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学生:老师,这次作文我引用了伦敦奥运会孙杨夺2金的材料,我的同桌也用了这个材料,为什么我的批语是“材料使用不当”,而他的批语是“材料使用得当”呢?老师:呵呵,这个问题提得好。同样一则材料变换不同的角度可以用到不同的作文中去。学生:如果掌握材料变化角度的方法,那是不是就可以凭借有限的典型材料应对各种作文呢?老师:可以呀,这其中的关键是看你怎么转化材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材料的有机转化”,既指材料向记叙文内容的有机转化,也指材料向议论文内容的有机转化。一、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对材料转化的不同要求议论文的叙述与记叙文的叙述是不同的。1.目的不同记叙文通过叙事突出形象,以表现中心,叙述本身就是目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阐明事理,叙述只是手段,不能用叙述来代替道理。2.侧重点不同议论文选择材料加以例证时,是有选择的,只选与论点有关的内容,不必介绍事件的全过程,所以它的叙述往往高度概括。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中有一段话:战国时期,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了。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这段话是要证明“不懂就是不懂”,弄虚作假是不行的。这段话是转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的由来,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例证,但作者转述得非常简练,只用了五句话,就把故事内容交待得清楚明了。3.手法不同记叙文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议论文是用明白而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活动和事情发展过程。如巴金的散文《灯》中叙述了一个友人投水遇救的故事,作者用的是描述方式,如果把这个故事用到议论文中作例证,表达方式该如何转换呢?请看下面一个文段:希望之光,是不能熄灭的。你记得巴金老人在《灯》中描述的那一盏油灯吗?一位友人怀着必死之心投江自尽又被人救起,当他醒来时,桌上是一盏昏黄的油灯,映照着几张亲切的笑脸,他顿然感到“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终于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又很好地生活了三十多年。在走向新生活的数十年中,他心中始终摇晃着那一盏油灯:是它,使一个绝望的人萌发了生的希望,他为了这个希望,去继续人生艰难的跋涉。希望,是人生旅途高悬的明灯,它永远招引着我们——向前去!同样一个故事,从记叙文中搬到议论文中,细节描述转换为概述,地位由主体变为从属,完整的故事叙述转换为“特写镜头”。只要平时多加练习,语体变换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二、材料在议论文中的有机转化的基本要领1.把握必要的信息,做到扼要而简明议论文中的事例只是为了论证观点,不可把事例从头到尾详细叙述一遍。在例证中,要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决定取舍,做到简明扼要。只要转述的材料能证明论点,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不必像记叙文那样做生动、形象的描绘。如论证“业精于勤”这一观点,下面这段文字写得就非常成功,不妨学一学:齐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他笔下的绝妙墨虾并非举手所得,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练画,是他一生不改的规矩。正是这不成文的规矩,练就了他一手画虾的绝技。我们惊叹于他今天的成就,却未曾体会到“精”字后面付出的艰辛与汗水。这一段文字中,第二句叙述精练爽利,不拖不粘,点明了齐白石老人成为大画家靠的是勤奋这一道理。第三句及时概括,文字内容还有意识地向论题(齐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做了倾斜。第四句顺水推舟,进一步论证了论点。因此,在能够论证论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越简洁越好。2.考虑读者的知识背景,做到详略得当在转述材料的过程中,同样用于议论文体,同一则材料的处理也会详略不同。读者熟悉的事例,尽量略写,才不显得啰嗦;读者陌生的,只有交待清楚事件,才能达到目的。片段(一):“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位老者悠然在溪边,头也不回,但前往说他的政客早已汗颜而返。于是他成了仙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他能冯虚御风,他是圣人,是神人。身居青山笑王侯,他扔下了秕谷以塑成尧,塑成任何明君,他超然了。心中的真理,化作明镜,倒映了他一身神清气爽。片段(二):《淮南子》里面讲过一个故事,说惠施在魏国做了大官,很得意地带了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地回来了,来看庄子。庄子在干嘛?庄子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一看到惠施这样子,他就做了一件事:把一桶鱼全倒进河里,就剩了一条回家去了,不理惠施。大家懂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他就是看见惠施以后反感,反感人的那种夸张,你要坐那么多的车子干什么?你一个人屁股有多大?一辆车肯定能把你拖回来了。那么多车子要显示什么东西?然后他觉得我一个人钓那么多鱼干什么,一条鱼就够吃了。不由得想起如今物欲横流,人们一味地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弄得迷失了自我,活得犹如惊弓之鸟,整天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仔细想想,这又是何必呢?我们本可以像鹪鹩、鼹鼠一样活得自由自在。这既不是上苍不公,也不是造物弄人,而是我们自己亲手扼杀了轻松,是思想,是物质,是种种欲望的因素,使我们失去了品尝生活乐趣的兴致与品位。