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中一些“沉睡”中的法规条文,宪法论文_第1页
宪法中一些“沉睡”中的法规条文,宪法论文_第2页
宪法中一些“沉睡”中的法规条文,宪法论文_第3页
宪法中一些“沉睡”中的法规条文,宪法论文_第4页
宪法中一些“沉睡”中的法规条文,宪法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法中一些“沉睡〞中的法规条文,宪法论文宪法是民主共和制度的法律化,它记载着以民主共和方式,也就是全体公民选代表开会(民主)商量决定国家大事(共和)的一种国家治理形式。这种国家治理形式与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讲了算的国家治理形式(专制)相对立。自从这种崭新的国家治理形式在英国产生以来,逐步被世界各国主动地或被动地采纳由于无数历史事实已经屡次证明,摒弃专制的国家治理形式,采行民主共和的国家治理形式,才会在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释放出蕴藏在全体公民中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国家走向文明和富强,开出万世太平之路。民主共和作为一种国家治理形式,其标志在于有一部由主权者人民制定出来管的法宪法。而以往主权在君的专制国家只要制定出来管人民的法律,而没有人民制定出来管的宪法。严格施行制定出来管人民的法律,构成了国家的法制;而严格施行人民制定出来管的宪法,才会构成国家的宪政。法治,就是宪政加法制。宪政建设乃建设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宪法是作为主权者的全体公民制定出来选举、组建、监督、更换的根本法,它的生命在于施行,在于它的每个条文能够得到贯彻和遵守。得到全面施行的宪法才能发挥其保卫产权、自由和秩序的功能,才能真正起到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保障每个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进而将记载在纸上的民主共和制度落实为现实生活中的国家治理形式。认真地对待宪法的每个条文和规范,是施行宪法的必然要求。中外历史上都曾出现过被束之高阁或弃于冷宫的宪法,这些宪法不是规范宪法而沦为名义宪法,无法发挥民主共和制国家治理形式蓝图的作用,无法有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也无法有效监督制约国家机关的公权利。社会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国家,社会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国家本质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历史责任,要求我们认真地对待宪法的每个条文和规范,全面施行宪法,使宪法成为一切国家机关行动的根本准则。然而,细心梳理现行的中国宪法,我们发现,宪法中有一些条文一直处于或基本处于沉睡状态:即这些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由于缺乏使之详细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国家机关的积极行动,使得它们长期没有能够有效施行或者全面施行,以致于使这些宪法条文没有发挥出立宪者制定宪法时所期盼的积极作用。宪法监督(违宪审查)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一切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查(第5条);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施行(第67条);全国人大常委会撤销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第67条)。以上相关条文是一个整体,即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解释宪法来对宪法的施行切实加以监督,纠正国家机关违宪的决定或行为。宪法监督在一些国家属于司法机关的职权,称之为违宪审查,在我们国家则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利。有必要指出,监督宪法施行,行使违宪审查、纠正违宪行为的权利,必然包含着宪法解释权。没有宪法解释权的宪法监督权(违宪审查权)是无法行使的。在我们国家,逻辑上真正有权监督宪法施行、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然而,自现行宪法公布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对宪法作出过一次解释,也没有撤销过一项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诚如翟国强先生所言:与理论界对宪法解释热切关注构成鲜明比照的是,宪法解释的法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却并未作出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宪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尚未作出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宪法解释或宪法判定。这是当前中国宪法学理论,十分是宪法解释学所面临的最大实践窘境。回首82宪法公布30年的实践,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宪法施行方面作为不大,在解释宪法方面基本没有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宪法解释或宪法判定。换言之,宪法的上述相关条文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第14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宪政背景下,其首要之义在于防备和制止各级机关利用公权利浪费取之于民的国家财政经费,也包括防止国有企业的奢靡浪费之风。对此,公民及其代表机关必须有权通过法定的渠道予以监督和控制,的浪费行为必须有效制止和防备。当然,公民的私有财产也不能够浪费,但并不是宪法此条规定的重点。然而,自宪法公布至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一直停留在宪法宣示的层面,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对此加以落实。此条也长期处于沉睡状态。1997年5月25日、曾发布了中发1997第13号文件:(关于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这一文件规定严格控制新建和装修办公楼、严格控制各种会议、严格控制各种庆典活动、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严格控制用公款安装住宅或购买移动、严格控制各种检查、禁止形式主义的评选和达标活动、严格按规定配备和更换小汽车、严格管理公费出国(境)等。十几年过去了,这一文件的规定能够讲是收效不大。与此构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些年来,国家机关消耗损费公帑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国家财政收入中用于各级机关的比例和绝对数额高居不下,人民用于养活的负担越来越重,三公经费动辄上亿。1978年,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费为5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4.7%。而到了2006年,行政管理费为7571.0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8.73%,已经接近20%。国有企业的奢侈浪费之风更盛,如中石油的天价吊灯和中铁建8亿元招待费之类的事件屡见不鲜。几百年前,宪政制度就是起源于纳税人对机关财政收支权的控制,今天,我们宪法中的这一重要规定急需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有效制度予以强化和落实。