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基础心理学课件_第1页
咨询师基础心理学课件_第2页
咨询师基础心理学课件_第3页
咨询师基础心理学课件_第4页
咨询师基础心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师范学院黄石卫教授)

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课件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一)意识: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

有人才有意识。

(二)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

规律的科学。

(三)心理学分支

1、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维度上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

(从种族发展的维度研究心理现象)。

(比较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__________a

生命有神经人类

诞生系统动诞生

物诞生

2、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

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维度上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

(从人类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的维度研究心理发展)

个体诞生(发展心理学)死亡

个体诞生(儿童发展心理学)青春期死亡

3、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的心理学分

支学科。

4、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5、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总结心理活动(现象)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一)两分法与四分法的比较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等)

(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等)

((三)意志过程(有目的的自觉行为)

心理现象’f(四)能力

能力与人格,(-)人格倾向性特征(需要动机)

(心理特性)I(四)人格心理特征(气质、性格)

r能力

心理特性(心理面貌)J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动力)

人格特征(气质、性格)

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2、人格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无脊椎动物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因而只有感觉。

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大脑,能认识事物的整体,因而有了知觉。

灵长类动物大脑高度发展,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因而有了思

维的萌芽。只有人类,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因而有了(逻辑)思维,有了意识。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健全的大脑给心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心理并

不是大脑本身所固有的(大脑本身产生不了心理),心理现象是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

合的产物。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

二、学派的纷争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面对刺激的自我观

察),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即找出构

成意识的最小成分一心理元素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

的规律,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反对构造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主张抛开意

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查明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

之间的关系),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行为由环境刺激决定)。

(三)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特海墨等,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意识

经验也不等于感觉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

组成它的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个连续的整体(意识流),强

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五)精神分析学派

主张人的心理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主要的部分。

1、潜意识理论:意识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是因

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意识之下的个体本能冲

动和先天欲望,前意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经自己集中注意认真

回忆或经他人提醒能回忆起来的经验。

2、人格结构理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

成。三者平衡发展,人就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反之。就会人格

障碍和心理疾病。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导致社会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

内在价值(人本)的认识。主张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

严。标榜自己是介于弗洛伊德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

路、第三种势力。强调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心理治疗应该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把人看成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

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的心理学流

派。

(三)生理心理学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的心理学分支。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手段。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是发展变化的0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有理论目的,还有其实践的任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观察者不干预被试活动,客观地对被试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

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被试提问,分析他的心理活动的方

法。

(三)个案法

对某一被试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地研究。

(四)实验法

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下,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

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即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脑干(延脑、脑桥、中脑)

脑间脑(丘脑、上下底丘)

小脑

中枢,I大脑(额、顶、枕叶)

脊髓

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

f从解剖上看.

I31对脊神经

、外周,/躯体神经(到达感官和运动

肌的神经)

I从功能上划分,r交感

、自主神经《

I副交感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

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

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远如视神经)、运动神

经元(传出神经元如动眼神经)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反射、反射弧与反馈

1、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

性回答。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更

有效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外周圣经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三)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

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四)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但经过特殊训练意识可在一

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即经过特殊训练自主神经在一定

程度上可受意识支配)。

(五)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脊髓

脊髓具有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又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

的中枢,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脑干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部分。它是脑的最古老的部

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生命中枢)。

1、延脑是上行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

枢。

2、桥脑是上行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是大、小脑之间神经纤维

的通道。

3、中脑是上行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还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

枢。

4、脑干网状结构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它调节着脑结构的

兴奋性水平,是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使机体在刺激作用下保

持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三)间脑

1、包括丘脑、上丘、下丘和底丘四部分。

2、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3、上丘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4、下丘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5、底丘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小脑

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

运动。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一)大脑皮层的机能分区

1、大脑皮层由白质和灰质组成。

2、大脑皮质分为额叶、颠叶、顶叶、枕叶和边缘叶组成。

3、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4、颗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5、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6、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7、边缘业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外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

是情绪的调节中枢。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

对称的。

*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脑言

语功能占优势,左半脑运动性言语中枢损伤会导致运动性失语

症。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通过“割裂脑”实验发现,

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占优势,

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一、垂体腺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二、肾上腺

