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_第1页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_第2页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_第3页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_第4页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优秀名师资料(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一)细柳营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注释](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xāun,遗忘。(4)[戒]警告。[练习]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孟子辍然中止()?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失:()?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选文]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注释](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尝()术()过()疵()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3)多作自能见之()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答:[阅读提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四)墨池之上[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又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3分)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4分)(1)a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b将军身被坚执锐被:(2)a或问“三余”之意意: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4分)(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五)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2)[卒]完成。[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成()去()方()欲()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2)学而时习之()(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阅读提示]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六)《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通假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B.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C.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D.臣是以无请也(“无”通“亡”)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B.扁鹊复见(又,再)C.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D.司命之所属(类)3.下面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君之病在肌肤C.司命之所属D.君子之学必好问4.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B.桓侯故使人问之(原因)C.(疾)无奈何也D.(使者)已逃秦矣5.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是非君子之道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七)不食嗟来之食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â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弓》(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2分)(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4分)[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八)锡饧不辨[阅读提示]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其实历史上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明1名医戴原礼尝2至京,闻一医家术3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4求5溢6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7去,追而告之曰:“临8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9其故。曰:“此古方尔10.”殊不知古方乃11饧12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13!今之庸14医妄谓15熟谙16古方,大抵17不辨锡饧类耳!注释:1明:明朝。2尝:曾。3术:技术。4迎:迎接他出诊的人。5求:上门求诊的人。6溢:满。7既:已。8临:等到。9叩:问。10尔:同“耳”。11乃:是。12饧:táng同糖。13嗟jiē乎:唉,叹词。14庸:平庸,此指无技术。15妄谓:胡说。16熟谙ān:熟悉。17大抵:大都。[训练]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1.见其迎求溢户2.原礼心异之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偶一求药者既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叩其故()叩石垦壤()殊不知古方乃饧字()殊不沾污()临煎加锡一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三、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九)邹与鲁哄[阅读提示]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邹与鲁哄1,穆公2问曰:“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4也。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5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6则可也?”孟子对7曰:“凶8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9乎沟壑,壮者散而之10四方者,几11千人矣;而君之仓廪12实13,府库充,有司莫以告14,是上慢15而残下16也。曾子1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18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19也。君无万焉20.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21矣。“注释:1哄:斗,交战。2穆公:邹国国君。3有司:官吏。4莫之死:即莫死之。5疾视:恶狠狠地看着。6如之何;怎么办。7对:回答。8凶:荒。9转:抛弃。10之:往。11几:几乎。12仓廪lìǖ:粮仓。13实:充实。14莫以告: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15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16下:下面的百姓。17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18尔:你。19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20不尤焉:不要怪罪百姓。21死其长:为他们的长官而死。[训练]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孟子是怎样解答的?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三、解释下列词组。1.莫之死()2.如之何()3.凶年饥岁()4.莫以告()四、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诛之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A.B.反之而民莫之死也出乎尔者君行仁政C.D.此古方尔人之才行(十)卖柴翁殴宦者[阅读提示]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著名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尝有农夫以驴负1柴。宦者称宫市2取之,与3绢数尺,又就索4“门户”5,仍邀6驴送柴至内7.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8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9而归,汝尚10不肯,我有11死而已!”遂殴宦者。注释:1负:驮。2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肆。3与:给。4就索:向他索取。5门户:指门户税。6邀:强要。7内:宫内。8尔:你。9直:同“值”。10尚:还。11有:只有。[训练]一、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1.宦者称宫市取之()()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3.今以柴与汝()()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5.我有父母妻子()()6.