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探索 在理论中升华_第1页
从实践中探索 在理论中升华_第2页
从实践中探索 在理论中升华_第3页
从实践中探索 在理论中升华_第4页
从实践中探索 在理论中升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升华浅谈普通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活动福州格致中学吴勇〖摘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研究性学习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增设的一门课程,其探讨和研究正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究竟如何开展?其支持的理论是什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范式与困惑等众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论支持实践活动2004年秋季,国家教育部确定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变革,2006年我省也全面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与以往最大区别在于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它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共计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独占15个学分,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众所周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现代教育理念已被大家所广泛认同。新一轮课改的实质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反思,正如我国漫画大师丰子恺题为“教育”的漫画,漫画形象生动地刻划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千人一面,泯灭个性”,这种滞后的教育模式严重制约了现代教育改革的进程,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要改变这种僵化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选择性,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1、接受式学习方式及弊端据一份权威部门对普通高中学生问卷调查显示,2.8%的学生表示自己目前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57.5%的学生表示对历史课内容“从来没有过疑问”,只有27.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以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为主”,仅有14.3%的学生表示“有过疑问,曾向老师提出过”。从数据统计中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难发现当前学生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则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导致学生只会被动机械的学习,而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2、研究性学习方式及意义此次新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接受式学习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而研究性学习倡导的是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与自主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利于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模式将在培养好了创新人才的同时推动中国科技的腾飞和民族的振兴,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能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支持目前支持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有现代教育理论,它强调的是教育的人性化,教育个性化,崇尚以人为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侧重于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及对所获取知识的重新整合;还有更为重要的多元智能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代表作《智能的结构》一书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传统智能把人的智能局限于语言和逻辑数理方面能力过于狭窄,于是他提出一个人至少具备7种智能:“包括了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方面能力”,所谓人的智能不同,只是这几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优势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一而已,因此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差生,他们可能仅仅是在语言智能或数理智能方面表比较薄弱,但在其他方面智能可以十分出色。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色的往往并不是我们传统教育中所认为的优等生,例如:2004年我指导的“三坊七巷”课题研究小组,3个成员分别来自高二年段的不同班级,有文、有理、他们在年段学习中成绩并不特别优秀,然而她们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表现出很大的潜力,经过努力,同学们取得了19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上获得市赛一等奖和省赛二等奖。研究性学习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才智的平台,也是激发多种智力的良好契机。