三、甲状腺

四、性腺

(新书将此调整到后面)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1、兴奋: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由较弱的状态

转为较强的状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抑制: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由较强的状态

转为较弱的状态(从有到无,从强到弱)。

1、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

性回答。

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3、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更

有效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人的动物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2、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

成的反射。

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食物------------分泌唾液

''1T

A光一"I

(黑线是无条件反射,红线是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斯金纳)

4-----7个体行为会因“强化”

A—r而增强。

“刺激一一反应”的联

结是个体行为的形成机制。

个体的大部分行为都

是后天学习的产物。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域感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

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人和动物都有。

2、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他是人所独有的

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1、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如铃声的出现使

灯光引起的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停止。

2、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刺激超时或超强也能使条件反射停

止,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

3、消退抑制:条件反射不再给与强化会逐渐停止。

4、分化抑制: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类似刺激,机体会逐

渐只对条件刺激发生反射而停止对类似刺激的反射。

(二)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

扩散和集中。

1、扩散:大脑皮层上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会引起

周围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2、集中:大脑皮质较大范围的兴奋或抑制由于分化,最后集中

到大脑皮质的较小范围。

(三)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兴奋或抑制)进行的时候,可

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叫相互诱导。

1、同时性与继时性诱导

*一种神经过程(兴奋或抑制)进行的时候,可以同时引

起另一种性质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出现,叫同时性相互诱导。

*一种神经过程(兴奋或抑制)进行的时候,可以其后引

起另一种性质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出现,叫继时性相互诱导。

同时性正诱导

继时性正诱导

2、正诱导与负诱导

抑制过程的进行可以引起兴奋过程的出现,叫正诱导,兴奋

过程的进行可以引起抑制过程的出现,叫负诱导。

(四)动力定型

刺激性成了固定的顺序,反应也跟着形成了固定的顺序,

我们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动

力定型。

刺激1—>刺激2—>刺激3—刺激4-

反应1—反应2―►反应3―►反应4-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

映。

二、感觉的种类

按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

感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二)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三)适宜刺激:某种感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该感官的

适宜刺激。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一)绝对感受性:感官接受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

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

(三)差别感受性:感官感受两刺激最小差异量(或某刺激最小

变化量)的能力。

(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刺激最小差异量

(或某刺激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

三、韦伯定理和费希纳定律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

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

一个常数。

△I/I=K

△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

AI1克2克3克4克

I52克104克156克208克

△I/I1/521/521/521/52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S=KlgR

S代表感觉的强度或心理量;R代表刺激的强度或物理量;K

是一个常数。(即R按10、1。。、1。。。……增长,S只

按1、2、3……增长)

101=10102=100103=1000

IglO=1IglOO=2IglOOO=3

l=lgio2=lgl003=lgl000

104=10000105=100000106=1000000

IglOOOO=4IglOOOOO=5lgl000000=6

4=lgl0000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官感受性发生变化的

现象。

(二)对暗适应与对光适应

1、对暗适应:由明亮处进入黑暗处,眼睛开始持续地接受暗光

的刺激,导致对暗光的感受性逐渐增大的现象(觉得暗处越来越

亮了)。对暗适应的过程较慢(30〜40分钟)。

2、对光适应:由黑暗处进入明亮处,眼睛开始持续地接受强光

的刺激,导致对强光的感受性逐渐减小的现象(觉得亮处逐渐不

那么明亮刺眼了)。对光适应的过程较快(1〜2分钟)

二、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

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二)正后象与负后象

1、正后象: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同的后象。

2、负后象: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的后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三、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图5-7物体的明度受环境的变化(同时对比)

xfocshttjniOH!CIOM5=,i

»RrlXedOocumcrt*y:EmMEmbedtTwitter

同时对比

(二)彩色对比:

(三)感觉的同时对比(如前所述)与相继对比(先吃甜,再吃

酸,觉得酸更酸)

四、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

象。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

波长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视觉器官

1、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

*椎体细胞:接受强光刺激,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主要集中在视网膜中央窝及其附近。

火杆体细胞:接受弱光刺激,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2、枕叶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在

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三)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征

