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范式演变——以(大公报[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公报〕研究的梳理与分析,提炼出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即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和民族-国家范式,并讨论了三种范式的缘起背景、发展经过和总体取向。[本文关键词语]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民族-国家范式新闻史研究Abstract:bycombingandanalyzingtoDagongPaper,thethesishasdrawnoutthreemodelsinChinesejournalismcommunicationwhicharerevolutionmodel,modernizationmodelandnation-statemodel.Thethesisalsodiscussedthebackground,developingprocessandgeneralattitudeofthesethreemodels.Keywords:RevolutionModel,ModernizationModel,Nation-stateModel,JournalismHistoryResearch〔大公报〕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家报纸〞〔方汉奇语〕,不仅仅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季羡林语〕,也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中之重。半个多以来,有关〔大公报〕的研究可谓层出不穷,争议纷纷。以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评价举例,就能够看出明显的差别与变化:20年代,“天津有三宝:永利、南开、〔大公报〕〞。[1]〔大公报〕销数最高到5万份,这在当时北方各报中是少有的,北方一般报纸销数不外几千,上万的就不多。[2]40年代,重庆〔新华日报〕对“小骂大帮忙〞做了如下解释:“在若干次要的问题上批评当局,因此建筑了自己的地位的〔大公报〕,在一切首要的问题上却不能不拥护当局,这恰是〔大公报〕的立场。〞[3]1948年南京〔日报〕称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4]50年代,〔大公报〕“是一张反动的报纸〞,“用‘小骂大帮忙’的手法来掩饰它为国民反动统治集团效劳的本质。〞[5]80年代,“用‘亦捧亦骂’来描绘叙述〔大公报〕与行政当局的关系,比‘小骂大帮忙’一语更为精确〞。[6]90年代,〔为“小骂大帮忙〞辩〕一文指出:“对〔大公报〕这样一份民间报纸,不能以它到底和某个派在言论上产生了如何的吻合与不吻合而定其优劣、是非与功过。〞[7]另一种观点以为“〔大公报〕对蒋介石‘小骂大帮忙’,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尤其是在国共两斗争的问题上竭力为蒋介石及其反动政权鼓吹〞。[8]21世纪初,“历史证明〔大公报〕是一张的报纸〞,它“坚持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代共进〞。[9]〔大公报〕引起的当事人及后来者的诸多评说,说明该报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众口纷纭的背后,不仅仅是一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全景图,而且是一纸百年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表。那么,贯穿这些演变的线索终究是什么呢?或者说,其中有哪些基本的研究范式?根据库恩在〔科学革命的构造〕中的说法,所谓“范式〞(paradigm),就是那些为各种形式和理论,包含对立的形式和理论所共同成认的、不言自明的信念,它们往往构成不同理论,形式间发生争议时的共同前提和出发点。[10]通过对〔大公报〕研究轨迹及其变迁的分析,能够看出具体表现出于其中的三种主导性范式,一是“革命〞范式,二是“现代化〞范式,三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范式。革命范式——通行的新闻史叙事革命范式是以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重要视角,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根据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乃是构成近代社会历史的两大基本矛盾。因而,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乃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的重要标准和参照系。[11]在革命范式基本定型的50年代,范文澜就指出:“历史的骨干是阶级斗争,现代革命史就是现代史的骨干,近代革命史就是近代史的骨干,近代史现代史阶段的划分基本上与革命史是一致的〔单纯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能够根据本身的发展经过划分阶段〕。〞[12]胡绳也以为:“把人民的革命斗争看作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就能比较容易看清楚中国近代史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现象。〞[13]革命范式是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两大基本矛盾决定,详细具体表现出为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提出的“两个经过论〞。这样一来,由“革命〞这个基本概念,在“两个经过的基本框架〞中,近代史研究的基本形式就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暴力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14]。作为历史学的一支,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也经历过革命范式主导时期。而且由于〔大公报〕民间报纸的定位,这一范式表现得尤为突出,重要运用为以能否“革命〞来划分〔大公报〕的各个发展阶段,作为评价〔大公报〕的标准等等。如周雨所著〔大公报史〕把该报的言论定性为“文人论政〞,而不同阶段的言论思想则概括为“与国民蒋介石的关系〞、“几篇责备国民当局的言论〞、“由亲苏而厌苏,由亲美而反美扶日〞、“香港版首先改变立场〞等等。再如对新记〔大公报〕的三位创始人的评价:吴鼎昌“是个典型的官僚资产阶级官僚政客〞[15],胡政之“是一个相当典型的大资产阶级文化商人政客〞[16],张季鸾是“典型的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旧式才子文人〞[17]。固然日后有所“翻案〞,但是仍然没有跳出“革命〞范式的框架。夏晓林的〔张季鸾〕一文率先肯定了张季鸾作为“有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的地位,指出“他是继王韬、梁启超之后最有影响的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评论家之一〞。