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时时给以鼓励,这对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福州格致中学从2001年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经过几年摸索,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有自己学校特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每个学期初,先由各教研组向教务处申报教师所能指导的相关研究领域,由教务处汇成手册,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指导教师,然后组成课题小组,经过研讨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确定可以是老师推荐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还可以共同讨论得出的,确定课题后需填好课题申报表,学生每次活动都要做好记录,如出勤、分工,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得失与感悟。期中时我们会安排一次小组交流,互相提出整改意见,期末课题小组提交课题报告和每位小组成员心得,最后学校安排一次成果汇报会,组织研究性学习辅导员、专家对课题进行答辩评审,评出若干奖项,对于优秀项目,学校将推荐他们参加当年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几年学校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成绩蜚然,2004—2006年我校连续三年被评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6年学校还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那么如何才能更好指导课题研究呢?下面我就以“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维护与开发”研究课题为例做简要介绍。(一)课题的选择课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课题选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选择别人没有涉及过的课题。另一种是选择在别人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历史课题选择的基本途径有多种,根据课程主要内容:①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关的内容②与本地乡土历史相关的内容③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根据课题来源主要途径:①来源于教师②来源于学生③来源于各种媒体④来源于各种社会资源;根据历史学科特点:①从历史史料来确定研究课题②从影视剧来寻找历史课题③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或网络中寻找研究课题。“三坊七巷”课题是在许多很多学校学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学生选择该课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三坊七巷历史渊源,弘扬乡土文化。研究该课题的主要原因是:1、 三坊七巷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挖掘;2、 三坊七巷离我们学校较近,易于学生进行实地调查。3、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历史文化的精髓,就在我们身边,可是又不被大家所熟习,让学生感到好奇,引发对课题的兴趣。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决定以“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维护与开发”做为研究主题既然要研究该课题,那么首先就要了解坊巷的概念,到底坊在前还是巷在后,是先有坊还是先有巷,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查阅资料。据史书《毛传》曰:“巷,里塗也。”“里”是古代地方最基层行政单位,古代以二十五户人家为一里。明代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塗”通假“途”,指道路的意思。巷就是指里中的道路,北方有的称胡同,福州有时也叫弄。古代里巷设有巷门,以区别内外,保卫地方称闾巷。隋代改里为坊。隋《大业杂记》载:隋代大业城中,“坊各周四里,开四门临大街,门普为重楼,饰以丹粉。”从中可见坊的规模大约是里的四倍,并且有重楼临大街,气势宏伟。坊制在唐代最盛,唐代长安城中街道里坊规整划一,十分齐整。坊在唐代与“市”连在一起说,坊是住宅区,市是商贸区,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古典的坊制瓦解,出现了行市和街坊开店,五业杂处的现象。福州的三坊七巷呈棋盘式,格局工整,坊巷间的南后街是福州古代著名的商业街,市介于坊巷之间,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唐宋行业格局的遗风。要了解三坊七巷历史,先要了解福州的历史,福州是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可见福州建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了。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城西北有福山,福州之名由此得来。三坊七巷在唐代已初具规模,五代王审知新建罗城,达官显贵云集,以南街为中心的新区逐渐发展起来,后经历代扩建,形成今天格局。这里曾有1000多座明清古建筑群,现保留200多座,其中有不少名人故居。在福州老城区——鼓楼区,有一条中轴线,俗称南街,就是现在的八一七路,因为福州是1950年8月17日解放的,后改为八一七路,在南街的两侧有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古街叫南后街,再以南后街为中轴,西边有三条坊,东边有七条巷,中间又用无数小巷小弄无规划地贯穿其间,有人将他们比作一片树叶,南后街是叶的主脉,十条坊巷是叶的支脉,其他小巷道便是叶脉中最细微的“毛细血管”,巷坊中一座座老屋是这片叶子的细胞,称其金枝玉叶一点都不为过。在三坊七巷名人辈出,还有许多名人故居。8处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150多处被列为被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自北而南三坊的排列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排列: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每个坊巷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故事,每个坊巷名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其中唐末黄巢起义有关的就有两个巷,相传黄巢军队进入福州城之后在一个无名小巷张贴安民告示,后这一巷子就被取名为安民巷;还有黄巢起义军经过知道这里是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隐居所时,令军队灭炬而过,起义军尊重文化人,一改兵过篱笆倒的恶习,从而便黄巷名声人振。课题实施前的方法指导。1、课题资料收集与方法指导:①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②历史史料的主要种类③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2、课题研究方法指导:①观察法②文献法③调查法④比较法。