(1)色调:色光的波长决定了颜色的色调。

(2)明度: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

(3)饱和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比例越大,

饱和度越小。

HueChanges

SaturationChanges

BrightnessChanges

*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征。

2、颜色混合

放大的电视机屏幕上的色彩网点,也是由红、绿、蓝三色的小点通过空间排列混合而成的

(1)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混合后色光更亮。

(2)补色色光的混合得到的是灰色。非补色色光的混合得到的

是光谱上处于两色之间的颜色。

(3)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3、色觉异常

(1)色弱:患者能分变颜色,但感受性差,两颜色波长差别较

大时才能分辨出是不同的颜色。

(2)色盲:

*红绿色盲:看不到红绿,能看到黄蓝。

*黄蓝色盲:看不到黄蓝,能看到红绿。

*全色盲什么颜色都看不到。

*色盲患者对颜色的明度非常敏感,因此,他们靠彩色“明

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他们其实根本看不到某些颜色)。

*男孩的色盲由外祖父遗传,女孩的色盲由外祖父和父亲遗

传,因此男性色盲人数多与女性色盲。

正常色觉的人看到的是45o色盲患者看不到任何数字。

正常色觉的人看不到任何数字,而色盲患者很容易看出是5。

红色弱患者不能看出8、6、0、3.

正常色觉的人看到的是26。红色盲患者看到的只是6。绿色盲患者只能看到2。全色盲患者

在这个图形里面什么也看不到。

红绿色盲检查图

±:色觉正常的人读“骆驼”.红绿色

盲患者不能读出下:色觉正常的人读”

58”.红绿色盲患者不能读出

二、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1、听觉的适宜刺激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人耳对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老人最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知觉。

2、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和职业型耳聋

*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较短时间的降低。

*听觉疲劳:在强而长的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较长时间的

下降。

*职业型耳聋:经常性的听觉疲劳会所导致的永久性听力丧失。

(-)听觉的特性

1、音调:由声波的频率所决定,即声音的高低差异。

2、响度:由声波的振幅所决定,即声音的大小差异。

3、音色:由声音的波形所决定,即音质。

三、嗅觉

*感受器为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适宜刺激为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四、味觉

火感受器为舌面、上颗上的味蕾。

*适宜刺激为能溶于水、有味道的物质。

*基本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

*味觉感受性与生理状态有关,与嗅觉有关。

五、皮肤感觉

*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皮肤表面温度(生理零度)的物体刺激皮肤不会引起冷

热感觉。

*冷觉温觉容易产生适应,痛觉难以适应。

六、平衡觉(静觉)

火感受器为内耳前庭(耳石和半规管)

火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改变会引起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动

和耳石的运动,刺激前庭,引起平衡觉。

七、运动觉(动觉)

火感受器为肌肉、筋腱和关节内的动觉感受器。

*运动时全肌肉压力刺激动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

到中央后回,产生动觉。

八、内脏感觉(机体觉)

包括饥饿、饱胀、渴、窒息、便意等。

九、痛觉

*内外感觉都有痛觉。

*内脏痛具有性质不清、定位不准,放射状痛的性质。

*痛觉具有机体保护作用,因此很难适应。

*不同个体痛觉的感受性有很大的差别。

*痛觉与一个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系。

英国《太阳报》2月2日消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名女子在下班回家途中遇劫匪抢劫,

颈后还被刀捅,血流不止。由于惊吓过度,这名女子竟全然感觉不到疼痛,插着刀走回了家,

父母目睹这一幕后惊呆了。

22岁的朱莉娅日前不幸遭到抢劫,在与劫匪扭打时,劫匪将一把刀捅向她的颈部后面,

而且刀插在身体上。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朱莉娅根本没有意识到她受伤了,若无其事地走回

家。迎接她的父母惊讶地发现,女儿背部全是鲜血,一把刀赫然插在颈部后面。父母立即将

朱莉娅送往医院,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经检查证实,刀没有捅在致命部位,朱莉娅只是有轻微的骨折。而对于她浑然不觉疼痛

的原因,一名医生在报告上写道:“由于抢劫病人受到过分惊吓,这影响了她的大脑接收疼

痛的信号。”(宇桓)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的区别与联系

1、反映内容不同(一为对个别属性的反映,一为对整体属性的

反映)

