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1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__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__
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
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
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当中,选取了恰当
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
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
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
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
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
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
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
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__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
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
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__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
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
明确:
__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
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
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
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
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
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
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__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
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
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__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
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
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
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
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
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
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__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__层次清晰,很有条
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
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
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__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
__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2
教学目标
1速读,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领会说明文中比喻句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把握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体味运用比喻的妙处,品位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先行:让学生课前了解说明文的一点知识。
二图片导入
云的形态各异,云上的光彩现象也不同。那么云会是天气的
预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看云识天气》。
三解决生字词
四学法推荐
看篇看段看句看词
宏观看选材构篇中观看析段写段微观学嚼字炼词
五看篇
1采用默读和速读相结合的方式看课文,并说一说课文主要
讲了什么内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从“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
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可以看出。
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好,他找到的是一个总领句。像一些总
起句、总结句、承上启下的句子都是的关键句。关键句可以帮助
我们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文中的关键句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
再找一找。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云,他们对应的天气又如何?请同学们边
读边圈点勾划,并选一种云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做自我介绍。
要求:讲出云的特点、出现的天气。
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
明确:请两位同学示范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
教师总结:抓住云的特点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看云
可以识天气。
__插入说明文知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事物某一特征或阐明
道理,给人以科学的知识或科学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分类(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__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六看段
1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延伸:常用的结构有哪些?)
明确:总分总
2明确各段落写什么?
小组分任务归纳,讨论完毕派代表回答。
(一)概述
(二)预兆
(三)薄云天气晴朗
(四)低而厚密的云阴雨风雪
(三)(四)~(五)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六)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三)(四)(五)~(六):说明角度变了
(七)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局限性。
(1)课文先讲如何根据云彩的形态来判断天气,讲的很详
细,后讲根据云上光彩现象来判断天气,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
样安排?
明确:云的种类较多,所反映的天气变化比较复杂,所以详
写;云彩更常见,而云上的许多光彩现象则不是经常可见的。
(2)看第一段:生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
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最难理解的是什么?
明确:招牌。这句话是在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云和天气
的紧密关系。
(3)改句:把第一段最后一句改成“云和天气的关系太紧
密,太紧密了!”好不好?
明确:不好,太直白,缺少了生动形象性。
__分类(语言):生动说明、平时说明(说明书)
(4)读第三段,作者是如何把介绍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的?
明确:分类别。介绍完一类云彩的特点及反映的天气,再介
绍另一种云彩,一类一类介绍。
(5)能否先把云彩介绍完再介绍天气呢?
明确:也可以。但条理就没有原文那么清晰。总结:除此之
外,还采用了列数字、引谚语的方式增加了的准确性。
七看句
作者在描写各种云彩的时候,灵活的运用比喻,写得十分生
动形象。请同学们从文中第一段找出你喜欢的比喻句,从修辞手
法的角度以“我认为——句美,美在……”说一句赏析性的话。
示例: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奔马”这句美,美在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的万千姿态。
八看词
1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词语不用行不行?为什么?
(1)“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哪些低
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
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能否将“天气”
换成“气候”?
九总结全文
1抓住云的特点来写;
2运用摹状貌、打比方、分类别、作引用等说明方法来写,
语言生动,层次清楚;
3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第一要义)。
十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云和天气的谚语?
明确:山戴帽,大雨到。
早上乌云盖,天雨也风来。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十一布置作业:仿写
模仿第一段写:下课了,有的……有的……
要求:八个比喻句,四个详写,四个略写;
至少有一个总领句;
200字左右。
《看云识天气》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__的结构层次。
2、了解气象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难点:
1、了解气象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
2、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看云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
3、云名称卡片。
4、云与天气关系简表(10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有句俗话叫“天有不测风云”,意思是“天也有不
能预测的时候”,那么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就成了“天气一般
都能预测”。确实,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预测天气了,
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经验总结成了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下
面就让我们用这些谚语并做个游戏——找朋友。我这里有谚语的
上半句,下半句已经分到了你们手上。我们就来找一找谚语的下
半句各是什么。
第一组: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师:请手里拿着这句谚语的同学到第一组就坐。
第二组: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第三组:朝霞不出门这个简单,下半句是什么?生:晚霞
行千里
第四组:乌云接日头下一句是什么呢?生:半夜雨淋淋
第五组:有雨山戴帽生:无雨云拦腰
第六组: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师:请到第六组就坐。
师:(分学习小组)好,现在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
朋友,也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相互配合。
下面我分配一下任务:请①②号同学代表小组发言;③号同学补
充;④号同学为组长,组织好合作学习;⑤号同学负责记录下小
组讨论的内容,给发言的同学参考。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
请认真完成。
师:我们看到古人是那么聪明,已经能将天气情况编成简单
的谚语。我们当然也不甘示弱,今天我们也来看云识天气。(补
充:课题2)我们虽然没有古人那么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手头
有最好的老师。是什么?