我有死而已()()二、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三、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十一)凿壁偷光(《西京杂记》)[选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注释](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而()大姓()偿()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B、匡衡勤学而无烛。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D、学而时习之。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以书映光而读之。B、资给以书。C、非学无以致疑。D、以此戒之。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十二)挂牛头卖马肉[阅读提示]挂羊头卖狗肉,常被用来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然而文中的“挂牛头卖马肉”,却被晏子用来比喻灵公表里不一,内外有别的做法,从而告诫灵公宫内宫外要一视同仁,统一执法。灵公1好妇人而丈夫饰2者。国人尽服之3.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4而不止。晏子见5,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6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7月,而国人莫之服8.注释:1灵公:指卫灵公。2丈夫饰:穿男子服装。3尽服之:都跟着穿戴男子服饰。4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5见:求见。6为:做,这里指穿。7逾:超过。8莫之服:没有人穿。[训练]一、灵公有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二、翻译晏子的两句话,分析“悬牛首于门”和“卖马肉于内”各喻指什么。三、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B.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C.臣本布衣。D.刘备,天下枭雄。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公使吏禁之曰()2.使内勿服()3.女子而男子饰者()4.相望而水止者,何也()(十三)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丘司空集》)[选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1),感生平于畴日(2),抚弦登陴(3),岂不怆悢(4)!所以廉公之思赵将(5),吴子之泣西河(6),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7),自求多福。[注释](1)[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见故国之旗鼓”。(2)[畴日]昔日。(3)[抚弦登陴]拿着弓箭登上城墙。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4)[怆悢(liàng)]悲伤。(5)[廉公之思赵将]廉颇原是赵将,后来被迫奔魏,但仍思复用于赵。(6)[吴子之泣西河]吴起治于西河,因为魏武侯听信谗言,西河可能不保,所以吴起望西河而泣下。(7)[规]打算。[练习]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见见故国之旗鼓。B、树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每见壁间题字。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C、思廉公之思赵将。D、之人之情也。学而不思则罔。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1、填空。(1)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3、文中的“将军”指代()A、廉颇B、吴起C、陈伯之D、丘迟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十四)自护其短(《雪涛小说?知无涯》)[选文]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而()啖()去()欲()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A仕于南方。B或曰:啖菱须去壳。不得已而从仕。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D仕于南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尝射于家圃。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十五)蒲留仙写书(邹弢《三借庐笔谈》)[选文]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注释](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练习]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居()于()置()语()是()方()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为为村中童子师()?故故笔法超绝()凡为足下道者()温故而知新()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阅读提示]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十六)螳螂捕蝉(《说苑》)[选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5)[务欲]一心想要。(6)[前利]眼前的利益。[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伐()旦()子()延()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字:句:()(2)如是者三旦。字:句:()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1)[]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2)[]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4、填空。(1)《螳螂捕蛇》写了和两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螳螂捕蝉》写了、和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阅读提示]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选文]夫学者,所以求益(1)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2)长者,轻慢同列(3)。人疾之(4)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释](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欺侮和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练习]1、下列各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夫学者,所以求益耳。B凌忽长者,轻慢同列。问姓名于士大夫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之言。C所以求益耳。D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以刺刀攫其首。奉书草草,唯为亲为己自重。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十八)蛛与蚕(《雪涛小说?蛛蚕》)[选文]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1),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2)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3),天子衮龙(4),百官绂绣(5),孰非我为?汝乃枵(6)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注释](1)[经纬]织物直线叫经,横线叫纬。(2)[厥]义同“其”。(3)[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4)[衮(gǔ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5)[绂(fú)绣]祭祀时穿的礼服。(6)[枵(xiāo)腹]空腹。[练习]1、在文中找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各指代什么。口吐经纬()遂为文章()3、解释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我所吐者,遂为文章()(2)为人谋则为汝自谋()4、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1)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2)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3)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5、蛛和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蛛:(2)蚕:6、作者在文的态度是什么?从哪里可看出来?答:[阅读提示]本文以利世不利己的蚕和利己不利世的蜘蛛相对比,讽刺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十九)答谢中书书(节选)(陶弘景《陶隐居集》)[选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2),沈鳞竞跃。实是欲界(3)之仙都。自康乐(4)以来,不复有能与(5)其奇者。[注释](1)[交辉]交相辉映。(2)[颓]坠落。(3)[欲界]佛家有三界之说,欲界即指人间。(4)[康乐]指谢灵运。他曾袭封康乐公。(5)[与]这里指欣赏、进入某种境界(这里是江苏茅山风景)。[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俱()沈()竞()复()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3、在文中找出描写动景的句子。4、在文中找出议论的句子。(二十)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选文]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无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1)。