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判读的教案_第1页
地貌判读的教案_第2页
地貌判读的教案_第3页
地貌判读的教案_第4页
地貌判读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貌判读的教案第1页/共76页1.等高线显示地貌第2页/共76页1.1.1等高线显示地貌的原理余高第3页/共76页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实地垂直距离(高差)。等高线(Contourline)——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两个重要的概念第4页/共76页等高距的规定:去掉“万”字×2第5页/共76页1、等高闭合1.1.2等高线显示地貌的特点第6页/共76页注意:1、情况一:在一张地形图上发现某些等高线并不闭合。2、情况二:等高线一般情况下互不相交,但当通过绝壁、陡坎时,曲线可能会出现重合;若通过悬崖时,曲线会出现相交现象。第7页/共76页第8页/共76页2、多高少低第9页/共76页注意:必须是在同一幅地图上或同一等高距的条件下,等高线多,山就高;等高线少,山就低;凹地则与此相反。第10页/共76页3、密陡稀缓第11页/共76页4、形似现地第12页/共76页

为什么说等高线是形似现地,而不是说与现地全等?问题?第13页/共76页其特点归纳为:同线同高自封闭,线多山高线少低,坡陡线密坡缓稀,自然弯曲似现地。(等高闭合)(多高少低)(密陡稀缓)(形似现地)第14页/共76页1.2等高线的种类及作用1.首曲线2.间曲线3.助曲线4.计曲线第15页/共76页50首曲线--基本等高线首曲线作用:用于显示地貌的基本形态。第16页/共76页50--半距等高线1/2等高距1/2等高距间曲线间曲线作用:用于显示首曲线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第17页/共76页50--辅助等高线1/4等高距助曲线助曲线作用:用于显示间曲线仍不能显示的局部地貌。第18页/共76页50--加粗等高线计曲线计曲线作用:便于查取高程第19页/共76页(海拔高)(真高)高程高差平均海水面起算:黄海平均海水面1.3.1高程的起算第20页/共76页高程——某点到某一起算面的垂直距离。重要的概念高差——起算面相同的两点间高程之差。比高——由所在地面起算的高度。第21页/共76页1、控制点的高程注记2、等高线上的高程注记3、比高的注记1.3.2高程的注记第22页/共76页1、控制点(包括三角点、埋石点、水准点等)的高程注记:用黑色,字头朝向北图廓第23页/共76页控制点的高程注记用黑色数字注记字头朝向北图廓第24页/共76页2、等高线高程注记:用棕色,字头朝向上坡方向第25页/共76页等高线上的高程注记用棕色数字注记字头朝上坡方向第26页/共76页3、比高注记:比高注记与其所属要素的颜色一致,字头朝向北图廓第27页/共76页比高的注记与所属要素颜色一致字头朝向北图廓第28页/共76页2.地貌识别第29页/共76页2.1山的各部形态山顶第30页/共76页第31页/共76页凹地比周围地面低下,且经常无水的低地,叫凹地。大面积的低地称盆地。小面积的低地称凹(洼)地。图上表示凹地的等高线是用一个或数个小环圈,并在环圈内绘有示坡线。第32页/共76页第33页/共76页山背分水线第34页/共76页三种类型的山背第35页/共76页山谷线水合第36页/共76页第37页/共76页第38页/共76页鞍部第39页/共76页山脊山脊线第40页/共76页第41页/共76页冲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斜坡上,由暂时性流水冲蚀而成的大小沟壑,它是黄土地形的典型地貌。根据符号在图上的宽度,可分为:单线冲沟、双线冲沟(依比例)冲沟2.2变形地第42页/共76页第43页/共76页陡崖:是指坡度在70°以上难于攀登的陡峭崖壁。有土质和石质之分,实线表示陡崖的上缘,短线表示斜坡降落方向,一般都注记比高。陡崖土质2.2变形地第44页/共76页位于台东花莲县的清水断崖第45页/共76页崩崖:山坡受风化作用后,岩石碎屑从山坡上崩落下来的地段。2.2变形地第46页/共76页滑坡:是斜坡表层因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而形成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整体下滑的地段。滑坡2.2变形地第47页/共76页第48页/共76页1.等齐斜面2.凸形斜面3.凹形斜面4.波状斜面2.3斜面及防界线