3、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监控:①指导教师②家长③校外专家④学生小组成员(二)课题实施指导与具体步骤为能够获得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制定研究计划,着手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现状。1、实地考察、了解现状在实地考察过程,同学们可谓吃尽苦头,尝遍人间酸甜苦辣,从时间上看,因为3位同学来自不同班级,能够聚在起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只能利用课余、节假日、还有暑期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在暑假,同学们顶着烈日酷暑一个街区一个坊巷地进行调查。他们走访了许多名人故居如:陈承袭故居、严复故居、沈保桢故居、张经故居、林觉民故居等等有时同学们要想进入一座故居调查,走了不下3—5遍,辛亥革命纪念馆就去了3次,严复故居也去了多次。在调查中,同学们还时常遇到闭门羹,人家就是不让进,甚至有时还会受到居民冷嘲热讽,无端谩骂,各种困难同学们都克服了,同学仅仅拍照片就装一本厚厚的影集。调查中同学们在感受坊巷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他们也注意到坊巷的现状令人堪忧。三坊七巷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然而我们看到的到处是1、电线密布,存在严重安全隐患。2、建筑因年久未修,残缺不全。3、违章搭盖十分严重,有的名居已经被辟为幼儿园。4、损坏的纪念石碑。5、坊巷与四周建筑格格不入。2、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同时,为了真实地了解福州市民对坊巷存在问题的看法,同学们设计了“三坊七巷问卷调查表”,问卷主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市民,在调查统计中,令人吃惊的是有竟然有近30%的市民认为应该将三坊七巷名人故居拆毁重建,由此可见,不少市民对文物保护意识十分淡漠,这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扩大宣传,提高市民文物保护意识的必要性。为了深入了解政府等相关部门对坊巷采取得政策措施及看法,同学们先后走访了当地社区、市旅游局、市文物局、市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院等,我们向他们了解许多有关政府的政策与法规,他们对我们课题研究也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多宣传。坊巷破败成因分析①早期规划不科学历史遗留问题。如今三坊七巷保护开发仍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规划设计不科学。据资料显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福州掀起旧城改造热,港商看中了“三坊七巷”这块黄金宝地,于是1993年市政府就将三坊七巷批租给实力强大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进行开发。当时他们聘请了香港著名建筑师陈籍刚先生来做工程改造规划——即将已确定要保护的明清古名居找出并完整地保留下来,而把其他的旧房全部拆除,在坊巷四周盖一圈38层的高层住宅,小区中央设计一幢巨大的中央商场,其他是绿化用地。规划一出台,福州市文管会和文物局专家均认为这个方案将破坏三坊七巷的整个格局和文脉,留下一幢幢的文保单位显得十分牵强,民居古建筑一旦失去生存环境就完全失去其意义。可见这个方案仅仅是满足开发商出房率的要求,是不懂历史街区保护的规划方案,根本无法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再加上拆迁安置的费用要政府一方承担,就此双方一直无法达成协议,于是就把三坊七巷整片街区开发给冻结起来,无法进行整修与维护。此后长江置业有限公司不顾三坊七巷建筑的完整性,在衣锦坊范围内开发第一期“衣锦华庭”高层住宅区,用去土地面积多达4・2公顷,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2001年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阮仪三教授在《实话实说》中说:“我在平遥、丽江古城保卫战中,我打了胜战,但是在三坊七巷中,我吃了败战。”,这件事通过央视捅出去后,中央领导过问这件事,于是建设部部长主持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三坊七巷”该不该拆。于是开发商不得不将其暂且搁置下来。三坊七巷“一物多管”,政府缺乏统一的管理。现今在对三坊七巷管理中牵涉的部门较多,直接归属鼓楼区政府管理、还涉及城市规划局、建设局、土地局、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十分分散,处于“一物多管”的境地。在调查研究中文物局,城乡规划局,土地管理局等对三坊七巷存在问题各抒己见,自做自的,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三坊七巷规划保护、修复与完善也就显得更加困难。人口与产权问题现状:目前三坊七巷内共5577户,15093人,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而且由于坊巷房屋破旧、基础设施不完备,原住居民多数已经搬离了坊巷,出租户日益增多,外来人口大量入住,而搬进去的打工者越来越多,他们大都文化素质低,更缺乏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意识,对保护区内的古民居损害极大,境况堪忧。产权:三坊七巷社区行政上隶属于鼓楼区南街街道,坊巷内古民居产权分属省直、市直、区直机关、街道以及个人。从历史文物价值角度看,三坊七巷的建筑格局、名人故居明清古民居等都属于文物,文物保护的职责属文物管理部门,而其却无管理权、支配权,明知古民居被损坏也无法阻止。坊巷原居民虽然掌握产权并意识到需要对宅院进行保护,但由于资金不足根本无法妥善保护。如宫巷刘齐衔的后代就对其故居进行过整修,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对其修缮也只是力不从心。还有的宅院在无力保护情况下,既不愿转让产权,让政府部门进行整改,又宁可将房子搁置在那儿,让其自生自灭、不再过问。由于房子的空置,致使大量的白蚁聚居与此,房子快被蛀空了,甚至面临倒塌的厄运,这样就使得名人故居更增添了几分凄凉,真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政府政策主要放在工业的生产上,对古建筑的维护与开发未摆到意识日程。由于福州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够迅速,因此市政府日常工作的主要议题是发展工业问题,为此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自然对文物保护与开发工作顾及不够,维护开发力度欠缺,以致于三坊七巷的开发保护问题还只是交给鼓楼区政府直接负责管理。不要看三坊七巷破房子一堆,但是可以“黄金化”的。保护规划好后的三坊七巷,旅游大有前景。有人认为保护古城,会影响经济。举苏州古城的例子,1986年有识之士呼吁保护救救这个古城,现在这个14.2平方公里的古城保下来了,苏州GDP全国头几名。保护古城,经济就没有发展吗?资金短缺。无论是国家每年的拨款还是社会上的捐助,都只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三坊七巷的根本问题。