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审图办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_第1页
山东省审图办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_第2页
山东省审图办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_第3页
山东省审图办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_第4页
山东省审图办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审图办结构审查要点3.1

强制条文(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2年版中现行有效条款(具体条款)。(2)自上述条款发布之日起至今,新颁布或修改的国家标准、规范=规程中有关强制性条文。3.2送审资料(1)政策性审查合格书。(2)经审查合格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若为省外设计单位,需提供《省外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进鲁承担项目备案表》(4)完整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计算书等。(5)送审的施工图是否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具体要求见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3.3设计依据3.3.1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采用的标准、规范、规程是否适用于本工程,是否为有效版本。3.3.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是否符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3.3.3建筑抗震设计参数(1)建筑抗震设计采用的抗震设防类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震分组,是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附录A采用;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是否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参数采用;对于在规范上未明确的地区,地震动参数的取值应由勘察单位依据GB50011-2001(2008年版)第1.0.4、1.0.5条提供。(2)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震参数与GB50011-2001(2008年版)附录A不一致时,应按规范执行。(3)时程分析的输入地震波至少三组;两组天然波和一组人工波。每一组波形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结构基本周期的5倍;其反应谱特性应在统计意义下与反应谱法的反应谱一致;且每一组波形计算结果的底部总剪力应符合规范要求。3.3.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是否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是否正确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需考虑地下水位对地下建筑影响的工程,设计及计算所采用的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是否符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水位。注: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4.1.13条规定,岩土工程勘察时应提供设计所需的地下水位。3.4结构计算书3.4.1软件的(1)所使用的软件是否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适用性(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是否符合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3.4.2计算书的完整性结构设计计算书应包括输入的结构总体计算总信息、周期、振型、地震作用、位移、结构平面简图、配筋平面简图;地基计算;基础计算;人防计算;挡土墙计算;水池计算;楼梯计算;特殊构件的手算资料等。3.4.3计算分析(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是否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2)所采用软件的计算假定和力学模型,是否符合工程实际。(3)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是否采用了不少于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软件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4)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5)结构和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是否符合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要求,并根据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变形和裂缝控制计算。(6)对结构软弱层、薄弱层和薄弱位置的判别是否正确,并采取了相应措施。(7)柱和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控制是否合理。(8)对特殊工程和特殊构件需要补充人工导荷载计算分析。3.4.4结构构件及节点(1)结构构件是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3.2.2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3.2.3条及其它规范、规程有关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规定。(2)结构连接节点及变截面悬臂构件各截面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3.5

