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液聚合的复习题(含详尽答案)_第1页
乳液聚合的复习题(含详尽答案)_第2页
乳液聚合的复习题(含详尽答案)_第3页
乳液聚合的复习题(含详尽答案)_第4页
乳液聚合的复习题(含详尽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什么是乳液聚合?乳液聚合的特点?乳液聚合是在水或者其它液体做介质的乳液中,按胶束机理或低聚物机理生成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并在其中进行自由基聚合或者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优点:1反应热易排出2具有高的反应速率和高的分子量3水作介质,安全、价廉、环保缺点:1需经一系列后处理工序,才能得到聚合物2具有多变性3设备利用率低2乳液聚合技术发展简史1929年Dinsmore专利“合成橡胶及其制备方法”:烯类单体可用油酸钾和蛋清混合物作乳化剂,在50~70℃下反应6个月,得到坚韧、有弹性,可硫化的合成橡胶——第一篇真正的乳液聚合的文献。40年代,乳液聚合研究中代表性有Harkins、Smith及Ewart的工作。Harkins定性阐明了在水中溶解度很低的单体的乳液聚合反应机理及物理概念。后二者在其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定量的理论:确定乳胶粒数目与乳化剂浓度及引发剂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提出三个阶段乳胶粒生成阶段,即成核阶段;乳胶粒长大阶段;乳液聚合完成阶段。第二章乳液聚合原理3什么是增溶现象?乳化作用及搀合作用分别是什么?许多油类和烃类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是向水中加入少量乳化剂后其溶解度显著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增容现象。乳化作用:使两种互不相溶的的液体借助于表面活性剂(又称界面活性剂)的作用,降低它们之间的张力,使一种液体以极微小的状态均匀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这种作用叫乳化作用。掺合作用即分散作用,固体以极细小的颗粒形式均匀悬浮在液体介质中叫做分散,在合成聚合物乳液中乳胶粒之所以能稳定的悬浮在水中而不凝聚,就是因为乳化剂的分散作用所致。4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CMC)?乳化剂能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或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胶束时的最低浓度叫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越易形成胶束,乳化能力越强。5解释乳液聚合体系的物理模型?分散阶段(加引发剂前)乳化剂(三种形式):单分子(水相)、胶束、被吸附在单体珠滴表面。单体(三个去向):单体珠滴、单分子(水相)、被增溶在胶束中阶段Ⅰ(乳胶粒生成阶段)诱导期结束到胶束耗尽乳化剂(四个去处/形式):单分子(水相)、胶束、被吸附在单体珠滴表面、吸附在乳胶粒表面上;单体(三个去向):单体珠滴、单分子(水相)、被增溶在胶束和乳胶粒阶段Ⅱ(乳胶粒长大阶段)胶束耗尽到单体珠滴消失;乳化剂(三种位置):单分子(水相)、被吸附在单体珠滴表面、吸附在乳胶粒表面上;动态平衡;单体(三个去向):单体珠滴、单分子(水相)、被增溶在乳胶粒中阶段Ⅲ(聚合完成阶段)胶束和单体珠滴消失,仅存在两相:乳胶粒相和水相6乳液聚合三个阶段的特征?阶段Ⅰ(乳胶粒生成阶段)诱导期结束到胶束耗尽阶段Ⅱ(乳胶粒长大阶段)胶束耗尽到单体珠滴消失阶段Ⅲ(聚合完成阶段)两相:乳胶粒相和水相7什么是凝胶效应?玻璃化效应?产生原因?凝胶效应:随着反应转化率提高反应区乳胶粒中单体浓度越来越低但是反应速率不仅不下降反而随转化率增加而大大增加这种现象叫凝胶效应。