生: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五分钟准备)
2、研读课文,__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光彩?在文中画出来。
(抢答)(出示课件3)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
积雨云。晕、华、虹、霞。
3、这些云和光彩各有什么特征呢?现在请小组长上台来任
选其中的两种,小组合作完成简表里相关的内容。(4分钟准备)
4、现在,请各小组根据所选的两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
作自我介绍(出示课件4)。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
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先小组活动,五
分钟完成。)
答案参考:
我是“雨层云”,我又矮又胖,穿着暗灰色的外衣,太阳、
月亮见了我都要躲藏起来,我在天空出现时就表示连绵不断的雨
雪就要来临了。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来临。
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
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
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
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
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生: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
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
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
听了那么多云和光彩的自我介绍,我们对这些云所预示的天
气已经很清楚了。请你判断一下图上分别是什么云?(出示各种
各样的云层图)象征晴天的是哪几种云?有什么特点?象征雨雪冰
雹的是哪几种云?有什么特点?云上的光彩又有什么特点呢?
预示怎样的天气?
三、我是小小预报员:
以往我们总习惯于听天气预报,今天我们也来当一次小小的
天气预报员,根据云图来预报天气。提示:确定云的种类;说明
它所预示的天气;模仿天气预报员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
也是5分钟的准备时间,现在开始。现在是气象服务时间,想
要了解未来的天气趋势吗?让我们来听听天气预报
江西的上空出现了一片雨层云,雨层云……(介绍雨层云的
特点),那里马上就要下雨,请出门的朋友带好雨具。
海南岛上空偶而飘着几多积云,晴空万里,气温23——27°
C。人体舒适指数:2级,气温适宜。穿衣指数:3级,长袖衬衣。
旅游指数:4级,适合外出游玩。
四、课外拓展:
听了那么多介绍,我们发现天上的云真是变化多端,非常奇
妙啊。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
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也可以预示天气。
你发现过吗?它们预示了什么天气?
燕子低飞,要下雨。
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
蜻蜓低飞要下雨。
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
蜘蛛张补兆天晴
我们除了可以看云识天气,还可以看天象.风向.物象识天
气呢.
看物象识天气:看天象识天气: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看风识天气: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狂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五、课堂小结
有这么多可以预示天气的现象,你们想过其中有什么科学依
据吗?或者有没有什么疑惑?我就有一大堆的疑惑?这些现象
真的准确吗?为什么能预示天气?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
都在课堂上解决,下课后,学习小组可以继续活动,相互协作找
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我们还要把这节课上“细心观察、专注思考”
的学习方法继续用下去,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小事物,发现
它的独特之处,并用最精彩的话将其记录下来。我们到时来看看
谁的发现最新鲜、描写最生动有趣。
板书设计:
17看云识天气
说明文
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怎卷云卷积云高轻薄
样积云高积云(晴)
看
云卷层云高层云低密厚
识雨层云积雨云(雨雪冰雹)
天
气晕华虹霞(阴晴风雪)
《看云识天气》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
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
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
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
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
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
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
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__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
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__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
__。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体裁说明文,说明顺
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
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
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
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
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
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
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
“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
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
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
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
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
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
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
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
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
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
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
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打比
方。
10.__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
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
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
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
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
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
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
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
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
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
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
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
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
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
上。
《看云识天气》教案5
学习过程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目标解读(1分钟)
学习目标:
1、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并体味文中优美的语
言。
2、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寻点探究,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
明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二、夯实基础(课堂5分钟,课前预习15分钟)
精读第一段
1、要给第一段划分层次的话,应该怎样划分?用一句简单
的话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2、第一段中“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在文中是通过哪
些词语体现的?
3、品味一个词
这一段中有一个词语特别有意思,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三、能力提升(35分钟)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
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
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比比谁找得最多!
在文中找出最少两处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
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知道吗?
这种说明方法跟我们以前在散文、记叙文中学过的有异曲同
工之妙。
比比谁找得最快!
在__当中找一找运用了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吧!
3、比比谁找得准!