结构设计总说明着重审查设计依据条件是否正确,结构材料选用、统一构造做法、标准图选用是否正确、版本是否有效,对涉及使用、施工等方面需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交待。审查内容一般包括:(1)建筑结构类型及概况,建筑物层数、高度和主要平面尺寸,主楼和裙房的关系是否处理妥当,各种结构缝的设置,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涉及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涉及基本地震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等。(2)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基础设计依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持力层土层类别及承载力特征值,地下水类型及标高、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地基液化,深陷(注意渗漏)及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地基土冻结深度等描述是否正确,相应的处理措施是否落实,(《地基基础》第10.1条-强条)是否明确基槽(坑)检验要求,对建造在深陷性(下雨一泡就不好)黄土场地上的建筑物和管道应明确使用期间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要求。(3)设计采用的规范、规程及标准图,计算软件及版本号。(4)设计荷载,包括规范未做出具体规定的荷载均应注明使用荷载的标准值。(5)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地下结构防腐措施、材料选用、强度等级、材料性能(包括刚才强屈比等性能指标)、地下水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等。(6)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cm,5cm加钢筋网抗裂),钢筋的锚固和连接,钢材(明确焊接形式)的焊接,预埋件及吊环的材料要求(不能用冷加工钢筋),结构的统一做法和构造要求及标准图选用,钢筋代换时需满足GB50011-2001第3.9.4条要求。(7)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构件耐火极限、钢结构防火防腐措施及施工安装要求等。(8)施工注意事项(施工单位怎么省事怎么干),如后浇带设置、封闭时间及所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是否明确;是否注明未尽施工事宜应满足现行有关施工验收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对设计很保护要注明)。(9)地下室施工需要人工降水时停止降水的条件,防止(在说明中写上)降水对邻近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的措施。(10)结构专业与其它专业的配合要求,如建筑专业电梯及装饰部分预埋件,设备专业的预留洞及后期封堵(幕墙不要用膨胀螺栓),电气专业的避雷、埋设管线,需二次设计的内容及要求等。(11)维护墙、内隔墙的布置、与结构的拉结措施是否合理。3.6地基和基础3.6.1基础选型与地基处理(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是否正确,基础选型、卖身和布置是否合理,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或局部未达到勘察报告建议的持力层时结构处理措施是否得当。(2)人工地基设计是否合理,施工、检测及验收要求是否明确。(3)桩基类型选择、桩的布置,试桩要求,成桩方法、终止沉桩条件,桩的检测及桩基的施工质量验收要求是否明确。(4)是否要进行沉降观测,如要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措施是否落实,是否正确。(5)深基础施工中是否提出了基础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基坑开挖和工程降水时有无消除对毗邻建筑物的影响及确保边坡稳定的措施。(6)对有液化土层的地基,是否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液化土中的桩的配筋范围是否符合GB50011-2001第4.4.5条要求。(7)特殊类型场地土(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是否采用合理处理措施。(8)地基和基础设计是否符合GB50011-2001第3.3.4条的要求。(9)基础处于不同性质的持力层时处理措施是否得当。(10)山区地基的基础设计是否按GB50007-2002第6.1节和GB50011-2001(2008年版)3.3.5条考虑相关不利因素。(11)山区和滨海地区基础的处理方案和技术措施是否合理。(12)高层建筑基础和裙房基础之间的处理是否合理。(13)是否有地基、基础的检验、检测要求。(14)在不利地段(如坡地)是否对地基稳定进行复核。(15)在软弱地基上是否采取减少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措施。(16)岩溶与土洞的处理措施是否满足GB50007-2002第6.5节的要求。3.6.2地基和基础设计(1)地下室顶板和外墙计算,采用的计算简图和荷载取值(包括地下室外墙的地下水压力及地面荷载等)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人防地下室时,要注意审查基础结构是人防荷载控制还是建筑物的荷载控制。(2)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是否对下卧层进行了强度和变形验算。(3)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是否正确,群桩的承载力计算是否正确;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应根据JGJ94-2008第5.4.2条考虑桩侧负摩阻力。(4)筏型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见GB50007-2002第8.4.10-8.4.13条。(5)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桩基沉降验算、高层建筑高层部分与群房间差异沉降控制和处理是否正确。(6)基础设计(包括桩基承台),除抗弯计算外,是否进行了抗冲切及抗剪切验算以及必要时的局部受压验算,见GB5007-2002第8.2.7条、8.3.1条、8.3.2条、8.5.15~8.5.20条及8.4节等。(7)人防地下室结构选型是否正确,设计荷载取值、计算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规定。(8)天然地基基础是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2.2条进行抗震验算。(9)地下室墙的门(窗)洞口是否按计算设置了地梁;地下室设置的隔墙是否进行地基变形设计。(10)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及规范规定需要进行变形验算的丙级地基基础是否进行地基变形设计。(11)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时,是否按照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12)沉降缝的设置、处理是否合理。