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地理-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山体地形部位;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2)初步了解等高线的特性,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3)初步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原理及作用。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利用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通过山体实物模型到等高线地形图的转绘,实现由直观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团队意识,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湘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中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拔、相对高度以及五种陆地地形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一种类型,为今后学习各大洲的地形、气候及其它地理知识并为高中学习地理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从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初中,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在等高线地图上根据等高线疏密辨认坡度陡缓;根据等高线形状识别不同山体部位名称。难点:利用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探索活动设计:利用山体模型探索山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教学案例设计:利用学具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读图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山地风光视频.2.导入语:1.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新授山体识部位1、提问:苏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们一定爬过山吧?听说过山顶、陡崖等山体部位名称吗?同学们能在山体模型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2、教师适当补充后提醒学生握起拳头印证。3、过渡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山体模型上指认山体部位。2、学生回答3、学生握起拳头认证山体部位1、让学生对山体部位有一个直观认识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提醒学生善于运用身边的知识学地理连出等高线1、视频演示在山体模型上连等高线方法2、巡视指导学生在山体模型上连等高线3、组织学生展示连线成果并适当评价4、强调指出等高线定义:这些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就是等高线。5、小结过渡1、学生观看视频演示连线方法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连线3、学生展示成果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高线,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转绘平面图1、视频演示转绘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2、巡视指导学生转绘平面图3、组织学生展示转绘结果4、评价学生转绘结果并小结过渡1、学生观看视频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转绘平面图3、各小组展示转绘结果1、让学生初步学会转绘平面图方法2、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形成交流共享的学习理念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线上识高度1、提醒学生看屏幕图计算A、B、C三点海拔2、问:在同一等高线上海拔是否相等?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是否相等?如何计算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3、小结等高线特性: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高度差相等。4、过渡:我们能不能在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到山顶、陡崖等山体部位呢?学生思考并按屏显问题顺序依次回答问题1、让学生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通过小结等高线特性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问题学习方法图中找部位1、指导小组在图上找到山体各部位的位置2、评价学生回答结果3、过渡:根据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同学们能否总结出山体各部位的等高线分布有什么规律?1、小组合作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部位2、展示找到山体部位情况使学生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到山体地形部位辨线识规律1、指导学生总结五种山体部位等高线分布规律2、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依次屏显五种山体部位等高线图3、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能否判断坡度的陡缓呢?1、各小组利用所绘图并参照山体模型总结规律2、谈五种山体部位等高线分布规律1、通过对山体部位等高线特点的观察总结,让学生学会等高线形图的判读方法2、由直观表象向抽象理论升华读图判陡缓1、指导学生利用学具对比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分布特点2、小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反之则坡缓。3、过渡1、各小组利用所绘地图并对照山体模型找规律2、回答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分层设颜色1、屏幕显示在所绘等高线地形图上涂颜色2、完成后小结:不同颜色代表海拔不同,在这样的地形图上,地表的高底起伏状况可以一目了然,这样的地形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并思考让学生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如何表示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剖面看起伏动画演示: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转绘地形剖面图。利用地形剖面图观察沿某一方向地面的起伏状况。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学会利用地形剖面图快速判断某一方向地面的起伏状况。小结1、提醒学生思考这节课的学习收获2、板书并小结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七、板书设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八:课堂评价:本节课通过山体实物模型到等高线地形图的转绘,让学生初步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初步学会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的陡缓,并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山体部位名称,归纳总结了山谷、山脊、山峰等山体部位等高线分布规律,实现了由直观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学看地形图》学情分析从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初中,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看地形图》效果分析这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利用山体模型来展开学习,课堂内容设计了“山体识部位”、“连出等高线”、“转绘平面图”、“线上识高度”、“图中找部位”、“辨线识规律”、“读图判陡缓”、“分层设颜色”、“剖面看起伏”等九个主要环节。学生先直观感知了五种山体部位的景观图片,然后在山体模型上开展学习,学生通过连结等高线很容易就理解了等高线的定义,对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理解,通过对转绘平面图方法的讨论,最终确定了转绘方法,在转绘过程中很自然的理解了山体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形状,并自然的总结出了几种山体部位等高线分布规律,同时,利用山体模型与等高线图的对照,也较容易理解了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通过练习测评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符合学习过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事物到一般规律的认知规律。同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涨,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合作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学看地形图》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湘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中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拔、相对高度以及五种陆地地形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一种类型,为今后学习各大洲的地形、气候及其它地理知识并为高中学习地理奠定基础。《学看地形图》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山谷的是 ()2、下图四地中,最有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A、①B、②C、③D、④3、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地形的是: ()5、下面地形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等高线图中EF线地势起伏状况的是()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若干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A.盆地B.陡崖C.鞍部D.山顶7、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颜色的地区表示的地形类型一般是()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10.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A.①山谷②山脊③鞍部④山顶B.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C.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D.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某处等高线呈弯曲状,若曲线向高处方向凸出时,该处的地形部位应是下列的()A、鞍部B、山脊C、陡崖D、山谷二、读图题ABABCDEFGHI(1)判断地形部位名称:ABCDE(2)F坡和G坡比较,坡度较大的是___,原因是__________。(3)H点的海拔是米,它与I点的相对高度为米。(4)CD两地中,可能有河流存在的是___,河流的流向_____。(画出河流并用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学看地形图》课后反思这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利用山体模型来展开学习,课堂内容设计了“山体识部位”、“连出等高线”、“转绘平面图”、“线上识高度”、“图中找部位”、“辨线识规律”、“读图判陡缓”、“分层设颜色”、“剖面看起伏”等九个主要环节。山体识部位:虽然很多学生爬过山,但对山体部位还没有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这节课利用自己制作的山体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山体不同部位的特点,为在山体等高线图上判读山顶、山谷、山脊等地形部位提供了直观教具。从直观体验入手,让学生认识山体不同部位,在山体模型上更易于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连出等高线:在山体模型上连等高线上,学生会对等高线理解更深刻转绘平面图是难点突破的关键:由山体模型到平面图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把山体模型转绘成平面图的教学过程,学生先讨论,再观看视频操作验证方法,然后合作动手转绘;学生在转绘过程中很自然的理解了山体模型上山体部位和平面图上的地形部位的对应关系,为了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部位名称奠定了基础;学生离开了山体模型后,在等高线图上判读部位时变得非常容易。辨线识规律:学生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山体部位后,为了让同学们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分布规律,我让学生采取了先讨论后再总结,同时结合屏幕图使学生能够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读图判陡缓:等高线地形图中陡坡和缓坡判读并不是难点,所以在学习中利用山体模型陡坡和缓坡,再联系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应部位等高线分布状况,学生能一下子明白了陡坡处等高线密集,缓坡处等高线稀疏,这样认识陡坡、缓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对陡坡和缓坡的理解和认识,我又设计了周末登山的练习题。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在课标中没作要求,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经常用到,这节课也对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原理加以简单说明,这也是为学生提高读图能力打下了基础。总之,这节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习,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