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_第1页
2022届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_第2页
2022届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_第3页
2022届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_第4页
2022届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中考模拟化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模拟化学试题一、单选题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棉线织布 C.冶炼金属D.烧制陶瓷2.2018

年,太钢生产出仅有

A4

纸四分之一厚度的“手撕钢”,其厚度只有

0.02mm,这是目前中国最薄的不锈钢。“手撕钢”属于( )A.单质 B.混合物 C.有机物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纯净物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

2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C.低、常温下条件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的防腐D.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下列有关安全措施得当的是(

)A.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做灯火实验B.档案材料着火,用水基灭火器扑灭C.浓硫酸粘在皮肤上,用稀的碱溶液冲洗D.天然气泄漏,开灯检查泄漏点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淡黄色固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点燃棉纱线,产生烧焦羽毛气味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黑色固体燃烧,发红光,放热,生成二氧化碳D.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新型冠状病毒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下列事实与解释不相符的是()在家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汞原子间有间隔配制

75%的酒精溶液时,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C.用过氧乙酸溶液消毒处理后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分子在不断运动D.H2O2

溶液可用于消毒,H2O不能消毒——H2O2

和H2O分子构成不同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B.加热液体C.测定

pH

值D.蒸发银杏果又称白果,它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并具备一定的药用功效。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化学式为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银杏酸由

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

3个氧原子构成银杏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46

gC.银杏酸属于有机化合物D.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1:179.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鉴别稀盐酸、稀硫酸加入

Ba(NO3)2

溶液B除去

FeSO4

溶液中的

H2SO4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C除去

NaCl

溶液中的

CaCl2加入过量的

Na2CO3

溶液、过滤D鉴别铁粉和氧化铜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A.AB.BC.CD.D10.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至原温B.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分别逐渐加入盐酸至过量C.向

pH=1

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

CaCl2

混合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11.某物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C.反应中甲、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1:1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12.将一定量铝粉和氧化铜混合加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CuO+2Al 3Cu+Al2O3。反应结束后,为了检验氧化铜是否完全反应,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将铁片插入溶液中。下列叙述的现象中,能够说明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的是(

)①加入稀硫酸后,有气泡生成;②加入稀硫酸后,没有气泡生成;③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有红色不溶物质;④插入溶液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A.①②二、填空题13.用化学符号填空:B.②④C.只有④D.②③④(1)干冰

;(2)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

;(3)2

个硫酸根离子

;(4)标出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对野炊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在“灶”上悬挂野炊锅时,应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你觉得原因可能是

;化肥可使农作物增产,如常见的有

KNO3、CO(NH2)2、KH2PO4

等,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分泌出蚁酸),涂抹下列物质可以减轻疼痛的是

;A.食醋(pH<7) B.食盐水(pH=7) C.肥皂水(pH>7)(4)小明吃热干面时发现桌上有酱油和醋。小明可用

的方法加以区分。15.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

A,B,C,D

四种粒子共表示

种元素;(2)E粒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则

X= ;(3)由

B

元素和

D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16.如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g;t2℃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3)b

溶液在点P

时处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4)t2℃时,将一定量a

物质完全溶解到水中,所得溶液恰好饱和。欲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

。三、综合题17.A、B、C、D、E、F为初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部分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已知

A、B、C、D、F

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

C、E、F

均由两种元素组成,D

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请回答下列问题:写出

D

物质的化学式

。写出

C

D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

A

转化为

C

的化学方程式

。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基本反应类型最多有

种。18.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利用该反应制取较纯的氧气,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应选

(填序号,下同)。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

CO2,其方程式分别是:NH4HCO3NH3↑+H2O+CO2↑、2NaHCO3

Na2CO3+H2O+CO2↑,乙同学利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制取

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他不选用碳酸氢铵制取

CO2

的理由是。19.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1)【实验与探究】填写各空。实验操作实验

