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1页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2页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3页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4页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彭长盛)投稿者:湖北省红安县第三中学彭长盛邮编:438400;QQ:787888531邮箱:执教者:湖北省红安县第三中学彭长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B.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A.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C.揣摩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其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结合课后第一题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GB3①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2\*GB3②思考: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第一部分: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5、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第二课时第一环节:略读第二部分:第五段举北京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二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1\*GB2⑴自由读6--10自然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⑵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的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5\*GB2⑸“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⑹“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⑺“高下的差异”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第三环节:略读第四部分:⑴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也可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⑵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默读1--2自然段。然后听读改文,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第五环节:拓展延伸:1、(第三题第1小题)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第三题第2小题)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第三课时要点:合作探究课文中的疑难问题。步骤:一、合作探究:1、读完全文后,你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要解释。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2、为什么课文题目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能否将课文题目改成“物候现象”?或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实际上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语言”。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物候现象”或“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做题目,就显得呆板,泛味。3、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是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一句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燕子)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渐渐变黄”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簌簌”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细读课文,你会发现,本文在举例说明时,多数只举一例,但有一处(即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例,这是为什么?举例的多少,要看行文内容的需要,可以举一例,也可以举两例甚至好几例,本文举例多数举一例,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影响时举了两例,这是因为一般人笼统地认为近海地区比内地暖和,可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地反而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举一例读者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例可信度就提高了。再说,自然界的现象是复杂的,大的规律中有时还包含有小的规律,这就需要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使问题说得更准确。在说明纬度差异对物候影响时,第一例用来说明物候现象中纬度的南北差异。第二例用来说明这种差异中还有季节差别的影响。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和物候学的研究有什么关系?其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颠倒?物候学的研究就是要掌握物候来临的规律。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纬度、经度、高下、古今这四个方面的差异,就是规律。换句话说,这些就是物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这“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顺序不能打乱,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6、古人早就注意到了本文所说的物候现象,不少古诗中都包含着物候知识,你能举例说明吗?甲生:北周时期诗人庾信写了一首《梅花》诗:“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周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乙生:唐代诗人罗隐写了一首《竹下残雪》:“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映衬,这首诗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丙生:唐代诗人李商隐吟《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歌从盛春到暮秋,写柳的季节变化,反映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这便是物候知识。丁生: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可见高下的差异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就晚于山下了。师评:除了农谚,我国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解读诗词,不仅扩广了我们的知识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