或许他们只知道“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未解“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这两个片断所用的事例均源自庄子。但前者简用,一事一句一议,用语虽简,但因读者熟知,意却完备,又显丰富,十分到位。后者详用《淮南子》的故事,既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又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还使观点的提出有据可依,水到渠成,不显突兀。二者对材料的处理表面上一略一详,相去甚远,实为异曲同工,殊途同归。3.突出与观点相关的内容,力争指向明确一则材料一旦用入文章,就应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性,而且是唯一的指向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须找到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是对原材料的改造加工,是转述时应该予以重点突出的内容。先看一组材料: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伽俐略创立物体落地速度相对学说;③鲁迅先生关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评价;④爱迪生发明成果及失败;⑤布鲁诺捍卫哥白尼学说;⑥中国饶茂书漂流长江。再看下表,体会材料如何转化为例证的。片段(一):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是哥伦布,第一列火车的发明者是斯蒂芬逊,第一个完成非机动漂流长江壮举的是洛漂队……这些令人瞩目的“第一个”,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光辉的史册上留下了宝贵的一页!片段(二):人们往往只崇拜真理的发现者,而忽视了真理的拥护者与传播者。其实,真诚地拥护真理与发现真理同样需要勇气和牺牲精神,没有坚持真理的人,真理就难以传播,很多人正是为了拥护或传播真理而献出自己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个”同样很伟大,同样值得赞颂。重点突出了“第一个”,用来赞扬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的伟大精神,揭示出敢为人先必将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心论点,观点鲜明,说理深刻。在转述材料时,将原材料的“第一个”变成了“第二个”的衬托物,为观点“第二个的价值”做了有力的铺垫。这两个片段来自同一材料,但因主题的不同,转述时的侧重点就有了变化。由此可见,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服从主题的需要,抓住材料的实质,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内容,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内容,就能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三、材料和议论的连接1.善于运用“始发叙述”议论文的开头往往会转述题目提供的材料,这就是“始发叙述”。有的文章不重视“始发叙述”,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让人莫名其妙;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写作;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始发叙述”的要求的。“始发叙述”既要简明又要有始有终;既要尊重原材料,又要有鲜明的指向性。文章开头是否得当,是否吸引人,“始发叙述”十分关键。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成功的范例。片段(一):善意之心,引导着善意之举。漆工顺手补好海船的漏洞,贪图的并不是回报,漆工“顺手”之劳,是对船主、对生活充满善意的体现。片段(二):爱是没有时间限制,爱是没有空间约束,爱是同胞最深刻的感动,爱是在龙的脉管中传递,汩汩的血浓于清清的水,让我怎么去感谢生命中的你?当我只需要一滴水的时候,你却给予了我希望的源泉;我原想珍藏一片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船主原仅仅想让漆工给船涂漆而已,结果漆工顺便补了船体的漏洞,挽救了船主孩子们的生命。此时,船主,手捧万金,泪流满面,哽咽无语:让我如何感谢您,漆工。仔细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片段对材料的处理有两点不同:不同点片段(一)片段(二)叙述的侧重点以“善意之心”为“引子”,引出“善意之举”,进而引出“漆工”的顺手之劳的意义。以“爱”为叙述中心,加以引申,歌颂“爱”的珍贵。先叙述后阐明观点——感谢漆工。2.学会使用“连接句”素材是一个“多面体”,它与话题的契合点只有一个,表达时切不可面面俱到,要直奔中心,而且要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将主题与材料联系起来,这样既突出了你的用意,还能便于读者的阅读。请看下面的范例:当张丽莉舍身扑开学生之时,她心里想的并非个人得失,“舍身救学生”之举,只不过是她对学生、对职业善意的反应。吴斌拼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停稳大车,也许并不知道他的举动已经超越了生命的定义。在他临终的几句话中,洋溢着他对乘客、对生命的浓浓的善意。张丽莉、吴斌的事例可用于“责任”“奉献”“舍身”“善良”等多个话题,这篇文章却借他们“对生命的善意”将素材与作文话题勾连起来。一方面用“当张丽莉舍身扑开学生之时,她心里想的并非个人得失”“也许并不知道他的举动已经超越了生命的定义”等关键句勾连话题,一方面用“只不过是她对学生、对职业善意的反应”“洋溢着他对乘客、对生命的浓浓的善意”等语句勾连了主题,从而将材料、主题、话题紧密连于一体,结构严谨,语意严密,中心突出。连接句是材料与观点的点睛之处,它的成功运用,会使“多义”材料指向明确,避免偏题、跑题之嫌,决不可小觑它的价值。请看下面的例子: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这是一段转述材料,看完之后,我们读到了苏东坡对功名的淡然,但它可论证于多个角度,如“面对挫折”“旷达人生”。再看下面的文字: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原来作者以此来论证“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的话题。