资金问题历来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没有经济来源根本就没有办法完成任何一项工作。据福州市鼓楼区文管办主任周民泉估计,整体保护改造三坊七巷需要投入资金多达几十亿,而国家每年下拨修复文物建筑款项区区100来万,修复一栋宅子都不够,更何况五十几户名宅,再加上还要修复其他文物,这些钱就更显得杯水车薪。还有地方政府专项拨款也不多,热心捐赠保护修复三坊七巷的商家又少之又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名居建筑保护的重要瓶颈。⑥宣传力度不够,文物保护意识淡漠。课题小组在对福州市民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不知道或只是听说过三坊七巷的人竟然占调查人数的22%,尤以年轻人居多。对于三坊七巷的现状许多市民竟然还不以为然,竟把它视为普通的平房,还有的人提议说像这样的处在市中心的破房子,有碍观瞻,应该把它给拆了,盖上新楼。还有的就是居住于其中的居民,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导致文物被破坏,而且这种现象正不断地恶化。看来要想保护三坊七巷,就应该先从提高居民的素质和保护文物意识做起。三坊七巷作为福州著名的文化遗产越来越被福州的百姓所淡忘,这不能不算是福州人的悲哀,又如何谈得上保护历史文物呢?3、部门调研、专家访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学们的研究得到所有专家的一致肯定,并给予同学们提供宝贵建议,如林觉民故居馆长李厚威先生点评,严复故居馆长王亚玲的点评,还是台湾诗人王禄松的留言,这是台湾画家仝筑的留言,这就是著名作家北北等,专家的肯定和赞赏大大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与此同时,我们还拜访了不少专家学者、名人后裔,虚心听取专家们宝贵建议,印象最深的是拜访福州著名作家北北,因为他写了一本有关三坊七巷的著作,《城市的守望》,这本书大片用图片文字资料讲述巷坊的昨天与今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做了大量工作,等了几个月才与这位作家联系上,为此事先同学们还拟好几个问题,请求作家给予解答。4、资料整理、撰写论文经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专家访谈等各种形式,同学们获得了大量宝贵资料,加上同学们的上网、到图书馆查阅整理资料,多方讨论,撰写出优秀论文。论文中对未来提出设想• 申请世遗• 要求各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一个三坊七巷的专项小组• 建立一个“名人街区”• 加强宣传的力度扩大三坊七巷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培训专业人员大力宣传保护坊巷条例规范等,为今后的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多渠道筹措资金• 借鉴成功的保护模式,加以保护修缮。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研究性学习开始于问题的形成,结束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的反思。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在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1.形成的问题缺乏层次性,且“过大”、“过难”。如让学生解决“如果中国的好东西不传到欧洲去,中国不就比欧洲先进了吗”的问题就显得过大和过难。因为,要研究这一问题,既要了解有关中国先进科技的传播过程,又要知道这些科技成果对中国和欧洲发展所起的作用,还要知道导致这些不同作用的主要原因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涉及过于宽泛,任务太过繁重。可以说,在一些整个研究过程只解决一个问题的案例中都存在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在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相当长时间内,学生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用多个子问题构成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研究任务。2.问题的形成缺乏加工提炼。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审视历史事物的角度等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不能以害怕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为借口,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加提炼就让学生们研究解决。否则,将使我们的研究性学习陷入尴尬的境地。如当学生提出“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的问题时,如果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把它变成“明治维新带有封建残余具有必然性”,则更有利于学生研究和解决;同样如果把学生提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对还是错”,提炼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更有利于学生研究和解决等。我们认为,作为研究性学习主要任务的问题,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提出的,都要经过加工提炼,使之成为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引导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航标。3.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向功能不明显。问题具有复合性功能,它不仅是研究的任务,还是引导研究的航标。实践中很多研究性学习所解决的问题,由于过大或过难等原因,其在研究过程中的导向功能不是很明显。如在“如果宋神宗多活几年,王安石变法会成功吗?”的案例中,由于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储备不匹配,加之教师没有进行适时引导,使整个学习过程在发散中失控。如果在开始实施研究性学习时,使用多个子问题构成的问题链,更能发挥问题的导向功能。4.缺乏解决问题的反思环节。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环节,既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表现,起着升华学习过程的作用。但当前许多研究性学习案例都没有这一环节。我们认为,在研究过程中或在研究即将结束时,增加对学习过程的反思环节,对提高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之课题研究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还要掌握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资料;在课题研究过程教师不仅是课题研究的指导者,也是课题研究的监控者与促进者。