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要找出产生物理现象的原因及淇规律。
2.能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重点)
3.会认识实验室的一些测量工具。(重点)
4.能动手建立自己的家庭实验室,体验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奇妙。
★学习准备
1.观察身边的有趣的生活现象。
2.器材准备:饮料瓶、饮料管、气球、红色的液体等。
★我能自学
阅读教材P1-2后填空
3.物理学不但是的科学,而且还是的科学。
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和一
—的科学。
4.物理学使人类.认识了物质世界的各种运动。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_
等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自然科学。
5.阅读教材P7:认识以下实验器材。
其中:测量长度的仪器是,:测量质量的仪器是
测量时间的仪器是;测量温度的仪器是
电的测量仪器是;体积的测量仪器是
力的测量仪器是o
6.阅读教材P8:科学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宝藏,而且创建了科学探究方
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制定计划和—
、进行实验与、分析论证、、
等七个环节。
★我能探究
用家庭中现有的仪器为测量工具,用身边的器材作为实验器材,建立自己
的家庭实验室。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自己有兴趣的情况下,可适当购买一些实
验仪器和器材,充实自己的家庭实验室。
展示P9“动手试一试”
★自我评价(每题2分,总分10分。)
1.晚自习时,教室内灯火通明,坐在窗户旁边的王刚正在摆弄小制作,站在漆
黑窗外的老师突然教导了一句,王刚被吓了一跳。原来,教室内的王刚—
老师,站.在漆黑窗外的老师王刚。(选填“看得见”或“看不
见”)
2.你在水中游泳有这样的体验吗?
(1)在水中搬动一块,大石比岸上搬动同样一块大石_________一(选填“轻”或
“重”)
(2)将耳朵浸没在水中听其他人击水产生的声音,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要
o(填“强”或“弱”)
3.王刚同学根据石头在水中下沉的现象想到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并
设计和进行了实验,上述过程中“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属于科学探
究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分析与论证
4.下列测量工具中,属于测量时间的工具的是()
A.秒表B.托盘天平和祛码C.量杯D.游标卡尺
5..下列关于实验仪器的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平是测质量的仪器B.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C.秒表是测时间的仪器D.测力计是测体积的仪器
我会小结
知识和方法学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困惑是:5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
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
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器材: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计量的重要性;(2)测量长度的要点;(3)
了解误差的概念;(4)综合的测量活动。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第1课时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引入: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
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
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
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
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
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
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
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
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
量衡,适当介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的单位(SI):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
是km,dm,cm,mm,u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
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
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单位换算:lkm=1000m;lm=1000mm;lmm=1000um;lum=1000nm;
lm=10dm=100cmo
例: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C)
A.7.2m=7.2X100=720cm
B.7.2m=7.2mX100=720cm
C.7.2m=7.2X100cm=720cm
D.7.2m=7.2mX100cm=720cm
二、测量长度:迈开科学测量第一步
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2.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
和分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
刻度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
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
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
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
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
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
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
1-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
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
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
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
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
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课本的
一个边,看课本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课本
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
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
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
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
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
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
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
值。
小结:(从板书中小结)
刻度尺正确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
刻线(一沿二贴)。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一
垂二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课堂练习:
用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木板的长度应记为cm。
o13cm
3.实验活动一一“建立你的信息档案”。(课后完成)
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老师应注意引导学
生,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
具体观念。
六、作业:
第2课时
1.引入:上一节课学习了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练习使用
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复习:
(1)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2)练习读数
3.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1)直接测量
测量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并把数据填入课本表格中。
(2)特殊测量
(1)累积法
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
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并填入实验报告表格中。
(2)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4)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
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X轮子转动的圈数。
4.课堂小结
1)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2)在用常规方法测量有困难时,可采用今天学习到的一些特殊方法进行测量。
5.课后思考:
(1)怎样测量出一页纸的厚度;
(2)怎样测出10层楼的高度
(3)怎样测出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四、作业:
3.活动:降落伞比赛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经历长度、时间与面
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轮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
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高兴。师:想
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
准备好不好?生:好!
二、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
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
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
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
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
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
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
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
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
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上面一些按钮是干
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
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
“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这一问题、
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
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
1.认识运动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
认识不
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金是让全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
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器材:
教学挂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宏观物体的运动
1.情景创设
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
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
动.
(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
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二)、微观世界的运动
1.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一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
质的微小粒子”.