正是这一段“连接”内容才使材料的用意凸显,并成为文章的一大亮点。3.灵活使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对材料的转述,可不拘泥于将所给材料连贯地引入议论文,还可以把一个材料分解开,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这是活用材料的高招。我们以《谈骨气》为例,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文中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第二个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是民主战士,再叙闻一多被害的事实,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说理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下面这个片段就是把材料一分为二地来评析的,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学海无涯。苏东坡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这太多太多的字所组成的太多太多的书,有人敢说读尽了吗?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窘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显然,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是啊,学海无涯,只有“苦作舟”,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这段文字一边叙述,一边有针对性地阐释说理。叙述精练概括、言简意赅;议论说理,恰当深刻,材料与观点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再如:人才,到处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有人去发现他们。追溯历史,要是萧何不与韩信几天几夜地谈话,他哪里知道韩信是无双的奇才?要是左光斗不到百姓中去,他怎么能发现史可法的忠良品格?要是伯乐不深入马群调查研究,他又怎么可能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马呢?这段文字的特点也是叙中有议,议在叙中,叙议交融。在简洁的叙述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议论文写作常常需要引用素材作为论据,并且需要对素材进行恰当的加工,以揭示素材与观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支撑观点。所以无论是采用提供的材料,引出话题,还是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进行论证,要想恰当地转化到作文中,必须运用一些可行的方法。一、从素材到观点1.抓关键词语,明确素材指向从素材中,抓关键词语出现的频率次数,合并同类,取其中最多的作为主要话题,引出观点。例如,素材一:青春是经历风雪而不屈服的梅花,青春是经历磨难而不败的郁金香,青春是为爱而义无反顾的玫瑰花。青春是一种梦想,需要我们去追求,去拼搏,青春的梦在春风走过的季节里盛开。青春是永恒的,青春是无价的。这个素材显然属于“青春”话题。第一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每一个分句都用暗喻,以花喻人,歌颂青春美好的主题。“梅花”喻青春的纯洁芬芳,“郁金香”喻青春经历风雨后的辉煌美丽,“玫瑰花”喻青春爱情的坚贞与珍贵。第二句话仍然是比喻,所不同的是:如果说第一句以实(“花”的形象)比物连类,那么后者则为从虚入手,即将青春的梦想这一意象化作精神追求罢了。最后“青春是永恒的,青春是无价的”,更是从精神层面上对青春作出了肯定。因此,这里的青春永恒,应该看成是一个哲学符号,既可以实指,即生活、人生的事实,也可以为虚指,即象征一个人成长中精神的支柱等。甚至,还可以联系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方兴未艾的历史去抒写青春的魅力。但是,这一素材不管怎么运用,一定要体现出青春的绚丽多彩,我们需要青春,我们需要青春这色彩,然而青春需要珍惜,青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青春也需要爱护等。只有抓住青春这个关键词,表现我们与青春同行,让明天的青春发出灿烂的光芒,才能算是明确了话题的实质意义,也才能写出富有文采的好作文来。2.找中心句子,提炼观点作文素材如果是一个故事,或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要从文本中找出中心句,或提炼出符合自己作文的观点来。例如,下面一篇作文题目:以一首《成都》拥有极高人气的民谣歌手赵雷,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他“一把吉他一首歌”,简单质朴的演唱方式,沉静温和的台风,散发着浓浓诗意的歌词,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以心灵的抚慰。从小喜爱古典诗词的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她2000多首诗词的积淀,淡定从容的气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读了上面的材料,我们看到这则材料的中心句子是“他们都在安静中追求着纯净,终归显现出了巨大的力量”,我们可以由此提出我们作文的观点。高分例文:在沉静中打磨人生赵雷的一首民谣,扣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武亦姝的一次次正确回答,让多少人看到了她对于诗词的积淀。他们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路,在摒弃杂念后追求一种至臻的完美,这是一种沉静。做到安静,只需沉默不语,而做到内心中的沉静,又谈何容易。这种内心的沉静,是一种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环境所扰,在喧闹的人群中仍能守得住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在急躁的社会节奏中保持自己的脚步,现如今的乐坛,被冠以神曲的音乐层出不穷,而它们从市场中汲取的利益也让人看得眼红。