海西建设给三坊七巷带来了春天2004年“五一”期间,省委代书记、省长卢展工走进大宅,和沈葆桢第五代孙女沈苏一家聊天,询问对三坊七巷保护的看法。2006年元宵节,黄小晶省长来南后街走街串户听取居民意见。4月,黄小晶还主持召开研究三坊七巷保护利用开发的专题会议。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也多次走访一个个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修复进入实质性阶段,今年福州市政府初步计划投入30亿元全面修复坊七巷。如今,三坊七巷内陈承裘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小黄三楼这5处国保单位已经完成现场测绘,年底就能拿出修复设计方案。水榭戏台、欧阳花厅明年3月也能完成修复设计方案……三坊七巷是全国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古民居建筑群。修复好三坊七巷,树起海西建设的新形象。一、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完成了《三坊七巷文化价值及其利用》的考察报告据调查显示,根据1994年时的统计,三坊七巷内有机关事业单位36个,工厂45家。其后经几年搬迁,至今尚有机关事业单位26个,工厂7家,占有保护区内50多座古民居,及约1/7的房地产面积。机关企事业单位占用后,往往随意改变原民居状况,进行改、扩建,有的单位搬走后房屋空置无人管理。无法修复利用。课题组建议,应搬迁保护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产权置换、收回、搬迂补偿等办法,把三坊七巷内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用的房产全部收回,以便统一保护、维修、管理。保护三坊七巷首先必须理顺产权关系。克服多头管理、随意占用的弊端。经过王家忠等l0名省人大代表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部分机关单位已同意腾出三坊七巷内的房产,如省文化厅已同意将幼儿园迁出小黄楼,并将对“小黄楼”内部设施及周边建筑进行整修,对外开放等。二、福州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并把三坊七巷131处古建筑新列入保护管理范围2006年7月4日,福州市政府正式公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该办法新公布了131处尚未公布为文保单位的古建筑,将其列入保护管理范畴;同时对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的保护管理措施进行具体细化,尤其是对古建筑构件的保护和违章建筑的处理,以便操作。根据该办法,三坊七巷原有的28处区级以上(含)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挂牌保护的名人故居、典型古建筑,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管理。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其保护范围内进行建筑工程的,应当依法履行报批手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131处古建筑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予公布并依照《文物保护法》和本办法进行保护管理。这些古建筑包括名人故居、老字号商宅、古代教育遗迹等。涉及这些古建筑的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应经市城乡规划局、市文物管理局批准,并在建筑施工前报福州市人民政府备案。建设施工时要由市文物管理局等部门进行现场监督,保证文物的安全。古建筑构件亦属文物,不得损毁拆除倒卖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实物遗存均属于历史文化遗产:(一)街区内传统空间格局和坊巷结构;(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名人故居、古民居、纪念性建筑物、宗教建筑物等历史实物遗存,包括古建筑的各种装饰装修构件,如木构件:门、窗、户、扇、木雕、灯杠、灯杠托、牌匾、楹联、雀替、悬钟等;石构件碑刻、井圈、井盖、天井石、廊檐石、柱础等;泥(灰)塑、彩绘等;(三)古河湖水系、古园林、摩崖题刻和古树名木等;(四)其他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古建筑各种装饰装修构件,亦属于文物,受本办法保护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未经市城乡规划局、市文物管理局同意,木得拆除、倒卖。所有文物构件登记造册,对住户搬迁时逐一核对《保护管理办法》要求,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住户实施搬迂前,负责拆迁的部门要在市或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古建筑的登记、记录、测绘、摄影、摄像等前期工作,对所有的文物构件进行登记造册,完成建档工作,并及时将档案材料移交指定部门。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住户实施搬迁时,负责拆迁的部门要对古建筑及其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对照档案进行清点、核对,并派人24小时值班直至修复工程启动,防止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等被盗。所需费用列入搬迁工程预算。三、三坊七巷新的街区保护规划方案出台1、路网规划对外交通网络结构:环三坊七巷形成两层环形道路网,外环由白马路、马山路、八一七路构成外围主干道承担主要交通流,内环由通湖路、吉庇路两条次干道与杨桥路构成,承担区域内主要过境机动车。内部交通路网结构:区域内部城市道路仅有南后街,其余路网均为街巷道路,规划仍保持原街整体风貌,并结合更新建筑增加南北向街巷通街坊之间的联系,各街坊仅作为步行道及非机动车通行。根据规划,停车场将布设在“三坊七巷”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停车场总规模约500个泊位。2、南后街规划:变步行街,打造成“福州夫子庙”规划对南后街提出了两种构想:方案一是三坊七巷采取封闭式管理,南后街允许公共交通通行,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允许机动车通行,其他时段车流分流至外围道路;方案二是采用地道方案,将直行过境车流从地面分离,公交站点也设于地下,地面作为步行街。地下隧道断面共宽12米,两侧各预留3米作为管涵通道。隧道中段附近两侧局部拓宽,设置公交站点。近期该隧道北侧由省府路起,南至道山路南侧规划路,全长1.05公里。远期隧道可向南延伸至乌山路。南后街地面部分断面可采用12米以保持原街坊空间尺度,设置为开敞性步行街。南后街拟打造成“福州夫子庙”福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州市今后将合理开发三坊七巷的旅游资源,重整石板路;污水、雨水管网埋入地下,整修南后街沿街部分,重现旧时灯市和书市。初步打算是:把三坊七巷内的文物点全面开放,以文化旅游的方式开设家庭式旅馆、茶馆,开发手工艺品的制作、销售项目等;将福州古老的工艺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集中到南后街,将这条街开发成类似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的旅游文化街。