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公共文化相关论文范文浅谈公共文化相关论文范文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公共文化相关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浅谈公共文化相关论文范文篇一(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应)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基础单元,是知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有效保障,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是符合农牧区实际并且在农牧区可行的供应形式,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经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流动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流动公共文化的正当性分析以及优化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思路来探究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关键词: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应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体系中,广大农牧区是公共服务覆盖的重点区域,实现偏僻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既是知足公众的公共需求又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针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尤其是针对城市和农牧区之间公共服务供应不均等的现实情况,探究一种适宜的公共服务供应形式是很有必要的。一、问题的提出流动公共服务是相对于固定公共服务而言的,固定的公共服务是指具有固定的服务空间、服务人员、服务设施以及体系完备、供给规范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相对而言,流动公共服务就是指那些为知足偏僻落后地区群众公共需求,以流动形式提供的没有固定的服务空间且服务设施具有流动性特点的公共服务。显然,这种流动性的公共服务是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供应环境的差异而采取的一种供应方式。流动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供应的一种新形式,是对传统一站式政府代理政府的必要补充。传统的一站式政府代理政府不具备在经济水平不发达、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域偏僻以及人口密度不高的情况下知足公众需求的优势,引入流动公共服务新形式既是知足不同服务对象公共需求的需要又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能够在流动中知足群众的公共需求,它所提供的公g产品和服务具有可流动性,它是一种利民、便民的公共服务,是提高服务覆盖面、延长服务半径、推动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形式。而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个基本单元是实现农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载体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行政公署就针对地区地域广阔,人口稀疏且分布不均匀的实际情况,在当时的伊金霍洛旗伊、杭锦旗进行流动文化服务试点工作。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区内外广泛关注并迅速推广到了其他旗县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木乡镇的流动文化服务车就载着图书、电影、文艺表演等活跃在广大农牧区,得到了农牧区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丰富农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流动文化车也从当年的勒勒车、畜力胶车、拖拉机发展到今天的机动越野型面包车。1987年,国家文化部在伊克召盟(现鄂尔多斯市)召开了来自全国11个省区代表参加的流动文化车现场会,向全国推广鄂尔多斯地区开展流动文化车活动的先进经历。这使得鄂尔多斯地区在开展流动公共文化供应形式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历。二、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正当性分析-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强调了要用法治化的形式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可见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性。文化权利是民主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文化公平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实现、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知足群诸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广大农牧区幅员广阔、交通不便、地域人口稀疏,传统的一站式政府代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不能知足农牧区公众的公共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更是如此。例如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横亘东西的库布其沙漠将全镇划分为沿河地区和梁外地区,沿河地区自然条件较好,人口密集,而梁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在梁外地区,一些农牧民的住所距离嘎查(村)的文化活动室近一二十公里,远则四五十公里,距苏木文化站则更远。这些农牧民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上没有保证并且在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的前提下往往由于地域的限制无法知足。在内蒙古的广大农牧区,有不少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前面所提到的梁外地区特别类似,农牧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较少,基本的公共文化权利难以保障。众所周知,固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农牧区覆盖范围有限,辐射能力也比拟弱,在服务和产品供应既定的条件下往往不能知足距离较远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对农牧民来讲,公共文化设施越近他们就越有时机和条件去消费公共文化产品,而那些超出公共文化服务辐射范围或者距离较远的农牧民往往会由于消费的成本问题而被迫放弃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这些成本往往是决定他们能否消费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距离与农牧民消费意向之间呈现出了负相关,即距离越远农牧民消费越高,反之越低。于是突破公共文化设施的地域限制就成为农牧区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的一项硬任务。因此需要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这种供应形式来突破地域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的限制,进而更好地适应农牧区的实际。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来讲,个人的消费活动会通过某种方式对个体或者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农牧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文化服就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它突破了地域限制而且所提供的服务对农牧民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外部性愈加明显。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当前的城乡二元构造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在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地区之间存在文化服务差距的情况下,需要做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来缩小差距,在农牧区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是必要的举措。三、探索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是和农牧区的实际情况严密结合的,是符合农牧区实际的公共服务供应方式之一。但是农牧区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标准存在着差距。集中表现为功能设计不合理、投入缺乏、构造不合理、权责体系不明确、供应主体单一等,所以要逐步优化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下面观点。1.强化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设计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是地方政府改革的紧迫责任和战略任务,既然要构建服务型政府,就得不断地在实践中构建起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城乡居民的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保障,公共文化需求得到知足。在构建经过中要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公益性、便利性和均等性特征,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正是符合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上述特征,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可取途径。