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想史讨论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想变革,自然辩证法论文_第1页
基于思想史讨论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想变革,自然辩证法论文_第2页
基于思想史讨论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想变革,自然辩证法论文_第3页
基于思想史讨论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想变革,自然辩证法论文_第4页
基于思想史讨论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想变革,自然辩证法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思想史讨论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想变革,自然辩证法论文引入科学文化资源是八十年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一个方面,而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考虑入手是华而不实的重要维度。沿着这个维度的思想展开非常复杂,基本特征是从反思科学与哲学关系展开,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针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剧烈论战。本文从思想史的视角讨论八十年代有关科学与哲学关系的一般性思想变革,包括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意识形态转换、把主义哲学教条化的质疑以及进一步的考虑。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对于深入认识主义中国化有现实意义。一、科学与哲学关系转换的思想史前提为什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会成为八十年代思想变革的一条主线?为什么当时的理论界和思想界会对这一问题持续关注?弄清这个问题是本文研究和展开的基础。在主义哲学经典中,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基本回答是三论,即哲学对科学的指导论,科学对哲学的基础论,科学与哲学乃至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论.五十年代以来,强调哲学指导科学是接受了经典着作和来自苏联的哲学教学材料的观点,就学术传统而言这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传统。而这种传统和观点被赋予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地位。由于要用主义哲学统领和指导一切,因此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也就成为意识形态问题了,具体表现出到科学领域就是强调哲学指导科学。五十年代对此也有过争论,五六十年代的实践中详细化为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这种指导表现出来的就是用哲学的条文和术语来套自然科学问题,用一些例子来证明指导的正确性。而基础论和联盟论难以落到实处。这在实践中造成不少问题。到文革发展到极端,指导论变成代替论.长期以来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导致理论上的教条主义。文革结束后,批判代替论,恢复传统的三论,是思想变革的重要资源。进而,吸收当代科学精神,深切进入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成为突破教条主义,具有思想变革意义的内容。对八十年代思想解放有重要影响的(自然辩证法通讯〕,其1979年创刊号的开篇之作是本刊评论员文章(战斗唯物主义的历史责任〕,文章直面新科技革命,反思苏联和中国的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吸收真理标准讨论的理论成果,明确地表示出了哲学对科学的指导论,科学对哲学的基础论,科学与哲学以及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论.不知是偶合,还是历史和思想发展的逻辑使然,放在自五十年代以来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中考量,这篇发表在引领现代精神风貌期刊上的带有意识形态引导性质的文章,形式上有着某种历史复归的成份,而在内容上又蕴含着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精神。二、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意识形态转换八十年代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意识形态转换和思想解放的深切进入上,正是顺着这三个方向展开的。第一,基础论成为当代自然科学丰富和发展主义哲学的理论根据。过去讲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只是留于口头;相反,由于当代科学精神和教学材料上的理论框框不符而被一律批判为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但从新时期开场,科学是基础则成为实实在在要落实的一条原则。从文革中走过来,把当代自然科学视为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而加以批判的论调已没有多少人理睬;和过去相反,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积极汲取当代自然科学成就,从僵化和教条中走出来。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思想环境中,使得用当代科学成就来丰富和发展、甚至修正主义哲学,为大多数人所赞同。政治层面对科学思想气力的重视和运用是推动理论变革的强大动力,这正是文革结束以来的实践,科学大会和真理标准讨论就是标志性事件。1979年当代化起步后,来自政治层面的推动继续延续。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国庆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初步总结了历史、描绘了将来。他强调领导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否则无法胜任领导当代化建设,我们的一定要人人学科学,人人用科学,为此作出顽强的努力,不惜废寝忘食,用自个的典范带动全民族为把握当代科学文化来一次大进军。这显示出科学在思想解放中的重心开场由批判左倾错误和拨乱反正转向从当代化的高度用科学文化改造精神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深入的变化。而这种来自最高层政治的声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政治导向性国家的影响毋庸多言。正是在这种政治倡导学习科学的气氛中,出现了另一件具有政治推进和思想引导意义的事件:科学家到中南海为领导讲课。