《看云识天气》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四、总结梳理
五、过关检测
《课时优化》
说明文的常用结构模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
3、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4、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
5、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知识小解: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
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常见的八中)等等。
说明文语言特点:
科学、、周密、等特点
《看云识天气》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4、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
活常识。
二、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2、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
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
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
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怎么了解一天当中的天气情况?(看天气预报)看天气预报
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识别天气的方法。但如果我们在外地旅游,
身边没有天气预报该怎么办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
天气》。
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观察)“识”呢?(识别)
连起来就是说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
(二)复习说明文知识。
这篇__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那这是一篇什么说明文
啊?(事理说明文)那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说明
文的一些知识。
1、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
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2、说明文的分类:
①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③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作描摹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
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燚(yì)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
纱(líng)弥漫(mí)
月晕(yùn)崩塌(bēngtā)
(2)释义:
①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②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③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④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⑤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⑥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⑦崩塌:崩裂而倒塌。
2、听课文朗读录音,并思考:
①那句话能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
的天气。
②__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阴天云包括卷层
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四种:晕、华、虹、霞。
③__采用的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板书)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
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
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作业:生字词抄三遍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3、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
“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
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
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
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
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4、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
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
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
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形态变化位置厚度天气征兆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2)卷积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
面引起的粼波。很高很薄无雨、雪
(3)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
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4)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变化过程位置天气征兆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
向前推进高晴转阴
(2)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
阳低将下雨雪
(3)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更
低雨雪连绵
(4)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更低雷
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1)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
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华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里紫外红华
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3)虹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
西虹雨
(4)霞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云层变红朝霞不出
门晚霞行千里
5、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
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
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6、__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
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
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
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
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第三课时
1、读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问题:在这一段中,除了说明晕、华、虹、霞出现的位置之
外,还用了另外一种生动的语言说明了这四种光彩和天气的关
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请举例说明。——采用谚语。
恰当使用谚语也是__语言生动形象的一个方面。作用:生动
形象,把道理说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说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还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说出来
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充分发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谚语当作日常积累所
用。如下所示: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5)山戴帽,大雨到。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8)逆风行云,天要变。
总结:
__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
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
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
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
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
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
作了简要的说明。__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
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__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
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
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
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看云识天气》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__主要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喻的妙处。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__主要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天气状况的谚语及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比较法、研讨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
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在生活中有许多谚语
正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如“云往东,
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
看来云是天气的“招牌”的确不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的解读吧。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划出__的过渡句或中段落中心句并给__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
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
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2、云有哪些形态和光彩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以及分别预
示着怎样的天气状况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类别特征天气情况
云的形态晴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
卷积云像鳞波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
阴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着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雨层云布满天空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
云的光彩晕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自然拓展
过渡:云真是变化多端,很奇妙。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
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
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或听说过吗?它们预示着
怎样的天气呢?
明确: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
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补兆天
晴……
4、质疑设悬
通过刚才的学习,以及同学们对谚语和自然现象的收集,我
们发现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细小的事物,都会发现它蕴
藏着的独特的魅力。但当我们需要将它们描述出来,又怎样才能
做到精彩、生动、有趣呢?那我们下节课再来品读。
第二课时
一、承上课时导入
二、品味语言
1、用一个词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优美
2、生动优美的语言主要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体现的呢?试在
文中找出来并举例说明。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
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
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
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
“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
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
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5)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三、解析方法
1、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将语言变得生动优美,那为了将事物
说明得更加清楚,还得讲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例如:打比方、
分类别等等。__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说说
其作用。
(1)打比方。
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
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
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
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
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
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
打比方使__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2)分类别
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
清晰,更明确。
(3)作比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
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
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四、小结
__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__层次清晰,很有条
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同时,作者善于运用
多种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非常生动形象。
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耐心思考。其实,只
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细心思考,一样可以从小事
情中发现大道理来。
【板书设计】
云是天气的“招牌”总形象打比方
云与天气的关系分生动分类别
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总准确作比较
《看云识天气》教案8
【设计思想】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
去感悟__,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2、《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
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
文体的学习,淡化文体,突出重点,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习渗透在阅读的训练中,并且适当延伸,
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语文味”。
3、设计中给学生举了一些例子,希望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习
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
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
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故事中的诸葛亮真的是
神仙吗?他又怎么知道会有大雾天气的呢?其实,他只不过是了
解一些天气的预兆罢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之后,都会变成料事如神的“小诸葛”了。
或者
2.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
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
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
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
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
知识。(板书文题)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多媒体出示)
1、会读写和解释课后词语。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原句)
3、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原句)
4、用双横线画出各种云的名称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单横线
画出其特点,用波浪线画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此环节旨在整体感知,第1题可让学生提出不会读和不明
白的字词,第2题和第3题大部分学生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第4
题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要求细致,让学生学会方法,
可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
绍。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
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
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
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
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学生准备1分钟,然后展示。
(过渡:大家说得很好,__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以及云上的光
彩现象,但我们读起来却不觉得乱,这是为什么呢?)