当前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受制于现有的体制和标准,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即便存在也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不能真正同农牧区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民俗风俗等方面做到深层次的结合。它的实际供应和农牧民需求方面存在着断层现象,这种断层体如今农牧区人文特色方面的错位。流动公共文化服要想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发挥作用,就要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功能设计是指根据产品定位的初步要求,在对用户需求及现有产品进行功能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定位产品应具备的目的功能系统进行概念性构建的创造活动。就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主体而言,政府作为重要主体之一,要对农牧区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根据农牧民的实际需求状况,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进行选择和识别,因地制宜地提供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在结合实际中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针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本身而言,要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不断地进行本身的功能设计,与固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优势互补,带动农牧区公共文化的繁荣发展。此外,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在具有服务功能和宣传功能的基础上要不断发挥它的经济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要结合农牧区地区特色,在供应服务的经过中发挥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适当的推动农牧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培植农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优化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和产出文化事业经费是衡量政府对公共文化投入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反映文化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在农牧区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断加强,构造不断得到优化,但是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总量仍然缺乏,制约着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例如十一五前4年,内蒙古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42%、0.49%、0.45%、0.51%[1];2020年、2020年和2020年的内蒙古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0.47%、0.50%、0.43%。2020年以来文化事业费一直在0.4%下面,2020年仅为0.13%[2]。由于农牧区文化事业的历史欠账较多,固然文化事业经费增额不断上升,但是不能彻底改变困扰文化事业发展的拮据,致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背道而驰现象,城镇和农牧区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之势特别明显,这使农牧区流动公共服务的供应碰到了新的难题。所以在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经过中要不断增加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在基层财政支出的比重,根据中央要求,努力提高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争取到达1%,使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有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存在投入和产出不协调的现象。以内蒙古某地为例,该地农牧区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依托乌兰牧骑和流动文化服务车为偏僻地区农牧民提供了流动电影放映、流动图书、流动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但是某些服务内容的供应和农牧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讲,基层政府重视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设施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分享,知足公共需求,但是往往政府的投入和期望的产出不尽如人意。所以,以政府为主导的流动公共服务供应主体在提供服务内容的时候,务必结合农牧民的切实需求,建立上下结合的农牧民文化需求的表达机制,充分征求农牧民的意见。能够开展例如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一些文化调查需求,使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符合,避免不满意供应,进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效率,进而到达投入和产出的正相关。3.将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应纳入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当前农牧区公共服务呈现出的非均等化、投入产出不合理态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和基层政府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应不热心造成的,在这种境况下将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很有必要。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依托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基层政府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要将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均等化指标体系不断量化,强化基层政府在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绩效意识,建立基层政府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机制。首先要使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应的绩效可计量,即能够用一定的标尺和单位衡量出来,进而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般包括能够量化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目的任务量和实际供应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利用状况、提供次数和人均享受量、覆盖率以及服务对象的反应意见等。其次要把农牧民的满意度放在至高地位,作为基层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参考之一。绩效考核是政府与公民双向互动的考评机制,除了基层政府的介入,农牧民的介入也必须列入其中。政府做得怎么样,公众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发言主体,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体系实际上就是检验公众对于政府供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以及社会效果有效性的评判。基层政府能够开展一系列的问卷调查等实际调研活动让农牧民为政府提供的流动公共服务打分,进而使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愈加完备。最后就是要在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中将目的与经过相结合、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内容与需求相结合。很多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只注重目的导向而不注重施行经过、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只注重需求而忽视了服务内容本身,这种结果往往导致的是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益不佳、效果不明显,使流动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在本质上实现均等。4.构建四位一体的流动公共服务供应复合主体实现公g产品和服务供应的多元化是当代公共管理的基本诉求之一,也是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公共治理理论重点研究了治理的方式和价值,研究公g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方式与体制,提出建立善治形式即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公共管理形式,它强调多中心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的多样化。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也是一样,在现阶段需要构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应的多元复合主体,构建四位一体的流动公共服务供应复合主体是很有必要的。