1980年已为的胡耀邦在中国科协闭幕会上说到:我在这里郑重的邀请科学家当我们的教师,讲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到中南海去讲,带头去听。给领导讲课的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李昌副院长负责组织,第一次布置着名科学家钱三强主讲。为了这一次不同寻常的授课,钱三强、仓孝和、许良英、李佩珊、杜石然分工写作了讲稿。(人民日报〕专门对此发表评论员文章(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红旗〕1980年第15期发表钱三强等五人合作署名的文章(科学技术发展简况〕,讲稿公开发表。这次授课意义非凡,由科学家直接向政治高层讲授科学知识,这是自科学向中国传播以来的第一次,联络到以前科学与政治的对立以及当代化建设对科学的现实需求,就能够看到讲授科学知识的鲜明政治导向,它具体表现出的仍然是政治对学习科学的倡导,是一种方向性的标识。这也反映了新兴的政治气力要借助科学的气力来推动意识形态转换,建构新的意识形态,反映了八十年代初期新的意识形态旨趣和科学理性与批判精神旨趣的一致性。在揭批四人帮和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主义哲学界和自然辩证法界的理论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反思和批判左倾意识形态。进入当代化建设阶段,对理论工作者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陈旧,更重要的是立新,建构适应当代化建设的新的意识形态。其核心内容就是努力吸收当代科技成果,丰富和发展主义哲学。这里,科学不再被置于批判境地或可有可无;相反,科学真正成为基础。科学基础论成为建构新意识形态的中心。这一理论新方向不仅得到来自政治上层强有力的推动和支持,而且也有来自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积极介入和推进。科学基础论在理论界和学术界的详细展开上,(哲学研究〕发挥了新的意识形态指引和学术导向的双重作用。从1979年开场,(哲学研究〕接连发表本刊评论员文章,华而不实牵涉科学方面有:(适应伟大的转变,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1979年第7期〕、(积极开展科学方式方法论的研究〕〔1980年第1期〕、(把辩证法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80年第2期〕、(深切进入开展主义认识论的研究〕〔1981年第4期〕、(积极开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研究〕〔1982年第4期〕。这些评论员文章包括关乎辩证唯物主义的各个理论组成部分,中心主张是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当代化建设的要求,抛弃教条主义和僵化的思维方式,认真研究和汲取当代科技成果,用以丰富和发展主义哲学。这些文章的发表,是新的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出了思想转变的方向,为深切进入讨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不断冲破传统教条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根据。作为对这些新主张的贯彻,(哲学研究〕编辑部在评论员文章发表后,主持召开相应的理论座谈会、甚至全国规模的理论研讨会,召集理论工作者专门研讨某个领域的问题,所讨论的都是以往左的理论框架中不允许存在或者与原先教条化原则相冲突的问题,然后在(哲学研究〕上以笔谈的形式发表传播。这在深化问题研究,促进学术范式转换起到了引导作用,当然也起到开拓视野、促进考虑、打破教条的作用。认识上的转变,需要理论上的论证。理论界紧跟思想变革方向,论证基础论.(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是重要的阵地,还有很多学术刊物和大学学报,都开设当代科技与主义哲学专栏,讨论这一在当时最为紧迫的问题,由此也出现了一大批理论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些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的文章还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他们在论证中常会引证经典作家主张的哲学要随着科学转变而改变形式的观点,也经常会挖掘经典作家重视和关心自然科学的事情,以此为引入当代科学思想和改变哲学观念提供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根据。这种论证方式既是长期以来构成的习惯,也是保卫本身的策略性考虑。除去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自然科学与哲学的互相位置通过这些论证使得传统的观念难以延续;而自然科学为哲学发展提供原料和能源,主义哲学需要吸收自然科学成果来丰富与发展的观念牢固地确立起来,为人们普遍接受。第二,对指导论提出不同看法。针对以往在指导论上的教条主义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进入八十年代,作为指导原则的哲学及对哲学的教条主义态度遭到批评: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辩证唯物主义看作是唯物主义最高的、甚至是最后的形式,我们这代和后代所要做的和能够做的只是给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原理、范畴、概念增加一些新的实例,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理论往普遍联络、发展的观点以及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等辩证法的原理、规律上套,或者把一些崭新的科学理论仅仅看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详细化、形式化,即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详细的拟化形式。这不能把哲学思想推向前进。面对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进程,哲学显得落后于形势,落后于时代,使人有贫困之感。这种状况进行下去,哲学是很难知足当代化建设事业和哲学本身发展要求的.立足于当代科学进展反思作为指导思想的教条和落后,这在以往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反映了思想解放从单纯揭批文革深切进入到对左倾政治时期的哲学状况的反思。对主义哲学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科学的认识在八十年代初的文献中有普遍的反映,与此直接联络的一个问题是: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科学的哲学怎样指导科学?基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思想传统,指导论被视为不能动摇的基本原则,面对危机,相当多的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及一部分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这里所指的自然辩证法不同于八十年代前的自然辩证法〕主张发展自然辩证法是解决窘境之道:我们今天要以恩格斯为典范,及时吸收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思想、新概念,建立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范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更好的为四个当代化服务。