原因:随转化率增大,体系粘度增加,链自由基卷曲,活性端基受包埋,双基扩散终止困难,导致链终止速率常数降低而形成的。玻璃化效应:某些单体的乳液聚合过程在阶段3后期当转化率曾至某一值时转化速率突然降低至0这种现象叫做玻璃化效应。原因:阶段Ⅲ乳胶粒中聚合物浓度随转化率增大而增大,单体-聚合物体系的玻璃化温度Tg也随之提高。当转化率增大到某一定值时,就使得Tg刚好等于反应温度。此时在乳胶粒中,不仅活性分子链被固结,而且单体也被固结。是链增长速率常数Kp急剧降低至零,故链增长速率也急剧降低至零。8Smith-Ewart关于阶段Ⅰ动力学理论的假定?⑴阶段Ⅰ开始时,向体系中投入的乳化剂全部形成胶束,忽略在单体珠滴表面上吸附的以及在水中溶解的乳化剂;⑵进入阶段Ⅰ以后,乳化剂完全在胶束和乳胶粒之间进行分配⑶不管在胶束中还是在乳胶粒上,单位质量同种乳化剂的覆盖面积相等;⑷在阶段Ⅰ,乳胶粒中聚合物与单体的比例不变;⑸在阶段Ⅰ,每一个乳胶粒中聚合反应速率相等。9Smith-Ewart关于阶段Ⅰ动力学理论的两种极端情况?(推导过程见课本30—33)假定所有的自由基全被胶束捕获而不进入乳胶粒,即所生成的自由基全部用于形成新的乳胶粒。这样,自由基生成速率将刚好等于新乳胶粒生成速率。乳胶粒数的上限方程。(2)不管粒子大小如何,单位表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捕获自由基的能力都是一样的。乳胶粒数的下限方程10Smith-Ewart关于阶段Ⅰ反应速率的理论?在阶段Ⅰ的起点处,Sp=0,Sm=S,即全部乳化剂形成胶束。进入阶段Ⅰ以后,乳胶粒不断生成,且不断长大,所以Sp不断增大,这需要通过消耗胶束乳化剂来实现,致使Sm不断降低。当胶束耗尽时,Sm=0,而Sp=S,此时全部乳化剂被吸附在乳胶粒表面上。这是,新乳胶粒生成过程停止,阶段Ⅰ结束。11Gardon对阶段Ⅰ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假定?(1)相对于聚合反应速率来说,引发剂分解速率很低,引发剂浓度和自由基生成速率均可看作常数。(2)自由基由水相到胶束及乳胶粒的吸收过程是不可逆的,即自由基由胶束和乳胶粒向水相解吸收速率为零。(3)相对于总的乳化剂浓度来说,临界胶束浓度及被吸附在单体珠滴表面上的乳化剂量均很小,可以忽略。(4)单体珠滴仅为单体的“仓库”,它的作用是在阶段Ⅰ及阶段Ⅱ维持单体在水相中的饱和浓度,并补充乳胶粒中由于聚合反应对单体的消耗,忽略在单体珠滴中少量的引发剂聚合。(5)只要有单体珠滴存在,在乳胶粒中的单体和聚合物的比例不变,且此比例也不随乳胶粒尺寸而变化。12自由基吸收速率和乳胶粒的表面积的关系?自由基吸收速率正比于乳胶粒表面积。13Gardon关于阶段Ⅰ动力学理论相关内容有哪些?自由基的吸收速率和乳胶粒表面积的关系;乳胶粒体积增长速率;成核微分方程;阶段Ⅰ持续时间及最终乳胶粒数的计算;阶段Ⅰ时间-转化率关系;14乳液聚合的阶段Ⅱ,Smith-Ewart关于含I个自由基的乳胶粒数的平衡式?该式意义是在阶段Ⅱ,处于稳定状态时,每分钟每毫升水中生成的含i个自由基的乳胶粒数正好等于每分钟每毫升水中消失的含i个自由基的乳胶粒数。15Smith-Ewart在阶段Ⅱ动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三种极限情况?①平均一个乳胶粒中的自由基数远小于1②一个乳胶粒中自由基平均数等于0.5③平均一个乳胶粒中的自由基数远大于116阶段Ⅱ动力学理论研究中,Gardon认为φm为常数的条件?①在乳液系统中必须有足够量的单体存在,以使水相达饱和溶解,使颗粒相达溶胀平衡②单体由水相→乳胶粒中的扩散速度应当比在乳胶粒中由于聚合反应而消耗单体的速度快得多。17阶段Ⅲ中存在的两种现象、两种效应是什么?两种现象:1乳胶粒的体积也将随转化率的增大收缩。2乳胶粒的体积先随转化率增大而有所增大;再随转化率的增大而收缩。两种效应:凝胶效应;玻璃化效应18什么是核壳乳胶粒结构?在乳胶粒的中心附近为一个富聚合物的核,其中聚合物的含量大,而单体含量小,其聚合物被单体溶胀,在核的外围是一层富单体的壳,其中聚合物被单体溶解,在壳表面上,吸附乳化剂分子而形成一单分子层,以使该乳胶粒稳定地悬浮在水相中。在核与壳的界面上,分布有正在增长的或失去活性的聚合物链末端,聚合反应就是发生在这个界面上。因为在核与壳的界面上单体浓度不变,故在阶段二聚合反应速率保持常数。