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处而来_第1页
人的认识从何处而来_第2页
人的认识从何处而来_第3页
人的认识从何处而来_第4页
人的认识从何处而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认识从何处而来第1页/共40页1、蜘蛛结网、医生治病、“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本质上述4种都是实践活动吗?2、如何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下列分别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哪方面表现?(1)“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藏族有一句民谚:“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4、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吗?为什么?自学检测第2页/共40页实践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法论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重点)第3页/共40页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综合提高第4页/共40页答案:(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5页/共40页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第6页/共40页

①实践是人们的感官与客观世界接触的活动。②实践是应付环境的本能活动。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④实践就是认识,认识就是实践。⑤实践就是经商赚钱的活动。⑥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⑦实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分析判断旧哲学家曾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始终都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第7页/共40页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两层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的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第8页/共40页阅读P42~43回答:(1)实践构成要素有哪些?(2)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儿?(3)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分别指什么?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性:实践主体总是处于社会关系中历史性:实践活动受到历史条件制约第9页/共40页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第10页/共40页经过实践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必须要有实践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请

你谈谈自己的感想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11页/共40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以上诗文都说明了什么哲理?第12页/共40页

toomanysheepandcattle

allthegrassbeeaten

grassnevergrowagain;thelandbecomedesert第13页/共40页材料:曾经有为哲学家说过,自然界是一本自荐于人的大书,我们无须费尽心思去理解它,它会厚着脸皮闯入我们的生活。目前各种污染名目繁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科学,而且原有的一些学科也补充了新的内容。例如,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以前他主要研究原身自然环境本身,现在则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研究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加大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14页/共40页

美国“勇气”号火星登陆器与火星表面接触后,展开了它的机器手臂,开始了人类第一次对地球以外星球土壤的微观探测,续“勇气号”之后,美国发射的“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在火星上成功登陆,并传回资料,使人们认识到火星过去曾有过水资源,这个红色星球上可能存在过生命,这说明现代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15页/共40页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资料链接第16页/共40页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成功

认识─────────→实践…结果

失败

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第17页/共40页探究活动(P45)答案参考:(1)庄子在这里陷入了不可知论,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2)是非是能说清楚的,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看实践的结果。第18页/共40页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科学巨著。在二十多年里,他不但阅读了八百多部书籍,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苦,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一千多个。52卷的煌煌巨著,就是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药神”中国药神:李时珍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第19页/共40页

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第20页/共40页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电磁场理论奠基者:法拉第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人们根据这些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21页/共40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22页/共40页课堂小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23页/共40页探究活动(P46)参考答案(1)他到草原,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2)故事启示: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第24页/共40页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③实践出真知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C巩固练习第25页/共40页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第26页/共40页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4.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论上说,这是由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A第27页/共40页5.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B第28页/共40页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在考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段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哲学道理?学以致用第29页/共40页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综合提高第30页/共40页答案:(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31页/共40页看图分析:说一说:上图表示什么意思?虚线处填入什么恰当的词。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三大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客观第32页/共40页错误实质:把盲目的实践活动理解为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分析: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正确: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辨析: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第33页/共40页错误实质:混淆了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单个人的活动。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然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离不开共同的协作,也具有社会性。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