2、所需感官不同(感觉只需一种感官,知觉需要多种感官协同

活动)

3、感觉主要依赖先天,知觉还要依赖个体的知识经验。

4、两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同属感性认识。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

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新书增)对象组成整体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

贝IJ、相似性原则和接近性原则。

(二)选择性:个体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

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其他物体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

的特性。

(三)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在改变,但知觉的映

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

(四)理解性:我们知觉某个物体的时候,总想知道它是什么,

用词把它标示出来即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用词把它

揭示出来的特性。

A

IN1314

图3-8中间是什么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大小知觉

(二)形状知觉

(三)方位知觉

(四)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距离知觉判断根据:

1、肌肉运动线索:睫状肌的调节感受和双眼视轴辐合的肌肉感

2、单眼线索

*对象的重叠

火线条与空气透视

*明暗、阴影

*运动视差

*眼睛的调节作用

3、双眼线索

*双眼视轴辐合

*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定义:人脑对物质现象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的判断根据

1、各种自然规律(大自然各种周期性现象)

2、钟表等计时工具

3、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生物钟的生理活动节律性)

4、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5、生物钟(生物节律)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听觉估计时间准确度最高,触觉居中,视觉最低。

2、较长的时间容易低估,较短的时间容易高估。

3、活动内容丰富的一段时间容易低估,活动内容贫乏的一段时

间容易高估。

4、态度和情绪也应相对时间的估计。

三、运动知觉

(一)运动知觉定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速度太快太慢的物体不能知觉到运动。

*似动现象、诱导运动、自主运动都是把不懂的物体看成

是动的,都是运动错觉。

四、错觉、

(-)错觉定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的特征

1、只要具备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

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2、错觉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3、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产生形重错觉。

Counttheblackdots!:o)

你能数清黑点吗?

你看到的是动的还是静的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一)按记忆内容分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一逻

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二)按是否意识到分

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和内隐记忆(没有意识到

的记忆)

(三)按能否加以陈述分

陈述性记忆(回答“是什么?”问题)和程序性记忆(回

答“怎么做”问题)

三、记忆过程

(一)识记:学习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反复感知事物(反复

读写看听),在脑中留下记忆痕迹的过程。

(-)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三)再认与回忆(再现)

1、再认:识记过的材料重现时能有一种熟悉感,确认以前接触

过的过程。如认出熟人。

2、回忆(再现):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如背诵。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定义: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与再认,或者错误的回

忆与再认叫遗忘。

(-)遗忘进程和规律:艾宾浩斯以自己做主试和被试,以无意

义音节作材料,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第二单元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我们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再有

闹钟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一)表象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表象的内容是事物的具体形象。

2、片段不稳定性:有时表象内容仅涉及局部,且不如知觉稳定,

时隐时现的。

3、可操作性:表象可在大脑中放大、缩小、翻转、拼接等。可

操作性使表想成为想象的素材。

4、概括性:表象已经丢掉了事物的一些次要特征。

(-)表象的作用

1、为想象提供素材。

2、从感知向思维过度的桥梁。

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把记忆看成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

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将记忆划分

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即相互联系

(-)瞬时记忆

1、编码方式:记忆的信息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加以

登记(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某一感觉系统内重现/p>

2、保持时间:图像记忆0.25〜1秒,声像记忆1〜4秒。

3、记忆容量:很大。

被人注意到的瞬时记忆的内容可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1、编码方式:语言文字材料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材料形象编

码/p>

2、保持时间:很短,1分钟以内。

3、记忆容量:有限,7±2,即5〜9个项目(组块)。

短时记忆的材料一定是当时被个体意识到的,依靠复述可

进入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1、编码方式: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2、保持时间:很长,远远超过1分钟。

