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文档 教师如何教学生读书_第1页
研修文档 教师如何教学生读书_第2页
研修文档 教师如何教学生读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如何读书

题目是“信息时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提到“自学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所谓阅读能力,其实就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很多,但真正有效的读书方法不多。现在介绍三种很好的读书法。

第一种叫“读书得间法”。最早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处学来的。有本书叫《解读冯友兰》,是他的同事和学生写的回忆文章的结集。有个叫陈战国的,是他文革后的学生,写了篇文章叫《先生教我读书》,文中谈的一些哲学命题就不说了,冯先生教陈战国的读书方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读书得间”。读书好理解,怎么个“得间”呢?书中有一段冯友兰自己的话,是这么说的:

你现在能读懂字了,但著作不是字加字加字。每部著作中都有作者的“所见”,也就是说,都包含着作者的“意”。作者的“意”一般都大于他的书,任何书都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意”,尤其是那些只可思议而不可言说的“意”、不可思议也不可言说的“意”就更不能表达。这就需要“读书得间”。“读书得间”就是从字里行间读出“字”来。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本来没有字,当你读得深入时,便会读出字来,觉得在原来的字外还有字,这些字外之字才是最有意义的。读书能够“得间”,才会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才算把书读懂了。

怎么理解呢?还是举例子。像前面说的品味《寻隐者不遇》,诗中文字中没有一个字写心理活动,但字与字中却真有字,这些字就是诗人的内心变化,不读到深入的程度,是难以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的。读古文这方面尤其要多下功夫,要多注意。你像《世说新语》中有一段: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并不复杂,老婆明明说从来没见过谢安教导儿子,谢安为什么却说自己经常教导儿子呢?但原文只有这么一句,谢安也没再做任何解释了,怎么理解他的教子呢?通过什么来教的呢?其实谢安的话就有言外之意,他的真正意思是说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楷模,他的任何一言一行都是在进行身教,所以他才说“我常自教儿”。你看,这就要用“读书得间法”。

再举个例子。易中天在央视上讲三国,他讲赤壁之战时说《三国志》的《周瑜传》上说,曹军有数十万之众,就算八十万吧,打个对折是四十万,再打个对折也有二十万。其实这个说法不对。为什么说他错了呢?因为他对原文中的“船步兵数十万”理解错了。中国有个姓杨的历史学家,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写过一篇文章叫《五、十新解》。杨先生认为,中国史书上常说的“五十”,不是五个十,而是五或十,五到十的意思。“数十”也不是几个十,而是几或十,几到十的意思。这些地方当读断。他举了史书上的一些例子,都是读作五十,数十,不可解,一读断意思就豁然开朗。这样再看《周瑜传》上的“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就知道该怎样理解了。按杨先生的读法,曹操的人马,仅仅是数万到十万之间,也就是六七万,七八万的样子。降兵差不多占了一半。实际兵力,跟孙刘联军正可谓势均力敌。又是劳师远征,不服水土,打败了也就不能说多么奇怪了。要不是这样,三四万军队,打败八十万军队,实在是太荒唐了。这个杨先生可说是“读书得间”了。

第二种叫“无疑处生疑法”。这个方法是从胡适先生处来的。这个说法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从已有定论,甚至可以深信不疑的地方去提出怀疑,发现问题。举两个例子。在国民党编写的官职履历表、人物志、年鉴、宣传资料等等中,都说蒋介石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很多研究蒋介石的著作都对此深信不疑,台湾的学者李敖对此却持怀疑态度。他觉得最直接、最硬的证据,就是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名册。如果蒋介石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名册上一定有其名,不是就没有。后来,李敖终于找到了日本昭和15年兴亚院出版的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名册。李敖从第四期查到第十期,均未发现蒋介石的名字。其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此册上都能找到名字。事实说明,蒋介石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学历,是假冒的。1985年10月3日,他写了《蒋介石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吗?》的文章,将蒋介石的假学历彻底拆穿。如果说这个是因为李敖仇视蒋介石,所以对他的一切都怀疑才发现这个秘密的话,那么下面这个就完全不是因为仇视了。

人人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但山西的学者韩石山先生在1999年某期的《文学自由谈》上专门发表了《实践在“真理”之前》的文章,对此提出异议,后来中央的一个部门的刊物还上全文转载了。为什么说它是错的呢,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它的前提是先有一个真理在那儿放着,这个真理对与不对呢,要用实践来检验。这个话从哲学上说,从逻辑上说都是错的。只有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才是真理,不能说提出一个真理,它是不是正确,还需要实践来检验。要是这样,那个真理只能说是个假定的真理,不是一个真正的真理。若是真理,应当是已经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既然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怎么能说就是真理呢?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无论从哲学上说,还是从逻辑上说,都是错的。它把本未倒置了,因果颠倒了,因此肯定是错的。

韩先生的说法是不是有道理啊?这就是无疑处生疑。这个说得太远了,举个跟教学有关的例子:《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熟悉的诗了,但这却是一首充满谜团的诗,能解开几个谜团,回答几个为什么?应该说是很有意思的。现在就提四个问题: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寒山”和“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山”是一个意思吗?为什么夜半敲钟?为什么枫桥无枫?为什么月落半夜?很多语文教师,甚至中学语文教师,没有人去思考过这些,自然也就没有回答。其实此处的“寒山”和《山行》中的是两回事,此外的寒山是人名,是唐朝的一个著名诗僧,就住在附近的妙利普明塔院”里,只是和尚太出名了,以至于人们忘了寺院本来的名字,而直接冠以他的名字了。

