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1页
散文诗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2页
散文诗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3页
散文诗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4页
散文诗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诗两篇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散文诗两篇教案教学设计1散文诗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定义和写作特点;

2.通过举例分析,感悟散文诗的意境表达;

3.学会运用散文诗的写作方法,创作一篇散文诗。

二、教学重点

1.散文诗的定义与写作特点;

2.散文诗的意境表达;

3.创作一篇散文诗。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在语言和意境上融合散文和诗歌元素;

2.如何通过散文诗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15分钟)

a)教师介绍散文诗的定义和写作特点;

b)学生发表对散文诗的认识和看法。

2.分析篇章(30分钟)

a)教师运用两篇散文诗,一篇是《花田赏析》,一篇是《西湖散步》,分析作者运用散文诗的方法表达意境;

b)要求学生跟随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悟,理解散文诗的艺术特征。

3.写作练习(50分钟)

a)鼓励学生找感触写一篇散文诗;

b)每名学生将所写的散文诗读给其他同学欣赏;

c)同学们共同探讨、分享和点评,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4.总结和点评(15分钟)

a)教师对作品进行批评和肯定;

b)学生对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做个总结。

五、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结合分析篇章,先让学生在听中领会概念和实质,然后在文本解读中深入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语言特色。

2.鼓励自我表达,以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由写作,发掘想象力和潜能。

3.激发学生表达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创作视野。

4.课后布置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创作和阅读,深入挖掘、发掘散文诗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六、教学准备

1.教师要提前准备两篇散文诗,《花田赏析》和《西湖散步》。

2.课堂上要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写作工具。

3.教师要提前安排好写作比赛的相关事宜。

七、教学评估

1.学生可以通过创作散文诗的作品,体现出对散文诗的认知和感悟。

2.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教师布置的写作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学素养。

3.学生在小组互评和点评中,越来越了解和接触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自我价值和成长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和写作,激发学生对散文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互评和点评中,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期望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散文诗的美,通过创作和阅读散文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散文诗两篇教案教学设计2散文诗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散文诗的概念及特点

散文诗是诗歌的一种,指的是形式类似于散文的诗歌形式。它既包含了散文的语言自由、句子分布自由、段落结构自由等特性,又包含了诗歌的抒情、寄托、表达等特征,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散文诗最主要的特点是语言的自由,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自由的形式与对抒情深切的表达,使得它成为了一种深受读者欢迎的文学形式。散文诗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结构自由,语言生动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生活的真实感,丰富的意象和情感,更加适合于当代读者的欣赏与表达。

二、散文诗的写作技巧

(一)语言自由

散文诗的语言更加自由,创作者可以运用各种灵活的语言形式,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语言自由的特点让诗人可以进行广泛的表达和想象,不受传统格式的束缚,可以深入人心,表达创作的主题和节奏,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阅读氛围。

(二)修辞手法

散文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自由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有条理更加可读,亦能使文章语言精准,诗意掌握得更加得当。如反复用相同的语言、重复韵调、借用特定领域的语言等。上采用简短的语言形式,加以排比,渐进式地刻画出文学的主题和深刻的意义。

(三)表达情感

散文诗是一种具有较强情感表达功能的文学形式,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中能够摆脱平淡的语言和腔调,借助自己的感觉与思维,进行深入的表达。这种表达式使诗歌更加朴实、深入,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使其深受感动。

三、教学设计

(一)理论课教学

1.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散文诗的概念、特点和写作技巧,为后续创作打下基础。

2.教法:讲授、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教法。

3.内容:

(1)散文诗的定义、特点和历史渊源。

(2)散文诗的结构、语言、修辞手法。

(3)散文诗在文学时代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写作课教学

1.教学目标:通过实践创作,培养学生散文诗写作的能力,提升其美学思维和文学素养。

2.教法:导入、仿写与创意思考相结合的教法。

3.内容:

(1)散文诗创作前的准备:思路、构思、选题等。

(2)散文诗创作过程中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

(3)课后改写、反思与分享。学生在此阶段还应相互分享自己的散文诗,互相进行评价与指导通过散文诗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思维。在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散文诗的定义、特点和历史渊源,掌握散文诗的结构、语言和修辞手法等。而在写作课教学中,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还可以相互评价与指导,提高自身写作水平。散文诗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更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散文诗两篇教案教学设计3散文诗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1:《临安春雨初》

【内容要点】

1.诗歌介绍:了解散文诗的定义,阅读《临安春雨初》原文,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主题。

2.诗歌鉴赏:通过诗歌的鉴赏,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探究写作者的感受和思想。

3.主题探究:探究《临安春雨初》的主题和文化内涵,理解作者对生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4.作品创作: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会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学魅力。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以下教学资源:

1)诗歌原文、注释和翻译。

2)诗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有关散文诗的定义和特点的教育资源。

2.课堂讲解

1)诗歌介绍

教师介绍《临安春雨初》的诗歌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讲解散文诗的定义和特点,并解释诗歌中的生字和生词。

2)诗歌鉴赏

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探究诗歌的意境、意义和寓意。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文学魅力。

3.课后拓展

1)学生阅读其他散文诗,进行鉴赏和探究。

2)让学生在散文诗的启发下,写一篇自己的散文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二、教案2:《怀山》

【内容要点】

1.诗歌介绍:了解散文诗的定义,阅读《怀山》原文,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2.诗歌鉴赏:通过诗歌的鉴赏,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3.文化内涵探究:了解散文诗的文化背景,探究《怀山》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理解其对人生、自然和文化的追求。

4.作品创作: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的感悟,感悟创作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以下教育资源:

1)诗歌原文、注释和翻译。

2)诗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有关散文诗的定义和特点的教育资源。

2.课堂讲解

1)诗歌介绍

教师介绍《怀山》的诗歌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讲解散文诗的定义和特点,并解释诗歌中的生字和生词。

2)诗歌鉴赏

让学生朗读诗歌,探究诗歌的意境、意义和寓意。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领略诗歌的文学魅力。

3)文化内涵探究

让学生了解散文诗的文化背景和主题,探究《怀山》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理解其对人生、自然和文化的追求和表达。

3.课后拓展

1)让学生阅读其他散文诗,进行鉴赏和探究。

2)让学生在散文诗的启发下,写一篇自己的散文诗,表达对自然、生命和文化的感悟和理解。

综上所述,散文诗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教学,我们希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文学魅力和文化内涵,领略人生之美,感悟生命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诗歌的启发,让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展现个性风采,表达对生命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散文诗《怀山》的教学,我们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