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环境问题与生态脆弱区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目标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1.2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3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并解释其缘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目标2.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2.1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2结合实例,说明某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3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新高考·命题研究2020·山东卷T16:以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湿地为命题情境,考查湿地的成因和功能;2020·山东卷T19:以西柳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命题情境,考查生态脆弱区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2020·天津卷T3: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高地为命题情境,考查土壤盐碱化;
2020·浙江卷T11:以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为命题情境,考查污染物氧化亚氮的来源;2020·上海卷T14:以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压力为命题情境,考查缓解城市污染的措施;2020·北京模拟卷T18:以毛乌素沙漠及周边地区为命题情境,考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考题导学]【典例1】
(2018·天津文综)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核心考点一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自解纠错][思维路径][参考答案]
B[考点导衍]1.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步骤首先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其次判断是哪一类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或哪一类生态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或哪一类资源短缺(水资源、能源等),再结合题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及解决措施。2.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模式考查角度解答的基本思路类型、表现与分布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考查角度解答的基本思路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解决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考向导练]考向一结合马尔代夫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气(1)马尔代夫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
)A.年降水量小 B.地表径流量小C.人口稠密 D.地势起伏大(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②雾霾严重③珊瑚退化④海平面上升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第(1)题,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马尔代夫国土面积极其狭小,地表径流量小,所以水资源十分短缺。第(2)题,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产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该国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组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答案
(1)B
(2)D考向二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考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2.(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A.日照市 B.潍坊市C.青岛市 D.威海市(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威海市和青岛市符合此特征,故选CD。第(2)题,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说明M类城市单位GDP污染小,单位GDP能耗小,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高,故选BC。答案
(1)CD
(2)BC考向三结合“绿色出行”新理念考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2017·江苏地理)“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 B.2005年C.2007年 D.2011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2008年前持续上升,2008年到2011年较为稳定小幅下降,自2011年后快速下降,而同期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占比快速上升,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呈现首次上升,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出行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故选D。第(2)题,市民出行方式变化主要表现为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下降,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上升,出行方式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服务功能和地域范围没有影响,而公共交通运输效率高,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占比的提高可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故选B。答案
(1)D
(2)B[考题导学]【典例2】
(2020·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核心考点二水土流失区与荒漠化地区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自解纠错][思维路径]第(1)题:第(2)题:第(3)题: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冲积平原区[参考答案]
(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3)(任选一区作答即可)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考点导衍]1.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影响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自然原因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影响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人为原因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过度樵采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露天开矿滥挖窑洞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和触发机制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滥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2)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①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人类破坏的部分,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为主。如图所示: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1)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四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2)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地区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次生盐渍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3)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考向导练]考向一结合黄土高原“治沟造地”考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题,与传统打坝淤地相比,治沟造地是一种综合整治模式,更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C正确,A、D错误;两种模式都注重防治水土流失,B错误。第(2)题,该地区的耕地以坡耕地为主,农民进行田间耕作的难度较大;该综合整治模式采取沟道覆土造地、复垦空废宅基地、坡面退耕还林等方式,可使该地平地占比增大,同时,采取支渠排水灌溉等方式,降低了该地区田间耕作的难度,故选项B正确。第(3)题,由材料可知,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为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该综合整治模式下,采取了复垦空废宅基地的方式来增加耕地面积,说明居住用地并不紧张,①错误;陕西省延安市属于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邻近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②正确;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平地少,坡耕地比例大,③正确;该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生产方式较为粗放,④错误;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答案(1)C
(2)B
(3)C考向二结合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生态裂谷”考查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2.(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第(1)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项。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答案
(1)C