3、记忆容量:理论上讲是无限的。

三、遗忘的理论

(-)自然的衰退学说: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流逝逐渐模

糊和消失。

(二)干扰学说

1、前摄抑制:先学材料对后学材料的干扰。

2、倒摄抑制:后学材料对先学材料的干扰。

(三)系列位置效应两头的材料比中间的材料记得好(首因效应

和近因效应)。

第五节思维、言语和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

识。

(-)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思维能以直接作用域感官的事物作媒介,对那些没

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

2、概括性: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

括性的认识。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

1、分析: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的过程。

2、综合: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

体的过程。

(新书无)(二)比较与分类

1、比较:在头脑中寻找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

2、分类:在头脑中将相同事物归成类别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在头脑中舍弃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抽取和保留事物本

质特征的过程。

2、概括:把某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形成概

念、法则和思想,又推广到此类全体的过程。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的形态来划分)

1、动作思维:思维的展开以实际动作为支柱。

2、形象思维:思维的展开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

3、抽象思维:思维的展开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支柱。

WW

二、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来划

分)

1、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问题

只有一个答案,所有的思维都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指向这唯一

的答案的思维)。

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2、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问题有许

多答案,所有的思维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指向这众多的答

案的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一)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1、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

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概念所包含的所有个体。

(3)两者关系:概念的内涵越深(多),外延就越窄(小或少);

反之,概念的内涵越浅(少),外延就越广(大或多)。

(-)概念的形成:

1、个体借助语言,从他人那里继承和学会有关概念的知识和经

验的过程。

2、概念有不同的层次,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水

平。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略)

三、问题解决和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解决的定义

个体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过程(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

的思维过程。

农药厂计划生产66吨农药,每天生产

1.5吨,正好按计划的天数完成(提问:计

划天数是多少天?66+1.5二44天)。由于

机器发生故障,前30天只生产了24吨(提

问:还剩多少天?44—30=14天,还剩多

少吨?66-24=42吨)。要按时完成任务,

剩下的应每天完成多少吨?(42・14二3吨)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所谓迁移,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

影响。积极影响为正迁移,消极影响为负迁移。

2、原型的启发

3、定势的作用:所谓定势,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

状态(先入为主的思路)。

(新书删)(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r算术策略

通用的问题解决rr循环子目标的策略

I启发式策略,逆向搜索的策略

【计划简化策略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一)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

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二)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言语是心理现象。

*言语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三)两者关系

言语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语言也离不开人们的言语活动,

否则会变成死的语言。

三、言语活动的形式

r对话言语

r口头言语-

外部言语〔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

言语<

内部言语

(新书增)内部言语的特点

人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不出声,但发音器官有隐蔽的活动,

如有声带和喉肌有肌电发生。

2、言语的减缩性:言语简缩且不完整。

3、速度快:不需表达导致言语过程速度快。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运动性言语中枢)

*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该中枢位于右利手个体的左半脑

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

*该区损伤会导致不会讲话的“表达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

*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该中枢位于左侧半脑题上回。

*该中枢损伤会导致听不懂语音的“接受性失语症”。

(三)视觉性言语中暑

*位于大脑皮层的“角回”。

*该区损伤会导致不会阅读的“失读症”。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

*该区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

*该区损伤会导致不会写字绘画的“失写症”

第五单元想象

一、想象的定义:个体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

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还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想象对表想进行了加工改造,创造出了新形象,又具有

创造性。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下不由自主产生的

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别人语言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产

生相应形象的想象。

2、创造想象:不依赖别人语言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

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

3、幻想:与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人类个体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

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和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包括对这些对

象的直接体验(觉知的内容),还包括对它们的评价。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

*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里的根本区别。

*意识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意识的功能: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

的作用。

二、无意识:无意识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

程,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处在意识范围之内又作用于感

官的外界事物是存在的),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一些非常熟练

的动作技能,往往会自动的进行而不在我们的意识控制之下)。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和梦是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睡眠

1、脑电波与睡眠:随着大脑由清醒向睡眠过度,脑电波的频率

会越来越低,波幅会越来越高。(B-a->△)

2、睡眠的阶段划分

*睡眠阶段

第一阶段:频率与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容易被外界惊

醒)。

第二阶段: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很难

被叫醒)。

第三阶段:开始出现△波。

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波(深度睡眠阶段)。

*快速眼动阶段

A波消失,出现类似于清新状态下的高频第幅脑电波,

梦境开始出现。

睡眠具有恢复和保护机体机能的作用。

(-)梦

*梦的特点

1、不连续性

2、不协调性

3、认知的不确定性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做梦不会妨碍人的休息。

*睡眠中人人都做梦。

*梦剥夺会对个体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

*指向性:由于感官容量的限制,在某一时间,心理活动

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全神贯注地聚焦于所选对象上。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一种状态(聚