(13)箱形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14)施工后浇带及沉降后浇带设置、处理是否合理。(15)地下工程防水设计是否满足GB50108-2001的要求。(16)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是否按GB50011-2001第4.4.2条进行抗震验算。(17)当大体积基础采用粉煤灰混凝土(后期强度高,粉煤灰代替水泥)时,是否对设计强度龄期做出说明。3.7混凝土结构3.7.1结构布置(1)房屋结构的高度是否在规范、规程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以内;房屋结构体系选择是否合理;超限高层建筑(适用最大高度超限、适用结构类型超限及体形规则性超限的建筑)是否执行了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2)接哦故平面布置及结构竖向布置是否规则,抗测力体系不布置、刚度、质量分布是否均匀对称;对不规则结构(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平面、竖向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等)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3)结构竖向高宽比控制、竖向抗测力构件的连续性及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变化是否合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测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竖向局部水平外伸或内缩。(4)主楼与裙房的连接处理是否正确;结构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当主楼与裙房不设缝时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计算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框筒加裙楼,在裙楼适当位置加剪力墙)。(5)转换层结构选型是否合理,转换层结构上下层楼板及抗测力构件是否按规范要求进行了加强。(6)建筑及设备专业对结构的不利影响,例如建筑开角窗及设备在梁上开洞等,是否已采取可靠措施。(7)房屋局部采用小型钢网架、钢桁架、钢雨篷等钢结构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的安全可靠,结构计算、构造、加工制作及施工安装应符合规范要求。(8)填充墙、女儿墙和其他非结构构件及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是否符合规范的规定,是否安全可靠。(9)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得采用砌体墙承重;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层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10)框架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测力体系(不能将框柱通过框梁与其他框梁相连太多不好);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11)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中,当仅布置少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时,其设计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JGJ3-2002第6.1.7条的要求。(12)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时,应符合JGJ3-2002第7.1.2条规定。(13)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14)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使用范围、结构布置、抗震措施、构造要求是否符合JGJ-2002第10章的有关规定。(15)高层建筑楼板有较大开洞时是否满足JGJ3-2002第4.3.6条。(16)高层建筑接哦故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是否采取有效构造加强措施(注意风荷载)。(17)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适用范围、结构布置、抗震措施、构造要求是否符合JGJ3-2002第11章的有关规定。(18)异形柱的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抗震等级是否满足JGJ149-2006第三章的要求。(19)筒体结构设计是否满足JGJ3-2002第九章的要求。(20)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是否明确、合理;当为嵌固部位时是否按GB50011-2001第6.1.14条采取加强措施。(21)建筑抗震设计时,抗震设防类别的确定是否正确;当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类时,抗震措施是否加强。(22)特殊位置楼板(如转换层、屋面)是否采取加强措施。(23)井子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高层建筑是否按JGJ3-2002第4.3.7条采取加强措施。3.7.2结构计算(1)结构平面简图和荷载平面简图是否正确。(2)抗震设计时,地震作用计算原则是否符合规范GB50011-2001第5.1节的要求。(3)需进行时程分析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否提供了相关资料,地震波和加速度有校峰值等计算参数的取值是否正确。(4)薄弱层和薄弱部位的判别、验算及加强措施是否正确及有效(看不利的程度,作些相对调整)。(5)转换层上下部结构和转换层结构的计算模型和所采用的软件是否正确;转换层上下层结构侧向刚度比是否符合规范、规程规定;转换层结构(框支梁、柱、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转换层楼板(楼板厚度加2~3cm难度都很大))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6)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的高层建筑应至少采用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7)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JGJ3-2002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应符合JGJ3-2003第5.1.13条。(8)异形柱的结构计算分析及界面设计是否满足JGJ149-2006第4章、第5章的要求。