多少音乐人或是迫于压力或是趋于利益,放弃了原本坚持的初心,前赴后继地走上了“神曲”这样一条道路,而又有多少人在尝到甜头、食髓知味后能够全身而退?我想至今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而赵雷没有选择放弃初心随波逐流,这种内心中的沉静造就了他能坚持创作民谣的信念,成就了他音乐中细腻的情怀,赢得了好评。然而只有内心的沉静并不足以成就赵雷。《中国诗词大会》中不仅仅考量了一个人是否能精心地背下诗词,也考量一个人是否精心地打磨、品味一首诗词。我想他们二人都是在沉静后不断地打磨自己,才使得音乐能够发光,气质得以彰显。这种打磨,是静心后的反复思考与雕琢,是一种对于至臻的向往与渴求。且不说如今有多少人能追求完美,只是沉静二字便已然淘汰了大多数人。只是一味强调中国自信,却无法直视有多少企业是真正静下心做事;只顾及市场的呼声而放弃本心趋利避害,难有真正深入人心的印象与成就;能静下心却停滞不前,也终将被时间遗忘。沉静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而是否打磨决定了一件事做到的结果。之所以木制建筑能长存,是因为木的韧性与硬度,这使它免受风化之苦。而只有木也不够,当木头以榫卯的方式连接,涂以漆料,才能永久。沉静如同木料,打磨如同榫与漆色,唯有二者结合才可成事,也只有在沉静中打磨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在一方面取得成功。【点评】文章起笔以简洁的语言概述材料,论点明确;接着将“安静”与“沉静”略做比较后,围绕“沉静”“打磨”两个关键词,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地挖掘材料意蕴和事件本质,显示出较强的阐释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现实感与针对性也比较突出。以比喻收尾,给严肃的说理文增添了形象性。3.看整体语段,匹配中心如何做到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素材库中的人和事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主要是根据你要表达的文章的中心,科学合理地匹配写作题材,使之主旨鲜明,逻辑严密。例如:中秋是团圆的传统节日,国庆是欢庆的重要时刻,人们既欣喜其时间上的交织,更慨叹两者情感上的共鸣。10月初,中秋节遇上国庆节,家与国的节日微妙重叠,各种沉淀在记忆里的乡愁,奔涌在胸口的思绪,都自然而然地揉和成家国情怀的深情大爱。正如一首歌词写道: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便是关于“家”的记忆,也是一切爱国主义情感的源头。许多人少小离家、外出打拼,临走时总爱抓一把故乡的泥土放在身边,不为别的,只为时刻提醒自己“从哪里来”,最终将“回到哪里去”。《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乡情与国思本就同气连枝、相依相生、无法割裂,从思乡情里走出来的报国心,更纯粹,也更加不可动摇。这个素材,适用于“抉择”“爱国爱家”“大家与小家”“小爱与大爱”等话题。二、从观点到素材在考场上,材料有限,而题目多变,怎么办?首先我们要运用发散性思维,看看材料是否有可能与题目挂上钩。对同一个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联想,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主题。这种现象,如同阳光的多棱镜反应,这就是发散性思维。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同一则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不同的角度应用于不同的题目中。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呢?这里有一个秘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开掘出多种资源,那你的材料就可以以一当十了。下面是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的材料,可试着“靠”到不同的作文题目上。走红的全民热剧3月28日,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开播,收视率一路高歌猛进,观众好评如潮。这是一部普通老百姓看了拍手叫好,党员干部看了说给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的电视剧。整整一个月,它的热度居高不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热剧呢?从剧情来看,这部电视剧掀起了近年来反腐剧的高潮,反腐不封顶,堪称突破了历年来反腐剧的最高级别。除此之外,剧中的很多台词,也是尺度惊人,比如“你以为别人敬他酒敬的是他的人缘,那都是敬他手里的权力”“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是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等,都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象。在故事情节上也是如此,该剧把贪官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从一位部委处长家中搜出2亿多元现金,还有强拆队借警车警服强拆、贪官外逃等情节,都令观众瞠目结舌,这些在以往的反腐剧中很难见到。作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真正意义上承载了人民的心声、公众的期待。【素材解析】1.一部电视剧,其实就是一部生活画卷。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民的名义》播出时,观众好评如潮,既是对电视艺术的肯定,又是为作家、编剧将生活真实的再现点赞。2.《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接地气的警示教育大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政府对于反腐的决心和力度:没有禁区,没有上限,人民的名义,人民的期待,便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角度示例】1.艺术与生活2.期待和决心3.弘扬社会正能量4.镜子【技法运用】话题1:反腐,弘扬社会正能量使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向上的力量便是正能量,真善美越多,假恶丑的东西便会越少。