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要点全归纳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要点全归纳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要点全归纳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要点全归纳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要点全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要点全归纳目录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2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2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6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9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2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2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7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2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22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5第3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9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2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32第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37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38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44第1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44第2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47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9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49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53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注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数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人口出生率=eq\f(同期出生的存活婴儿数,一定时期内总人口数)×100%(2)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的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数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人口死亡率=eq\f(同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总人口数)×10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eq\f(同期人口自然增长数,一定时期内总人口数)×100%2.特点:从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国家或地区来看(1)不同历史时期①总趋势: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历史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开始后新技术革命后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防御疾病和灾害的能力低,人口死亡率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科技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2)不同国家或地区①总体特点:不平衡②表现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增长很快增长缓慢原因①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影响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会增加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和类型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不同,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特征原始型高高低增长缓慢传统型高低高增长迅速现代型低低低增长缓慢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受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人口政策等的影响。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4.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国家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发达国家欧洲和北美现代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亚非拉传统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中国基本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主要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整个世界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根据模式的特征判断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判断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出生率一般在2-3%,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大于1%出生率、死亡率一般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小于1%根据坐标图类型判断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因图形似金字塔而得名。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金字塔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如下图):(1)年轻型:年轻人所占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如上左图)。所代表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2)成年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是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急剧收缩(如上中图)。所代表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型。(3)老年型:年轻人所占比重小,中年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大,塔形下窄上宽(如上右图)。所代表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在判读人口金字塔图时,我们不但要注意一般的情况,还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20~40岁男女比例异常增大或减小,可能与劳动人口迁入或迁出有关;女性劳动人口比例的异常增大,可能是由于地区产业对劳动力的特殊需求造成的。男性青壮年人口比例的异常减小,可能是由于战争造成的。对人口金字塔图中出现的异常变化需结合具体背景和条件进行分析。在判读人口金字塔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图的形状,年轻型、成年型还是老年型,其代表的意义是什么;(2)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图的人口组成状况,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人口增长所属模式,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如何判断人口迁移: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1)居住地变更——迁出地到迁入地(2)空间位移——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最低为县级)(3)时间限度——大于一年3、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1年)的迁移活动。(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迁出地区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迁入地区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整了全球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2)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古代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大批迁移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①由东部迁往西北部和东北部;②由沿海迁往内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变化①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②由农村迁往城市☆按照人口迁移的方向:从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从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存在的主要人口迁移形式,也是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人口迁移形式。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目前存在的主要人口迁移形式。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因素影响举例自然因素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早期逐水草而居的人口迁移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孔雀东南飞”体现了我国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交通通信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少了迁移困难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军人家属的随军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决定人口迁移能否正常、合理进行三峡移民战争造成人们无家可归,流落到邻近的国家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政治变革政治独立,国家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某具体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要注意以下原则: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因素影响相关性资源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容量越小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人口容量越小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地区开放程度越低,人口容量越小正相关人口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人口容量越大负相关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如右图所示: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采用的估计方法各异,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观点着眼点(估计依据)主要论点悲观论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①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依照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的后果不堪设想(人多为患)乐观论尚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和未探知、未发现的领域①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②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遏制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容量无限,人定胜天)中间论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如右图所示: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性和意义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如下图所示: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当前世界,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不同地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发达地区

人口虽然仅世界人口的1/5,但消费水平高。

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远远超出本国的范围。发展中地区

人均消费水平低,但人口数量多,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人口容量特点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关性表现(1)、临界性: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表明: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2)、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相同的。(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用土地,而城市土地相对有限,于是各种经济活动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所以就产生了城市地域分区,即功能区。2.常见功能区: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形态、特征、位置如下所示: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集聚成片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注意:(1)城市功能区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并不是截然分开的。(3)某一功能区只是以某一功能为主,并非只有一种功能,例如住宅区内同样可以有商业活动。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A)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离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距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城市内部地租分布如图所示:区位交通通达度租金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最高最高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的两侧和公路的交会处较高较高远离公路的地区较低较低功能区最佳区位区位选择的原因商业区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住宅区接近市中心既方便上下班,又有利于购物,且住宅的付租能力高于工业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为降低地租成本比例,往往在地租较低的地方建设工业区(B)付租能力综合以上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的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地方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交通发达的远郊地区形成工业区。(2)其它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与民族)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历史背景)行政因素(引导或划分不同功能区)补充:城市的外部形态