构建四位一体的流动公共服务供应复合主体即构成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主导、社会介入、市场配置、媒体为依托的供应形式,四者严密结合,互补优劣。政府是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在公共服务供应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应该将本人定位为组织管理者,任务在于负责农牧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融资、生产、供应组织和监管,制定系列保证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政策等制度保障,保证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应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公g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和生产方面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窘境,因此在政府发挥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要着力引进社会化运作制度。首先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引入社会组织,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陷,发挥社会组织在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中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且符合农牧民需求的志愿性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其次要推动以农牧民为主体的自己公共文化服务供应。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应非均等化或者是需求迫切的情况下,农牧民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自发地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配置,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知足本身的文化需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采取市场化途径,鼓励市场资本投入到流动文化服务领域并且在供应方面实现与政府、社会的互补,运用政府出售、合同承包、特许经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提供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网络化治理构造。当代社会是媒体时代,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搭建了多元平台,对于农牧区的流动公共文化而言,能够依托媒体这个重要主体,通过媒体虚拟空间等形式推广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文艺表演以及数字化文化资源分享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应,这就为农牧民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提供了保障,真正打造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参考文献:[1]王志诚.内蒙古文化事业发展的难点和出路[N].内蒙古日报,2020-04-20.[2]丛志杰.流动服务:内蒙古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3]任维德.流动公共服务研究纲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1).[4]孙健.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青海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21(2).[5]安彦林.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供求视角[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21(5).[6]周正兵.关于乌兰牧骑制度的一种规范性分析基于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6)浅谈公共文化相关论文范文篇二(财政分权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利用公共财政为公民提供的公共物品,对公共文化服务状况的考察必须放在现有财政体制下进行。理论上财政分权能够促进公共服务供应效率提高,但实际上财政分权并没有到达提高效率的目的,反而导致供应缺乏和非均等化。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优化公共财政的支出构造,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财税政策措施引导社会气力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财政分权;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是当代政府为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和知足公民文化需求,而向全社会无差异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特征,还因其本身特征而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这也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必须立足于公共财政的基础之上,而公共财政体制本身的因素将深入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状况。本文力图考察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状况,分析财政分权体制对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就怎样完善财政分权制以更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一、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场依次施行的财政包干制和分税制固然在制度和详细规则上有很大不同,但这些财政措施也都基本知足财政分权理论关于财政权利转移和财政职责分工的要求的,因而把中国现代的财政体制称为分权化的财政体制也是妥当的。而在这期间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明显变化,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2年,在此阶段主要以市场化理念为指导来重整公共文化事业;从1993年到2002年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公共文化事业改革是第二阶段;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从2002年之后才开场,即从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初次明确提出建设比拟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决策演进到2021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构建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的通过。在政府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的层层加码中,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必须立足于公共财政基础之上,而财政分权体制本身的因素严重影响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状况,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接下来就重点分析财政分权体制制约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二、财政分权体制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面临的窘境(一)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总量缺乏财政投入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源泉,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财政投入缺乏,财政投入缺乏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一是从纵向(图1)上看文化事业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偏低,近10年来一直未突破0.4%的水平,而2021年文化事业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只占0.38%,和当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文化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相比,我国还处在较低水平;二是从横向(表1)上看,自十一五以来,财政总支出已有十五时期的16.4%增长至21.4%,但文化事业费支出由十五期间的16.2%增长至19.3%,显然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时期的文化事业费的增长速度,且文化事业与教育、卫生和科技事业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加大,这和我国财政支出涨幅较大的背景并不匹配。(二)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构造不合理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资金支出构造不合理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一是在财政投入资金的详细运用上,行政管理费用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维持性开支占去了相当一部分资金,十分是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财政已经沦为吃饭财政,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都有可能被挪用的状况下,地方政府很难为公共文化服务留出专门的发展经费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服务群众,也因而导致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二是在支出项目选择上,地方政府更热衷于把资金投向可见的场馆建设。