(2)D考向三结合区域荒漠化考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3.(2020·北京模拟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图示区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2)说明荒漠化对图示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影响。近年来,榆林市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之一。(3)列举当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为当地地处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结冰期和汛期等。荒漠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区域降水减少,河流流量减小,径流量季节波动加大,水位变化大。荒漠化导致地表疏松物质增多,河流的含沙量增大。第(3)题,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恢复地表植被,因此应退耕还林还草,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同时应控制人口规模,减小生态环境的压力。答案(1)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加,农业生产规模扩大,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2)含沙量增加,径流量季节波动加大,水位变化大。(3)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合理配置农、林、牧用地;控制人口规模,减少生态环境压力。考向四结合流域水土流失考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4.(2020·浙江7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全国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全国第三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图1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2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材料二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统计指标年份20002005201020142017森林覆盖率(%)37.952.758.062.062.3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625.9634.4589.7618.6614.3稻谷播种面积(万公顷)230.2210.0209.4202.6192.3甘蔗种植面积(万公顷)50.974.8106.9108.293.5甘蔗单产(吨/公顷)57.869.066.673.581.4(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从图2可以看出,输沙量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主要从降水量、降水集中程度、地形等方面分析。第(2)题,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可从水利工程建设、植被恢复等方面分析,即水库拦蓄大量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提高使得水土流失减轻。答案(1)特征: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条件: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考题导学]【典例3】
(2020·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核心考点三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下图),海拔1875~2106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6分)(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6分)[自解纠错][思维路径]第(1)题:第(2)题:[参考答案]
(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考点导衍]1.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地区生态功能湿润地区、山地丘陵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岸地区防止海风、海浪侵袭城市、交通道路两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热带雨林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2.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3.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考向导练]考向一结合西伯利亚地区湿地面积的变化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解析第(1)题,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
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答案
(1)A
(2)D
(3)C考向二结合江苏省人工造林考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2018·江苏地理)“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据此回答(1)~(2)题。(双选)类型面积比重(%)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杨树林25.018.718.515.613.7杂阔林44.748.452.653.655.8经济林20.621.521.922.723.4其他9.711.47.08.17.1(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提高造林存活率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提高林地生产力(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森林覆盖率降低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解析第(1)题,由文字材料可知,杨树林以用材为主,杂阔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经济林以果品生产为主;从表格中可明显看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人工造林面积比重最大的是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因此,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获取产品,提高林地生产力,故A、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水热条件较好,造林存活率高,且从材料中看不出造林存活率低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第(2)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面积逐渐增加,果品供应能力有所增强,故C选项错误。造林结构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造林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故B选项错误。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面积比重降低,可能导致木材供需缺口加大;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面积比重增大,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D选项正确。答案(1)AC
(2)AD考向三结合考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2018·浙江11月选考)读表,完成下列问题。下表为1975~2014年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单位:km2)。年份197519851995200220072014水域面积395038403840405041894492说出21世纪以来鄱阳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这种变化对湿地生态功能的有利影响。解析据表分析21世纪以来鄱阳湖面积不断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实施的退耕还湖政策。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恢复了湿地的一系列生态功能如:调蓄防洪、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答案退耕还湖。提供水资源(或涵养水源)能力增强;调节气候能力增强。[微点串讲]1.知识结构微专题11风沙问题2.物质条件——沙源(1)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2)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3.动力条件——大风(1)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2)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①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或湖泊,没有阻挡。②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③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3)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4)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护。4.风沙活动的危害(1)填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2)侵蚀:各种交通、建筑设施。(3)摧毁: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4)污染: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混浊,危害人体健康。(5)沙尘:形成沙尘天气,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5.风沙的防治措施(1)阻沙①生物措施:建设防护林或绿洲外缘的“草—灌—乔”模式。②工程措施:设立高立式挡风墙。(2)固沙①生物措施:恢复自然植被。②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石方格沙障。(3)管理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风沙意识。②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③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④因地制宜的保护和恢复植被(植树造林、种草或保持原状等)。[微题演练]考法一沙地风沙1.(2020·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从图示可以直接看出这三个阶段湖沼面积的变化特征;风沙沉积越多,说明风沙活动越强;结合图示可得出这三个阶段的风沙活动变化特征,可归纳出湖沼面积大时,风沙活动较弱。第(2)题,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气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蒸发量变化不大,气温对该区域植被生长所需水分条件的影响无明显变化;从图中可看出年降水量总体增多,说明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变好,植被增多,有利于流动沙地固定。第(3)题,由于年降水量总体增多,按常理湖沼面积应该扩大,但实际上湖沼面积变小,说明人为原因导致了该地湖沼水分的收入减少、支出增多。第(4)题,本题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分析。如果赞同,就从降水增多、植被增多、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等角度分析。如果不赞同,就从人类影响有限、沙漠地区过度绿化会导致水分减少等角度分析。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考法二高原风沙2.