形态形成原因成都、合肥华盛顿

团块状(集中紧凑式)

平原地形较规整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条带状(集中紧凑式)

受河谷限制重庆

组团式(分散疏松式)

受河流丘陵分割地形破碎等地租线的判读1.等地租线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值;(2)等地租距全图一致,即相邻两条等地租线的差值除了为0的以外,其差值都相等;(3)等地租线均为闭合曲线(在很多试题当中,往往因图幅局限而不能展示全部等地租线);(4)等地租线一般不重合,不重叠;(5)等地租线与地租脊线或地租谷线垂直;(6)等地租线密集的地方,地租的变化大;等地租线稀疏的地方,地租的变化小。2.判读技巧等地租线的判读主要掌握“三读”:“一读”极值:该区域地租的最大值、最小值;“二读”密度:等地租线的疏密变化;“三读”凹凸:等地租线的弯曲变化情况及形成原因。3、应用:(2012无锡检测)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等值线a、b、c的付租能力关系是()A.a>b>c B.a<b<cC.a=b>c D.a>b=c(2)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条件 B.交通条件C.人口分布状况 D.早期商业活动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b、c三条等值线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其地租水平越来越低,付租能力越来越弱。第(2)题,在交通干线两侧,交通通达度相对较高,导致其地租水平较高,从而使地租分布等值线向外凸出。答案:(1)A(2)B城市规划图的判读1.城市的功能分区按照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对城市地域进行分区,可以划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住宅区是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广的功能区,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较高、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2.工业区在城市规划中的布局由于工业对城市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工业区的布局是城市规划中需要认真考虑的内容。一般来说,工业区多布局在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同时还需要考虑该地的盛行风向和河流的流向。具体来说:(1)工业区要有便利的对外交通。一方面,工业区多布局在公路、铁路、通航河流沿线,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方便的联系,因为工厂需要一定数量的工人。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宜接近住宅区;需要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大的工业,可远离住宅区。(2)合理安排工业区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①基本没有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居民区内;②环境污染比较大的工业,或存在爆炸及火灾危险的工业应当尽可能地布局在远离城市的地方;③可能污染空气和水体的工业应当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④无污染的高技术工业,可考虑接近高教园区。(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必要的防护带。防护带可以是天然的水面(如湖泊、河流等),也可以是人工绿化带,还可以设置非长期停留的建筑或种植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从而减小工业区对住宅区的影响。(4)要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设置工业区时要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典型企业布局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企业具体要求或污染一般布局原则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水污染布局在流经居民区的河流下游自来水厂要求水源清洁布局在河流上游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要高科技人才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商贸中心要求客流量大布局在城市几何中心或交通中心仓库用地多、交通方便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奶牛场、蛋鸡场靠近市场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的地区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区域欲建自来水厂、钢铁厂和大型超市,则应依次建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2)图中河流除了交通、供水外,还可以起到________的作用。(3)该区域欲建一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最适宜建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试分析原因。解析:(1)自来水厂应建在河流的上游;钢铁厂应建在铁矿产地附近、河流的下游、该区域盛行风的下风向地带;超市应建在人流量大的地区。(2)河流位于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可作为防护带。(3)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占地面积较大,交通运输量大。答案:(1)DCB(2)防护带(3)A交通便利,有利于货物的运输;位于郊区,地租较低。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1)划分标准: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2)等级2.城市的服务范围(1)地域空间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2)特点:不固定,没有明确的界线。(3)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服务种类少多更多级别低高更高服务范围较小较大更大,甚至可扩展到全国服务设施百货公司、医院、高级中学、汽车站等除了有小城市的一般服务设施之外,还有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资源有关。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如下表所示:影响因素影响表现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决定城市能够形成的服务范围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等)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城市用地等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城市等级体系: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2.启示(1).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其含义是:一个城市的等级体系犹如一个金字塔,塔基是数目众多、规模较小的城市;越向塔尖,城市数目越少,规模越大;到了塔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甚至一个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市等级高,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职能多;城市等级低,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2)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内涵、标志、动力及意义如下图所示: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等,则体现了城市化的合理与否。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及特点: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城市化发展阶段特点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中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迅速集聚,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许多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慢甚至停滞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人口比重高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原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情况下,生产力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高;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低。但也有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等特殊情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即城市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问题(原因)主要污染源危害治理措施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生产燃煤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设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噪声大的企业远离城区布局;建设绿化隔离带固体垃圾污染工业垃圾、城镇建设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及时清除,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阻塞,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住房缺少、质量低劣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人口过度膨胀失业问题加重,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1)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a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土壤的性质等都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等)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有河湖水、地下水和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交通运输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此类农业要求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发展农业生产机械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条件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良种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冷藏技术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b.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1)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每种农作物都有其生长特点,如甘蔗适宜热带高温的条件,甜菜适宜中温带温凉的气候条件等。(2)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水源、灌溉等条件进行分析,可能既有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也有农作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3)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如何区别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域农业发展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只有把影响农业的因素考虑周到,分析农业发展条件才能具体、全面。

