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中国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儒家学两大重要人物是谁呢?(孔子和孟子)。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孟子简介及生平孟子简介: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2.关于孟子的一些小故事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去逝,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断织喻学: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杀豚不欺子: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问其原因,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青年的孟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假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以为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二)孟子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民为本为思想、以保民为职分、反对不义的战争)(三)孟子的著作《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四部儒家典籍称为“四书”。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二、时代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在与梁惠王不断的接触、交谈过程中,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三、熟读课文粟(sù)罟(gǔ)洿(wū)彘(zhì)庠(xiáng)悌(tì)殍(piǎo)四、课后作业翻译全文第二课时听朗读,熟悉全文同学们根据视频里的朗读,勾画出生字词。二、分析理解课文(一)分析理解第一自然段1.解释曰:说;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于自己的谦称;于:对于;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凶:荒年,年成不好;察:观察;无如:不如,比不上;加:更。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进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的。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2.分析:(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3)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第1自然段:梁惠王将自己尽心于国的艰苦情形与国家目前境况相比,进而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理解第二、三、四自然段解释好:喜欢;请:请允许我,让我;以:用;填:拟声词,模拟鼓声;鼓:名词做动词,敲鼓;既:已经;接:接触,交锋;走:跑;或:有的人;以:凭借;笑:嘲笑、讥笑;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直:只是,不过;耳:语气词;是:代词,这,指代“五十步而后止”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如:如果;此:这样,这个道理;则:就;无:通“毋”,不要;望:指望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2.分析:(1)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3)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第2~4自然段:孟子用比喻来说理。用对方熟悉的战事说理,启发对方。分析理解五、六、七自然段1.分析理解第五自然段解释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2)分析A.这一段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这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王道之始”的道理。)B.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C.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王道之始2.分析理解第六自然段(1)解释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分析A.这一段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王道之成”的道理。)B.本段中发展生产需要哪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这四种措施与第五自然段的三种措施相比,有何不同?(明确: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措施效果王道之成王亩之宅,树之以桑,王道之成七十者衣帛食肉,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分析理解第七自然段解释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2)分析A.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明确:君王应该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孟子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B.本段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第三课时一、本文的主题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一)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二)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四)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本文的写作特点1.暗藏主旨,多处引入。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文言现象(一)通假字词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一说通“敛”收敛积蓄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二)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发射)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⑤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兵器)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③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季节)②无失其时(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大王)②然而不王者(称王,统一天下)8.食①谷不可胜食(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②寡人之于国也(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助词,的)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助词,的)11.以①请以战喻(用)②以时入山林(按照)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凭借)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12.凶①河内凶(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凶恶)③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④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②山不加增(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放)(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心理建设与调整试题及答案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复习策略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共营养师线上资源试题及答案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三课 与世界紧相连 第1框 中国担当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评估计划试题及答案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关注焦点试题及答案
- 2024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南美白对虾行业发展潜力评估及市场前景预判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单圆盘旋转地板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医疗平板电脑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平凡的世界》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蓉漂”人才荟武候区招聘2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网课智慧树知道《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牡丹江师范学院)》章节测试答案
- 7.1.1条件概率(一)课件高二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
- 全国高考物理高考题说题比赛一等奖课件物理说题李焕景
- 华为MA5800配置及调试手册
- 巴金名著导读《寒夜》
- 2024年建筑业10项新技术
- 《环境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 2024年上海外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