而腐败便是长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它侵蚀着健康的机体,最终导致社会这个大厦坍塌。最近播出的一部叫《人民的名义》的电视剧,让人看到了政府决心真枪真刀地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剧中出现的被“反腐”的干部等级高至副国级干部,还有一声声对官员掷地有声的责问,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反腐”绝不是一阵风,也绝不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话题2:透视中国社会的镜子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正在一步步实现,而我们的社会治理也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从中央提出的深化改革路径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扎紧制度的“笼子”正在做、也应该是当下最需要做的一件事。而当红热剧《人民的名义》就是“想做一个大中国的故事,从官场的高层到底层的弱势群体都有涉及,同时借人物、剧本把自己对中国社会十几年来的思索容纳进去”。这样的定位,无疑是用反腐的热点切中当下中国变革的脉搏,是让我们透视到中国社会巨变的一面镜子,从中看到社会治理、人文文化上的进步,让老百姓看到希望,让社会重建信任,这才是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例文一例文评析: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材料向议论文例证转化的范例。首先,文章开头运用提要式压缩法将《窗》中的事件用三句话交代清楚,要言不烦。而“我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将材料引向称赞小女孩的执著,使作文的观点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其次,文章的每一个事例中都有与中心观点相呼应的“连接句”,将材料与中心粘合起来,形成紧密的整体。最后,三个材料处理详略得当,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要求,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文章例证丰富,分析透彻,语言朴素却饱含情感,结构简单却完整严密,堪称议论文的典范。反思借鉴:由记叙文《窗》到议论文《窗的启示》,这两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材料转化的范例。1.“始发叙述”,要言不烦,指向明确,为观点的提出铺平了道路。2.善于运用“连接句”。《窗的启示》对每一个材料的转述中都有与中心观点相呼应的“连接句”,如“我忘不了她那双眼睛……我更忘不了那窗口……”“把墙壁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福楼拜跟匡衡不太一样……都是那么勤奋”,正是这些连接句,将材料与中心粘合起来,形成紧密的整体,使中心有了依托。3.材料处理详略得当。《窗的启示》中的三个事例,匡衡例因人皆知,作了简略处理,重在揭示精神内涵,其他两例较为详细,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达到了应有的效果。例文二例文评析:本文巧妙地借助于“始发叙述”和“连接句”,使材料与观点对接。开篇概述材料,突出交代了两个小女孩对玫瑰园的不同评价,语言精练,并明确了论述方向。接着用一个设问句“那么,这座玫瑰园到底是好地方呢,还是坏地方呢?总不会是又好又坏吧?”设置悬念,引出“其实,它还真是又好又坏呢,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使材料成为“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这心论点的“切入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自然妥帖,严密巧妙。反思借鉴:本文开篇对材料的转述简单而不失原意,对比之中为下文提出观点作了充分的准备,可谓引述精当典范。最后一句指向中心——世界本来就是又好又坏的样子。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几乎每段都有过渡句,且用例详略有致。除刘邦例为详用外,其余均为简例多用,既丰富了内容又有排比的气势,语势畅通有力。文章充分分析了世界万物的对立面这一客观事实后,水到渠成地点出中心论点,掷地有声。这个片断告诉我们材料转化为写作内容一定要精当引述,不可面面俱到,要突出中心,并且不时运用过渡句,勾连上下文。这样的文章才能中心突出,浑然一体。一、写作提示:这是一个连接句练习,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参考答案:(1)“扔进热水锅”和“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对青蛙来说一个是逆境,一个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斗志,奋力一跃,竟跳出锅外,安然逃生。身处顺境,青蛙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殊不知,养尊处优的结果是厄运悄悄来临,最终只能葬身锅底。由此可以警醒世人:顺利时,当居安思危、不断进取,方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遇到挫折时,应不畏艰险,自强不息,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2)青蛙被冷不防地丢进煮沸的水锅里,能奋力跃出锅外;可当它被丢进慢慢加热的锅后,却乖乖地束手就擒,不做任何反抗,最终葬身锅底。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警世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温水青蛙命运的最好诠释。没有危机意识,就算你经过再大的风浪,一个阴沟也能让你翻船。(3)一只青蛙被突然丢进煮沸的水锅中能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而却在慢慢加热的水中葬身。我们如果把煮沸的水锅看成“逆境”,那么冷水的水锅便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奋力一跃,化险为夷;身处顺境,青蛙得意忘形,终致丧命。两种不同的结果实在发人深省。(4)青蛙是一种冷血动物,当把它扔进煮沸的水锅中的时候,它知道反抗是因为知道危险。