三坊七巷还可与邻近的朱紫坊街区、马山、于山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庙等融为一体,形成福州核心人文旅游品牌。3、布局规划根据规划“三坊七巷”确定了“一个中心,五条游线,多个展示点,三个展示区”的总体展示体系。“一个中心”:即位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入口的广场将作为接待展示中心。“五条游线”:包括一条主要游线和四条专项游线。其中主要游线将三坊七巷各个精华点展示给游客。四条专项游线是集中展示某个或某几个相关联的主题。“多个展示点”:主要是结合大量的文保建筑与保护建筑,通过各种保护与整治措施及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赋予其合理的展示功能。“三个展示区”:其中“一个专项展示区”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黄巷之间的展示区;第一综合展示区为黄巷至吉庇路之间的展示区;第二综合展示区即“三坊”中各展示点有机结合形成的展示区。五条游线尽览坊巷游客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入口广场(光禄吟台)进入,通过对这里的陈列与展示内容,对“三坊七巷”有个总体的概括性认识,然后步行于坊巷之间,感受曲径通幽的坊巷格局,了解各历史遗存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建筑、园林、装饰装修等艺术特征,品味当地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这时候游客有一条主要游线和四条专项游线可供选择:主要游线:游客中心一脱胎漆器展示馆—特色工艺品销售广场—道教文化展示点—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刘冠雄故居—革命教育基地—天主教文化展示一国学文化、典型建筑园林展示点一闽台文化与亲缘关系展示点一民间宗教展示点一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一民俗文化展示点—传统建筑展示点一张经故居一陈承裘故居家学文化展示—道南祠诗书画展示—近代工商业文化展示。名人故居游:游客中心一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刘冠雄故居—革命教育基地—国学文化、典型建筑园林展示点一王麒故居与二梅书屋一严复故居—林觉民故居一水榭戏台一董执宜故居一郑孝胥故居、欧阳故居一张经故居一陈承裘故居—陈衍故居国学文化游:游客中心一国学文化、典型建筑园林展示点一祠堂一书院一道南祠诗书画展示点。古建筑文化游:游客中心一特色工艺品销售广场一宗教展廊一沈葆桢故居一林聪彝故居一南后街翠贤堂一国学文化、典型建筑园林展示点一王麒故居与二梅书屋一天后宫一严复故居一林觉民故居一水榭戏台一董执宜故居一郑孝胥故居、欧阳故居一陈承裘故居一道南祠。民俗工艺游:游客中心一脱胎漆器展馆—特色工艺品销售广场—道教文化展示点—沈葆桢故居一天主教文化展示一王麒故居与二梅书屋一天后官一民俗文化展示点—茶文化展馆—传统建筑展示点一郑孝胥故居、欧阳故居一陈承裘故居—道南祠诗书画展点。游览之中,游客可体验到当地民风民俗,比如祭祀上香,戏台听音、品饮名茶、典当重现、书院听书等。“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还将与周边的朱紫坊、于山、乌山、文庙、鳌峰书院、林则徐纪念馆等风景名胜区、博物馆等自然或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游览内容】领略福州传统文化蕴藏于三坊七巷中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手工艺和曲艺、民俗节庆风俗、民间商贸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和典型的闽学现象(士族文化与家族祠堂、名贤文化、科举文化)。“三坊七巷”保护规划中明确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提供了展示平台。根据规划,在宫巷里的前半部分将作为茶文化展示馆,展示茶叶制作工艺流程、茶艺表演和销售,设立脱胎漆器展馆,展示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流程及工艺品的销售;复原道教紫极宫,展示道教正统文化;改造三山堂,作为对天主教堂建筑艺术、文化、仪式等的展示;现黄巷36号将作为国学文化、典型建筑园林展示点,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闽学(理学)文化和建筑园林艺术;水榭戏台和董执宜故居作为民间曲艺、建筑园林的展示,并可在此品尝地方名点;陈承裘故居作为展示“六子科甲”的家教典范;光禄坊的听雨斋开辟为书法、绘画、诗歌展示;光禄坊刘家大院作为福州近代工商业展示地点。四、保护三坊七巷具体措施的逐步落实1、居民分流现状:目前三坊七巷内共5577户,15093人,今后将采取人口疏解的方式降低三坊七巷内的人口密度。目前保护区内人口密度达到551人/公顷,必须进行严格调控。将部分人口迁出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居住院落,保持原居住人口密度低于4人/100平方米的院落居住密度,控制原居住人口密度4人〜8人/100平方米的院落居住人口的发展,将居住人口大于8人/100平方米的院落降低到这个标准之下,停止建设三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力争达到居住用地内的居住人口密度在4人/100平方米左右,将三坊七巷内人口控制在8000人以下。2、产权处理私人房产可以买卖该对公有产权住宅,按照相关政策进行易地安置或货币安置。原有房屋由实施主体进行收购,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确定保留或拆除。对公有产权非住宅的建筑,需要拆除的,由实施主体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补偿,可以保留为沿街店面的建筑中,属于直属公房的直接由实施主体接管,属于具体单位自管的可以继续由其经营管理,但必须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或整修,也可由实施主体进行收购,拟作为其他公共用途的由实施主体进行收购。对私有产权住宅,需要拆除或改变用途的建筑,由实施主体按照政策给予产权人补偿。对于多户合住同一院落的建筑,当人均用地面积小于12.5平方米时,由各户根据规划条件协商确定搬迁或留住,以达到人均用地指标。留住居民对外迁居民给予补偿。留住居民可以采取集资合作或以院落为单位组建合作社的形式按照规划要求实施保护整治。其他情况的私有住房,可由产权人自行决定留住还是外迁,留住居民应按照规划要求对房屋进行保护整治。外迁居民的产权可由实施主体进行收购。对于私有产权非住宅,需要拆除或改变用途的,由实施主体给予产权人补偿。其他愿意转让所有权的由实施主体进行收购,不愿转让产权的由产权人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保护整治。3、收回三坊七巷的开发权,由政府来开发4、启动修复工作南后街南口两侧,可先启动修复福州市规划部门的这名专家说,三坊七巷在全面保护,渐进改善的过程中,先确定一个相对集中的小范围,进行启动实施保护计划,有利于获得实施经验,有利于验证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目前编制的《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启动实施可选两个地块:分别为郎官巷两侧含水榭戏台区域和南后街南口两侧——宫巷两侧部分院落。