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注释](1)[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徒焉()师事()辄()遂()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补出省略成分)。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阅读提示]本文叙述了王充求学的故事,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二十一)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文]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1)[且]将要。[置]购置。(2)[度(duï)]量度,动词。下文“宁信度(d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3)[至]等到。[之]往,到。(4)[返]同“返”。(5)[罢]结束。[练习]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而置之其坐。(同)?反归取之。(同)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B宁信度何不试之以足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D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吾忘其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答:[阅读提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二十二)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选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注释](1)[木兰]一种香木。[柜]这里指小匣子。(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3)[玫瑰]一种美石。(4)[缉]装饰边沿。(5)[还]退还。[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为()缀()饰()还()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楚人:?郑人:[阅读提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二十三)齐庄公出猎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不量力而轻敌(2)此为人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其如土石何B、其真不知马也C、其一犬坐于前D、专其利三世矣3、翻译: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4、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二十四)予产不毁乡校[阅读提示]老百姓议论朝政的好坏,表明他们对国家的关心。同时,当权者也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政事如何。历代贤明的君主都善于听取属下及人民的意见,郑国国相子产就是其中的一个。郑人游于乡校1,以议执政之善否。然明2谓子产3曰:“何不毁乡校?”子产曰:“胡为?夫4人朝夕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5毁之?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譬之若防川也,大决6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7,吾闻而药之也。”注释:1乡校:郑国都城中一个养老而兼校射的地方。2然明:郑国大夫。3子产:郑国国相。4夫:发语词。5如之何;怎么能。6大决:河流大的决口。7导;疏导。[训练]一、1对待百姓的议政,子产和然明的态度是怎样的?2用一个字归纳他们的做法。二、解释加点的词。1.郑人游于乡校()2.以议执政之善否()3.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4.譬之若防川也()三、翻译下列句子。1.何不毁乡校?2.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3.吾闻而药之也。一、子产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什么方法,因而显得形象贴切,浅显易懂。(二十五)河中石兽[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沧州1南,一寺临河干2,山门圮3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4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5数小舟,曳6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账7寺中,闻之笑曰:“尔辈8不能究物理,是非森柿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10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11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12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13沙为坎穴14,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15逆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16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17欤?注释:1沧州:今河北省沧县。2临河干:临,靠近;干,岸边。3圮:pǐ,倒塌。4阅:经历。5棹:(zhào),船桨,此用作动词,划。6曳:yâ,拖着。7设帐:设立讲坛。8尔辈:你们这般人。9柿:fâi,木片。10湮:yàn,沉落。11傎:diōn,同“癫”,疯。12河兵:水手。13啮:niâ,啃咬。14坎穴:洞穴。15溯:从下游向上。16但:只。17臆断:主观武断。[训练]一、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二、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三、分析一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四、翻译第三段。(二十六)良马对[阅读提示]怎样评判马的优劣,历来是人们所热衷的话题。爱国名将岳飞对区别良马和驽马,也有自己的标准,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否言之有理。高宗1问岳飞曰:“卿2得良马否?”对曰:“臣3有二马,日啗4刍5豆数升,饮泉一斛6,然非精洁7不受8.介9而驰,初不甚疾,比10行百里,始奋11迅。自午12至酉13,犹可百里。褫14甲而不息15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16取,力裕17而不求逞,致远18之材也。不幸相继以19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20不择粟,饮不择泉,揽21辔22未安23,踊跃24疾驱,甫25百里,力竭26汗喘,殆27欲毙28然。此其寡取29易盈30,好逞易穷31,驽钝32之材也。”高宗称善33.注释:1高宗:宋高宗。2卿:qìng,您。3臣;我,岳飞自称。4啗:dàn,吃。5刍:chú,草。6斛:hú,古代十斗为一斛。7精洁:精细清洁。8不受:不吃。9介:甲,披上甲。10比:等到。11奋:振作精神。12午:午时,相当于今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13酉:yǒu,酉时,相当于今下午五时至七时。14褫:chǐ,解脱。15息:气喘。16敬:gǒu,轻易。17裕:充足。18致远:能走远路。19以:而。20秣:mî,喂。21揽:抓住。22辔:pâi缰绳。23安:稳。24踊跃:蹦跳的样子。25甫:fǔ,才。26竭:尽。27殆:几乎。28毙:倒下。29寡取:指吃喝得少。30易盈:容易满足。31穷:力尽。32驽钝:núdùn,驽:劣马,钝:笨拙,此指没才能。33善:好。[训练]一、选文中岳飞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马的优劣的?他认为“致远之材”和“驽钝之材”的区别是什么?二、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日啗刍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不受。B.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C.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D.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三、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然非精洁不受()2.若我事然。()3.不幸相继以死()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二十七)胸有成竹[阅读提示]大家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一定了解,但未必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读了下面这则短文,你对这个成语的含义会有进一步理解,同时还能获得其他的启示。竹之始生,一寸之萌1耳,而节叶具焉2.自3蜩蝮蛇4.以至于剑拔十寻5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6,执笔熟视7,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8,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9,少纵则逝10矣。[训练]一、文中用了两处比喻,找出来,说说它们的比喻义。二、翻译下列句末语气词,说明其表达的语气。1.而节叶具焉。()()2.岂复有竹乎()()3.少纵则逝矣()()4.苛政猛于虎也()()三、解释加点的词。1.竹这始生,一寸之萌耳()2.岂复有竹乎()3.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4.以追其所见()四、这则短文对你有何启示(二十八)借书速还(宋濂《黄生借书说》)[选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1)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注释](1)[假]借。