[18]方汉奇以为,“在政治倾向上,〔大公报〕属于‘中间权力的报纸’。这个‘中’,就是‘左、中、右’中的那个中〞,“所谓‘中间权力’,重要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即农民、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19]“革命〞范式的构成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与必定性。从社会现实上看,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的社会状态,五四运动后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建国后主义指点下的旧学批判与新学重建等等,均使这一范式在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中占领主导地位。不外,革命范式在阐释中国新闻史的历史沿革中固然确实捉住了实质,然而单纯以阶级划分来评价报刊、新闻人物则又不免简单化,而发展到极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更是违犯实事求是的原则。现代化范式——新闻自在的发展“现代化〞被广泛承受为一种史学范式,大致起源于美国学者德里克〔ArifDirlik〕的专论〔革命后的史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现代危机〕。[20]他介绍美国汉学界中国近代史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被视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中心事件〞,“一直被描绘叙述为解放史诗〞。而之后中国革命“却变成了衰落与失败的故事。它以至被描绘叙述为一种畸变,一种对中国历史正常道路的偏离,打断了清末以前一直进行的朝着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进程〞。那么何为现代化范式?罗荣渠以为:“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同于以革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需从新建立一个包含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挤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需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记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更给予新的客观定位。〞[21]李彬以为“现代化〞范式,是以“走向〔实即走向西方〕〞为核心阐述,着眼于“传统与现代〞的社会转型。在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中,这一范式本文关键词语为“新闻自在〞、“第四种权利〞等。如张育仁的〔自在的历险——中国自在主义新闻思想史〕。其中,“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尤其成为左右新闻史发展的两大枢机。在对〔大公报〕的研究中,这一范式也开始崭露头角,而且日趋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彷徨于民本与民主之间——〈大公报〉政治改进言论评述〔1927—1937〕〕和〔〈大公报〉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这两本专著。前者以为“20世纪20年代,随着革命热潮的逐步消退,社会价值取向渐趋缓和,自在主义在这一时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一贯坚持以自在主义立场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大公报〕恰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续刊并得到发展〞,“一以贯之具体表现出于〔大公报〕的是大公报人‘基于民本思想、期于民主政治、弘扬民族主义’的自在主义理念〞[22]。后者以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为主线展开阐述,指出“在中国处于内外危机的国难时期,〔大公报〕以为只要工业化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提出了非‘资’非‘社’的现代化方案。力图通过推动国民政权,争取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自上而下地来实现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大公报〕把国家现代化与拥护国民连在一起,又因其不具备领导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廉洁有能,因此对它的支持与责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贯彻于现代化的经过中。〞[23]克罗齐以为,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也就是说,所谓历史乃是历史学家基于现实生活的体验而同历史进行的对话,是历史理解与现实理解的共鸣或共鸣。从这个角度,当不难理解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革命范式〞何以被“现代化范式〞所取代。1840年鸦片战斗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一直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人民群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国社会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救亡图存,发动社会革命。在革命的语境下或历史的背景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关注焦点天然是革命。而自在主义知识分子的和平改进与现代化理念,在中国近代社会一直处于边沿的地位,被革命知识分子呵斥为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买办走卒。解放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形势下,中国史学界占主导的趋势也就天然成为以“三次革命高潮〞为代表的革命范式。1978年以后,中国鼎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社会发生急剧的现代化转型。随着社会“现代化语境〞〔modernizationcontext〕的构成,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开始从革命斗争转向现代化,与之对应,中国近代史学界也开始了范式的改变。解脱了“革命〞范式的单一,“现代化〞范式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又难免陷入西方中心论的怪圈,进而忽略中国国情的大背景。在对〔大公报〕的评价中,就存在类似现象。在一篇题为〔自有大报风骨在——贺〈南方都市报〉创刊八周年〕的文章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