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_第1页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_第2页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_第3页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_第4页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这是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是农村学生,理解诗歌和欣赏诗歌的能力相对弱于城市学生,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相信学生会有大的提高。

3、重点难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

1、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

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

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

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七、课后练习

熟读、背诵这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全诗的意境和感情。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第2篇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拆迁乾坤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轩窗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第3篇

一、学习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二、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三、相关链接

1、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四、课文预习

说出诗句大意: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课堂探究

(一)导入课文

由前面的背景介绍过渡,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结束语:

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

六、巩固训练

1、背诵本诗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

杜甫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第4篇

一、教案设计理念: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范文

从20XX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五、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六、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七、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