(9)对于特别重要的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10)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所采用的结构自震周期是否考虑非承重墙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11)计算位移比、周期比等参数时是否采用刚性楼板假定(都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12)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等的地震作用是否放大。(13)高层建筑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计算模型是否合理。(14)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GB50011-2001(2008年版)5.3节的规定。(15)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宜进行应力分析并按计算结构校核配筋设计。(16)高层结构计算是否有偶然偏心、薄弱层弹塑性变形计算等内容。(17)特殊结构和构件需补充手算复核资料。(18)结构计算的分析判断。结构计算总信息参数输入是否正确,自振周期、振型、层侧向刚度比、带转换层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有效质量系数等是否在工程设计的正常范围内并符合规范、规程要求;层间弹性位移(含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弹塑性变形验算时的弹塑性层间位移;首层墙、柱轴压比、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断面变化处的墙、柱轴压比、柱有效计算长度系数等是否符合规范规定。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50%时(倾覆力矩要看首层),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剪力墙连梁超筋、超限是否按规范JGJ3-2002第7.2.25条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处理。(19)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是否根据使用条件,是否根据使用条件进行了承载力计算及变形、抗裂、裂缝宽度、应力及段部锚固区局部承压等验算(先弱力为预制构件,后张法部分预应力);是否按具体情况对制作、运输及安装等施工阶段进行了验算。(20)板柱节点的破坏往往是脆性破坏,在设计无梁楼盖板柱节点时,必须按GB50010-2002附录G进行计算,并留有必要的余地。3.7.3配筋与构造(1)梁、板、柱和剪力墙的配筋应满足计算结果及规范的配筋构造要求。(2)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当有边框柱而无边框梁时应设暗梁,当无边框柱时还应设边缘构件。(3)剪力墙厚度(井筒互为支座)及剪力墙和框直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确定应符合规范、规程的规定。(4)采用预应力结构时,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5)剪力墙开洞形成独立小墙肢按柱配筋时,其箍筋配置除符合框架柱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剪力墙水平筋的配筋要求。(6)楼面梁支承在建立墙上时,应按JGJ3-2002节7.1.7条的要求采取措施增强剪力墙出平面的抗弯能力;应避免楼面垂直支承在无翼墙的剪力墙的端部。(7)剪力墙结构设角窗时,该处L形连梁(主梁不能放在连梁上,连梁是第一道防线)应按双悬挑梁复核,该处墙体和楼板应专门进行加强。(8)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和电梯机房等处的吊环,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9)跨高比≥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不宜将露面主梁支承在剪力墙之间的连梁上。(10)筒体结构的内筒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规程的规定、(11)带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层设置高度、落地剪力墙间距、框支柱与落地剪力墙的间距,是否符合JGJ3-2002第10.2节的有关规定、(12)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超过规范规定时,是否采取了减少温度作用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影响的可靠措施。(13)剪力墙开洞处是否采取加强措施。(14)当悬挑梁跨度较小时需按牛腿进行构造设计。(15)异形柱的结构造设计是否满足JGJ149-2006第六章的要求(16)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满足要求。3.7.4钢筋锚固及连接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钢筋锚固、连接是否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及其它有关规范、规程关于钢筋锚固、连接的规定。3.7.5钢筋混凝土楼盖钢筋混凝土楼盖中,当梁、板跨度较大,或楼面梁高度较小(包括扁梁),或悬挑构件悬臂长度较大时,除验算其承载力外,应验算其挠度和裂缝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较大跨度的现浇板在温度、收缩较大的区域内,未配筋表面应布置温度收缩钢筋。3.7.6预应力混凝土结构(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应符合GB50010-2002第6.1.1条要求。(2)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时,应注意是否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8.1条~11.8.5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附录C的规定,并配置了足够数量的非预应力钢筋。(3)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性能要求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02第3节要求。(4)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选用应符合JGJ85-2002第4节要求。3.7.7耐久性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是否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3.4.1条~3.4.8条有关规定。