但是对整个乳胶粒而言,单体的平均浓度即单体的含量是随转化率增大而不断降低的。第三章乳化剂19乳化剂的分为哪几类?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乳化剂、离子-非离子复合乳化剂、高分子乳化剂、聚合型乳化剂20在乳液聚合方法中,乳化剂所起的作用是什么?(1)降低表面张力(2)降低界面张力(3)乳化作用(4)分散作用(5)增溶作用(6)导致按胶束机理生成乳胶粒(7)发泡作用21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有哪几种测定方法?原理如何?临界胶束浓度:能够形成胶束的最低乳化剂浓度。常用四种方法:电导法(电导率随乳化剂浓度增大而直线上升,在CMC值处电导率曲线发生转折)、表面张力法(乳化剂水溶液的浓度低于CMC值时,表面张力随乳化剂浓度增大而降低,当达到CMC值后,再增大乳化剂浓度,表面张力不再发生变化或变化甚微)、染料法(在CMC值处,乳化剂离子会使带反号电荷的染料离子发生颜色变化,例如在低于CMC值时,阴离子乳化剂会使频那氰醇染料显红色,而高于CMC值时则显蓝色。)和光散射法(在溶液中乳化剂分子缔合成胶束时会使散射光增强,在光散射仪上测定乳化剂浓度和散射光强对应数据,并标绘成曲线,由曲线的转折点即可判断CMC值。)22界面张力与表面张力是如何降低的?界面张力:在水中加入少量乳化剂,其亲油基团必伸向油相,而亲水端则在水相中。因为在油水相界面上的油相一侧,附着上一层乳化剂分子的亲油端,所以就将部分或全部油-水界面变成亲油基团界面,这样就降低了界面张力。表面张力:水中加入乳化剂后,乳化剂的亲水基团溶于水,而亲油基团却被水推开指向空气,部分或全部水面被亲油基团覆盖,将部分水-空气界面变成了亲油基团-空气界面,因为油的表面张力小于水,故乳液聚合体系中水相表面的表面张力小于纯水的表面张力。23用覆盖面积法选择乳化剂,试分别就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加以解释。离子型乳化剂,as↓;非离子乳化剂,as↑。对于离子型乳化剂,乳化剂的as越大,则乳胶粒表面上的电荷密度越小,聚合物乳液倾向不稳定;而对于非离子型乳化剂,as越大,表明乳化剂分子体积越大,水化作用及空间位阻越大,则使乳液体系倾向稳定。24在乳液聚合体系中,影响CMC的因素有哪些?1乳化剂分子结构的影响:⑴疏水基越大,则CMC值越小。⑵烃基上带有不饱和键时,CMC值增大。⑶在烃链上带有极性基团时,乳化剂的CMC值显著增大。⑷烃链上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后,其CMC值将大大降低。⑸亲水基团级速率常数k与离子强度I无关;而在酸性溶液中,k值随离子强度I值增大而下降。pH﹥3时,pH对K的影响不大;pH<3时,K值随pH的降低而急剧增大34单体、乳化剂乳胶粒等对过硫酸盐分解速率的影响?单体存在导致过硫酸盐热分解反应加速。[乳化剂]﹥CMC时,其热分解速率与乳化剂浓度无关;[乳化剂]﹤CMC时,其热分解速率随乳化剂浓度↑而↑。乳胶粒存在会加快过硫酸盐热分解反应速率。甲醇乙酸乙酯金属离子也会加快分解速率35过硫酸根离子引发机理中,其初始自由基、自由基进入胶束和乳胶粒的机理?一个观点:低聚物理论:初始自由基首先与水相中单体反应生成低聚物:一端为亲水性的SO4ˉ;另一端为疏水性带有自由电子基团,很易扩散进入胶束或乳胶粒中,从而引发聚合。36过硫酸盐浓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聚合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4次方成正比;若反应中Np为恒值聚合速率与引发剂浓度无关37工业上最常用的氧化剂?过氧化氢、有机过氧化氢、过硫酸盐38过硫酸盐-硫醇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主要用于St-Bd乳液聚合,硫醇促进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①同分子量的伯硫醇﹥叔硫醇,且C数为12时,促进作用达最大值。②[S醇]低时,随浓度↑,聚合反应速率↑;但浓度达一定值后,聚合反应速率不再变化;③S醇中C数﹤10时,随C数↓,促进作用迅速↓;C数﹥12时,其促进作用随分子量↑仅稍有下降。