三、小组合作,互补互助
1、__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
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速
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温馨提示:
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
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完成全
文的结构条理图:
学生讨论完成后,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过渡:学习一篇__不能不揣摩语言,__的语言非常准确,
这是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但__也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使
得语言生动形象。下面我们就来赏析__的语言。)
2、揣摩赏析:
__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全文不但抓住了说明对象
的特征,条理清楚,而且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对很难描摹的云
彩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之美,有的是运用了某种或多种修
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则是选取了优美准确传神的词语。
这篇__就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
谓俯拾皆是。
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
某一比喻句(“打比方”)进行赏析。如:
__的语言美在“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还有的
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因为它运用了八个比喻,
准确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的动态特点。
四、分层练习,纠偏补漏
阅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题目:
五、知识整合,归类评价
你在本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由的说。
提示:
了解了有关看云识天气的知识;
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条理要清楚;
说明的语言可生动;
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等。
六、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
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
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
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4.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5.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
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
衣;云往北,好晒麦”
(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看云识天气》教案9
【导学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
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
雪。
3、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
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重点难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②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领先一步
1、走进作者
朱泳燚,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
院中文系。
2.背景助读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
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
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3、给加点的字注音。
朱泳燚(yì)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chà)
那一瞬(shùn)间
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4、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
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
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
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
5、简要概括__主要内容,并结合__内容解释文题中的“看”
和“识”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__主要是介绍如何通过观察天上的云来预测、识别可
能出现的天气。“看”是观察;“识”是预测、识别。
二、课堂小试身手
问题一、__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
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
法?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
系。
问题二、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
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
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
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
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
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
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
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
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
使整篇__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问题三、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__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
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
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__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问题四、__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
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请设计几个表格来说明。
《看云识天气》教案10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③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④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
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
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
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
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
天气的关系。
__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
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__从现象人手,
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
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
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
如:
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
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
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
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b.__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
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
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
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
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
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__,
会更加清晰。
②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
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
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
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
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
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
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
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
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
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
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
是语言的准确性,
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③合作探究
a.能举例说明__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
是什么?
b.能举例说明__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
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
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
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
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不仅使__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
的准确性。
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
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
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
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
识天气;
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__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
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
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
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
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__,并通
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
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
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
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
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
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
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
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内容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
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__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
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
预示的天气情况的表格。
2、分析__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3、掌握__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
层次。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来猜一个字谜,看谁反应最快。“运
动会--猜一个字”
生:云!
师:真聪明!现在天气转冷了,我每天在做你们的天气预报
员,那么,除了天气预报,古时候的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
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气之
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
气》,来解答我刚刚所提出的疑问。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
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用双横线划出各种云的名称,单横线划出云的特点,用
波浪线划出它和天气的关系。
2、正音正字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__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
标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明确:两方面--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
和天气的关系。
三、课堂游戏[你猜我是谁]
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
我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
本子上。
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
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
站得也,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
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大家知道我是谁吗?”
四、理想课文的行文思路。
1、图片赏析
2、完成全文的结构条理图
3、简表归类
五、课文研讨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
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
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
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
面三段的“纲”。
(2)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哪一个?用了什么
说明方法?
明确: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
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这句中心句运用的说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
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
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
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
(书P81)
(3)__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种分类别
的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说明方法: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
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
好处(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
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关天气的谚语
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⑸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看云识天气》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七年级语文上册《看
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②理清__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__
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四、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
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
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
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
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
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
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
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
有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疫情背景下合同解除的法律探讨
- 2025钢材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室外给排水管网建设项目合同
- 2025国际服务贸易的合同
- 2025合同项目完成证明
- 2025鱼塘租赁合同范本
-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讲述篮球裁判员的执法魅力试题及答案
- 监控道闸安装协议合同
- 物流送货工合同协议
- 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技术标投标方案
- 葫芦岛鹏翔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年产农药系列产品3700吨、年产胡椒环2000吨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雅思海外阅读8套真题(含答案解析)
- 湖北省黄冈市2023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嵌入式软件概要设计模板
- 2021年高考真题-化学(福建卷)含答案
- 房屋拆除工程监理规划
- 公务员辞去公职申请表
- GB/T 1357-1987渐开线圆柱齿轮模数
- 中粮集团核心竞争力模板
- 中国书法简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