3.8多层砌体结构3.8.1结构布置1、先看方案2、砌体不能做角窗(1)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2)建筑结构体系应符合GB50011-2001第3.5.2条的要求。(3)墙体材料(包括±0.000以下的墙体材料)、房屋总高度、层数、层高、高宽比和横强最大间距应符合GB50011-2001第3.9.2条、第7.1.2条、第7.1.3条、第7.1.4条、第7.1.5条的要求;墙体材料还应符合工程所在地墙改政策的规定。(4)平面布置宜简单对称,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墙体构造应满足GB50011-2001第7.1.7条及《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4.2节的规定。(5)纵横墙上下应连续,传里路线应清楚,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楼的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GB50011-2001表7.1.2规定限值,加强措施应符合GB50011-2001第7.3.14的要求。(6)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楼梯间墙体的拉结连接(包括出屋顶部分)、楼、屋盖圈梁和构造柱(芯柱)的布置应符合GB50011-2001(2008年版)的要求。(7)在抗震设防地区,楼板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房屋的总层数中。(8)抗震设计时,不宜采用砌体墙增加局部少量钢筋混凝土墙的结构体系。如必须采用,则应按《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条例》第29条的规定进行设计审定。(9)在抗震设防地区,多层砌体房屋墙上不应设转角窗。房屋转角处的门窗间墙承受双向侧向应力,其局部尺寸不宜小于1m。(10)楼梯间的布置应满足GB50011-2001第7.1.7条的要求。(11)多层砌块结构的芯柱、圈梁布置应满足GB50011-2001第7.4.1条、第7.4.4条的要求。(12)墙梁的布置应符合规范GB50003-2001第7.3.2条的规定。3.8.2结构计算(1)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验算和静力计算,应按规范规定进行。(2)抗震设防地区的砌体结构除审查砌体抗剪强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外,还要注意审查门窗洞边形成的小墙垛承压强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3)悬挑结构构件,除进行承载力计算外,还应惊醒抗倾覆和砌体局部承压承载力验算。(4)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部承压承载力验算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5.2.4条、5.2.5条的要求。(5)在墙体中留洞、留槽、预埋管道等使墙体削弱,必要时应验算削弱后的墙体的承载力。(6)对屋面上较高女儿墙应进行抗风与抗震验算。3.8.3构造(1)墙、柱材料应分别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要求。(2)填充墙、隔墙、砌块砌体应分别满足GB50003-2001第6.2.8条、第6.2.10条及第6.2.11条的要求。(3)墙、柱的高厚比应满足GB50003-2001第6.1.1条的要求。(4)圈梁、构造柱(芯柱)截面尺寸和配筋构造(包括构造柱箍筋加密、纵筋的搭接和锚固等)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7.3.4条和7.4节的要求,并在图纸上表示清楚: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包括箍筋)应按计算用量单独配置。(5)楼梯间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满足GB50011-2001第7.3.8条的要求。(6)悬挑构件应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现浇栏板、檐口等构件及现浇坡屋面,受力应明确,配筋应合理,锚固要可靠;女儿墙等构件选型要合理,构造措施要可靠。挑梁设计应符合GB50003-2001第7.4.6条规定。在较长阳台挑梁根部、较大门窗洞口两侧、集中力较大处宜设置构造柱。(7)按规定在梁支承处砌体中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当墙中设圈梁时,垫块与圈梁宜浇成整体。(8)对混凝土砌块墙体,如未设圈梁或混凝土垫块,在钢筋混凝土梁、板的支撑面下,应按GB50003-2001第6.2.13条的规定用不低于Cb20的灌孔混凝土,将一定高度和一定长度范围内的孔灌实。对于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材料,应符合GB50003-2001第6.2.2条的要求。(9)应正确选用预制构件标准图,预制构件支承部分应满足计算和构造要求。(10)墙梁材料、构造要求应符合规范GB50003-2001第73.12条规定。(11)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符合GB50003-2001第6.3.1条的要求,抗震设计时伸缩缝的宽度应同时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要求。砌体结构应根据GB50003-2001第6.3.1~6.3.9条的规定,采取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工程经验表明,砌体结构长度未超过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也应注意适当采取防止活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12)在墙体中留设槽、洞及埋设管道等使墙体削弱时,应严格遵守规范规定,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13)组合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GB50003-2001第8.2.8条的要求。3.8.4墙梁墙梁设计应满足GB50003-2001第8.2.8条的要求。3.9

