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_第1页
探析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_第2页
探析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_第3页
探析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_第4页
探析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探析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当下,很多地方高校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适应性的人才,并据此而构建大实验理论教学体系,即以实验理论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理论教学形式。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见习、顶岗实习。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从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此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试进行分析,并在这里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的形式1.以企业为主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一般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从人才培养计划到课程设计再到顶岗实习都全方位参与。如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合作方一般是较大型企业。企业参与的目的重要是希望学校按其要求培养所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另一种是企业在顶岗实习期间参与管理,视学生为劳动力,按劳动力要求进行管理,合作方通常是中小型企业或快速发展行业中的小微企业。2.以学校为主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一般为一些大型企业为顺应形势要求将校企合作打造成形象工程或某些国企为完成下达的任务,以获得其他方面的支持或赢取良好社会口碑,企业将一条次要生产线、一个非重要经济实体交由学校管理与经营,学生的学习与管理,完全由学校规划与施行。3.企业与学校联合协同的管理形式企业为学校提供理论教学必须的场地、设备、师资及其他条件,学生理论教学活动完全根据专业的要求进行,双方派专人负责学生在理论基地的管理[1]。这种形式当下最为普遍。〔二〕工学结合新常态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1.学生想法各异,以致参与热情不一当下,学生对待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摸式态度各异,有的以为是提升理论能力的不贰选择,积极参与。有的则以为与自己的就业地区、方向差距较大,只是充任廉价的劳动力,进而消极对待。不同专业、不同的工学结合形式,使学生对该项工作的评价和配合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别。2.课程标准难以把握,以致实效评价困难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实习施行计划、实习班级工作职责、实习手册和实习须知、实习考核和成就评定办法等内容的制订主体本应是校企双方,只要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共同参与评价经过的施行,能力保证课程施行的科学性并主体清楚明晰[2]。然而当下,基本上是学校单方面制订,高校过度依靠企业,仅游说企业接纳学生,以致弱化了学的目的,企业关注的是工学结合的经济效益,看重的是工。因而,施行的实效性难以得到保证。3.学生管理问题较多,以致学校企业压力加大〔1〕安全事故易发、多发学生进入企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较为生疏的企业内部环境以及较为复杂的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安全培训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防备意识不强,容易引发工伤事故及一些其别人身伤害事故。〔2〕学生心理问题较多一是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与现实的矛盾,加入工学结合的学生大多是大三或毕业班学生,此阶段他们对个人将来和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就业行业和区域有一定的预期,但大多数学生因能力、阅历等原因,还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规划。学生刚进入企业的时候,感觉新鲜,能服从企业布置,遵照员工条例,但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假如学校此时不及时进行关注帮助,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其次,校企合作形式下的学生要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通过企业和学校各阶段的考核测试,并与毕业成就和各类评奖挂钩,成就较差或理论能力不强的学生就表现得较为焦虑。除此之外,企业和学校性质不同,各自社会功能、运行规律和寻求目的不同,学校教书育人,企业以产量、产值、效益为重要指标,企业准员工的管理形式在一定水平上加大了一些学生的心理负担。另外,企业多重的人际关系、刚性的规章制度,部分学生觉得这些显性与隐性规则,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与自立性,进而产生心理疑惑。不同企业单位在工学结合的实习补助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不同,由此,也使学生产生了同工不同酬的心理困扰。4.部分企业用工环境欠安,以致工学结合初志背离企业因性质、行业、地域等不同差别很大,少部分企业存在着看重学生人力资源,而轻学生学习管理的倾向。部分学校在挑选合作单位时,缺乏实地调研,对企业了解不全面,致使少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之初的投入和管理积极到位而规范,但时间长了就不肯意再投入,以致生产环境欠安,通过学生的口口相传,学生积极性和稳定性就会大受挫伤。二、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存在的原因1.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缺乏、滞后工学结合、协同育人是新事物,不少学校在思想认识、课程建设、实习机制、人员布置等方面缺乏预备,为了构成效应、到达某些目的而生搬硬套,存在一窝蜂、跟风上的现象,详细表现为:对学生教育管理看重不够,没有树立效劳学生的意识,相关管理制度缺乏并滞后。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具有多元化特点,学生之间个性差别大[3]。盲目跟风上,没有建立一套规范与制度,结果是学生学不到想学的东西、学校收获不到工学结合的成效,企业得不到想要的实惠。2.高校越位与企业缺位现象严重当下,高校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放在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上,寻求合作出结果,在工学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普遍看重不够,投入不足。除此之外,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校企合作很多协议的起草、方案的施行都是从本身的角度出发,一头热、越位现象频发。少部分企业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宣传或学生的人力资源,并不在乎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进入企业后,对学生久远职业生涯的设计、职业意识的培养,经常缺位,是一种短期行为。以致工学结合中学生出现的不肯吃苦、纪律性不强等问题,校企双方多有推诿,没有很好地设法引导和解决,导致双方合作积极性遭到影响,合作的实效性不强。3.学生的自我评价不精确工学结合学生多是二本及下面批次院校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个性显露与依靠心理并存,习惯学校保姆式的被动管理形式,经常表现为不肯正视现实,渴望进企业参与理论又缺乏自信心和吃苦的精神,对企业的准员工状况较难适应。个别专业、学习成就、家庭背景都有优势的学生,以为自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在工学结合中经常存在严重的自负和自负的心理,对企业的要求很高,不能合理定位自己,老是患得患失,游离于工学之外,顶岗实习效果欠安。三、协同创新视角下工学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形式的探究1.构建有力的协同保障体系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是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这就要求双方建立目的一致的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的、协同建设课程体系、协同施行培养经过、协同评价培养质量,承当各自义务。一方面,能够联合抱团争取的支持,如高校可从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企业可从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方面争取的投入,争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应顺应形势发展,积极作为,统筹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协调校企协同合作的有序开展,共同构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1〕岗前培训。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能帮助学生缩短因工学结合带来的不适应,培训应结合专业特点、企业实际来进行,能够邀请企业来校,帮助企业了解学生当下的生活学习状态,请企业领导作关于怎样做一名合格员工的讲座;可以以邀请学生到企业实地感受企业文化,通过互动增长双方的互相信任。帮助学生向学生+员工角色的改变。〔2〕知会制度。学生加入工学结合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重要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进行,这种较长时间在外顶岗理论应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自愿加入,并获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与学校、企业签订协议书。明确了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后方能进入企业工作岗位。〔3〕科学考核。高校与企业应结合理论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要求,参考学生在企业从事的工作性质,把学生的工作量和工作业绩折算成学分,建立起分类指点、分类考核的评价体系,并逐步建立学校学籍和企业学籍的双学籍管理制度。〔4〕安全教育。结合岗位工作特点,开展安全教育,看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在企业、学校、家长三者中建立安全合作机制,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积极发动学生购买人身意外等险种。〔5〕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除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自省、自我提升外,学校、企业、社会应提供可能和营造气氛予以帮助,如韶关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之将来CEO等创新创业竞赛,学校面上组织,企业资助,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全程跟踪与指点,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很好。3.看重企业环境的建设工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环境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要素,其特殊教育效果是校内的实习或模仿基地不能代替的。因而,有条件的学校能够与企业联合建设工程理论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实战环境。除此之外,企业要在用工、环保、诚信、企业文化方面规范本身的行为,为学生准员工提供良好的示范典范作用。4.构建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老师、师傅的联合教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形式。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高校职业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推进双证融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不稳定的问题。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例如德国已经开展多年,成效显著,各国正在开展。当下,我们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