显然,这些理论主张是要力图改变哲学教条化的相貌,变革指导论的理论蕴含,以适应现代的需要。还有的主义理论工作者利用五六十年代的思想资源论证指导论,他们对指导的讲法各有不同,但也有共性,以为以往那种批判性的指导是不对的,要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去理解哲学对科学的指导,而且哲学能够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这样的论证意在维护传统观点,理论上立足于哲学,实证根据缺乏。八十年代相当一部分哲学工作者持这种见解,而且当社会思潮有所变化时,这种观点就会非常活泼踊跃。与之相对,对指导论不同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些从文革中走过来的理论工作者和一部分1978年以来培养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根据对本身经历的体悟和新知识背景下的理论认知,提出普遍性的质疑:一个教条化的落后于当代科学的理论怎样指导科学。不过在八十年代初期只是有这种理论意向,到八十年代中期,则明确提出否认建构体系、否认指导论的理论主张,由此也引发了大规模的论战。第三,联盟论重视反思以往失误,强调科学家的作用,注重服务于当代化建设的联盟。联盟论也是意识形态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基本要求。联盟论的思想来自列宁,列宁从苏联社会建设的现实考虑,提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结盟的要求。目的有二:一是解决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革命提出的种种问题,二是共同抵御唯心主义的进攻。列宁的联盟论思想有着推进科学研究和建设意识形态的双重意向,但从苏联的实践来看,二者的关系解决得并不好,联盟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中国1949年以后以苏联为师,全盘照搬,联盟论也成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和苏联一样,中国的联盟论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存在众多问题。主要是用阶级的观点看待自然科学,虽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也有认识上的短暂变化,但阶级的观点始终占主导。由于阶级观点的主导性,科学家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唯成分论的年代,科学工作者没有应有的政治地位。由于以上两点,科学和哲学不是平等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不是平等的,哲学经常被用来作为批判科学、改造科学家思想的工具,而哲学家则充当着批判与改造的角色。正因如此,联盟只是流于口号,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也正因如此,1978年以来提出恢复联盟论就成为反思和批判建国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与教训,成为肃清左倾教条主义,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从文革结束以后,重提联盟论以来,联盟论的内涵已经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科学大会以后,更有了根本性变化。对科学的政治态度变了,科学是生产力.对科学家的政治态度变了,科学家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和哲学的地位变了,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置疑的绝对真理,而是贫困的哲学,需要降低姿态,吸收自然科学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本身。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地位也变了,科学家遭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哲学家则需要从注释者和批判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转而向科学家学习,并要重新考虑自个的工作方式。这些变化就是思想解放的详细成果。对联盟论问题认识上的突破是实践变革的反映,这在八十年代初的相关文本中有普遍反映。由以上所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自文革结束以来到八十年代初期获得了思想上的重要突破。基础论和联盟论已经走出了以往的理论框框,在立足于科学和服务于当代化上获得共鸣;指导论由于牵涉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问题,出现了理论上的分歧,由此也引发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关于指导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切进入的论战。三、突破传统观念的藩篱---质疑把主义哲学教条化政治化年代,理论和实践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可直接从左倾政治本身找到答案:,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左倾政治一定会打着主义哲学的旗号。主义哲学是整个意识形态的核心,政治化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把主义哲学教条化,以之为横扫一切的武器。这实际上是假主义哲学,是对真正的主义哲学精神的背离。在新的政治和思想环境下,这种所谓的主义哲学遭到来自多个方面的质疑和批判。这对于推进八十年代前期的思想变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从科学文化的层面质疑把主义哲学教条化,仍然是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理论反思。第一,随着对外学术开放和学术自由讨论的展开,自然科学对主义哲学提出的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成为八十年代初期思想变革的热门。1979年10月在成都召开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初次全国自然辩证法讨论会,参会人员议论并且在一些文章中说到自然科学提出的哲学问题。