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_第1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_第2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_第3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_第4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内容五行的概念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4水木火土金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内容来至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一般意义的五行所谓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行走路

《易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本意是天体的运行昼夜不停息,君子就要效法天行之健而自强不息。其中“行”为“运作”之义。“五行”代表五种功能属性和运动状态,并且万事万物都不出此五行。木、火、土、金、水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

五行的最初含义金:凡是坚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时不是现代的科学分类,当时对于物质世界中有坚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木:代表了树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后,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长起来。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木的功能,生长力特别大也特别快,木就代表了生发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动性,川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热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五行学说的起源

最早可能与五方、五季、五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五材有关。“五材”:“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时的五行已由最初与“五材”有关的涵义,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至《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将其发扬光大,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用于阐释自然或社会的各种联系。

五材说五行学说单纯的物质概念朴素的哲学概念中医对五行的解释“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用”即五种可用之物。“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指运动变化“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则世所行用也”五行的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有用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集》里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五行学说战国至两汉时期形成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宇宙中一切事物是由这五种物质“相杂”和“相和”而化生的

五行学说是医学与哲学理论的结合,中医学用五行学说认识人体的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能屈能伸,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特征;凡是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凡是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

“稼”指播种,“穑”指收获,“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征;所以凡是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可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从革”指变革之意,“金”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的特征;所以凡是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皆可归属于“金”水曰润下:

“水”具有滋润、寒凉、下行、闭藏等特征;所以凡是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与阴阳属性的划分一样,事物的五行分类也要有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以五行各自的特性作为归类和推演事物五行属性的标准。五行的特性,在这里可以说是起到了一个参照系的作用。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取象比类法: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征(比如性质、作用等)

,直接与五行的特性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方法。某一事物的特有征象和木的特性相类似就属于木,而和火的特性相类似就属于火。

如方位、时序、五脏等的五行属性即是用此法推理。举例:方位配五行南北西东中央土水寒金日落火炎热木日出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如自然界的五化五色五味及人体的五体官窍五志等是用此法推理。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五行属性归类表1.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某些主要功能。根据上表,主要能说明三方面内容。3.这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能够说明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亦存在着统一的联系。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腑、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举例:木性生长、升发、条达、舒畅。●自然界五季当中,春季草木萌芽滋生——木。●五方当中,因日出东方,所以东方——木。●五种气候当中,春季多东风,所以风——木(*注意:此为黄河流域的气候)。●在事物的五种变化过程中,春季万物滋生,呈现一派生机,属于“生”的一环——木。●在五色当中,春季草木滋生,郁郁葱葱,所以“青”色——木。●在五味中,青苍的果木味道多酸,所以“酸”味——木。●五脏中,肝主升属木。●肝和六腑中的胆相表里,所以胆——木。●肝在五官中开窍于目,所以目——木。●在五体中主筋,所以筋——木。●肝气亢旺的时候大多心急易怒,大怒伤肝,肝在五志主“怒”,所以怒——木。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联系(五行制化及胜复)来探索和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还用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以及母子相及来探索和阐述事物之间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之后的相互影响,所以,“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和五行的母子相及”就构成了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

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木火土金水

五行之间的关系特点①单向循环式相生。②每一行都存在“生我(母)”、“我生(子)”这两方面的关系(母子关系——《难经》)。举例:木生火,对火来说,“生我”的一行是木,木是火之母,木火是母子。其余的可以类推。③相生是自然界和人体的正常现象。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内经》

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水木火金土克特点①单向循环式相克。②每一行都存在“克我”(所不胜),“我克”(所胜)两方面的关系(《内经》“克我”叫“所不胜”,“我克”叫“所胜”)。举例:火克金,所以对火来说,“我克”的一行是“金”,水克火,所以对火来说,“克我”的一行就是“水”,其余的可以类推。③相克也是自然界和人体的正常现象。火土金木水生克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包括生中寓克,克中寓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推动事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木火金土水克生“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张景岳。举例①“生我”和“我生”虽然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克如:木的“生我”是水,木的“我生”是火,而水又能克火。水火木生我我生相克相生②“克我”和“我克”是五行中的相克,但克中有生举例:木的“克我”是金,木的“我克”是土,而土又能生金。金土木克我我克相克相生特点①五行制化是事物取得动态均势的一个持续过程。②五行制化实际上也是阴阳消长关系的具体体现。③五行生克制化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故又称“顺五行”。4、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

水木火金土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如“木亢乘土”。不及——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如“土虚木乘”。太过且不及——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土虚(脾气虚弱),出现“肝脾不和”。

5、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金→火→

水→土→木。

水木火金土

太过——

所胜之行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行。如“木亢侮金”。不及——

所不胜行过弱,受其所胜行的反向制约。如“金虚木侮”。太过且不及——既有所胜行之过亢,又有所不胜行的过弱。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金虚(肺气虚弱),出现“肝火犯肺”。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五行乘侮关系图金木土木强木弱气有余金克木