精会神的状态)注意本身并不是心理活动。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

注意。

*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

颖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个体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物体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直努力才能维持的注

nlKO

*有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

有的心理现象。

(新书删)(三)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就

能维持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让人

节省很多精力。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

对象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的时间。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力开了应指向的对象,被无关

对象所指引。

三、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

种对象去的现象。

四、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注意指向了几个不同的对象,或

指向了几种不同的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

*几种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的,生疏的活动不能超过一种。

*集中活动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两种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心理操作。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生理不平衡与心理

不平衡),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都有对象。

*人还有社会性需要。

*需要是不断发展的。

*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由生理不平衡引起的需要,满足与否关系到种

族的延续。

*自然需要虽然人和动物都有,但人和动物的自然需要无论

在对象上和满足的方式商都有本质的区别。

*社会需要:个体对社会要求的反映(个体将社会对他的要

求变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故又叫“获得

性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个体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个体对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是相互交叉的。但一般说来,自然

需要往往都是对物质的需要,社会性的需要往往都是精神需要。

二、动机

(-)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

这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产生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需要导致的机体内部紧张

状态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某一目标,就转化为动机。

2、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

唤醒状态叫内驱力。

3、诱因:引起有机体定向活动,并能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外部

条件(事物)叫诱因。

4、情绪具有动机功能。

(三)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同一行为可由不同动机引起,同一动机可引起不同行为。

(四)动机的种类

1、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生理动机:由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动机,

又叫驱力或内驱力。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产生的动机叫社

会动机。

*兴趣:兴趣是个体喜欢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

心理倾向(习惯性趋势)。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新、持久性、效能。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有意识动机: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没有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

*定势: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先入为主的

状态)。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活动本身的特点引起

的动机)。

*外在动机: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环境压力)引起的动机。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一、需要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2、所有较低的需要读得到满足时,人才会受自我需要的支配。

3、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力量越强,它能否得到满足直

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故又叫“缺失性需要

4、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

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又叫“生长需要”。

5、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会退居次要的地位,不再是行为活动的推

动力量。新出现的需要转而成为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意识,组

织能量。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

验。

*情趣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

对象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

(-)表情: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

*表情有先天不学而会的性质,又具有后天学习模仿和受社

会制约的特性。

*情绪情感会引起生理上的变化。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情绪更多地强调反映过程和外部表现,情感更多地强调反映

内容社会内涵。

2、情绪更多地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社会需要相联

系。

3、情绪肤浅而短暂易变,情感深刻而持久稳定。

4、情绪先出现,情感后出现。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发展。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能使有机体处于适宜的活活动状态,

以便适应环境的变化。

(-)动机功能:情绪情感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

(三)组织功能:情趣和情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例

如良好的情趣能让感知更敏锐,记忆更轻松,思维更灵活,意志

更坚强等等)

(四)信号功能:表情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变化的知觉。

*兰格认为,情绪和情感与血液系统的变化有关。

*他们度强调情绪与集体变化的关系,情调植物性神经系统

在情绪中的作用,因而被称为外周理论。

二、坎农一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

丘脑。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他认为任何情绪都是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机体对

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起

着决定作用。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一分化理论

*他们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成是动机。

*伊扎德认为,情绪的分化(情绪种类不断增加)是生命

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情绪才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

应功能。

第三单元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情感的变化有不同的维度,每一维度变化都有对立的

两极。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动力性维度:根据情绪能否满足需要具有增力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维度:根据引起情绪产生的时间的突如其来的程度,

具有激动和平静两极。

(三)强度维度:具有从不满道暴怒,从惬意到狂喜的两极。

(四)紧张度维度:根据时间的紧迫程度具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情绪的基本形式)。

(-)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而成。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按情绪的状态划分)