39过硫酸盐-亚硫酸氢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工业上用于丙烯腈、丙烯酸酯等单体乳液聚合。其大分子链末端主要为磺酸根基团。40氯酸盐-亚硫酸氢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是氯乙烯乳液聚合很重要的引发剂。41过氧化氢-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用作MMA及丙烯腈乳液聚合的引发剂,其中铁离子具有引发和终止双重作用。42有机过氧化氢-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广泛用于生产低温丁苯橡胶、丁腈橡胶等的引发剂。该引发体系存在三个问题?所采取的措施?问题:1.由反应式可知,反应过程中,二价铁离子不断被消耗,三价铁离子不断生成,要想使反应进行完全,必须加入相当多的亚铁盐,这就会使过多的铁离子残留在橡胶中而影响聚合物的耐老化性能。2.反应初期,二价铁离子浓度大,自由基生成速率高,聚合反应难以控制;而反应后期,由于二价铁离子耗尽,自由基生成速率降为零,聚合反应将过早停止,达不到高的转化率。3.所生成的自由基除了进行链引发之外,还可以与二价铁离子发生如下副反应而被消耗掉。自由基的量减少,使聚合反应速率降低,同时还会使分子量降低及分子量分布变宽。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入助还原剂,它可以把过程中所生成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使失效的还原剂复活,在这种情况下亚铁盐可以看作促进反应(H)的催化剂。在有助还原剂存在时,只要加入很少量的亚铁盐,就可以使聚合反应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样既减少了铁盐对聚合物产品的污染,也节约了原料,同时使得整个反应期间聚合速率波动不大。2.加入络合剂,与=价铁离子及三价铁离子形成络合物,将大部分铁离子包埋起来,游离的铁离子浓度极低,且只有被络合物释放出来的那一小部分游离二价铁离子才能与过氧化物作用而生成自由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按式(I)所进行的自由基终止反应的速率,同时使得在反应过程中引发剂分解速率均匀一致。3.加入沉淀剂,使铁离子形成难溶盐,悬浮在乳液聚合系统中,这些难溶盐仅能极少地溶解在水中,故在水相中的游离二价铁离子的浓度大为降低,其效果与加入络合剂相同。4.选用油溶性的有机过氧化氢,它溶解在单体中,并和单体一起被增溶在胶束和乳胶粒中,即处于烃相中。而亚铁离子却在水相,在低温聚合条件下(如5℃),有机过氧化氢不会分解成自由基,只有当水相中的二价铁离子扩散进入烃相内,或烃相中的自由基扩散进入水相中之后,才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自由基。由于以上两种情况的扩散系数很小,所以这对于引发剂分解也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使得在反应过程中聚合反应速率比较均衡。43有机过氧化氢-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影响有机过氧化氢引发效率的因素?1有机过氧化氢分子结构的影响;2有机过氧化氢与铁盐摩尔比的影响;3引发剂浓度的影响;4有机过氧化氢在水相及烃相中分配的影响。44有机过氧化氢-亚铁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助还原剂有哪些?难溶亚铁盐有哪些?最常用的铁离子络合剂是什么?还原助剂:1各种糖类2、Na2S;3、FeS4、甲醛次硫酸盐向系统中加入或在系统中生成难溶二价铁盐是为了降低二价铁离子释放出来的速率,以使聚合反应速率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均匀匀一致,常用的难溶亚铁盐有以下几种:(1)硫酸亚铁和焦磷酸钠生成的络合物。(2)硫化亚铁悬浮体。