反应和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2、凡是有化合价升价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3、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种关系。

专题一认识化学世界

第一部分基础训练梳理

考点一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注意:(1)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方法: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2)注意本质和现象的区别: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是有这些现象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