(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第(2)题,冬春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第(3)题,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第(4)题,防止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考法三河边风沙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山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第(2)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的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论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考法四海滨风沙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沙漠指地表完全被沙子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沙湖相拥”的拉克伊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位于巴西东北部的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了约50千米,每年向陆地推进20厘米。一年中有的时候沙丘之间营造出数以千计的“湖泊”,虽然都是咸水湖,但也会成为鱼类、螃蟹、海龟等的乐园,洁白的沙子和蓝色的湖泊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风景;有的时期大多数“湖泊”干涸,白沙茫茫,没有生机。图1示意拉克伊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位置及月牙形沙丘“沙湖相拥”状况。图2为该地气候资料图。图1图2拉克伊斯马拉赫塞斯沙漠的沙子主要是海沙。请分析该沙漠的成因。[热点透视]1.循环经济热点聚焦11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中国实现循环经济的两条方式,一是生态农业,一是清洁生产。(1)生态农业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生态农业一般会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然后要注意观察生态农业关联图中或者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几个方面:①农业结构是否多样化,产品是否多样;②农业是否产业化,产业链是否延长;③农业生态环境是否能维护;④废弃物是否资源化。特别注意:若是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则要关注该地土壤的肥力来源、该地农村的能源来源、甚至秸秆的处理等。(2)清洁生产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如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生产主导因素的判断、工业联系等。然后要注意观察清洁生产关联图中或者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几个方面:①废弃物的处理是否再生资源化;②工业生产的产业链是否延长;③工业生产的产品是否多样化。2.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开发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阳光经济阳光经济即由太阳能引发的全新经济系统,鼓励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取暖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一批产品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改善现有的能源结构。如屋顶太阳能发电,光伏公路,“渔光一体”模式等。重点掌握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太阳能的优缺点、影响太阳能辐射量的因素,以及太阳能开发的区位条件等。(2)风能开发风能的利用方式往往采用风力发电的方式。重点掌握风能的优缺点、影响风能的因素、风能开发的区位条件等。3.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如雾霾的防治、北方地区风沙防治、黄土覆盖区的水土流失、农村秸秆的综合利用、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1)华北地区的雾霾防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雾霾产生的原因,特别注意雾霾产生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雾霾产生的原因:人们往环境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雾霾产生的天气条件:①低温条件,尤其是出现逆温时更易产生;②空气湿度较大,但未形成降水,易产生雾霾;③风力较小,或者静风条件下易产生雾霾等。(2)农村秸秆综合利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秸秆的来源大多是玉米、小麦收获后的废弃物,因此要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小麦、玉米的播种和收获时间。另外要熟知秸秆的几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及优缺点:秸秆焚烧、秸秆发电、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秸秆回田、秸秆作为沼气池原料等。(3)城市的垃圾分类回收城市垃圾是城市中固体废物的混合体,包括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城市垃圾产生的原因:人们往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城市垃圾产生的危害:堆放占用土地;堆放过程中对大气、水、空气等产生污染;垃圾中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堆肥、填埋、发电、回收利用等。[热题专练]考法一生态农业1.(2020·天津二模)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县内森林覆盖率达72%。20世纪80年代,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安吉县走“工业强县”之路,环境污染加剧。面对困境,安吉县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下图为安吉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过去,安吉成为贫困县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短缺 B.交通不便C.生态脆弱 D.灾害多发(2)推测安吉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A.大力开发森林,重点发展林业B.利用劳动力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C.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D.吸引人才落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安吉县地处三面环山、中间凹陷的盆地内部,受地形阻隔,交通不便,限制了经济发展,故交通不便是安吉县成为贫困县的主要原因。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安吉县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答案(1)B
(2)C考法二秸秆还田2.(2020·山东省二模)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下图)。免耕的同时实现了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后台的方式包括;秸秆根茬还田、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等等。据此完成(1)~(2)题。(1)免耕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土壤肥力 B.降低大气污染C.增加农民收入 D.防止土壤侵蚀(2)我国东北地区若采用秸秆粉碎翻压的方式实现秸秆还田,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病虫害增加②土壤有机质增加③土质过于紧实④出苗率降低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免耕是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土壤表面覆盖越多,被侵蚀的程度就越低。免耕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可以降低土壤表面被侵蚀的程度,因此免耕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蚀,D符合题意;免耕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但不是免耕的主要目的,排除A;免耕对降低大气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作用不大,排除B、C。故选D。第(2)题,秸秆中的虫卵、带菌体等一些病虫害,在秸秆直接粉碎过程中无法杀死,还田后留在土壤里,病虫害直接发生或者越冬来年发生,从而使得病虫害增加,①符合题意;采用秸秆粉碎翻压的方式实现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增加,但不是不利影响,②不符合题意;采用秸秆粉碎翻压的方式实现秸秆还田,会使土壤变得疏松,不会过于紧实,③不符合题意;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使土壤与种子不易紧密接触,从而影响正常发芽,导致出苗率降低,④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1)D
(2)C考法三垃圾处理3.(2020·山东省三模)静脉产业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最终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因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水处理系统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19-2025年中国婴儿服饰礼盒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PVC收缩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彩色塑料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学校食品卫生责任书合同
- 2025服装厂加工合同模板
- 2025农村建筑合同范文
- 2025农村宅基地房屋买卖合同
- 2025关于汽车转让合同范本
- 2025住房买卖合同范本
- 2024秋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5章 地球表层的人文环境要素 第3节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测试
- 《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课件-阿里巴巴国际站概述
- 政治-湖南省名校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12月大联考试题和答案
- 2025年上半年四川省成都市大数据中心招聘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1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
- 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2024年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中南大学《创新创业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批煤矿井下一线生产操作岗位招聘2820人笔试核心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外研版一年级上册新交际英语(2024)全册教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