(-)心境:微弱、持久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如闷闷不乐、

沾沾自喜等。

(-)激情:强烈、短暂又降低理智和自控力的情绪状态,如狂

喜、狂怒和绝望。

(三)应激:意外事件和危险情景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道德感:用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举止所产生的

情感体验。

(-)美感:用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三)理智感: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单元意志

一、意志的定义:有意识的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

难和挫折,实现预订目标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

行动。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决策阶段)

1、解决动机冲突(解决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重

趋避冲突)

2、确立目标

3、制定行动的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包含执行决定,克服内外困难,修正计划、

达到目的等内容。

三、意志品质

(-)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是否有深刻的认识。

(-)果断性:能否适时采取行动。

(三)坚韧性:能否将行动坚持到底。

(四)自制性: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九节能力和人格

第一单元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一个人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

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智力

从事任何一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包括观察力、记

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2、只有通过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才能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四)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能力的结构划分,或按能力影响活

动范围的大小划分)。

*完成任何活动部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叫一般能力。

*完成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叫特殊能力。

(新书增)2、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按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火

文化因素的关系)

*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较少,却与年龄(禀赋)关系密切的

能力叫液体能力,又叫液体智力。如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较多,与年龄关系不大的能力叫晶体

能力,又叫晶体智力。如建立在语言、数学知识基础上的能力阅

读和计算能力。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

分)

*认知能力:个体获取知识的能力,又叫智力。

*操作能力:个体支配肢体的能力。

*社交能力:个体从事社会交往的能力(搞好人际关系的

能力)

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按创造能力的高低来划分)

*模仿能力:效仿他人产生相似行为的能力。

*再造能力:遵行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或行

动)的能力。

*创作能力:不依赖现成的模式或程序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5、能力、才能、天才(按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划分)(第80页)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叫能力。

*各种能力的组合叫才能(如音乐才能就需要音调辨别能

力、节奏感和声音记忆能力等相结合)。

*各种能力的完美结合和高度发展叫天才。

二、能力结构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构成。

*G体现在各种活动中,人人都有,其数量代表了一个人

的聪明程度。

*s只参与某一特定的活动,因人而异(不同人有不同S)。

SI

(-)塞斯顿群因素论

智力是由7种因素组成,包括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

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三)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1、操作方式: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

2、操作内容:图形、符号、语义、行为

3、操作产品:单元(如一个图、一个词)类别(归类)、关系、

系统、转换(如文字与图形的转换)、含蓄(如言外之意)。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超常、中等、落后

(-)能力类型差异:抽象型、中间型、艺术型

(三)表现早晚差异:早慧和大器晚成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的因素: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决定了一个

人能力发展的限度和范围。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决定了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将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三)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起作用的方法:家谱调查法、同

卵双生子研究、收养两代关系研究。

(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能

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第二单元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在不同

时间、不同地点始终以相同的方式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

为。

二、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没有两个人格相

同的人。

(-)整体性: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特征是彼此交织、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稳定性:人格结构相对稳定,它对个体的影响是一贯和相

同的,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因时间、地点而改变)。

(四)功能性:外界刺激是以人格为中介对个体起作用的,即人

格对个体的行为起调节作用或一个人的行为总会打上人格的烙

印。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格的形成必然要以个体的神经

系统的成熟和特点为基础,因而具有自然性;人格必然会反映一

个人生活其间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他所受的教育的影响,因而又

具有社会性。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倾向性

*由需要、动机等因素组成(动力部分)。

(-)人格心理特征

*由能力(新书删)气质和性格组成(个人心理面貌)。

第三单元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的定义: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

理活动的强度上(如意志的强弱、情感的强弱)、心理活动的速

度上(如讲话的快慢、做事的快慢)、心理活动的稳定性上(如

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的稳定性)、心理活动的灵活性上(如举一

反三的难易、适应环境变化的难以),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上(外

向还是内向)。

(-)气质概念的提出和对气质类型的划分

二、气质类型学说(略)

体液说、体型说、血液说、激素说等。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1、兴奋: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由较弱的状态

转为较强的状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抑制: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由较强的状态

转为较弱的状态(从有到无,从强到弱)。

兴奋和抑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以相互转化。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

性回答。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人的动物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2)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形成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