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努力克服,以便使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现罗列如下,供大家参考。1.过分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把握值得肯定。更把握不住教材编撰者对教材内容设制的意图,个别上课时脱离教材。每一章、每一节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要把握这个中心,突出这个中心,其他的内容和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不然就会抓了芝麻漏了西瓜。教材的编撰者,在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段落、很多栏目,有文字、有图表、有阅读材料等等,这些段落和栏目都为中心内容服务。其功能有的是引导、有的是表述、有的是补充、有的是概括,有的是延伸。教师必须把他们一一搞清楚,明白他们存在的价值,这才叫做吃透了教材,把握住了教材。再通过合理地、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较好地教学效果。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以前我们常说的话,目前好像是不大提这个问题了,但实际是不对的。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会见课标组成员时说过的一句话值得大家注意:“全国的教学要有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教材”。确定了教和学的中心以后,用什么方法来呈现这个中心、解决这个中心,才显出它的重要性。不同的中心内容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学有方,教无定方,贵在得方”。再考虑后者为时也不算晚。而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我们倡导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是一种学习思想,或是一种学习方式。旨在学生对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我们所承担的教育任务,概括起来讲,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技能技巧,三是道德行为。探究式学习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把探究式学习内容一般设计为“探究活动”,就是这个道理。前面说过,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社会常识、先人的成功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已经成为定论的东西就不用再去探究,拿过来用就是了,这正是人类的聪明之所在;超越了学生的现有水平的问题、不科学的问题、没有价值的问题等都不能盲目探究;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不用探究。需要探究的问题是那些有意义、科学的、可行的问题。过分注重教学的“过程”,忽略了教学“结果”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重构、质疑、批判”知识,以便对结果认识更深刻、更完整;并在从过程中寻求和学会得出结果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体验过程艰辛,有助于科学行为习惯以及情感态度的养成,是新课改的目标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三维目标”要求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并重,决不能偏废,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过分强调能力培养,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积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体现。在教学既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淀。而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密不可分。首先明确,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不对,单纯能力培养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在上面已经有提及,不再重述。5.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都有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比如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而是呈现出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做什么、怎样做,也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课改纲要中说得十分明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同时也是参与者。我们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主要是指在人格上的平等,在知识、能力,以及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的权威性是不容放弃的。过分追求“民主”、“开放”、活跃的课堂气氛,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学民主、开放,一些如上课要发言先举手、不许随便下位子、两手平放坐姿端正等旧的课堂规则被打破了,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是,追求“民主”、“开放”,有些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合作学习”,甚至有的教师可能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为了探究而探究,动辄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上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实际上这是一种“做秀”,如果长期下去,会造成学生厌烦、懒散的心理。可以设想,在目前情况下,只是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解答,到底能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得到解决?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伴)的意见。这时,如果听之任之,不予组织,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善于,并且乐于踊跃发言的学生,往往缺乏思考,或者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而善于思考的学生往往又不善于抢先发言。对二者进行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哪一类学生的表现更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应当注视?答案是显易而见的。一些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另外一些学生的个性却受到压抑,这实际上是传统教育的翻版,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的。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其次是明确要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再次是要预期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效果;第四要对分组讨论、自主学习进行必要地、及时地调控;最后还要进行评价和总结。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优越性,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能够较好地解决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可以使学生学得快捷,理解得透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不过,我们也会注意到,画面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过短,甚至是一闪而过;还会看到一些课从头到尾黑板上不见一个字,热热闹闹上完后,电脑关闭了,黑板空白了,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回味的东西;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制作好了的,播放速度很快,学生不能体味知识的生成过程,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板书、板图、板画。尤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精华、知识的骨架,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它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进行回顾,复习巩固,不宜以闪而过,有些甚至应保留到下课以后,以便使来不及品味和抄写学生进行补救。另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一些板图,学生通过图文转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概念,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过分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忽略了正当批评的作用言则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给与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除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适当鼓励外,更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帮助他分析出错的原因,以便使其在以后学习中不再重复错误。须知正面批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评价所不能比拟的,其要害在于它有警示作用。只要实事求是,不是有意夸大、故意拔高,一棍子打死不给出路的批评,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以上罗列了好几个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但归结起来,实际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教学中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实际上,这次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课改纲要中提得就很明确,重点需要改革六个方面都是改变”过于”那些部分,而不是全部。用顾泠沅先生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以上的观点:“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应用必须‘执其两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根据以上几种值得反思的问题,提几点建议:一、忠于教材,细读教材,钻研教材,弄懂教材编撰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中心内容,用好教材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二、备课时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要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减少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