(3)脂肪酸二价铁盐作乳化剂。(4)硅酸亚铁胶体悬浮物。因为这些物质仅极少量地溶于水中,因此在水相中亚铁离子浓度很小,生成自由基的决定步骤是由亚铁盐释放出二价铁离子的速率。铁离子络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是最常用的络合剂,它与二价铁离子及三价铁离子均能生成络合物;有些情况下可直接加入一种铁离子络合物——亚硝基五氰络铁酸盐,这种络合物必须在碱性惫件下或在伯醇存在时才能有效地引发聚合。45有机过氧化氢-聚胺引发体系中,具有活性的聚胺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在同一聚胺分子中必须含有不同类型的氨基在聚胺分子内隔开胺基的亚烷基所含碳原子必须等于或小于246引发剂的选择原则是什么?答:第一,根据聚合方法选择一定溶解性能引发剂;第二,根据聚合操作方式和反应温度条件选择适当分解速度引发剂;第三,根据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常数;第四,根据分解活化能;第五,根据引发剂的半衰期;第五章单体47在常规乳液聚合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有乙烯基单体、共轭二烯烃单体、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能够进行乳液聚合的非烯类单体相对较少,有乳液法制备聚硫化物的单体二硫醇;乳液法制备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的单体苯胺、甲氧基苯胺、烷基苯胺等;制备酚醛树脂乳液的单体苯酚、甲醛等等。48如要乳液聚合顺利进行,烯类单体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可以增溶溶解但不是全部溶解于乳化剂水溶液;(2)可在增溶的温度下进行聚合;(3)与水或乳化剂无任何活化作用,即不水解。第六章调节剂49乳液聚合体系中,调节剂起作用需经历哪几个步骤?①调节剂分子由单体珠滴内部扩散到外表面上;②由单体珠滴外表面扩散进入水相主体;③由水相主体扩散到乳胶粒表面上;④由乳胶粒表面扩散进入乳胶粒内部;⑤在乳胶粒内部和大分子自由基发生链转移反应。50衡量调节剂效率的技术指标(1)表观转移系数Cf′,且Cf′尽量接近1;(转移系数的数值等于链转移速率常数与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2)调节剂的调节指数a

51影响调节剂消耗速率的因素:(1)调节剂的分子量及分子结构的影响。烷基硫醇作调节剂,研究Bd、St乳液聚合,结果表明:当烷基链长在10个C以下时,硫醇消耗速率与其分子量大小无关;当烷基链长在10个C以上时,硫醇消耗速率随其分子量增大而变慢。C数﹤10时,分子很小,易扩散,过程属于化学反应控制,且分子量不同的硫醇,活性差异不大,故链转移速率相同,即硫醇消耗速率与分子量无关;C数﹥10时,分子较大,扩散慢,过程属于扩散控制,则硫醇消耗速率等于其由单体珠滴向乳胶粒扩散速度,其分子量越大,则扩散速度越慢,从而其消耗速率越慢。但在本体聚合中,因为过程始终为化学控制,扩散速率对链转移反应没有影响,故硫醇消耗速率与其分子量无关。

(2)反应条件的影响。乳化剂的影响;(不同乳化剂在乳胶粒表面上吸附作用不同,以及离子化作用不同。其离子化作用、吸附作用越强,所形成的水化层越厚,越牢固,则调节剂由水相进入乳胶粒的阻力越大,则Cf′就越低。水相pH值的影响;(在用正硫醇为调节剂的丁二烯乳液聚合体系中,当硫醇中的碳原子数n小于10时,硫醇消耗速率与水相pH值无关,当n大于10时,调节剂消耗速率随pH值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当n>10时,过程为扩散控制的。在较高pH值下,硫醇分子可以离解成硫醇离子RS-而溶入水中,这就显著地增大了硫醇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在pH值高时由分子扩散变为离子扩散,而离子浓度又较大,故提高了扩散速率,因而调节剂消耗速率随pH值的提高也将会显著地提高。