木克土其不及

制己所胜侮所不胜(所不胜)(所胜)(木旺侮金)

(木强乘土)

(木弱金乘)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木弱土侮)己所胜,轻而侮之

6、五行的母子相及“及”即连累的意思。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母虚→子虚→母子两虚例如:临床上的肝肾精血不足,肝肾阴虚,水不生木证。子病及母: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1)子盗母气子弱→母虚→子母俱虚→“子盗母气”举例:心肝血虚、土金皆虚证(2)子病犯母子亢→母亢→子母皆亢→“子病犯母”

举例:心肝火旺、木火两亢证

(一)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其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其生理功能或特性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一)以五行归类五脏并说明

其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以五行的特性和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类比,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并说明五脏的部分功能特点。⑴以肝属木肝在生理上具有“木性”那样的升发、柔和、条达的特性,在病理上又象木那样易于化火。(木曰曲直)

心在生理上具有“火性”温热的作用;在病理上心火易于炎上。(火曰炎上)⑵以心属火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在生理上具有“土性”能化生万物的特性;在病理上,土虚则不能长养万物。在五行中,土居中,木火金水各居一方,土居中而长养万物,灌溉四傍,正合脾化精微,营养四脏。⑶以脾属土⑷以肺属金

肺起具有“金性:那样清肃重降、鸣响特性;在病理上,肺使肃降则起上逆而见咳喘有声、气急;肺气虚则气息低微,亦若金使肃降鸣响那样。(金曰从革)

肾主水,藏精,具有水性那样润下,制火的特点,在病理上,肾精亏虚则水少不能滋润,从而虚火妄动。(水曰润下)⑸以肾属水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和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这样就把人和自然环境统一起来,表达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例如:自然界的东方、春季、青色、风、酸等,通过五行的木与人体的肝、筋、目联系起来,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火生土:心血滋养脾土,助脾运化;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制约关系: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火克金: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致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致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总之,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可归纳为一下三点:1、五脏配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又联系着五官五体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祖国医学的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2、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保持人体的完整统一性。

3、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如肝脏有病:

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

病传至肾,为子病及母;

病传至脾,为相乘,

病传至肺,为相侮。肝心脾肺肾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乘侮(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解释病机母病及子

——水不涵木-肾阴虚

肝阴虚肝肾阴虚子病犯母

——脾气虚心血虚心脾两虚相乘

—肝气郁结肝气乘脾相侮

—肝气郁化火肝火犯肺相生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

五行学说认为:

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1.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四诊与五行合参,确定五脏病变部位.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2.

主要是根据五色之间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预后,如主色与客色、色脉和参。四诊与五行合参,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例如:肝病见色青而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反见相胜之浮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预后不佳;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预后较好。色脉色脉关系预后肝病青弦相符平青浮克色之脉死(逆)青沉生色之脉生(顺)肝病的色、脉关系与预后表

1、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及脾之健运,而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补脾益肺方法进行治疗,此即虚则补其母之含义。泻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可采用清心泻火法进行治疗。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含义。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随着命门学说的兴起,发生了变化。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木火土金水滋涵益补生培相生

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滋肾阴以养肝阴

培土生金:健脾气以补肺气对母子关系的脏病之虚证,用补母(母赃)法治疗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补母泻子实则泻其子对母子关系脏病之实证,用泻子(子脏)法治疗制定治法(举例)

益火补土:温肾阳(命火)以补脾阳金水相生:养肺阴滋肾阴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

治则和治法:抑强:主要适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证。如肝气横逆犯胃或乘脾,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病证,称之为木亢乘土。治则应以疏肝、平肝之法为主。若由于脾胃壅滞,影响及肝,而致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形成土郁病证,是为相侮(反克)病证,其治疗则应以运脾和胃为主。总之,抑制其强,则被克者之机能自然易于恢复协调。

扶弱:主要适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虚而被乘袭所产生的病证。如肝虚气郁,影响脾胃之健运,则称木不疏土,治宜补肝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之法。若因土虚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调或肝胃失和病证,则应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气为法。总之,扶其弱则有助于相互制约协调关系的恢复。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若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应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若属肝火亢盛,左升太过,上炎侮肺,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证,当清肝平木为主,兼以滋肺阴以肃降肺气为治。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若由于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则应以泻心火为主;若因肾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则应以滋肾水为主。木火土金水佐平抑扶培制泻补扶弱:补其被克者之弱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法抑强:泻其克者之强确定治法(举例)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补脾利水佐金平木:泻肝清肺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阴

2、控制疾病的传变

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故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3、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

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色赤、黄连味苦入心经以活血安神;

黄色、甘味入脾,如灶心土色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