再把它扔进一个冷水锅中,并在锅底慢慢加热,它没有意识到危险,在逐渐加热的水中享受着,当它感到烫的时候,却无力跳出。人往往也是这样,站在悬崖上,面对万丈深渊,谁也不敢跳下去,因为那是危险、灾难;而在走向深渊的坦途上,在罪恶的享受中却浑然不觉。一些贪赃枉法者就是这样,经得住大风大浪的洗礼,却经不住糖衣炮弹、金钱美女的诱惑。(5)一只被扔进煮沸的热水锅里的青蛙能安全逃生;可是,一只被放在冷水锅里慢慢煮的青蛙却性命不保,这就是“温水青蛙原理”。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于现状,切不可在浑浑噩噩中度日,更不可在暂时的安逸中躲避。否则,就会落得与温水青蛙一样的下场。二、写作提示:本题训练的是如何将材料转化为例证,把课本中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写作实践中,从而提高根据不同文体的需要随心所欲进行材料转化的能力。参考答案:(1)李斯特在巴黎公演前夕偶识了身处窘境的肖邦,他十分赏识这个青年的才华,于是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换上了肖邦。由此,肖邦被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介绍给了巴黎的听众。中国自古有“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之说。李斯特这种提携新人的伯乐精神和甘当人梯的无私品德无疑是值得提倡的。(2)当灯光豁然大亮时,那倾倒众人的琴声,竟然出自默默无闻的肖邦之手。李斯特以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推荐了肖邦,不仅让肖邦有了展示高超演奏技艺的机会,也为那些迷信名流、崇拜权威的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三、写作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材料的有机转化。转化的关键是根据不同论点合理处理材料,转换时注意“始发叙述”的角度和完整,以灵活的方式处理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1)中心论点: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布鲁诺因反对“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宣传进步的宇宙观,反对宗教哲学,而引起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他被指控为宗教的叛徒并被革除了教籍,长期流亡国外。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8年中,他遭受了接连不断的审讯和折磨,但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杰出学者。布鲁诺的人生历程无疑给后来者以启示: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只有勇于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才能使科学不断地战胜谬误,真理不断地战胜迷信。(2)中心论点:科学家要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些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的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在烈火中永生;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3)中心论点:黑暗势力有时是很强大的。对宇宙的探索,人们以前都相信“地心说”,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释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更是极大地触怒了教会,不被世人接受。正在这时,走出了一位敢于对“地心说”说“不”的人——布鲁诺,他以满腔热血积极支持“日心说”,竭力揭示“地心说”的荒谬,却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处以“火刑”。由此可见黑暗势力的强大,它所代表的愚昧无知和顽固凶残的势力往往会扼杀新思想,扼杀真理,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如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写作例文】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雨停了,我坐在家门前久久不能回神;忽然,一滴留恋了许久的雨滴在屋檐上飞驰下来重重地砸在了我的头上,此刻,我突然发现自己脚下的那块古老的岩石上已满是雨水的小石坑。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翻开历史的篇章,跨越时间的界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多少人从中受益匪浅。孙中山曾有言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他却仍以为己任,信心百倍跨步向前,永不言败,聚中华之精魂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相信定会走向成功。因为心中藏有一份信念,所以他永未放弃,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大衣哥”想必无人不晓,他用淳朴的声音震撼了中国,书写了一个美丽的传奇。然而,“大衣哥”背后的努力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坚持每天对着镜子、家禽、牲畜练歌,甚至在地里干活都在练着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拼搏最终打开了成功之门。如何结出一个成功的果实,那就应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吮吸精神的甘露。孙中山开辟新时代的毅力和“大衣哥”背后的努力拼搏被我们铭记在心;然而世界上的伟大又何尝不是层出不穷。走进世界历史,一位著名女性为我们所熟知。