精减国家机关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减的原则。(第27条)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实行国家机构的法治化。一切国家机关的设立、运行和行使职权,必须有宪法和法律的根据,所有国家机关不得自行设立机构。由于一切国家机关均由通过税收构成的国家财政负担,必须实行精减的原则,防止滥设机构和自肥自利。宪法这一规定意义深远,是建设法治国家,人民监督的一项重要规定。然而,这一条文也基本上停留在宪法宣示的层面,精减机构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首先,国家机构臃肿扩大了国家财政开支,消耗了人民的财富。其次,从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理论来看,在社会总体资源确定的情况下,因机构臃肿而多消耗损费的资源实际上就是占用了其他公共建设所需要的资源,进而制约了我们国家社会当代化建设,成为经济腾飞两翼的沉重负担。第三,机构臃肿和职能重叠势必造成职责不清,程序冗杂,进而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滋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曾明确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精简事情可大啊!假如不搞这场革命,让和国家的组织继续当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很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神、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个和我们下面的。这确是难以为继的状态,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也不能容忍。庞大的国家机关不仅消耗了巨额的财富,还压缩了市场和民间气力发挥作用的空间。通过立法和有效措施落实宪法国家机关实行精减的原则这一条文,是当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保卫公民批评、申述、控告、检举权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中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渎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述、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述、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第41条)在宪政状态下,公民没有表扬的义务,而有批评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申述、控告、检举这一组权利(包括上访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不得以法律和法规予以剥夺。由于公民的这些权利,是作为主权者保存的权利。假如一国的公民连批评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有权监督、更换了。而民主共和国家治理形式的基础就在于主权者是全体公民而不是。保障宪法第41条规定的公民这一系列基本权利的重要法律(新闻出版法〕一直没有能制定,压制和打击报复公民行使批评权的事件屡有发生。近年来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又向立法者提出了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怎样保障公民这一系列基本宪法权利的新课题。制定相关法律,全面落实宪法这一条文已是当务之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调整国家预算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经过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第67条)根据林彦先生的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能够分为相对独立型的权利、分享型权利和辅助型权利。华而不实,辅助型权利主要是指那些本来属于全国人大,但因会期制度等因素的约束而授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大会闭会期间辅助其行使的权利。这类权利主要包括第67条第3项对基本法律的修改权、第5项审查和批准计划和预算的调整方案、第9项根据总理提名决定部长等的人选、第10项根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以及第18项决定战争状态的公布。由于辅助型权利根本上是属于全国人大所有的,因而全国人大常委会理应将这些权利的行使理由以及行使情况及时且具体地向全国人大报告。这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的应有之义。多年来,全国人大对国家财政预算的审查和批准,采用的是在每年3月开会时一揽子审查批准的方式,而不是针对的详细支出项目拨款要求逐项审查批准的方式。因而,一旦对财政预算做出重大调整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予以审查批准就特别重要。这项权利不仅仅是程序性的认可批准权,也是实体性的审查权。然而,近年来,行政机关在应对金融危机等经济领域突发事件时,对财政预算支出项目做出高达上万亿人民币的调整时,却没有能按照宪法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没有能启动这项职权,予以严格论证审查,更没有在事后向全国人大报告。如此重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为未进入宪法设计的制度规范框架,不能不影响到宪法施行的效果。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赦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赦。(第67条第17项)这项权利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独立型的权利,能够单独行使。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特赦制度为我们国家宪法所规定,其能够具体表现出现代立宪主义的宽容精神,符合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也是法治的应有之义。在一定条件下合法并合理地施行特赦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冲突,彰显人权内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赦是法治下的舞蹈,为规则下的社会增添了必要的活力。特赦是对法律过于僵硬状态的一种弥补,是刑事制度运作不可缺少的安全阀,其能够有效弥补法律缺乏、救济法治之穷。国家通过当代特赦制度的运作,以牺牲局部或个体利益乃至一定程度之形式正义为代价,获得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实现个案处理的本质正义之成效。2018年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随州特大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熊振林申请特赦以及众多学者(包括著名宪法学家许崇德教授)也曾提出了在国庆期间有条件地对一部分罪犯进行特赦的主张,被搁置30多年的特赦制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争论。详细在某一时点能否实行特赦,能够讨论。从宪法施行的角度来讲,既然宪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就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这一职权。