(2)[逾约]超过预定的期约。[练习]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非学无以致疑”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无以致书以观。B、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多以书假余。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义。?余劝时即嗜学。()A、嗜好B、喜欢C、特别D、学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A、到B、去C、向D、在?余因得遍观群书()A、就B、因此C、于是D、因为1、指出下列句中“之”各指代什么。?录毕,走送之。()?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处士笑而然之。()?学而时习之。()2、从下列语句可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二十九)(方孝孺《指喻》)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注释:?握:四寸为一握。?膂(颁):脊骨。?瘳(ch6u):病愈。?肝膈:泛指人体内脏。?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丸刚艮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2)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三十)(《宋史?文天祥传》)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厘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俨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屋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e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注释:?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压(yd)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扦(h6n):保卫。?泫(xu6n)然:水滴下的样子。?捄:同“救”。?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乡(xihn):同“向”。1.用“I”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书:(2)涕:(3)殊: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抹,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A周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C周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D周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三十一)吴起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饲蠊嗜恕9嗜死矗?/p>[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俟:等待。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恐其自食其言也()?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A.(吴)起不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三十二)王冕苦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恃卫之臣不懈于内C.暮归,亡其牛其真无马耶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十三)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答: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答:(三十四)李牧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彀者:善于射箭的人。?襜褴:部族名,在代地北面。?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族的祖先。?林胡:部族名,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击数牛飨士飨:用酒食招待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C.以数千人委之委:抛弃D.李牧多为奇陈陈:陈列?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赵之北边良将也?出战,数不利?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A.?与?不同,?与?也不同B.?与?相同,?与?也相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相同,?与?不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其后十余岁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其皆出于此乎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好学而不勤问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防地内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B.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保卫国土C.牧杜门不出,固称疾——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D.大纵畜牧,人民满野——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满山遍野?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牧“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A.???B.???C.???D.????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养精蓄锐,为后来打败匈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李牧被免职后,一直卧病在家,直到赵王重新起用他,才勉强领命出征。C.李牧被重新起用后,仍然坚守不出,匈奴因此认为他胆怯。D.李牧以小利引诱匈奴单于,然后出奇制胜,大败匈奴。(三十五)滥竿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答: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答: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答:(三十六)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管仲、隰(xǐ)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惜,不耻。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2分)()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三十七)动筒尝于国学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注释:?(三十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1.解释加点的词。?可以有得:?其义自见:?自晓其文: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三十九)楚人学舟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注释]?楚:古国名。?折:调头。旋:转弯。?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亟:突然。犯:碰到。?柁:同“舵”。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四十)鲁国之法?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注释]?府:指国库。?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子路:孔子的学生。1.(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答:(2)文中第?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2.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1)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作为内容,其中人物要涉及3个或3个以上。(2)用上总分(或“分总”)结构和排比手法。(4分)(四十一)《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或曰而或长烟一空B.以子之矛父以足受C.陷子之盾吾欲之南海D.不可同世而立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四十二)《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B.匡衡勤学而无烛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D.学而时习之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以书映光而读之B.资给以书C.非学无以致疑D.以此戒之4.读了这则故事以后你有何感想?请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四十三)《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1.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恶鼠(讨厌)B.率不食鼠(于是)C.鼠以故益暴(更加)D.遂不复蓄猫(就)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鼠以故益暴。A.因为B.因此C.凭借D.