底部框架砌体结构3.9.1结构布置(1)房屋总高度、层数、层高、高宽比、材料强度等级(墙体材料及混凝土)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7.1.2条、第7.1.3条、第7.1.4条规定。(2)结构布置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7.1.8条要求。对于上部砌体抗震墙布置要求,没单元与下部框架梁不对齐的墙体不宜超过两道且为次要墙体。(3)上部砌体的开洞要求同砌体结构。(4)底部康佳-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应满足GB50011-2001第7.5节的有关要求。3.9.2结构计算(1)房屋的抗震计算应按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2)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以及相应的抗震措施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6章、第7章的有关要求。(3)房屋的楼盖、屋盖、托墙梁和抗震墙,其材料、截面尺寸和配筋构造要求应分别符合GB50011-2001第7.5.3条、第7.5.4条、第7.5.5条、第7.5.6条及第7.5.7条的规定。(4)房屋过渡层构造柱的设置,上部看真强构造柱的设置,圈梁的设置,以及相关的构造要求,应符合规范的规定。(5)伸缩缝间距、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措施等要求同多层砖砌体结构。3.10普通钢结构(1)在钢结构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钢材牌号、连接材料的型号(或钢号)和对钢材所要求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及其他的附加保证项目。此外,还应注明所要求的焊缝形式,焊缝质量等级(GB50017-2003第7.1.1条)、端面刨平顶紧部位及对施工的要求,螺栓的规格型号和强度等级,当为摩擦型高强螺栓时,需注明摩擦面的处理方式和摩擦系数。(2)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应根据钢材厚度或直径GB50017-2003表3.1.1-1采用。钢铸件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4.1-2采用。连接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4.1-3至3.4.1-5采用。(3)结构构件或连接计算时,在GB50017-2003第3.4.2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况下,是否按规范要求对强度设计值乘了相应的折减系数。(4)钢结构除必须采用防锈措施(除锈后涂以油漆或金属镀层等)外,尚应在构造上尽量避免出现对难以检查、清刷和油漆之处以及能积留湿气和大量灰尘的死角或凹槽。闭口截面构件应沿全长和段部焊接封闭。除有特殊需要外,设计中一一般不应考虑锈蚀而再加大钢材截面的厚度。(5)钢结构的防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的要求,结构构件的防火保护层应根据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对各不同的构件所要求的耐火极限进行设计。防火涂料的性能、涂料厚度及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和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的规定。(6)为了不影响结构或构件的正常使用和观感,设计时应对结构或构件的变形(挠度或侧移)规定相应的限值。一般情况下,结构或构件变形的容许值见GB50017-2003附录A的规定。当有实践经验或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不影响正常使用和观感的原则对附录A的规定进行适当地调整。(7)结构应根据其形式、组成和荷载的不同情况,设置可靠的支撑系统。在建筑物每一个温度区段或分期建设的区段中,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空间稳定的支撑系统。(8)受弯、受压构件设计时,应进行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及变形计算,并应满足GB50017-2003的相关要求。(9)焊缝金属、紧固件(螺栓、铆钉等)连接、组合工字梁翼缘连接、梁与柱的刚性连接、连接点处板件的计算及支座,应符合第7章相应条文并应满足相应的构造要求。(10)焊缝金属应与主体金属相适应。在设计中避免焊缝立体交叉和在一处集中大量焊缝,同时焊缝的布置应尽可能对称于构件形心轴。不同宽度或不同厚度焊件采用对接焊缝连接时,应执行GB50017-2003第8.2.3条至8.2.5条规定。角焊缝连接设计时(主要看节点),应注意角焊缝的焊脚尺寸和焊件厚度的关系、角焊缝的计算长度及杆件与节点板的焊缝连接是否符合GB50017-2003第8.2.6条至8.2.13条规定。螺栓连接或铆钉连接设计时,应注意螺栓或铆钉的中心间距、中心至构件边缘的距离是否符合GB50017-2003第8.3.4条要求。(11)柱脚锚栓不应用以承受柱脚底部的水平反力,此水平反力由底板与混凝土基础间的摩擦力(摩擦系数可取0.4)或设置抗剪承受。(12)当屋盖体系采用钢管桁架结构时,应设置完善的支撑体系,杆件及节点设计应符合GB50017-2003第10章的规定。(13)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应符合GB50017-2003第10.1.2条要求。钢管节点的构造、钢管结构主管与支管的连接焊缝计算和构造要求应符合第10.2节至第10.3节的规定。(14)对吊车梁和吊车桁架(或类似结构),应满足第8.5节要求。直接承受动力荷载重复作用的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当应力变化的循环次数n等于或大于5X104次时,应进行疲劳计算。(15)大跨度屋盖结构系指跨度等于或大于60m的屋盖结构。大跨度屋盖结构的安全等级宜取为一级。(16)大跨度屋盖结构应考虑构件变形、支承结构位移、边界约束条件和温度变化等对其内力产生的影响;同时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采用能适应变形的支座以释放附加内力。(17)对(大跨度屋盖结构)有悬挂吊车的屋架,按永久和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挠度容许取跨度的1/500,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时取1/600.对无悬挂吊车的屋架,按永久和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挠度容许值可取跨度的1/250;当有吊天棚时,按可变荷载标准值计算的挠度容许值可取跨度的1/500.(18)对大跨度屋盖结构应进行吊装阶段的验算,吊装方案的选定和吊点位置都应通过计算确定,保证每个安装阶段屋盖结构强度和整体稳定。(19)由混凝土翼板与钢梁通过抗剪连接件组成的组合梁,翼板不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组合梁的抗剪连接件宜采用栓钉,也可采用槽钢、弯筋或有可靠依据的其他类型连接件。(20)钢结构(包括薄壁型钢结构、网架(壳)结构和高层建筑钢结构等)施工详图是否满足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的要求;如为设计图,则其深度应达到编制施工详图的条件,除设计总说明、布置图、构件截面、节点及构造做法等图外,还应提供必要的受力构件的内力设计值。3.11薄壁型钢结构(不能用砼柱代替钢柱)(1)设计原则应符合《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第4.1节要求。(2)设计指标应符合GB50018-2002第4.2节要求。(3)因注意《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未考虑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承重结构和受有强烈侵蚀作用的特殊要求。(4)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图纸和材料订货文件中,应注明所采用的刚才的牌号和质量等级、供货条件等以及连接材料的型号(或

