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三班级数学教案1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控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控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同学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量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识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约的单位换算。
4、使同学探究并掌所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受;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量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同学的径直阅历,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同学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留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依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同学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径直阅历,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表达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同学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敏捷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同学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同学主动探究,猎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简单发觉,而且便于开展直观操作,因此是学校数学中比较相宜让同学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同学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育同学的估算技能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予以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表达,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许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同学先估量,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技能的培育,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课安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班级数学教案2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详细练习,进一步培育分析和推理技能。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先让同学独立填表,再组织沟通。
引导同学观测表格,发觉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改变规律,适当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2、P15.6
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组织争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舞同学联系生活阅历敏捷解决问题。
3、P16.9
组织同学争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组织争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二、课内练习
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班级,每个班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全部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思索题
同学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争论
左题可先依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依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依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三班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同学亲身体验和经受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约的转化。
3、培育同学的观测、想象及操作的技能,对同学进行数感的培育,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育同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约的实际问题的技能。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究教学。1吨的重量是特别抽象的。如何让同学精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老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同学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教学1吨有多重,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假如没有相应的阅历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同学乐于参加,简单参加的活动。全体同学在经受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同学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同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育同学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技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同学用精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同学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育同学的观测、想象及推算的技能,对同学进行数感的培育,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育同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约的实际问题的技能。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预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方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简单算的?哪个小组情愿来挑战困难?
师:鼓舞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说明要求
生:小组合作
〔2〕沟通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情愿上来沟通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_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假如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日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究。
三班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同学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约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同学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控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育迁移类推技能。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初步掌控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约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体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育同学动脑思索及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同学经受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同学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育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计算方法的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预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个十〔〕个一。
95里面有〔〕个十〔〕个一。
84里面有〔〕个十〔〕个一。
73里面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同学观测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争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沟通。
?小棒可以演示。
?争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同学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同学仿照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同学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老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究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索: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留意区分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同学试做前两题,再让同学独立完成后两题。留意笔算留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分。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同学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日你学会了什么?
三班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育同学的估量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技能。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援助同学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4、培育同学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立场。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量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同学任意估量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冲突的.基础上,老师提问:怎样估量才能尽量使结果精确一些呢?
二、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1、同学分四人小组争论:怎样估量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精确一些?
同学的估量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依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像;径直用秤称等。
2、全班沟通。
3、老师依据同学提出的估量方法带领同学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同学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同学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量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精确需要留意什么?
2、想一想,同学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控“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约的换算。
3、结合详细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量技能。
教学重点:
结合详细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控“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约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日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情愿帮帮他?
二、探究新知:
1、猜一猜。让同学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同学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
3、说一说。让同学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同学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班级数学教案6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测、体验等活动。使同学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同学们并不生疏,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同学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简单用详细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着重联系生活,唤醒同学的生活阅历,着重给足同学观测、发觉、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着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秒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控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同学回答引导探究。〔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测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同学边观测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同学认真观测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觉?③同学汇报,老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觉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觉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同学闭眼感受1分钟。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到底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同学闭眼感受。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同学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晰的吗?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同学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约,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详细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援助同学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留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利用同学熟识的场景,使同学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援助同学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同学参加倒计时的活动,使同学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同学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同学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同学通过观测、操作、争论、沟通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同学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同学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同学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同学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援助同学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留意培育同学疼惜时间的意识。
4、留意让同学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育同学的实践技能。
5、多给同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三班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同学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提高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同学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各单位之间的简约计算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相互沟通
1、谈话引导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如: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还有表示什么的单位?
2、小组争论
由小组长把争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3、沟通展示
并评出哪一组记录的最完整。
二、加深体验,建立观念
1、数一数
出示时间单位时、分、秒。争论:怎样才能感受和记忆这些时间单位?
让同学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实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2、比一比
出示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组争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长度单位?
让同学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3、估一估
出示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
小组争论:怎样感受和记忆这些质量单位?