主要有:模糊数学和多值逻辑在认识论上提出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数学中的突变理论与量变质变的关系;夸克禁闭理论对物质无限可分提出挑战;面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发现和存在概念要不要充实新的内容;统一场论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关系;磁单极子的发现对两极不可分离的观念提出挑战;当代物理学打破了通常对时空的理解,时空观念需要发展;三个世界理论能否成立;认识论中的思维经济原则同自然科学中的简单性原理怎样区别;怎样评价认识中的主观因素;黑洞理论的发展向因果性提出新的挑战;信息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分子生物学对进化概念的新解释,非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学讲对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挑战;怎样认识偶尔性和必然性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等等。会议提出的这些问题,不少理论工作者冠以自然科学向哲学提出的挑战、问题、新课题等名称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这就把自然科学向哲学提出的问题或挑战的思想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公开宣称自然科学向主义哲学提出挑战,这是以往三十年从来没有的事情,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出现,必然会引发思想上震动,也意味着出现对问题的不同考虑方式。这无疑极大地冲击了以往的思维习惯,要求人们认真审视历史上构成的哲学教条主义。公然宣称自然科学向主义哲学提出挑战,一些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是难以接受的,起而应战.有人以为对挑战要详细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有人指出当代自然科学所提出的新问题,并没有构成对主义哲学的挑战,有些问题恰恰是对它的丰富和发展。也有人以为所谓挑战,确实有人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反对辩证唯物论,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面对这些挑战,当然要理直气壮的起来战斗。还有人指出:主义哲学是在各种挑战中发展起来的,也应该在各种挑战中发展下去。我们要继续以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实践,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认真研究、总结当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批判地汲取各种非主义哲学体系中合理的因素,坚持并发展主义哲学。这些分歧和争论是思想变革中必然要出现的,思想的交锋经过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经过。理论上能够辩护,但现实的问题必须面对,干巴巴的理论原则和长期以来构成的教条化的考虑方式,确实和活生生的现实格格不入,与当代科学格格不入。对此,另外一些理论工作者也看得很清楚,林京耀尖锐地批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严峻的,我们不能用简单化的或者是咒骂的办法来回答别人的挑战。我们主义哲学工作者要有追随科学进步的广阔襟怀和强烈的兴趣,倾听科学实践的呼声,而不要被现成的哲学条文和狭隘的知识限制自个的视野。只要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和发展主义哲学。林京耀的观点有相当的代表性,反映了积极吸纳当代科学成果,冲破教条主义的时代意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对主义哲学的挑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争论和对自然科学积极吸收的态度,使得原有哲学体系中的自然观、认识论、方式方法论、历史观等各个部分都向自然科学开放,自觉接受科学的改造,开场了一个科学化的经过。这样的思想和学术气氛具体表现出了当时的思想正在走向活泼踊跃,这是进一步冲破思想禁锢,转换思维方式的气力。第二,利用自然科学的思想资源,去除带有传统意识形态色彩的陈旧观念。自然科学理论的评价蕴含着特定社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倾向。在左倾政治年代,没有经过研究,只是盲目惯用和服从于当时政治评判与思维方式而构成一些占据意识形态理论的主导观念。这些观念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还支配着一些理论工作者的头脑,尤其在八十年代初较为多见。(自然辩证法通讯〕有针对性地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清理这种传统观念。对托勒密地心讲与哥白尼革命的重新评价就是这类工作的开端。就中国来讲,长期以来的左倾意识形态语境中,托勒密的地心讲作为哥白尼革命的对象而被视为是荒唐而又冗杂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毫无科学性可言。进入八十年代,对这一理论的重新评价立即作为思想解放的理论资源。也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八十年代初期(自然辩证法通讯〕刊登类似的已有定论的重新评价科学理论的系列文章。这样的看法一反三十年来占据主流的观点,在当时详细的历史语境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启发人们考虑。这具体表现出了(自然辩证法通讯〕自觉的思想引导,对这些科学理论的重新评价,就是为了适应意识形态转换,基于科学本身的思想和历史把承载着左倾意识形态的因素从理论认识中去除出去。第三,反思主义哲学本身。进入八十年代,对传统意识形态中左的因素展开批判和清理的同时,对这种意识形态的核心,左倾政治环境下教条化的主义哲学本身也展开了反思: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的哲学家却经常忽视乃至忘记自然科学,把阶级斗争看作哲学发展唯一的动力。结果使哲学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日益陷入贫困的境地。这种贫困具有三大特征:一曰空洞,二曰陈旧,三曰僵化。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对哲学的要求。要改变哲学这种窘境,必须正本清源,澄清是非。哲学应当重视自然科学,应当在现实的科学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从自然科学中丰富自个,获得本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政治环境变化和当代科技思潮涌入中国的背景下,这样的对主义哲学清醒而理性的评价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从对教条化哲学的但凡认识中走出来,认清哲学存在的问题和出路,这在八十年代初是非常深入的认识转变。第四,反思自然科学批判运动与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对自然科学批判运动的反思和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历史上经历体验教训的总结,也是突破传统观念束缚,质疑把主义教条化的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