居里夫人是放射元素镭的发现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她生活的年代里,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十分简陋,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但是,这并没有压倒她追寻科学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心存动力身不停息,居里夫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坚持、永不放弃是走向成功的精神动力。假如世界没有了坚持的精神,雨水还能否击穿岩石?孙中山还能否开辟时代?居里夫人还能否发现镭元素?我想结果就像仲永一样,凭借着先天的聪慧,高傲自满,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坚持学习,聪慧的天资必然会消失,只弄得一事无成,荒废了时光。由此看来:坚持才是走向成功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怎么能打开成功的大门呢?生命之花若要开的灿烂,坚持才会有繁花似锦的春天;生命之花若要开的绚丽多彩,永不放弃才是古老的训言!1.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如果用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可以是什么?(1)改变生活从此刻开始。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必须从此刻开始付出努力。(2)脚踏实地才能一飞冲天。做事情要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否则我们的理想就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永远是虚幻的东西。(3)理想不能打折,降低了目标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理想。(4)人穷不能志短。贫穷只是一个人不思进取的借口,只要肯干、肯努力,就不会永远贫穷下去。(5)盲目终将一事无成。向上进取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意旨,而是为了充实自己。盲目地追随他人的理想和喜好,终将一事无成。(6)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如果轻易放弃,梦想就只能是梦想。只有坚持到底,梦想才不仅仅是梦想。(7)热情点燃理想的火焰。对目标的渴求必须和落水的人对空气的渴求一样强烈,没有强烈的愿望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强烈动力。(8)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于任何人都是如此,尤其是当你在选择为之奋斗的职业时更是如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可以论述实现人生理想,就要付出努力,就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事。(2)可以论述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不思进取。(3)可以论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强烈的愿望,具备实现目标的强劲动力。2.以下面苏轼的经历为素材,分别写两个不同主题的片断。苏堤修筑之后,人民感念他的恩德,把苏堤的九座亭阁中的一座修筑为苏轼的生祠。但不久,奸臣吕惠卿再度得势,曾下令摧毁这座纪念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示例)主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人尚在世而立生祠,这是一份多么出人意料的荣耀,但是,想一想苏轼的全心为民,想一想苏轼的不顾个人荣辱,想一想苏轼的才华横溢,想一想苏轼的亲切平易……为这样一位全方位的天才,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立一座生祠,难道不在情理之中么?(2)(示例)主题——铭记与忘记百姓建一座生祠,为的是纪念苏轼,为的是铭记苏堤千秋的功业,为的是铭记苏轼爱民的心。然而,就有人看不顺眼,就有人恼恨。吕惠卿推倒这祠堂,他要让人们忘记苏轼,忘记这位自己的政敌。但是,最终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忘记的恰恰是吕惠卿自己!被历史铭记或忘记决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而是历史的规律在进行选择。被历史铭记的人,必定是对人民有一颗爱心,对国家有一份忠诚,对社会有一份责任的人。而那些只在表面做文章,以拆别人的台,捣天下的乱为乐趣的人必将被历史忘记。3.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加一“连接句”。洪水来了,眼看良田被毁,家园不保,怎么办?多数人选择“治标”——水来土掩,可水位随堤坝的升高而升高,最终导致灭顶之灾;只有一个人选择“治本”——疏浚河道,引黄入海,从此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人就是大禹。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治标更要治本。可为何几千年后,今人面对“竖起的梯子”,依然是首先想到治标而非治本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治标更简单、更轻松。喊出一句“注意安全”,不费吹灰之力,万一出了事故,那也与“我”无关——“我都说过多少遍‘注意安全’了,你怎么还是不注意呢?”相比之下,“治本”就辛苦多了,至少每次用完梯子都得把它放倒,于分内工作之外又添一项,辛苦不说,危险指数为零,也凸显不出咱安全工作的业绩啊。既无名利,反添辛劳,谁愿意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说一位人大代表曾在会议上言辞恳切地说,当代农民的贫穷主要是由“两座大山”导致:因病致穷,因学致穷。因此,没有必要鼓励农村孩子去上学,那只会加大农民的经济压力。此话乍一听来,颇有道理,可细细一想,按照这个逻辑,农民要是生了病那可是千万不能去治的,否则不又加剧了贫穷吗?其实,因病致穷、因学致穷的症结在于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的不够完善,要想“治本”,必须完善相关制度。而开出不上学、不治病的药方,在于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答案:由此可见,“治本”需要一颗公心,不图名利,不畏辛劳。