第二:为什么夜半敲钟?早在宋朝,欧阳修在他的《六一诗话》里就指责张继是:“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因为“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所以,他认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不通。其实,夜半敲钟确是“吴地旧事”。这种吴地佛寺的习惯,和僧人敲木鱼,要和鱼不闭眼睛那样勤苦修炼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称为“定夜钟”,半夜了才算入夜。所以,夜半钟声是有的。

第三:为什么枫桥无枫?“江枫”二字究竟怎么说?是指寺门前的江村桥和枫桥吗?有人甚至“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说枫树也不能种在江边。甚至说苏州的枫树,是明朝时范仲淹的后代从福建移植过来的。宋人如周遵道的《豹隐纪谈》就开始争论说,枫桥因有时要封闭,所以宋以前称“封桥”。这是无从考证的;桥要封闭也没有确切的记载,从诗名为《枫桥夜泊》看来,诗人是有意来此停泊的,如果桥是要封的,夜半才来的船,就不应该能够紧贴着桥停。难道这么热闹的地方,往来的船只这么少?难道桥会在半夜才封?这都是讲不通的。其实只要读一读张祜的诗,就可以明白:这位同时代的诗人已经明确无误地说过:“暮烟疏雨过枫桥”;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普明禅院”下也说:“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唐代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收入此诗时,也题为“夜泊枫江”。大运河流至枫桥镇,遇到了乡人称为“西塘”的半岛,被一分为二,一股向东,俗称“枫桥塘”,趋阊门;一个趋南,就是寒山寺前的“枫江”。1954年西塘西侧开了新运河,枫江才失去了往日的繁忙。枫江有枫桥也是极其自然的,而江边枫树,也是随处可见的,《楚辞.招魂》就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的句子。现在不见了枫树,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岸边改种了别的树,也是常有的事,更是不足为怪。

第四:为什么月落半夜?大城市的人,生长在“水泥森林”中,平时连个完整的星座也不易看到,容易以为月亮总是天黑了升起;天亮了落下的。其实不然,古人就不会这样认为,他们甚至会回答你:夜半月落是阴历初十。以前吴中女人织了布,男人天不亮就要赶早去卖布,就是看月亮推测时间的。胡朴安的《中华风俗志》就收有“吴县月之出没谚”:初五夜来月当更,廿五六月上四更足......至今还有不少吴地的老人还会告诉你:“初三夜,月牙弯弯在西天;初五夜,更满月;初十夜,月没三更天;月半十六两头红;十七八,快手婆娘杀只鸭(形容日落与月出之间时间之短);二十行更,月上一更;廿一二,月上二更二;廿二三,月上半夜担;廿五六,月上四更粥;廿七八,月上掮铁搭;廿九朝,月上黄殿高。”下半夜无月与上半夜无月是很正常的,只不过我们现在用惯了时钟,对此自然现象注意得少了。这又说明了:如果对事物不甚了解,正常的东西,也是常常会被怀疑是谬说的。所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却可以引出后人这么多的疑问,这就是无疑处生疑,而这些疑问有助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个方法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余秋雨先生从1979年开始阅读世界历史上14个国家出现过的重要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写了大量的笔记,用他自己的话说,“写下的笔记一大堆,抽出其中与戏剧有关的部分就有八十万字”。后来他把这八十万字删削两遍,缩成六十八万字,成为1984年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的《戏剧理论史稿》一书。其实,读书时动笔既有助于我们对原书的理解,还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提升。同样是看《水浒传》,清初的金圣叹是边看边动笔,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不想这样的动笔却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首先阐发了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创作不同于诗歌、散文写作的若干规律,强调小说要“因文生事”;同时又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观点和方法。其次,提供了一种以评价作品人物性格分析和性格塑造为核心的文学批评。第三,他还总结出了诸如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獭尾法等全新的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所以他的点评为后所所推重,而这些都是在每一次的读书过程中感受到的。

关于读书的方法,这三种值得推广。作为教师,还是要多阅读,尤其是不能只限于教育类的书籍。陆游在向他的侄子介绍写诗的方法时就说过“功夫在诗外”,确实,真要教好书,不是教材或是几本教育理论书籍可以做到的。同样是教《晏子使楚》,常人教完之后学生对晏子的智慧津津乐道、钦佩不已,但窦桂梅老师教出来的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尊重。因为她认真的读完了《晏子春秋》,发现了智慧只是个中性词,尊重才是褒义词。而晏子之所以能一再挫败楚王,并赢得尊重,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力量,而是有一个强大的齐国在后面支撑着他,楚王真正尊重的,是晏子身后的齐国。同样是教《圆明园的毁灭》,常人教出了一群充满仇恨的学生,她却告诉学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由于中国外交上的失败,而且告诉学生在英法联军抢劫的过程中,当地的老百姓也参与了抢劫,通过这一历史真相的揭示,让学生懂得清政府的腐败与民众的情绪,使学生留下的不仅是情感,更是沉甸甸的思考。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她能做到捍卫真相和历史的尊严吗?而没有渊博的知识做后盾,她在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