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1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2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3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4页
《春江花月夜》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课题:《春江花月夜》教案

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

领悟人生哲理。

目标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与价值观

重点1.景、情、理是怎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难点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教学过程

【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

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

她是失意的象征,触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她是永恒的象征,引发了人们深刻的哲

理思考;她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间无限的相思;她是故乡与异域共同的见证,

蕴含着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诗经•陈风•月出》)“月

出皎兮,佼人僚兮”(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

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

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商隐《月夕》)“兔寒蟾

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

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

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

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

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

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

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

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

响极为深远。

二.世人评价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

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谭

云: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

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望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

横绝,竟成大家”,于是人们称呼他为文学史上最懒的诗人。

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赞誉为“孤篇盖全唐”,一洗六朝诗风,横绝千古。

一首《代答闺梦还》把少妇的相思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惜无人问津!

三.作者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

书·贺知章传》。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

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

江花月夜》,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乃千古绝唱,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

之誉;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四.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

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

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

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

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

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

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

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五.层次结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

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为内在线索,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

得浑然一体。四句一韵,共九韵(段)。可分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赏析诗歌的意境之美。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

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领悟诗的哲理之美。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

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鉴赏诗的情感之美。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

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

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

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六.诗文赏析

第一部分:赏析诗歌的意境之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注释】

“海上”句:月亮从地平线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滟(yàn)滟:

波光荡漾的样子。芳甸(diàn):开满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霰(xiàn):天空中降落

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处运用比喻(明喻)手法,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流霜:飞

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此处运用比喻(借喻)手法,

形容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

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探究】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四句

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答案】

图画:描写出一幅江海相连、月共潮生、光照万里、春江月明的图画,境界开阔。

原因:①比拟;②诗人赋予月亮和海潮以生命;③用“生”写出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

薄而出的宏大气势。而“升”只能表现海月升起的状态。

2.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①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

颜色。②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飞霜来衬托白沙之白,月色之皎洁。③渲染了春江夜晚,

月色如霜的宁谧氛围。

3.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

面。

【答案】①诗人写到了潮涨的春江,初生的海月,江绕的芳甸,不觉的流霜等意象。②

春江潮水涌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

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波光粼粼。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天花草遍地的原野,月华洒在花

叶上闪着银光,似天降流霜,与江畔白沙融成白茫茫的一片。③极力渲染一种良辰美景,描

绘出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清幽静谧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领悟诗的哲理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注释】

纤尘:微细的灰尘。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穷已:穷尽。

望:一作“只”。但见:只见、仅见。

【译文】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探究】

1.本段引发出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答案】①叹人生迷惘:“何人”“何年”表现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以明月长

照对照人生短暂,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遐想追溯,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

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②叹人生短暂:以人生的变幻无穷和

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宇宙的永恒抒发感叹。江月长存,流水长逝,苍天不老,对比鲜明,感

叹人生易老、人生苦短。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第三部分:赏诗的情感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悠悠:渺茫、深远。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

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

扁(piān)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离人:此处指思妇。妆镜台:

梳妆台。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相闻:互

通音信。逐:追随。月华:月光。文:同“纹”。闲潭:幽静的水潭。碣(jié)石:山名,

在渤海边上。潇湘:湘江与潇水,在今湖南。这里两个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

无望。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乘月:趁着月光。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译文】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探究】

1.“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用

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白云”飘忽其状比喻游子的萍踪不定;“青枫”用《楚辞·招魂》:“湛湛江

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抒发离别之愁;“浦”,河水分叉的地方,用《九

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之典,喻指分别之地,暗示离别。②“扁舟、明月”引发相思

之情;“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

悲叹有余哀。”暗指思妇望月思人。③这些意象具体形象地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

情。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2.这节可分几层?请概括内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②第一层: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月光无

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

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

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

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

月华来遥寄相思了。③第二层:写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

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

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3.本节是如何抒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的?

【答案】①运用烘托手法(细节描写的手法)。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诗篇把

“月”拟人化,“徘徊”二字

极其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

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

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②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愿逐月华流照君”,互相望着月亮倾诉思念之苦,可是却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所以希望追

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远行的游子。③运用借情抒情的抒情方式。借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

飞出无边的月光,抒发自己无奈之情;借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抒发

自己内心的不宁。

4.本节是如何抒写游子思归之情的?

【答案】①运用烘托手法。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

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

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②运用借情抒情的抒情方式。江潭落月,一夜未眠,更衬

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③以景结情(情景交

融)。“落月摇情满江树”,“摇情”,是说即将落下的月亮,摇动起满树象征着离人情意的光

辉。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小结: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

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小结】

诗歌描绘了朗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

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

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由景及人,感叹人生苦短,抒发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

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对青春年

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本诗艺术技巧】

1.融情景理于一体,虚实结合,迷离恍惚。

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先写明月照耀下

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景物美),再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

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哲

理美)最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虚写)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

幸福的憧憬.(情感美)

2.有主有从,多角度描写景物,节节相生、绵绵不断。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

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

诗,才真绝才也。”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以月为重点,顾及其余。诗人

从月升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

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春江美景,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①比喻:

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

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

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借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

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

细腻。

②拟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

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

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4.运用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于景物之中充满相思,离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

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

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

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对应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

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3.《春江花月夜》中写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

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4.《春江花月夜》中“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

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

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课堂即学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霰(xiàn)发酵(xiào)参与(yù)同仇敌忾(kài)

B.滟滟(yàn)内讧(ɡōnɡ)恪守(kè)垂涎三尺(xián)

C.碣石(jié)谄媚(chǎn)懦弱(nuò)莘莘学子(shēn)

D.扁舟(piān)创伤(chuànɡ)联袂(mèi)戛然而止(ɡá)

【答案】C【解析】A.“酵”读jiào;B.“讧”读hònɡ;D.“创”读chuānɡ,“戛”

读jiá。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D【解析】A.升—生;B.婉—宛;C.装—妆。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逐月华流照君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答案】A【解析】逐:追随。

【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情人: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

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亲友,此

刻与“我”同望明月。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

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