不仅如此,“治本”还需一双慧眼,找到关键,抓住根本。4.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结尾,要求合理使用原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条章鱼的体重可以达到70磅。换算一下,也就是将近32公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家伙,它的身体却是非常柔软的。它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因为它们没有脊椎,甚至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它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躲起来,等到鱼虾游近,就咬破它们的头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它几乎是海洋里最可怕的生物之一。但是,渔民们有办法制伏它。他们把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鱼见到了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结果当然是:在海洋里无往而不利的章鱼,却成了瓶子里的囚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是什么囚禁了章鱼?是瓶子吗?不,囚禁了章鱼的,是它们自己。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走去,不知道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是通向死胡同的路。我们的思想也是一样。一味地向瓶子里挤,向狭隘的地方钻,我们的思想也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失去光亮。因此要学会开阔眼界,识别黑暗和光明。5.根据下列材料,采用叙议结合的形式写一段话,完成对材料的使用。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腔断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种惆怅;“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怎样的一种寂寞啊。曾经的你是多么的快乐啊,从你口中吐出的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词句。而如今,你的人生将不再闪烁快乐的光芒,国家的沦陷,丈夫的逝世,情人的欺骗,环境是多么的恶劣。这一切都让你的露珠不再有光芒,剩下的只是透着惆怅暗淡的灰暗光线。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又用它在铁匠铺那儿换了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继续赶路,二人经过了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一开始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那么多次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1)如果以“干大事应从做小事开始”为中心论点,应该抓住材料中哪一句话进行“始发叙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以“懒惰是走向成功的绊脚石,它会让人付出更多的代价”为中心论点,应抓住材料中哪一关键句进行“始发叙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要是你一开始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那么多次腰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2)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以上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材料”是引用了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的名言。名言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第二层是“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华师范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昌学院《学前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单元说课稿8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高中数学单元说课稿
- DB51-T 2965-2022 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物种鉴定规范
- 7.2服务社会(教学设计)-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 小青瓦发货合同范例
- 塑胶场地修补合同模板
- 商超专柜合同范例
- 定做工装合同范例
- 定制家具合同范例简易
- ISO9001-ISO14001-ISO45001三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 华为鸿蒙系统
- 中国城市代码对照表
- 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与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大学生劳动教育完整PPT全套教学课件
- 国网基建各专业考试题库大全-计划专业(考题汇总)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 六顶思考帽与创新思维训练
- 关于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 模具加工计划进度表-05
-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有哪些?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认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