目前,南后街南口两侧——宫巷两侧部分院落整体建筑保存现状好,建筑整体性强,建筑质量好,坊巷界面完整,需要实施的保护与整治措施比较容易施行,能在较短时间内这到预期效果。而南后街北段周边以杨桥路沿线高层建筑多,历史建筑景观和街坊格局破坏严重。因此,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可先从南后街南口两侧——宫巷两侧部分院落开始实施。5、澳门西侧地块先行拆迁三坊七巷开始动迁:澳门路西侧地块先行拆迁,拟建林则徐广场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启动区(澳门路西侧地块)正式动迁,拆迁指挥部设立的8个工作组已全面开展拆迁前期工作,拆迁期限从7月31日至10月31日止。该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在拆迂地块上拟建林则徐广场。7月31日,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发出的《房屋拆迁公告》指出,该项目用地位于澳门路西侧,通湖路东侧,光禄坊南侧,道山路北侧,选址面积92.25亩。拆迁安置方式有两种:货币补偿和产权调换安置。安置房源分布在金山橘园、浦上工业集中区生活配套房、锦绣闽江、仓山区橘园洲生活配套房的现房。拆迁协商期限为8月3日至9月26日共55天,9月26曰后不享受一切奖励及货币补贴等优惠。对凡属住宅的被拆迁人,在9月16目前签订搬迁协议并封房的,按250元平方米给予奖励;在9月17日至9月26目前签订搬迁协议并封房的,按100元平方米给予奖励、拆迁补助标准为:住宅6元/平方米;非住宅10元/平方米。搬迁补助费不足200元的,按200元计算。住宅安置属拆迁人和拆迁实施单位提供房源的,其临时过渡费按合法建筑面积每月6元平方米计算(原面积不足30平方米按30平方米计算)。营业性用房属拆迁人和拆迁实施单位提供期房房源的,其临时过渡费按认定的合法营业性用房建筑面积沿次干道每月25元/平方米计算,沿小街巷每月15元平方米。五、修复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1、修复队伍是关键如果保护规划定下来以后,关键是要优先解决保护修复的技术问题,这支技术队伍一定要是具备专业资质的文物修复施工队,要整合现有比较精通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风格的本地技术人员参与修复。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园也非常具有福州民居特色,负责三坊七巷、朱紫坊保护修复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对现有文物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原来的建筑工艺,按先易后难,逐步保护开发,切不可大面积拆迁动土。另外,三坊七巷、朱紫坊保护修复结束后,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维修队伍,加强日常的维护和保管。2、技艺失传要克服“现在福州能修复花厅、假山等的人已经没有了,可以说,技术上断代了。”三坊七巷私家园林讲求的是天人合一,结构小巧玲珑,这对建筑技师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这样的人在我省少之又少,加之修复工作强度大,作业环境艰苦,现在科班出身的建筑院校学生,没多少人愿意干这一行,从而造成研究福州古代私家园林专家的缺失,已给文物古迹保护和管理带来不少忧患。三坊七巷大部分的花厅园林建筑模式是非常传统的:太湖石的假山以皱、瘦、透、漏为美,假山之下含蓄地用糯米和三合土塑起了雪洞,通往假山的地方往往开凿一方鱼池,有的还架起小小的石拱桥。但现在却没有多少人懂得园林墙壁上的灰雕、砖雕,就连园林亭子上花草鱼虫的雕工之精,现在都没有几个人能掌握,说到底还是工艺的失传。3、史料匮乏成难题比如,贯穿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是在民国初期拓宽,未拓宽前的南后街,宽不过一二米,沿街的门面也不是现在这个模样。今后在修复中,必然要参考以前的历史资料,而不能靠想像。但未拓宽前的南后街的情景如何,现在能找到的只有文字记载,却没有任何图片资料。4、文物修复不能仓促上阵长期在三坊七巷内工作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来,政府部门主持三坊七替墙体维修中,都是农民工在刷墙,他们所用的材料与盖普通房子的无异,于是三坊七巷被刷上了白色涂料,这几乎是近年其面貌最大一次的改观。搞这样的工程,出发点是好的,但老街巷失去了原有韵味,早些时候,灰色墙体透着历史的沧桑,给人以厚重之感。现在,上了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外墙还是刷上水泥与涂料,甚是不妥。福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专家说,三坊七巷的外墙原本用的是壳灰,即用海蛎壳等烧制成的灰,由于现在这种灰不好找。只能用替代品,如果刷上石灰,还是较尊重历史原貌,但抹上水泥,再涂上现代涂料,确实有点过。他同时说,三坊七巷墙体原来的颜色也并不全是灰色,有的地段也有白的,但那种自是壳灰的本色,比较柔和,不像涂料那么刺眼。三坊七巷中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内涵有待我们深入研究挖掘。六、揭秘三坊七巷“历史元素”,深挖其历史内涵1、从公约碑中读出大量历史信息清代时文儒坊实行“宵禁"坊门石碑划出古代小区概念在高耸的白墙上,开着一扇半圆形拱门,门外是繁华的南后街,门内则是古老安静的坊巷。在门墙上,两只飞舞的凤凰拥抱着坊名:文儒坊。貌似平凡的坊门,却隐藏着许多历史细节。经文史专家指点,门洞的石块向内倾斜着,地面上隐约可见2道浅槽,而在面向坊的门墙上,两侧各有一块突出的青石,石决末端有圆孔。“可以推测,当年坊门是装有活动门板的,以此关闭整条坊,而这又和坊内的公约碑内容暗中吻合,反映出当年一些生活情节。”文儒坊距离坊门不远的巷壁上找到了公约碑。这是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在碑文的最后.写明立碑的时问:“光绪辛巳年(1881年)”。专家说,这块福州古坊巷仅存的公约碑,包含着大量信息,比如文儒坊坊门建造时间一直难以判断,而坊门遗留下的门板遗迹,符合了碑中“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证明坊门的建造时间不会在1881年后,而2块突出的青石正是当年的门栓。为何在居民众多的坊中要“不得私行开门”?专家的说法是,至少在清代,文儒坊实行的是“宵禁”,当晚上坊门关闭后,居民是不能随意进出的,目的在于防盗。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同样是人群集中的“坊”与“市”其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坊”相对封闭,有围墙保护并开有供进出的坊门,每天定时开门关门,相当于现在居民小区。而作为“市”的南后街是不设在坊内,公约碑中不得在坊内公共场合奉祀神佛、搭盖遮蔽等规定,目的则是防止火灾、保护环境卫生等,最终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条件。专家强调说,坊门虽然每天都要关闭,但居民仍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因为三坊彼此相通,文儒坊北侧以闽山巷与衣锦坊通连,南侧有三官堂、大光里同光禄坊的早题巷相接,晚间三坊居民可以自由走动,只是不能到作为“市”的南后街,这再次说明“坊”与“市”的区别。