钢材的牌号)。必要时尚应注明对钢材所要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成分的附加保证项目。(5)采用钢材和连接材料的强度设计值是否符合规范GB50018-2002第4.2.1~4.2.6条的规定。经退火焊接和热镀锌等热处理的冷弯薄壁型钢构件不得采用考虑冷弯效应的强度设计值,见GB50018-2002第4.2.3条。(6)结构构件或连接计算时,在GB50018-2002第4.2.7条所列举的五种情况下,是否按规范要求对强度设计值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表面处理,除锈方法和除锈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T8923的规定。在设计文件中应注明所要求的钢材除锈等级和所要用的涂料(或镀层)及涂(镀)层厚度。(9)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的防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要求,结构构件的防火保护层应根据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对各不同的构件所要求的耐火极限进行设计。防火涂料的性能、涂层厚度及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和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的规定。(10)设计钢架、屋架、檩条和墙梁时,是否考虑由于风吸力作用引起构件内力变化的不利影响,此时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应取1.0.天沟及跨度

、坡度较小的轻钢结构屋面是否考虑了积水荷载、或积灰荷载的作用。(11)受弯、受压构件设计时,应进行强度、稳定性、及变形计算,并应满足相应的构造要求。(1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构件的一般构造规定(如受压板件的宽厚比、构件的长细比)是否满足GB50018-2002第4.3节要求。受压板和压弯板件是否考虑了有效宽度。(13)连接的计算与构造,应按第7章相应条文执行。(14)压型钢板的计算与构造,应按第7章相应条文执行。(15)门式刚架房屋应设置完善的支撑体系。在每个温度区段或分期建设的区段,应设置横梁上弦横向水平支撑及柱间支撑;刚架转折处应沿房屋全长设置刚性系杆。屋盖应设置支撑体系形成支撑桁架。当支撑采用圆钢时,必须具有拉紧装置。(16)实复式檩条跨度大于4m时,在受压翼缘应设置拉条或撑杆,拉条和撑杆的截面应按计算确定。圆钢拉条直径不宜小于10mm,撑杆的长细比不得大于200.(17)当墙梁跨度大于4m时,宜在跨中设置一道拉条;当墙梁跨度大于6m时,可在胯间三分点处各设置一道拉条。拉条承担的墙体自重通过斜拉条传至承重柱或墙架柱,一般每隔5道拉条设置一对斜拉条,以分段传递墙体自重。(18)在刚架横梁的受压翼缘及刚架柱内侧翼缘受压区,是否按规程规定设置了隅掌。(19)构件段板连接是否采用了高强度螺栓,段板厚度是否进行了设计计算。(20)在门式刚架设计中,不应采用以混凝土柱代替钢柱的设计方案。3.12网架及网壳结构(1)网架与网壳结构的计算模型应与实际构造相符。(2)网架和网壳结构中宜采用直径Φ60以上、厚度4mm的钢管杆件。网架杆件材料、计算长度和长细比,应符合《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第四章第一节的规定。网壳杆件材料、计算长度和长细比,应符合《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0-2003第5.1节的规定。(3)网架结构焊接空心球节点,应符合JGJ7-90第四节第三节的规定。网壳结构焊接空心球节点设计,应符合JGJ60-2003第5.2节的规定。(4)网架结构螺栓球节点设计(包括采用的高强度螺栓、锥头等)应符合JGJ7-90第四节的规定。网壳结构螺栓球节点设计(包括采用的高强度螺栓、锥头等)应不和JGJ60-2003,第5.3节的规定。(5)网架结构支座节点的设计,应符合JGJ7-90第四章第五节的规定。网壳结构支座节点的设计,应符合JGJ60-2003第5.5节的规定。(6)网架结构的材料选用要求,制作和拼装要求,耐火等级、除锈等级、涂装和焊缝质量等级要求,应遵守GB50017-2003、GB50205-2001和JGJ7-91的有关规定。网壳结构的材料选用要求,制作和拼装要求,耐火等级、除锈等级、涂装和焊缝质量等级要求,应遵守GB50017-2003、GB50205-2001和JGJ61-2003的有关规定。(7)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执行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3.1条的规定。对体型复杂的空间网格结构,其体型系数应依据风洞试验结果并结合工程经验综合确定。(8)大跨度屋盖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9)大跨度屋盖结构应考虑构件变形、支撑结构、位移边界约束条件和温度变化对其内力产生的影响;同时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采用能适用变形的支座以释放附加内力。(10)网架结构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地区,应按JGJ-91第3.4.1条3.4.2条的规定分别进行竖向抗震验算和水平抗震验算;网架结构计算时,应考虑实际支座构造的约束影响。网壳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应符合JGJ60-2003第4.4.1条的规定。3.12高层建筑钢结构(1)图纸设计说明中,应注明所采用的钢材的牌号和质量等级以及相应的连接材料型号,同时还应注明对钢材屈强比、伸长率、可焊性、冷弯试验和冲击韧性等性能的要求,当钢板厚度≥40mm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钢材厚度方向截面收缩率不应小于《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关于Z15级规定的容许值;也应注明对钢结构的制作、安装,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等提出的相应要求。(2)结构的体系和布置是否符合JGJ99-98第三章及GB50011-2001(2008年版)第8.1.1~8.1.10条的规定。(3)抗震设计时,应遵循GB50011-2001第8.1.3条。(4)抗震验算时,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GB50011-2001第5.2.5条的规定。(5)结构的层间位移应符合GB50011-2001表5.5.1或表5.5.5的要求。