概念说明举例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要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主导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平坦的地形,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这个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水,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当这个制约因素得到满足,该因素就会转而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由于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从而能进行粮棉生产,水源就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特点及形成过程农业地域的概念、特点及形成过程如下表所示:项目内容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1)区位条件: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上畜产品的主要出产国之一,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其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如下表所示:区位条件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区位优势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较多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发达且便利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政府鼓励扶持(2)基本情况分布澳大利亚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主营带是墨累-达令盆地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的混合经营方式优点①农场成为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③农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不利条件水源和灌溉问题解决措施政府实施东水西调促进农业发展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又称为水稻种植业。东亚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中国(秦岭—淮河以南)、日本、韩国、朝鲜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生产历史约有7000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生产地位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较平坦土壤河流中下游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河流中下游,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耕地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项目内容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阔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2.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美国本土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这里有世界著名的玉米带和小麦区,其中小麦区又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小麦区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北部小麦区种植的是春小麦。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如下表所示:区位因素区位优势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形地形平坦开阔(中部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高产稳产;地形平坦开阔,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市场广阔;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密人口度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高商品率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等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高度机械化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可以从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总结,且要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认识角度特点形成原因经营主体家庭经营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经营规模大农场(规模经营)商品率高(商品化)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先进,机械化水平高,产量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农业机械化)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农业现代化)生物技术革命、化学革命和经营管理革命使农业实现了现代化专业化程度实现了专业化和区域化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我国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生产也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与美国相比较:相同点:①都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②分布地区地广人稀;③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④实行机械化生产,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借鉴的经验:①规模大的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区位优势,需要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水平。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实现农业现代化。③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第3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1.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和特点大牧场放牧业是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特点和分布如下图表示: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区位因素区位优势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原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土地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交通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市场离北美、西欧较近,市场广阔科技科技水平高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发展措施作用修建铁路便于肉牛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种植饲料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在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肉牛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1)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因为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会受到降水条件的制约。(2)阿根廷人采取的措施,仍然体现在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改造和利用上,如培育良种牛,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对品种进行改良。借鉴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探究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问题和措施:我国的西北内陆(以内蒙古牧区为例)和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都有茂盛的草原,但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如下表所示:

气候区位、交通生产模式品种需要改进之处内蒙古牧区温带大陆性气候,较干燥深居内陆,对外交通联系不便粗放型放牧或游牧马、牛、羊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改善自然条件,增加牧民的定居点潘帕斯草原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较温暖濒临大西洋,对外交通便利大型牧场,密集的商品牧牛业牛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作物今后,我国牧区应学习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经验:①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从而改善牧区的生态环境;②改善牧区的交通运输条件,提高产品的外运能力;③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向商品农业发展。二、乳畜业1.乳畜业的基本特征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分布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多紧邻消费市场区位特点多分布于大城市的郊区2.乳畜业的区位特点3.西欧的乳畜业(1)区位条件除此之外,西欧乳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有专门的自动化挤奶设备,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西欧乳畜业有合理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科技投入较多。(2)生产特点项目特点成因经营方式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较少经营规模以中小农场为主商品率高市场消费量大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不足,科技投入多分布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牛奶易变质,牛奶制品保质时间较长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均为商品农业,但二者区位条件有所不同: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草场,离市场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区。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靠近消费市场,牲畜以吃饲料为主。农业地域类型的判别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从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判断依据判断结论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农业地域类型水稻自给小农经营水稻种植业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大牧场放牧业小麦、玉米面向市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谷物农业谷物、牲畜主要面向市场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混合农业单一热带经济作物面向国际市场大规模的密集型、生产设施齐全种植园农业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一、工业区位因素1.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2.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交通运输、市场、土地、水源、政策、环境等。这些因素对工业生产和分布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要逐步了解这些区位因素对工业生产和分布的影响。决策者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右图所示:区位因素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土地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水源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河湖分布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政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的生产和分布动力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交通运输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市场工业靠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集聚效应集聚便于企业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与协作个人偏好个人的兴趣、爱好、乡土情感等影响工业区位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环境质量成为现代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3.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很多,但不同的工业部门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区位选择时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也不同,如下表所示:工业区位类型主导区位因素主要部门特点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原料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市场啤酒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石油化工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应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能源电解铝工业、炼铜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劳动力成本普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包带、制伞、制鞋等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知识和技术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精密仪表、卫星等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在确定工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时要结合具体工业地区进行分析。(1)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2)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3)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其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判断。图中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能源,则其主导因素是动力;B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廉价劳动力,则其主导因素是劳动力;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原料,则其主导因素是原料。为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工厂应选址在上述主导因素丰富而廉价的地方。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判断。(1)在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应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2)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应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判断该地产业的主导因素。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技术力量强大,以电子产业为主,则这种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科技。大庆发展石化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而南京发展石化工业则属于市场导向型,因为两地的区位优势不同。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近年来,科学技术进步很快,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如右图所示: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要非常慎重。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生产企业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下表所示:

区域选择要求典例考虑生产的环境要求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自来水厂、啤酒厂考虑污染程度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库污染严重的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考虑污染类型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已知主导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厂、钢铁厂季风气候区,则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已知最小风频的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印染厂、造纸厂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钢铁厂、发电厂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政策国防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平衡职工性别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或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陆续建设了一批纺织工业中心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20世纪末,国家为谋求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大了在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的力度决策者个人因素决策者的乡土情感眷恋家乡的侨胞纷纷回国、回家乡投资建厂个人偏好喜欢大海风光的投资者将企业建在近海滩处如何进行工业区位的选择工业区位选择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方面考虑:(1)自然条件方面:要考虑是否有修建工厂所需的良好地质、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2)社会经济条件方面:需要考虑能否尽可能地接近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和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理想的区位应具备的条件是接近原料地、动力充足、劳动力价廉质优、市场前景广阔等。(3)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应根据不同工业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时要考虑风向;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时要考虑污水的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时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另外,城区工业布局遵循的工业区位选择原则是: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第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同利用同一个工业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2.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2)作用: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3.工业地域(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2)分类①按工业地域的形成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地在地域上相互接近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共用利用基础设施②按工业地域的性质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形成工业城市)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工业地域面积大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2)表现: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的分散。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3)结果: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2.工业的地域联系(1)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按规模大小划分的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部门发展条件区域特点发展潜力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工业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大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小工业分散的工业类型与发生原因类型发生原因案例传统工业发展中的工业分散工业企业过度饱和,地价、工人工资上涨,资源紧张,污染严重不少企业由美国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新兴工业发展中的工业分散产品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适宜空运美国“硅谷”企业在东南亚等地设分厂由跨国公司形成的工业分散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运输技术的新发展福特汽车生产、飞机制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发展条件:有丰富的煤、铁资源。3.工业部门: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4.特征:以大型企业为核心。5.存在问题: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1)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影响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层埋藏浅,利于露天开采)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离铁矿区较近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鲁尔区离其都较近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成本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相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四条人工运河连成一体,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2)衰落的原因(3)综合整治措施整治方向具体措施效果调整工业结构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较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工业结构多元化,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结构比例逐渐协调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工业布局趋于合理,减少了运费,降低了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植树造林环境优美,对新企业的吸引力大增,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比分析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1.发展条件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有很多相同之处,见下图:2.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鲁尔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钢铁、煤炭、石化、汽车、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大力发展大庆石化工业,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发展科技,繁荣经济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二、新工业区1.世界主要的新工业区世界主要的新工业区有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以及英国的苏格兰地区、日本的九州岛等地区。2.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1)发展条件发展条件内容作用区位优势大批廉价劳动力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节省生产建设投资交通运输方便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降低运输成本国际经济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促使厂家发展消耗能源少、原料少的产品的生产国内经济环境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工业区兴起的资金保障;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区形成和发展有政策保障(2)主要特点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雇员一般在250人以下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艺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轻工业产品工业集聚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工业化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分布地区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3)发展模式意大利新型工业区以独特的工业小区为组织形式,其工业小区的形成及优势如下图所示:3.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因素区位优势位置位于旧金山市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适于居住交通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科技全世界的人才高地,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居美国首位市场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文化“硅谷”地域文化广泛的包容性及其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观念,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为“硅谷”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美国“硅谷”和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异同点二者同属于新工业区,但是美国的“硅谷”和意大利的新工业区在工业区位和工业优势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较如下:新工业区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共同点①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②交通便利;③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④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不同点生产结构高技术产品轻工业产品生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较高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不同点分布特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劳动力技术条件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劳动力政府政策军事订货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1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方式优点缺点适合运输的货物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长途、大量、笨重的货物,如矿石、牲畜、金属等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运输历史悠久,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大量、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产等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安全性能高、管理方便、运量大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流体状货物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势含义例证高速化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高速公路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巨型油轮、巨型运矿船、重载列车和重载汽车等专业化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中转环节,提高运输效率,保证安全,降低成本集装箱运输、油轮、运矿船、装卸机械化、管道运输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投资、运量、速度、灵活性、稳定性、生产效率的比较比较项目排列顺序运量由大到小为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投资由大到小为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运费的价格由高到低为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速度由快到慢为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灵活性由大到小为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快速、便捷地进行货物运输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时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只有通过比较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差异、特征,才能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比较时注意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要注意比较运费、运量、速度等几个方面的差异。(2)各种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必须妥善组织安排,合理地协调使用。空运: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公路:短途、量小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铁路:远程、量大及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和鲜货。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3)综合考虑运输距离和运费确定运输方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距离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如下图所示: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线和点虽然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交通运输点、线的区位因素如下图所示:2.各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如下表所示:影响因素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平原地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线路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是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道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技术因素使交通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影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各种交通运输线、点的建设和发展虽然都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因素的障碍逐渐被打破,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第2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一个地区主要交通方式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见右图:一方面,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另一方面,某种交通方式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下图所示: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1)交通干线往往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如株洲市就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武汉市的城市形态具有沿江分布的特点。(2)交通运输网联系城市形成大城市带由高速公路和铁路等运输干线组成的运输网,将各聚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至波士顿,南达华盛顿,区内大小城市数十个,由主要的高速公路及铁路等运输干线相连。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及交通运输条件、城市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一个城市新建一条交通干线,城市就会以此为主要发展轴向外扩展而影响城市形态,而一条交通干线的衰落也会导致其附近城市发展缓慢。因此,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3.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4.影响集镇的兴衰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也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商业中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商业中心是指主要行使商业职能的城市。狭义上的商业中心是指市中心商业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如何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中心分布的影响1.传统中心商务区衰落随着城市边缘地带商业网点的兴起,传统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出现了衰落,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城市中心商务区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二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所。2.城市外围形成新的商业中心首先,随着私人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的形成,驾车购物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距离已不再是决定人们购物的主要因素,而道路的通行能力则成为影响购物的重要条件。因此,城市外围交通便利处是商业网点的理想区位。其次,城郊具备商业用地充足的条件。另外,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客观上要求在大城市郊区布局相应的商业中心,而交通运输布局是满足、实现这种要求的前提。交通运输变化商业中心的变化原因私人小汽车的普及距离不再是决定购物行为的主要原因,道路通行能力成为重要条件驾车购物成为人们购物的主要方式,移动能力、活动空间增大高速公路建设发达国家的一些商业网点设置在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高速公路、快车道快捷、省油城郊高速道路网形成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中心商务区衰落道路狭窄,交通受阻,用地紧张,停车不便城市郊区交通运输布局改变形成新的商业中心城市郊区化的客观要求第六章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