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步步为赢】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二)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三)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在报纸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专修物理。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写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四、教材精华文段分析我非常荣幸地接受《嘹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品味】先谈自己的教育经历,“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演讲者对中西方教育是有深刻了解的。“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使作者的演讲更具有针对性。【段析】第一部分: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告诉听众,自己的演讲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段析】用“格物致知”来描写现代学术发展再恰当不过了。【品味】作者首先谈到《大学》中提出的“格物”和“致知”,认为用“格物致知”来描写现代学术再适当也没有了。但作者接着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针对这种传统教育,作者严肃地指出: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①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段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在传统的中国教育里被淹没了。【品味】“但是”一转,将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展示给入,即治人而不是治学。再举《大学》的释义进一步证明中国传统教育对学术的制约。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②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丈就被淹没了。”请以作者所举的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品味】这是举例论证。“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语言幽默,再加上情境联想,将一个大学问家的失误喜剧化地展现给读者。连儒家的代表人物都这样,那么别人对“格物致知”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段析】举王阳明的例子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品味】“在当时”是一种辩证的说法,从儒家自身的本质特点剖析其观点存在的可行性。【段析】指出这种教育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了。第二部分: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段析】从自身谈起,指出实验的重要性,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段析】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品味】摆出自己的身份,更具发言权,由于开篇即谈“自然科学”,所以这里也没离开“科学”二字。以历史观指出,用对比方式得出结论。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品味】段首用“不是……”而是……”的并列复句强调实验过程的形式,再举例说明。“绝”强调了过程的惟一性。画线句是一个插说句,指出实验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段析】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段析】小结上述内容,指出由于缺少实验,科学的突破是很慢的。第三部分第一层: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品味】“此”指代上文陈述的观点,用表疑问的陈述句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关键性”与上一自然段的“眼光、勇气和毅力”相呼应。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③作者认为中国学生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段析】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品味】指出中国学生在这个大文化背景之下,不太合乎现代科学的一些实际表现。“往往”“常常”突出了中国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普遍性。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④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的事例很多。为什么丈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呢?)【段析】作者在经历彷徨之后,悟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二层: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学术上的进展的。第三部分: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品味】“用功”加了引号,表明与实际要说的意思相反。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举个人的经验为证,更具说服力。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⑤在“格物致知”方面,中国学生有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如何弥补这些不足?)【品味】用“不但……而且……”这个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精神应用的广泛性。提倡怀疑态度,要有判断力。提出两点意义,并号召我们这一代应有新的认识。【段析】总结全文,进一步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指出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世界环境中也不可缺少。第四部分:提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答案速查①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②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地、有计划地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③作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面临“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④议论文中举例要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举王阳明的例子,可以有力地说明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举作者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有力地说明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的举例,有针对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⑤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往往功课念得好,对于一些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却不知所措。主要是传统教育这个文化背景造成的。五、课堂检测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杨振宁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鉴赏要点所选文段与课文都是出自具有同样背景的华裔科学家之手,同样对中美教育进行了对比,这对我们的教育有所启示,同样也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问题探究1.文中甲、乙两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2.选取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3.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4.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5.怎样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成都客运驾驶员考试虚拟场景考试题库
- 2024年度PVC管材及配件销售合作合同一
- 关于土地纠纷的调解协议
- 2024年赣州客运从业资格证试题
- 2024保安公司合作经营协议
- 2024年安徽客运从业资格证需要什么条件
- 个人借款协议书范本7篇
- 2024年中小企业全职用工合同书示例版B版
- 2024年昆明客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
- 2024年天津客运上岗证题目考试题库
- 【核心素养目标】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
- (人教2024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5 全册单元课时课件
- 2024年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技术及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安规考卷(连答案)
- 2024云南电信春季校园招聘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我的感官》(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科学冀人版
- 文旅体设备更新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超长期国债
- 2024-2030年中国蓝莓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工程建设与建筑业类)
-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卷(人教版)1
- 小学六年级数学奥数题100题附答案(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