(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物质分子相互进入对方时的现象叫扩散。扩散是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有
力证明.
(4)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多原
子组成.
(5)原子也具有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
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着。
(6)原子核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内部存
在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
关。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里的核反应等。
(7)这些运动与光现象、电磁现象、核反应等有着紧密联系。
六.课堂练习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和组成。
2.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人对方的现象叫做,
它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
3.下列变化中可称为机械运动的是
A.物体温度从15℃升高到25CB.电灯从亮到不亮的过程
C.小刚同学做100米短跑D.指南针指向南方
4.地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关于原子、电子、病菌
(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原子、电子、病菌B.电子、原子、病菌
C.电子、病菌、原子D.原子、病菌、电子
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
【教学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实验教具】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两个铅块(事前用小刀刮
亮)铁架台,钩码;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指宏观运动和微观运
动两大方面。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观察画面(或者动画)。
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
流动、人跑步……
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
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
称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
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提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山,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随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板书:“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微观世界的运用:
我们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等,物质是怎
样构成的呢?早在公元前希腊科学家德漠克利特当他看见鱼在水里可以游动时,
提出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实际上是由微小的粒子
组成的,鱼可以在水中游动,就好像人的手可插进米缸里来回移动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不仅肉眼看不到,
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到。由于分子很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
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
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
原子呈中性。)
1、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大量分子在物质里处于什么样状态呢?我们在教室前面喷香水,为什么后面
的同学也会闻到香味?
演示实验:
器材: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如图。
抽去玻璃片,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指出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总结归纳如下: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
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板书:“2、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
构成,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
【布置作业】
2.运动的描述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
类。通过
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
要从最
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o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宏观世界物质的运动: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宇宙
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二)新课讲授
1.导入:
学生通过本节2-2-1,2看图学习,知道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
界,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物理学上,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1、问题:小朋友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们面前驶过,小朋友说乘
客是运动的,而车上的司机却说乘客是静止的?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
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
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
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
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橡皮擦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和课本都是运
动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橡皮擦、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是静止的,课
桌是运动的)
⑶选取橡皮擦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
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
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
参照物。
4、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⑴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
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小朋友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
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
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
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
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小明和火车旁男孩所说的静止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
为他们在研究火车旁的同学和小明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
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问:男孩看到火车运动了,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车站为标准,火车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火
车是运动的。
课堂练习:
K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
可以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
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
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第1句以岸为参照物:第
2句以自己(竹排)为参照物。
3、我国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
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里“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_船_,而“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
行”则是选择_山_为参照物。
4、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时,
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运动)
的;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静止)的。
5、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学生有如图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
是(C)
A、学生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队
B、不论选择什么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有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
D、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
6、一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
辆汽车作为参照物,此人(A)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不运动D、运动方向
无法判断
7、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若在某段时间内它们的距离保持不变,则在
这段时间内,若以—其中一辆汽车—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是静止的;若以一
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8、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一列火车中,放在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哪个物体
是运动的?C
A.这列火车的机车B.关着的车门
C.在旁边走过的列车员D.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看书2-2-5a、b、c、d图,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
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
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
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小结
(一)、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选取是任意的,具体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
3、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和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
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
的参照物;就是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四、作业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
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讨论。
【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
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
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
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
间”。
(1)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
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
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辔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
时间
面的公式可写成
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
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
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算算看:1m/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所以1m/s>l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例题1】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
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
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己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据题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
复习提问:
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
,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较复杂)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
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小结: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
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
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
度”用符号“V”表示.
公式:V=S/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
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
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解:根据题意,得
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
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
第1秒3.7米;第2秒6.3米;第3秒7.7米;
第4秒8.0米;第5秒8.1米;第6秒8.2米。
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
动。
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
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
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漫程度。实际上
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
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
时。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
(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
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
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的公式:v=s/to
v—.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
s—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
说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时间去计算。
【例题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
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
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i,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
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
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
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
2.测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
a.按图示要求将斜槽固定;
b.分别测出乒乓球通过前一半路程和通过整个路程所用的时间,并记入表
中。
c.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乒乓球运动全程,前半程,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v2>v3o
记录:
路程段路程长(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
全程S1tl*
前半程S2t2
v2
t3=tl-t2|来
后半程S3
(三)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
①速度公式:V=s/t
②路程公式,S=vt.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
比.