用来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以为天下无良猫也。A.把„„当作B.以之为C.认为D.当作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厌以腥膏A.楚人以晏子短B.孔子云:何陋之有C.咨臣以当世之事D.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5.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某人家中被老鼠严重破坏,于是养了一只猫,本想让猫来制止老鼠的猖獗。B.某人对这只猫充满了希望,于是大鱼大肉的供养它,还给它很好的环境居住。C.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反而不愿意捕鼠了。D.某人最终认为是天下没有好猫,其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他没有想到过于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四十四)《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比三日立市比肩继踵而在B.人莫之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C.愿子还大府召是儿,幼愿耳D.去而顾之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A.臣有骏马欲卖之B.愿子还而视之C.去而顾之D.臣请献一朝之贾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愿子还而视之(huán)B.臣请献一朝之贾(ɡǔ)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A.人莫与言(骏马)B.(余)乃重修岳阳楼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四十五)林之栋画兰(《荒鹿偶谈》)[选文]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注释](1)[执刀矢火攻,具裹粮]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乃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之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今乃掉尾而斗()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2、下列句子修辞格运用不同于其它两项的一项是()A、若当劲敌者B、花大如掌C、猫眼黑睛如线(四十六)甘桔千树(贾思勰《齐民要术》)[选文]李衡(1)于武陵龙阳汛州(2)上作宅,种甘桔千树。临死,敕(3)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4)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吴末,甘桔成,岁得绢数千匹。恒(5)称太史公所谓“江陵千树桔,与千户侯等”者也。樊重(6)欲作器物,先种梓、漆(7),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8)也。谚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注释](1)[李衡]三国时吴人,做过丹阳太守。(2)[汛州]大沙洲。(3)[敕]告诫。(4)[责]要求。(5)[恒]通常。(6)[樊重]东汉人,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7)[梓、漆]梓树和漆树。梓树是好木材,漆树可以产漆。(8)[已已]停止。[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树()岁()嗤()假()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词义相同的词。?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3、文中人物对千树甘桔有不同理解,请指出:?三国时李衡认为千树柑桔等于?汉代司马迁认为千树柑桔等于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四十七)执泥绘像(《贤奕编?警喻》)[选文]歙(1)俗多贾(2),有士人父壮时贾秦陇(3)间,去三十余载矣,独影堂画像存焉。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拒曰:“吾父像肥皙(4),今瘠黧;像寡须,今髯多鬓皤(5),乃至冠裳履綦,一何殊也!”母出亦曰:“嘻!果远矣。”已而,其父与其母亟话畴昔,及当时画史姓名,绘像颠末,乃惬然阿曰:“是吾夫也!”子于是乎礼而父焉。[注释](1)[歙(Shâ)]地名,今安徽歙县一带。(2)[贾(ɡǔ)]指经商或商人。(3)[秦陇]秦州、陇州。(4)[皙]皮肤白。(5)[皤(pï)]白。(6)[綦(qí)]鞋上的装饰。(7)[亟(qì)]多次。(8)[颠末]始末。(9)[惬(qiâ)然]高兴的样子。(10)[阿]惊讶声。[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焉()以()肖()乃()是()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子于是乎礼而父焉()?一日父归,其子疑之()子曰:学而时习之()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四十八)王者何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者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王者何贵?(2)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2、翻译句子。“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译文3、请把管仲的“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用四字短语来概括:4、《曹刿论战》中哪一句话与“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相吻合?(四十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午”皆为人名。1.(5分)翻译上文中以隶体字打印的句子。2.(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五十)王右军诈睡(13分)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王右军:即王羲之。?减十岁:不满十岁。?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屏:通“摒”,让手下退出。?阳:同“佯”,假装。?从:同“纵”。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3分)A.智B.谋C.才D.诈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恒须臾觉既诈于是全于时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五十一)柳下季存国(20分)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而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鼎往也。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岑鼎:鲁国宝鼎。?柳下季:春秋时鲁国一位大夫。?赂以欲岑鼎:等于说“赂以所欲之岑鼎”赂,送。1.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他反为于于是乃说存2.为上文中出现的“之”的三种用法作举例说明:(6分)用法?,例句用法?,例句用法?,例句3.翻译句子:“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2分)4.文中柳下季所谓的“臣之国”与“君之国”各指、.(4分)(五十二)华、王之优劣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华歆、王朗:都是东汉时人。1.(3分)翻译文中划线: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有何不可?”2.(4分)读了上文你认为华歆、王朗哪一个做得对,并简要分析理由。(五十三)醉人击虎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是()项:(3分)A.必坐守之以俟其醒B.杖击之C.之山下月明处D.而气以盖之矣2.“杖击之”中“杖”应解释为,下列句子中哪一项也有这种用法的词()。(3分)A.尉果笞广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弦而鼓之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4分)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之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4.(4分)如果将老虎看作邪恶势力的化身,以你对本文的理解,有什么启示:(五十四)戎夷解衣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叹息曰:“嗟呼!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后门:城门已经关闭。?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不肖:不贤。恶:相当于“何”。?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1.(3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2.(2分)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3.(4分)试针对文中某一个人言行、观点发表看法(50字):(五十五)目不见睫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杜子:楚臣姓杜者,一本作庄子。?智:见识。?庄足乔: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盗:古时对农民起义的蔑称,可译成“造反”。1.(5分)给文中加框的文字加上标点。臣患之(人)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足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2.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辩论的话题是;(2分)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2分)3.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