让同学通过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复习所学的质量单位及其进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算一算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同学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末沟通自己的算法。
2、猜一猜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同学依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3、估一估
通过第125的第8题,使同学掌控千克与吨之间的计算与估算。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22页的第10题,集体核对。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掌控的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
三班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及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结合观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约的图形的对称轴。
3、培育同学的观测技能、自主探究技能、动手操作技能以及归纳概括技能。使同学能画出简约的图形的对称轴。
4、渗透图形美的教育,培育同学喜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约的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1、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轴。
2、能正确找出全部的对称轴。
教学预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同学观测: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方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相互争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争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学习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精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留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电脑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就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预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很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觉了哪些有趣的对称?
四、全课总结
三班级数学教案9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学校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阅历沟通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老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班级经受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留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量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三班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学校数学三班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班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详细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控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学校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援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特别重视呈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着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着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根据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须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同学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同学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须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章。〔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育同学观测、操作、概括技能,使同学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同学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控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须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竞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假如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由于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测。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沟通方法〕
像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章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章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须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沟通〕同学们看法不统一了,用观测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方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沟通:同学可能涌现的状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掩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依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依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外形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老师不做评价,让同学沟通,质疑。〔假如同学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究竟运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究竟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沟通〕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假如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假如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假如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预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量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沟通。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沟通,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立刻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讨论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日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沟通。
三班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同学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同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爱好,培育同学动手实践技能。
3、在学习活动中培育同学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同学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同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预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同学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同学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同学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老师请一名用同学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同学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觉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同学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老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假如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日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老师拿出米尺,告知同学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同学拿出预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同学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2)、让同学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3)、让同学拿出预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老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同学回答后,老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同学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老师出示一盘卷尺,告知同学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同学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厘米100厘米=()米5米=()厘米200厘米=()米
五、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1米=()厘米100厘米=()米
3、5厘米+30厘米=()厘米70米-7米=()米
4、在下面的()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2)教室长8()(3)钢笔长15()(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教学反思:
三班级数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讨论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精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查找等量关系,能较娴熟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同学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同学报数,全班猜数,老师输入,指导同学验证)
老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须要去查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讨论: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协作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末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奇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同学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同学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同学观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观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精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同学依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改变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果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想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查找错误的缘由。
B.数学:96×2=192(分)(192+8)÷2=200÷2=100(分)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192-8)÷2=184÷2=92(分)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仔细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日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许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观赏改变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索,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班级数学教案13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让同学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楚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控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约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详细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约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楚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控“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约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详细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控“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约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同学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同学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同学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相互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同学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同学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2kg=()g4000g=()kg7kg=()g8000g=()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量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同学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三班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经受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舞同学说明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育同学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详细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详细情境,让同学说明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很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特别喜爱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情愿援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例如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仔细读题,独立思索。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同学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独立思索〕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同学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②选择算法。依据我们的生活阅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纳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状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索: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先悄悄地想一想。
〔2〕同桌沟通:把你的想法轻声告知你的同桌,两人沟通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30×8=240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量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由于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漂亮的公园吸引了很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请你思索以后,在练习本上简约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留意写答语。和同桌沟通想法,统一看法。
3、小组汇报:同学可能涌现的状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确定同学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认真思索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2×8=16〔元〕16元>10元30×8=240答:带
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晰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渐渐体会。能搞清晰就不简约,能说清晰就更不简约!我觉得,我们应当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由于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索,感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测以上两组算式:29×8,把29看作30,30×8=240,够买门票。32×8,把32也看作30,30×8=240,不够买门票。请大家思索: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精确数始终有肯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详细状况,详细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状况比较保险。
四、敏捷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5.3切线长定理听评课记录
- 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听评课记录
- 生态物流服务合同(2篇)
-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第一次选择》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听评课记录1
-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角》听评课记录2
-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含教学计划】
-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37、认识几分之一》听评课记录
-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5.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讲听评课记录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听课评课记录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0道)(A4直接打印-每页100题)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矮小症诊治指南
- GB 10665-1997碳化钙(电石)
- 《克雷洛夫寓言》专项测试题附答案
-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重点内容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 海信rsag7.820.1646ip电源与背光电路图fan7530、fan7602fan
- 板带生产工艺5(热连轧带钢生产)课件
- 2022年同等学力英语考试真题及详解
- 深度配煤掺烧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