1实验

2实验

3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

溶液由红色恰好变成无色(2)图

1

为实验

3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实质是

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稀

H2SO4

Ba(NO3)2

溶液反应为例):Ⅰ.写出

H2SO4

Ba(NO3)2

的化学方程式

H2SO4+Ba(NO3)2═2HNO3+BaSO4↓Ⅱ.把易溶于水、易解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2H++ +Ba2++ ═2H++ +BaSO4↓。Ⅲ.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即得离子方程式: +Ba2+═BaSO4↓。请根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出实验

1

中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结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只要具备生成物中有气体、沉淀或生成,反应就能发生。【拓展应用】将实验

1、2、3

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沉淀不倒入)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

2。白色的沉淀

A是

。无色溶液

B

中除了含有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四、计算题20.某粗盐中除

NaCl

以外还含有少量杂质

MgCl2,为了测定粗盐中

MgCl2的质量分数。取固体样品50.0g

完全溶解于

150.0g

水中,并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浓度的

NaOH溶液,实验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

NaOH

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计算:反应完全时,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

g;在粗盐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解析部分【解析】【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棉线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解析】【解答】解:“手撕钢”,其厚度只有

0.02mm,这是目前中国最薄的不锈钢。钢是合金,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合金属于混合物分析。从宏观角度来说,主要看它含有几种物质,含有一种的是纯净物;含有多种的是混合物。当然,也有一定的规律或技巧所在,那就是只要它是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或合金时,就不用再细分析了,它一定是混合物。还有,由于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并且有且只有一个化学式;所以只要某物质有化学式,也就不用再细分析了,它一定是纯净物。【解析】【解答】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大约占

21%,故符合题意;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不符合题意;C、低、常温下条件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食品的防腐,故不符合题意;D、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而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空气污染,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进行分析B、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进行分析C、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进行分析D、根据烟花的危害进行分析【解析】【解答】A、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可以先做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A

说法符合题意。B、档案材料着火,不能用水基灭火器扑灭,以免损坏档案材料,B

说法不符合题意。C、浓硫酸粘在皮肤上,用抹布擦拭后,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C

说法不符合题意。D、天然气泄漏不能开灯检查泄漏点,以防发生爆炸,应先关闭燃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D

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久未开始的菜窖中含有二氧化碳进行分析B、根据常见灭火器的使用范围进行分析C、根据浓硫酸的性质进行分析D、根据开灯瞬间会产生电火花进行分析【解析】【解答】A、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法不符合题意;B、棉纱线属于棉纤维,灼烧产生纸张燃烧的焦糊气味,说法不符合题意;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结论,不是现象,说法不符合题意;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说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B、棉线燃烧的气味进行分析C、根据实验现象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进行分析D、根据硝酸铵溶解吸热进行分析【解析】【解答】A、水银也就是金属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在家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是因为汞原子间有间隔随温度变化间隔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B、配制

75%的酒精溶液时,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之间有间隔,符合题意;C、用过氧乙酸溶液消毒处理后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到人的鼻腔可以闻到气味,不符合题意;D、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H2O2

溶液可用于消毒,H2O

不能消毒是因为

H2O2

和H2O

分子构成不同,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进行分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解析】【解答】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

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

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溶液的pH

值。不能将pH

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故

D

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验满气体在瓶口进行分析B、根据给试管中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C、根据测定溶液中

pH

的方法进行分析D、根据蒸发的操作进行分析【解析】【解答】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

个银杏酸分子由

22

个碳原子、34

个氢原子和

3

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相对分子质量没有

g

这样的单位,不符合题意;C、银杏酸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符合题意;D、银杏酸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22:34=11:17,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A、根据银杏酸是由分子构成的进行分析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

1

不是g

进行分析C、根据有机物的概念进行分析D、根据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解析】【解答】A、稀硫酸能与

Ba(NO3)2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稀盐酸不能,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实验方案设计合理;B、H2SO4

能与过量的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设计合理;C、CaCl2

能与过量的

Na2CO3

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D、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与铁粉反应生成氢气,会观察到产生气泡;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故答案为:C。【分析】物质除杂时,坚持两个原则,其一是除杂剂和主要成分不能反应,其二是除杂剂和杂质反应时不能产生新的杂质,据此分析【解析】【解答】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有氢氧化钙析出,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随着反应结束,温度恢复至室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分数又开始增大,最终所得溶液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反应前相等,故