82宪法公布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这一职权一直处于沉睡状态,无论怎样也不能讲是正常现象。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对宪法赋予的一项职权长期不予以行使,不仅会逐步构成宪法惯例进而削弱其宪法地位,而且会对宪法的权威性产生消极影响。唤醒宪法中沉睡的这一条文,当然需要进行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首要任务是完善实体法规和程序法规,使特赦制度有法可依。制定(特赦法〕或者在(刑事诉讼法〕对特赦制度进行详细的规定,明确规定特赦权的行使主体、适用对象、适用条件、施行办法、步骤等内容,使特赦制度内容明确以及程序可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为必要的时候,能够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第71条)自82宪法公布以来,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从未组织过任何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宪法的这一条文也是长期处于沉睡状态。30多年来,我们国家是不是没有发生过值得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事件呢?宪法规定的必要的时候是不是一直没有出现呢?假如讲,一个处于迅猛发展经过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发生任何值得最高国家权利机关行使这一权利的事件和案件,那才是不正常的现象。82年宪法的这一条规定绝不是立宪者闲来无事的画蛇添足之笔,这一规定,从逻辑上讲,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其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的重要手段。国家权利机关长期不行使宪法所赋予的调查权,势必影响到它有效行使人民赋予的立法权、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权利机关的这项权利对其有效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的作用和意义,厦门大学法学院朱福惠教授在其(全国人大调查权研究〕一文中进行过深切进入研究。他指出:议会的调查是监督所不必可少的权利,缺乏这种权利,议会的监督就可能成为空谈。其次,议会为了实现其立法职能,必须对已经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问题之发生或者官员之违法与渎职是立法缺乏造成的,议会能够修改相关法律或者制定新的法律予以弥补,当然,议会还能够通过调查发现与其职能相关的问题而作出某些重要的决定。从宪法赋予人大的决定权来看,调查权也是必不可少的权利。唤醒宪法中这一沉睡的条文,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在必要的时候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行使调查权,对于保证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的工作质量,强化其权威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质询案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开会期间,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或者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第73条)椐(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3月22日报道,在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的历史上,有两次公开的质询,被学界和媒体广泛引用。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由时任清华大学校长刘达发起对宝钢选址等问题向冶金工业部进行质询。2000年,由辽宁代表团代表联名提出,就烟台1124特大海难事故对交通部进行质询。两次质询的结果是,两个部门一把手当年均率工作人员前往代表团进行了答复,此举被以为是人大监督史上仅有的两次质询案。固然有部长答复,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质询案。201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原主任程湘清表示,1980年的质询案不能算上真正的质询案,当时固然提出质询的代表人数符合质询案的规定(按法律规定,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3O名以上代表联名,或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期间,10名常委联名能够书面提出质询案),但当时并没有被大会列为议程,只能算是询问。在程湘清看来,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历史上从未有过质询案,由于质询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得正式列入议程才算。询问和人大与有关部门就特定问题召开沟通意见的座谈会,与宪法第73条规定的质询案制度有着重大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以人大的询问和此类座谈会、征求意见会取代宪法规定的质询案制度。唤醒宪法第73条这一条文对于施行宪法意义重大。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第86条)地方各级人民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第105条)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符合民主介入决策,集中统一执行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也是行政机关性质的必然要求,对于强化行政机关的执行力意义重大。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有三点内容,一是首长组阁,即行政机关的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均应视为首长的助手,应当由首长提名任免;二是首长拍板,即行政机关的决定由首长在征求相关会议参加者意见后单独拍板决定;三是问责首长,即对行政机关决定产生的后果,由首长本人承当政治责任,并由首长和相关责任者依法承当法律责任,而不得将责任通通推给下属或别人。本来意义上的首长负责制是排挤上级配备下级机关领导班子的;也是排挤经过少数服从多数做出行政决定的;更不允许将行政机关决定产生的政治责任推给行政机关的执行人员承当。相关执行人员(即所谓直接责任者)只依法承当法律责任。然而,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30多年来,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在这三个方面的落实情况均不容乐观。首长组阁、首长拍板和问责首长均没有能全面施行。相反,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上级机关为下级机关配备领导班子;行政机关集体作出决定下属工作人员代领导受过。有学者指出,首长负责制的落实之所以困难重重,是由于现代中国行政首长权利保障法律相对缺失,责任追查机制非制度化,首长负责制与执政委员会制度存在一定冲突,与行政副职的责任也存在一定冲突。基于上述状况,应从政职权的明晰化和法制化入手,尽快制定行政首长权责法,以及健全行政首长辅助机构并加以完善。民族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的条文现行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