2、双抛桥传奇——福州历史上的“梁祝”双抛桥传奇在今天杨桥路的现代建筑群中,还保留着一座古石桥、一方街亭、两棵古榕,它们结成一个古民俗文化的眼,坐落在元帅庙弄口对面的杨桥路南,红柱绿叶在灰白色的建筑背景前显得特别醒目。景点的名称就叫“双抛桥”。在城市的河道没有被破坏之前,东西两面河水在潮汐的影响下在这里汇合,形成潮水两头涨的景象,福州人称之为“合潮”,是福州一道著名景观。让双抛桥更负名声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段爱情传奇故事。陈姓的木匠与制草花的林姓姑娘玉英在两小无猜中长大,在共同的劳动和相互支撑着对付贫困的生活中产生了爱慕之情。当他们沉浸在筹备婚姻的甜蜜时刻,出现了一个刘家的恶少,他想用重金收买的办法,要木匠退出这场婚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当陈林两家张灯结彩择日嫁娶的时候,刘家也意外地贴出了大红喜字,宴请了大量的宾客,谁也不知道刘家恶少要玩什么把戏。当陈家木匠从林家用轿子接了玉英新娘,刚起步,便有一伙歹徒蜂拥而上,打倒新郎官,抢了花轿往刘家跑.原来是“抢亲”。被关在刘家洞房里的玉英姑娘设法逃出魔掌.与陈木匠会合之后在亲友的帮助下双双远走高飞。几年过去了,躲在闽北山城的年轻夫妇正思念着远在福州的母亲,突然接到玉英母亲托人写来的信,信中说她病重在床,非常想念女儿和女婿。木匠夫妇连夜赶回老家,黑暗中摸进家门,就被一伙歹徒堵住嘴巴,双双捆绑之后投入双抛河中。原来是刘家恶少探到他们的地址,专门设下的圈套。恶人还不心甘,捞上他们的尸体,分别埋在河的两岸,杀人灭迹的同时,想要他们永久地分离。若干年后,他们的埋骨处分别长出了榕树,两棵榕树隔着小河在蓝天下用枝叶连理。善良的乡亲们明白了榕树的愿望便是他们的愿望,便在小河上架起了石桥,因他们双双被抛下河而命名双抛桥。2002年,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朵拉听完这个故事,当即要在桥亭和榕树前留影,她说:世界各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各有各的不幸。3、黄巷葛氏家族——中菲友谊历史见证异国臣民后裔居所黄巷42号葛氏家族,其祖先是古麻剌朗国的国王斡刺义亦奔敦,这个国家现在已不复存在,明之前确实存在过,在今天菲律宾的棉兰老岛。明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郑和已完成五下西洋,10月古麻剌朗国王带领妻子,陪臣及众多南方特产,他们随同归国的中国使者张谦,先坐船抵达福州,再奔赴北京,向明成祖朝拜。朱棣封斡刺义亦奔敦为“古麻刺郎”,大量赏赐,第二年4月,国王回国经福州染病而死,明朝赐谥号“康靖王”,安葬于福州西门外茶园山,国王陪臣留在福州为国王守陵,这些陪臣取“葛”为姓,最初住地在康靖王陵墓西边的洪塘,其子孙生活费用一直到明末都由朝廷供给,何时从洪塘搬到三坊七巷,无法考证,目前陵墓已被一所小学所取代,至今无法找到。4、“福田书海”——清朝福州的“毕昇”清代印刷家林春祺和他的铜活字一个福州人,花了20多万两白银和20多年的心血,制造出当时全国字数最多的铜活字字模,被专家称为中国活字印刷史上的一大壮举。这人就是清末的林春棋。因其祖籍在福清龙田人,他所做的铜活字被称为“福田书海”。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明弘冶三年(1490年)江苏无锡华燧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清代的金属活字印刷主要是铜活字。1840年后,铜活字印刷由政府转向坊肆。最让人称道的是林春祺的铜活字——“福田书海”,其规模和数量,在亚洲都是无与匹敌的。在雍正四年〜六年(1726〜1728年),清内务府用25万个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而“福田书海”的字数几乎是其一倍多。清代,福州成为全省书业中心。南后街有20多家书坊,形成文化一条街。这其中就有林春祺的一份功劳。林春祺,号怡斋,福清龙田人。生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林春祺在《诗本音》卷末说:“春祺世籍本古闽福清之龙田”林春祺是福建一大发明家,更是一大印刷家。他倾其所有,以坚强的毅力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印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印刷技术日益完备和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记住林春祺的功绩。5、“福省祠”——见证畲族人在榕发展史见证畲族人在榕的近200年发展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郎官巷30号的福省祠又称为蓝氏祠堂,占地383平方米“福省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畲族祠堂。是福州三坊七巷中唯一的一座少数民族建筑。但在近200年里,这座见证着畲族在福州发展历史的古建筑却被人逐渐遗忘,日渐破败。福省祠作为畲族祠堂。除了是祭祀场所,还为蓝氏族人提供同乡集会、考子进榕住宿等作用,见证了畲族人在福州发展的一段历史,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应当得到保护。由于福省祠深藏巷中鲜为人知,目前福省祠还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召开的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来自龙岩上杭的政协委员蓝建杭就提出了《关于妥善保护利用“三坊七巷”内“福省祠”的建议》的提案,希望能很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祠堂,使其成为畲族文化风貌的一个展示点,丰富三坊七巷的文化、历史内涵。6、南后街花灯——千年民俗与工艺的承传在福州传统方言中,“灯”的准确发音相同于“丁”,为了“人丁兴旺”,福州在民俗活动中尤其重视“灯”。女儿出嫁娘家要送灯,送什么内容的灯?多大的灯?随出嫁的时间和生育情况而定,年年不同换花样,有观音送子灯、橘灯、宝莲灯、绵羊灯、西瓜灯、走马灯等等。南后街不仅是制灯卖灯的地方,还是每年元宵节闹灯市的地方,“沿街悬灯,通宵游赏”那年头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卡拉OK,赏灯可是最高级的娱乐了。每年元宵前十天,南后街正是张灯结彩,据说,这灯市的习俗是唐末从中原传来的。《说唐》里不就有“薛刚闹花灯”一说嘛。如今的南后街,每年元宵灯市依然热闹,除了传统纸灯之外,增添了现代工艺材料制作的、配上光电效果的彩灯。在冰心老人《漫谈过年》一文中是这样写的: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花灯是福州民间工艺的一个特产,福州花灯丰富多彩,绘有山水人物、历史故事、飞禽走兽、奇花异草、亭台楼阁等各种景致,而南后街有着千年灯市的悠久历史,宋朝时福州城南后街的灯市已达到空前的发展和繁华。清代以后龙灯、狮子灯已流行于省内外大部分县市,远至浙江、江西、辽宁、山东等省。只有一年一度的灯市,使南后街变得繁华起来,如今一到春节期间,这里即呈现出一派万紫干红的花灯世界。据方炳桂先生介绍,福州南后街花灯形状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气息。经千年沿革,南后街花灯品种现已达到300多种以上。制作的技艺也越来越精湛。不少花灯融色、光、电、音、形于一体,集剪贴、书画、雕刻于一身,文化艺术品位越来越高。而在今年出台的三坊七巷保护改造方案中,南后街被规划为恢复成传统商业文化街区,为传统商业老字号的传承提供平台,其中重点保护现有的灯市。福州脱胎漆器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