③时间公式:t=s/v.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时间与其通过的
路程成正比.
,【例题4】光的速度是300000km/s,光从太阳到地球需时间为8min20s,试
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解:根据v=s/t得,
s=vt=300000knVsx8min20s=3x10snYsx(8x60s+20s)=1.5x10"m
答: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5xl0"m。
结合例题说明解物理题的一般步骤:
(1)写出己知条件,并统一单位;
(2)要求的物理量;
(3)解:a:写出依据的基本公式;
b:导出要求的物理量;
c.:代入数值和单位;
d:得出结果。
(4)答。
[例题5]王宁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
15km/h,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多少?
解:根据v=s/t得,
答: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O.lh。
【例题6]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2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
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
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的安全区?
解法一:
已知:vi=0.8cm/s,V2=5m/s,si=92cm,S2=500m,
求:tl、t2o
解:由得,
Vtl>t2,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
己知:vi=0.8cm/s,V2=5m/s,S2=500m,
求:Slo
解:由得
si=viti=0.8cm/sxl00s=80cm,
Vsi<96cmr,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三:
已知:vi=0.8cm/s,V2=5m/s,si=96cm,
求:S2o
解:由得
S2=V2t2=r5m/sx120s=200m
'/S2>500m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
己矢U:si=96cm,V2=5m/s,S2=500m,
求:vi=?
解:由得
Vvi>0.8cm/s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五:
已知:si=96cm,S2=500m,vi=0.8cm/s
求:V2=?
解:由得
Vv2<5m/s,人能跑到安全区。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4.能量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2、知道不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如何利用能量。
【重点难点】知道经常应用的能量;能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讨论。
【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什么是能量?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插播汽车运动具有机械能的视频
文件)。然后指出: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原
子核运动和基本粒子的运动等。所以能量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
们经常应用的能量都有哪些呢?
二、讲授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看看你能说出几种能量?
师生讨论,交流,然后一起归纳总结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1.基本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2.能量的转化:
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当物质运动形式发生转变时能量的形式也同
时发生转变。
如:①太阳辐射使大气运动,太阳能转化为风能。
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蒸汽机车,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电炉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⑤电风扇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
小结: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一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
3.能量的利用:
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的加以转化的过程。如:
⑴利用各种能量发电
①火力发电厂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②水电站把水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③太阳能电池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
⑵电能的利用
①电车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
②电弧炉把电能转变成内能。
③电灯照明把电能转变成光能。
⑶内能的利用
①利用内能来加热:烧水做饭、取暖等。
②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汽机车,火箭等。
大自然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量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能源的
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气候和生态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
前正在开发和利用新的环保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核能。
如:①利用风能发电。
②利用核能发电。
【布置作业】
1.上网查资料通过因特网查找有关节能灯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的
节电意识。
2.写一篇有关能源利用方面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班级授课人
教学授课时
1.认识声现象1课时
内容间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了解
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过程与方法
教2.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
学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
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
标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
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
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
重点
难点声波。
难点
教具
音叉,乒乓球,抽气盘,抽气机,电铃
准备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个性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图3-1-3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修改
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
教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
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
学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
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悬
挂的乒乓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乒乓球的情况,判断音
过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乒乓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
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36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
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程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
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
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
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
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
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
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
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
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
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
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
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
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
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
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
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
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
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
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9、图3-1-10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
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
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
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
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
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
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
并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
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
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
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
的听力。
教
学
反
思
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班级授课人
教学授课时
2.乐音的三个特征1课时
内容间
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常识性知道音
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教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学
过程与方法
目
2.通过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流程培训课件》课件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2022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B类)及答案解析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A卷)及答案解析
- 语文《相信未来》课件
- 《演绎培训课程设计》课件
- 《水生生物学》课件
- 石油专用抽油泵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R管理体系推行》课件
- 《水稻生产技术》课件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辨析题(重点)
- 结婚函调报告表
- 数学上册专题(4)含字母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作业课件新版浙教版
- (4.1.3)-3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
- 《稻草人》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 GB/T 30790.7-2014色漆和清漆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第7部分:涂装的实施和管理
- GB/T 30725-2014固体生物质燃料灰成分测定方法
- GB/T 27065-2004产品认证机构通用要求
- 船舶制图基本知识课件
-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分析课件
- 小学英语人教PEP六年级上册Unit3Myweekendplan击鼓传花小游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