(6)高层建筑钢结构在地震作用及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不宜超过JGJ99-98的规定,对于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抗测力构件的高层钢结构的侧移应符合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2002的规定。(7)高层建筑钢结构在水平脉动风作用下,其水平运动加速度应满足JGJ99-98中对舒适度的要求。(8)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计算应采用至少两种不同计算模型的计算软件进行对比复核计算。(9)框架一支撑结构中,框架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应符合GB50011-2001第8.2.3条第2款的规定。(10)框架梁和框架柱板件的宽厚比应符合GB50011-2001第8.3.2条的规定。(11)中心支撑杆件的长细比和支撑杆件板件的宽厚比,非抗震设防时,应分别符合JGJ99-98第6.4.2条和6.4.3条的规定,抗震设防时应符合GB50011-2001第8.4.2条的规定。(12)框架柱的长细比,非抗震设防时应符合JGJ99-98第6.3.6条的规定,抗震设防时应符合GB50011-2001第8.3.1条的规定。(13)梁柱连接节点处,柱在梁上下翼缘对应位置处应设置水平加劲肋,其稳定性和构造要求应符合JGJ99-98第6.3.5条、8.3.4条、8.3.6条、8.3.7条和8.3.8条的要求,抗震设计时,应符合GB50011-2001第8.3.4条~8.3.6条的规定。(14)箱形焊接柱、十字形焊接柱,箱形柱在工地上的焊接接头,其构造要求应分别符合JGJ99-98第8.4.2条和8.4.6条的规定。(15)埋入式柱脚埋深等构造要求应符合JGJ99-98第8.6.2条的规定。(16)抗剪支撑节点设计应符合JGJ99-98第8.7.1条的要求。(17)耗能梁段设计应符合JGJ99-98第6.5.2条至6.5.5条、6.5.8条、及8.7.4条至8.7.7条的规定。(18)钢结构组合梁和组合楼板的设计及构造要求应符合JGJ99-98第7.2.14条及第七章第四节的规定。(19)在多遇地震效应组合作用下,人字形支撑、V形支撑、十字形交叉支撑和单斜杆支撑的斜杆内力应按规范JGJ99-98第6.4.5条的规定乘以增大系数;偏心支撑框架的斜杆、框架梁及框架柱,应按GB50011-2001第8.2.3条规定对内力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3.13既有建筑物增层加固改造3.13.1结构设计总说明着重审查加固改造设计依据条件,既有建筑原设计做遵循的标准、规范、规程是否正确,设计目标与原设计依据是否相适应。对于在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之上采用钢结构增层改造时,应按《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条列》第29条的规定进行设计审定。审查既有建筑的原始设计资料;如勘察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工程验收、检测鉴定报告等是否齐全,若资料不全时,需补充必要的实测资料(刚建成就接的,可不要实测资料)。加固改造设计所选用的结构材料、构造做法是否正确、标准图选用版本是否合理、有效。对涉及使用、加固改造施工等方面需做特殊说明的问题是否已作交待。审查内容一般包括:(1)既有建筑工程概况、已建成年限,加固改造后的结构概况、建筑物地下、地上层数、高度及主要平面尺寸、新建部分与既有建筑的关系、各种结构缝的设置是否合理。加固后的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等级、加固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及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和加固后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是否明确。(2)既有建筑物加固改造涉及地基基础时,需注明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各土层分布概况,持力层土层类型及承载力特征值,地下水类型及标高、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3)设计采用的规范、规程及标准图,计算软件及版本号。(4)加固改造后楼面使用荷载标准值。(5)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材料选用、强度等级、材料性能(包括钢材强屈比等性能指标)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等。(6)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的锚固和连接,钢材的焊接,预埋件及吊环的材料要求,结构的统一做法和构造要求及标准图选用。(7)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构件耐火极限、钢结构防火、防腐蚀及施工安装要求等。(8)施工注意事项,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混凝土结构,应在加固设计说明中提出相应的临时性安全措施及施工顺序、技术措施、材料性能、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等特殊要求。(9)需进行基础加固改造时,因采取防止既有建筑基础产生附加沉降的措施,基础改造施工时遇地下水需注明人工降水条件并注明防止降水对邻近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的措施。(10)对高温、高湿、低温、冻融、化学腐蚀、振动、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影响因素引起的原结构损坏,在加固设计说明中应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及加固施工顺序。(11)需注明: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的要求。(12)加固后围护墙、内隔墙的抗震措施是否完善。(13)改造工程新老结构部位的构造做法是否合理。(14)必要时增层工程应注明地基沉降观测要求。(15)改造加固后质量检验是否明确。3.13.2基本规定(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原则应遵循《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第3.2节规定。(2)加固材料要求应符合GB50367-2006第4章要求。(3)增大截面加固法应遵循GB50367-2006第5章要求。(4)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应遵循GB50367-2006第6章要求。(5)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应遵循GB50367-2006第7章要求。(6)外粘型钢加固法应遵循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