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绪论课件_第1页
运动解剖学绪论课件_第2页
运动解剖学绪论课件_第3页
运动解剖学绪论课件_第4页
运动解剖学绪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科的形态学范畴。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二、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主要任务:(一)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二)为运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三)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人体形态学方面的基础。三、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一)基本观点:1.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2.有机体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3.有机体变化发展及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二)基本方法:尸体解剖法组织切片法组织化学法活体研究法动作分析法各种仪器研究法(一)国外: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59-377)认为:人的健康是由人体内四种物质的平衡来决定的。这四种物质叫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液和黑(胆)液。人体内某种体液过多会改变人的性格甚至引起疾病。如多血质的人乐观、自信。而体内黑胆液过多则使人伤心、忧郁。

古希腊博物学家。动物学创始人,把神经和肌腱区别开来,指出心是血液循环的中枢,血液自心流入血管。但他把动物解剖所得的结果移用于人体。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古希腊解剖学家。命名了十二指肠、前列腺、睫状体、视网膜、乳糜管、淋巴等。赫罗菲拉斯(Herophilus,BC335~280)纳菲(Ibnal-Nafis,1213-1288):叙利亚医学家,曾对盖仑的血液循环学说进行积极的批判。提出一种血液小循环(肺循环)理论。遗憾的是他的学说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被淹没了700多年,直至20世纪才重新被世人在布满尘埃的档案中发现。

画家、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也曾解剖过尸体,并留下了人体解剖后的草图。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1543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这一划时代的解剖学巨著,成为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威廉哈维(WilliamHarvey,1578~1657)英国医生,发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确定血液是在一个封闭的管道内循环。1628年出版《心血运动论》一书。开创了动物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近代生理学的创始人。意大利解剖学家,证明了动脉与静脉间的沟通,并进一步研究了动、植物的微细构造,是组织学的开端。马尔丕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解剖学家,发现并提出著名的动物电(生物电)学说。伽尔瓦尼(LuigiGalvani,1737~1798)谢切诺夫(SechenovIvanMikhailovich,1829~1905)俄国生理学家,提出中枢抑制,并认为大脑的活动也是反射。他的理论是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基础。意大利细胞学家、神经学家、组织学家。用硝酸银染色技术确认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细胞及其复杂结构,首先观察到神经细胞质中的硝酸银染色区域,后称“高尔基体”或“高尔基器”。高尔基(CamilloGolgi,1844-1926)卡哈尔(SantiagoCajal,1852~1934)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神经解剖学家。改进了Golgi的神经组织学染色方法;阐明了视网膜的微细结构;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结构单位。谢灵顿(CharlesScottSherrington,1857~1952)英国生理学家。对脊髓反射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所提出的关于神经元和突触活动的基本概念,对以后神经生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美国生理学家。首先将X射线用于生理学研究,设计了钡餐;提出“自稳态”理论。坎农(WalterBradfordCannon,1871~1945)德国药理学家和生理学家。1920年用蛙心灌流实验证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迷走物质”使心脏抑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突触的化学传递理论。娄维(OttoLoewi,1837-1961)霍奇金(AlanL.Hodgkin,1914~)英国生理学家。以枪乌贼巨轴突研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奠定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二)中国我国文化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200-300年)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皇帝内经》就有关于人体形态的记载。秦汉时代《汉书.王莽传》记载,对死囚的尸体进行实地解剖,并进行记录。

皇甫谧,(215~282年),字士安,安定郡朝郡人,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叙述了人体生理、病理,重点介绍了腧穴,详细论述了针灸操作方法。

王惟一(987~1067年),宋人,于1026年铸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其全身标注559个穴位,其中107个是一名二穴,故全身共有666个针灸点。王惟一的铜人“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分脏腑十三经和旁注腧穴,是人体模型的创始。它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官院教学与考试的工具。考试时,铜人外层涂蜡,穿上衣服,体内灌水;学生根据命题以针刺穴,针入水出,方为合格。

宋慈(1186-1249年),宋代人,著《洗冤录》,对人体骨骼及胚胎等有较详细的记载,并附有检骨图。出版后500年来,成为审案官吏的必备参考书。全书共分4卷,从生理、药理、诊断、治疗、预防、急救、检验等方面进行论述,不少内容至今仍可借鉴。

王清任(1768-1831),清代,著《医林改错》,主要阐述了两方面的观点。其一是“改错”,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表明他对人体气血的特殊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

林可胜(1897~1969):中国生理学鼻祖,英文名:RobertK.S.Lim。1924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任生理系主任,成为该校第一位华人系主任。创立了英文《中国生理学杂志》和中国生理学会。1949年赴美。是生命科学界第一位华裔美国科学院院士。在胃肠道生理和神经生理方面都有独到贡献。

蔡翘(1897~1990):中国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早年在复旦大学任教,以后领导军事医学科学院。在视觉、甲状旁腺、神经传导、糖代谢、溶血与止血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陈克恢(1898~1988):早期神经药理学家,上世纪20、30年代在协和工作期间从中药麻黄中提取了麻黄素,并发现了它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原理。这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里程碑;他还发现了解救急性氰化物中毒的方法。冯德培和张香桐: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

冯德培(1907~1995),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在肌肉和神经的能力学、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神经与肌肉间营养性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张香桐(1907~2007),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研究脑的神经生理学和电生理学,是研究大脑皮层中树突功能的先驱者,并进行针刺镇痛及痛觉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王志均(1910~2000),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研究胃腺、胰腺分泌的调节机制;阐明了胃肠激素释放的天然刺激物,是食物引起胃肠激素释放的定量研究的开端。贝时璋(1903.10~2009.10),实验生物学家,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对细胞数恒定动物与再生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初发现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细胞的相互转化现象;70年代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五、解剖学常用术语1.解剖学标准姿势(Theanatomicalposition):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2.方位术语上,下前(腹侧),后(背侧)内侧,外侧内,外浅,深近侧,远侧尺侧,桡侧胫侧,腓侧上:靠近头部称为上。下:靠近足部称为下。前:靠近腹面称为前。后:靠近背面称为后。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称为浅。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称为深。内侧:靠近身体正中面为内侧。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为外侧。内: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的术语,接近内腔者为内。外: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的术语,远离内腔者为外。以上术语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近端:指四肢的近躯干端。(四肢靠近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为近端)远端:指四肢的远躯干端。(四肢远离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为远端)桡侧:指前臂的内侧。尺侧:指前臂的外侧。腓侧:指小腿的外侧。胫侧:指小腿的内侧。以上术语适用于四肢。3.轴与面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面:矢状面;水平面(或横切面);冠状面1.人体基本面:(1)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的切面称为矢状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矢状面称为正中面。(正中线:沿身体前、后面所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