斜面——由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部分,又叫坡面。防界线——斜面上坡度的变换线。第49页/共76页3.地貌判读第50页/共76页3.1高程、高差的判定3.1.1高程判定1、点在山顶2、点在鞍部3、点在等高线上4、点在相邻两等高线之间等高距10米5、点在凹地第51页/共76页练习一第52页/共76页练习二第53页/共76页3.1.2高差判定判定两点的高差,应先判明两点的高程,然后两高程数相减,即得高差。第54页/共76页高程点高程递增的为上坡方向,递减的为下坡方向;等高线的高程注记,字头朝向上坡方向。3.2起伏、坡度判定3.2.1起伏判定(1)根据高程注记判定第55页/共76页示坡线与等高线相连接的一端是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2)根据示坡线判定第56页/共76页山顶高,鞍部低;山背高,山谷低;山脊高,山脚低;山地高,平原洼地低等。(3)根据山的各部形态综合判定第57页/共76页1)地形图上河流符号多数由细渐粗,大的河流还绘有流向符号,从而能判出河的上下游,明确倾斜方向。2)当一组等高线在河流一侧时,靠近河流的等高线低,远离河流的等高线高。3)当一组等高线横穿河流时,上游的等高线是上坡方向,下游的等高线是下坡方向。4)泉水符号,泉水流向所指方向较低。5)根据河流中的沙洲形状。(4)根据水系符号判定第58页/共76页1)带有齿线的符号,齿线所指向的为低处。2)新月形沙丘,丘体中部宽(5~20米),两翼尖,并顺风延伸,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而缓(5°~20°),背风坡凹而陡(28°~34°),两坡转折处有一条弧形沙脊。沙丘一般高1~5米。(5)根据地形符号判定第59页/共76页第60页/共76页3.2.2坡度判定方法一:坡度尺比量坡度——斜面对于水平面的夹角。第61页/共76页(1)量等高线间隔时,以首曲线为准(包括计曲线),但间曲线、助曲线的间隔不能比量。注意:第62页/共76页(2)等高线间隔大的,可量一个间隔;间隔小而且相等的,可一次量2~5个间隔;在图上量几个间隔,在坡度尺上也要在几个间隔上比量。注意:第63页/共76页(3)各等高线间隔大小不等时,应分段量读,分别求其坡度,不可混同量读。注意:第64页/共76页(4)量斜面坡度时,应量取与等高线略成垂直方向的间隔;量读行进路线的坡度时,应沿行进方向量取等高线间隔,否则量读的坡度与实地不符。注意:第65页/共76页方法二:计算法

在图上量取坡度方向线上两端点的高差,再量算出它们的水平距离,则坡度值为:倾斜百分比=高差/水平距离

或:坡度a=arctg(高差/水平距离)第66页/共76页方法三:等高线间隔估计图上间隔1毫米现地为12度第67页/共76页3.3通视判定

两点间能否通视,主要取决于观察点、遮蔽点和目标点三者的高程(含其上的地物高度)和相互关系位置,其判定方法有以下几种。直接判别法高差图解法计算法第68页/共76页1、直接判别法第69页/共76页2、高差图解法80307020第70页/共76页3、计算法图上绘出展望方向线后,查出观察点、遮蔽点和目标点的高程,以观察点、目标点中最低点做基准点,分别量算高点、遮蔽点对于低点的水平距离D1、D2和高差h1、h2,并计算相应于实地展望线的竖角a1、a2的正切,若tga1>tga2,则通视;否则,不通视。如图例有

tga1=h1/D1=20/1037=0.019tg2=h2/D2=10/600=0.02

因tga1<tga2,故不通视。第71页/共76页4.地貌判读应注意的问题第72页/共76页4.地貌判读时应注意的问题1、利用等高线判读地貌起伏时,必须是一组等高线才能进行,单凭一条等高线很难判定地貌形态。2、判读地貌形态,量算高程、坡度等,必须在大于1∶10万地形图上才能进行。因为小于1∶25万的地形图,等高线是经过综合取舍编绘出来的,只能起反映地貌大致形态和高程统计的作用,所以在这类图上量算坡度,就很难做到与实地一致。第73页/共76页3、由于等高线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它就无法表示出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地形变化,这就使得一些微小地形遗漏在两条等高线之间,因此地图与实地就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