因为烷基硫醇在水中的电离常数为1×10-ll,所以在pH值大于11时,pH值才会对硫醇离子浓度有显著的影响,进而对硫醇消耗速率的影响也就会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当硫醇中的碳原子数小于10时,过程是属于化学反应控制的,所以pH值对硫醇消耗速率影响不大)电解质的影响;第七章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其他组分52在乳液聚合中,对分散介质的主要技术要求为?必须能够溶解乳化剂和引发剂;能使被溶解的乳化剂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且能使所加入的大部分乳化剂以胶束的形式存在;应当不溶或仅能微溶单体;对自由基聚合反应不起阻聚作用;粘度低,以利传热和传质;应当能够保证在很宽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进行聚合反应53常用两大抗冻剂:非电解质抗冻剂,如醇类(甲醇),二醇类等;电解质抗冻剂如无机盐;54加入终止剂的目的(作用):1控制共聚物质的共聚组成;在一定转化率时,加入终止剂,使反应停止。2控制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分子结构。①单体珠滴消失以后,反应区聚合物浓度↑,支化和交联速率↑;②随反应进行,调节剂浓度下降,其抑制支化和交联速率↓③凝胶效应导致终止速率常数↓,从而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支化和交联↑,使产品质量变坏。55乳液聚合中,一个理想的终止剂必须具备的条件?①仅加入少量终止剂就可以使聚合反应停止②在后续处理过程中,终止剂仍然起作用;③不应当影响乳液的稳定性;④不应该对聚合物的化学性质有不良影响;⑤被终止的聚合物乳液出料后,终止剂应当很容易从反应器中除净;⑥不应当引起聚合物变色;⑦应当便宜,易得,没有危险;⑧为了便于处理起见,所用的终止剂应当易溶于水中,并且能够以水溶液的形式长期储存;⑨适用性广,同一单体采用不同的聚合方法时,所用终止剂均能满足以上要求。56终止剂在乳液聚合体系中使如何起到终止作用的?①大分子自由基可向终止剂进行链转移,生成没有引发活性的小分子自由基;②大分子自由基也可与终止剂发生共聚合反应,生成带有终止剂末端的没有引发活性的大分子自由基;以上两种自由基虽无引发活性,但可与其他活性自由基链发生双基终止反应,使链增长反应停止。③终止剂可以和引发剂或者引发体系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将引发剂破坏掉,这样既可以使聚合反应过程停止,也避免了在以后的处理和应用过程中聚合物性能发生变化。57乳液聚合体系中,不可逆凝胶和胶溶现象及机理?胶溶现象:不加电解质,采用非电解质引发剂和阴(阳)离子型乳化剂的乳液聚合体系,所得聚合物乳液为不可逆凝胶(体系完全不能流动),加入少量电解质到体系中,不可逆凝胶就转变成可自由流动的乳液,这种现象叫作胶溶现象。机理:①一个乳胶粒看作一个很大的球形聚电解质大分子,并吸附乳化剂;②乳化剂发生水化作用,形成很厚的水化层,并吸附很多反离子;③乳胶粒数足够大时,不存在自由水相,乳胶粒依靠水化层的空间障碍作用维持稳定;④水化的乳胶粒接近电中性,彼此靠的很近形成三位网状氢键,使乳液失去流动性;⑤加入电解质后,电离生成的离子要发生水化作用,从水化乳胶粒上夺取水分,使乳胶粒水化层减薄,并破坏氢键;⑥电解质离子水化的结果,形成连续的水相,乳胶粒为不连续的分散相;⑦反离子也扩散进入自由水相,乳胶粒依靠静电斥力以及水化作用维持稳定;⑧由于加入电解质,破坏了立体结构,从而变成可自由流动的乳液。

58乳液聚合体系中,电解质所起的作用?①提高聚合反应速率;②增大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③改善聚合物乳液的流动性;④在0℃以下的乳液聚合体系中作为防冻剂。59具有或可以形成以下结构的物质都可以作为终止剂:醌、硝基、亚硝基、芳香多羟基化合物以及许多含硫的化合物可作终止剂。高温乳液聚合中常用终止剂有:

对苯二酚,二异丙基二硫代磺原酸酯(防老剂丁),木焦油,对叔丁基邻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