A

不符合题意;B、分别向等质量镁和铁中,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开始阶段,相同质量的酸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但是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生成的氢气质量较多,故

B不符合题意;C、向

pH=1

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酸性逐渐减弱,pH

逐渐减小,无限的接近

7,但是不会等于或大于

7,故

C

不符合题意;D、向一定量的盐酸和

CaCl2

混合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碳酸钠会先与稀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所以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后才会出现沉淀,故

D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热进行分析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C、根据溶液稀释的方法进行分析D、根据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分析【解析】【解答】A、该反应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2:3,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硫化氢、氧气、二氧化硫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该选项说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具体的原子结合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方程式进行分析【解析】【解答】铝粉与氧化铜混合加热后会能生成铜和氧化铝,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有铜和氧化铝,也可能含有过量的氧化铜或者是铝。往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溶液中一定会有红色不溶物质;其中的氧化铝及可能剩余的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若有氧化铜剩余,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插入铁片,可能剩余的稀硫酸会和铁片发生反应而放出气体,因此是否有气泡放出不能判断是否有氧化铜剩余;若铁片表面会析出红色的固体,则一定是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来的铜,可证明原固体中含有氧化铜。故答案为:C。【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解析】【解答】(1)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一个分子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其分子符号为:C60;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2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

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分析】认清化学用语表示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元素还是化合价,在正确的化学用语前或者其他位置添加适当的数字表示正确的含义进行分析【解析】【解答】(1)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可以便于使用火焰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故填:便于使用火焰的外焰加热;KNO3

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KH2PO4

中含有钾元素和磷元素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CO(NH2)2

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填:KNO3、KH2PO4;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则所用的物质应该是碱性的,两者能发生中和反应。食醋(pH<7),呈酸性,不正确;食盐水(pH=7),呈中性,不正确;C.肥皂水(pH>7),呈碱性,正确。故填:C;(4)醋中含有醋酸,醋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出现气泡,而酱油没有该性质。故填:加入碳酸钠(合理即可)。【分析】(1)根据加热时采用外焰加热进行分析根据复合肥的概念进行分析根据中和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析】【解答】(1)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因此图

A、B、C、D

四种粒子中,A

B

表示一种元素、C

表示一种元素、D

表示一种元素,共表示三种元素,故填:3;(2)E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则

E

是阳离子,且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

1,因此

X=11,故填:11;(3)B

元素为镁元素、D

元素为氯元素,两种形成的化合物的为氯化镁,化学式为:MgCl2,故填:MgCl2。【分析】(1)根据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根据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进行分析根据局化学式的书写进行分析【解析】【解答】(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

物质的溶解度为

20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溶解度大,溶质质量分数就大,t2℃时,溶解度:a>b>c,该温度下,三种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a>b>c;点

P

b

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故b溶液在点

P

时属于不饱和溶液;t2℃时,将一定量

a

物质完全溶解到水中,所得溶液恰好饱和。欲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升高温度,再加入溶质。【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得出物质的溶解性,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得出物质的提纯方法,据此分析【解析】【解答】A、B、C、D、E、F

为初中常见的六种物质,A、B、C、D、F

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

C、E、F

均由两种元素组成,D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

D

是氢氧化钙,F

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会转化成

C,C

也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

C是二氧化碳,F

是盐酸,二氧化碳和

B

可以相互转化,B

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所以

B

是碳酸钠,盐酸会转化成

E,二氧化碳也会转化成

E,二氧化碳也会与

E

反应,所以

E

是水,A

会与水、二氧化碳相互转化,所以A

是氧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由分析可知,D

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C与

D

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

转化为

C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转化为

C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C转化为

A

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和光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A

转化为

E

为氢气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E

转化为

A

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E

C

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C转化为

E

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C转化为

B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B

转化为

C

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B

D

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C

D

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B

F

反应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D

F

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F

转化为

C

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F

转化为

E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所以在上述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基本反应类型最多有

3种。【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