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财政资金较为充裕的地方政府都在耗巨资比赛建设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场馆,诸如歌剧院、体育馆等,这种忽视公众基本文化需求,而以政绩为导向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使得群众真正迫切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应效率低下。(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的非均等化窘境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公共文化投入费用呈现出严重的区域性失衡状况,如东部地区的文化费用投入总数始终偏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再从三个地区的增幅程度来看,东部地区自1995年到2021年文化费用投入增长了217.98亿元,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增长了110.47亿元和143.86亿元。而且中部地区文化费用占全国比例自2020年起低于东、西部地区,表明中部地区的文化建设投入处于塌陷的畸形状况。再从城乡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投入比例来看,2021年县以上文化投入比2021年提升了0.8%,县及县下面则降低了0.8%,这显示城乡之间的文化费用投入呈逐年缩小的趋势,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近两年来城市地区的文化费用投入处于增长态势而乡村地区却呈现出倒退态势,这对于实现城乡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也是一大挑战。三、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若干建议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就和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挂钩,经济增长越快,经济规模越大,地方财政收入所获得的份额也就越多。而财政分权体制也赋予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更大自主权。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就会更愿意提供能促进和繁荣地方经济发展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所以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更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的开发。而公共文化服务对地方经济或者地方财政奉献是不明显的,在经济利益刺激和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也是理性且符合当前的政治逻辑的。地方政府的发展经济的竞争必然构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也造成不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差距,这又为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非均等化奠定了基础。因而,在财政分权而政治不分权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完善财政分权的相关配套制度和细节来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状况。(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文化财政投入增长率和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量化指标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也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然而由于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一直缺乏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制定的硬性量化指标,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存在严重的资金缺乏的问题。中央政府对文化的财政投入每年只是象征性地增加投入总额增长,实际上近年来文化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一直都是在较低的水平彷徨。所以在提出构建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时刻,基于我国文化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的现实和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知足的情况,高层政府应该主动以权威的法律形式制定出地方政府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财政预算。唯有划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最低底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到达中等发达国家占财政总支出比重1%的指标。(二)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现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均等化针对地区间财力差异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生的影响,政府做出了制度上的应对措施即建立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但是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较多问题,如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不够,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不合理,总体设计形式太多,构造缺乏层次性[3]26。因而,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必须在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注重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并将监管纳入到法制化轨道。不仅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项目选择、资金投入和运行都纳入监管范围以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透明,还要积极向社会公开资金的预算、使用情况,在项目施行前实行听证制度并且积极落实项目验收制度,真正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能更好地知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还应扩大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的财政资金范围,减少需要地方提供配套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大力提高平衡财力的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缩小不同地区间财力上的差异,进而缩小不同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上的差距。除了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体制,还应该积极发展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对前者的有效补充,也就是将目前东部发达省市对中、西部省份的财政对口支援规范化、制度化,构成横向转移支付体制,进而有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间财政气力的均等化。(三)优化财政支出构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应水平在财政投入总量已定的情况下,优化政府的财政支出构造可以以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水平。中央政府要根据财力与事权对称的原则,统筹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平衡,把资金投入重点放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倾斜力度,要保证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能真正用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上来,严格限制管理和工资费用等维持性开支对资金的占用,加快建设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应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应当与当地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相适应,因而在项目选择上,要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以多数群众需求作为项目优先选择的标准。这就要求在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必须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总量,还要注重对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的考察,以此鼓励地方政府有动力和有效率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到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目的。参考文献:[1]文化部财务司.中国文化部2021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5-15)[2021-08-12].[2]文化部财务司.近几年我国文化投入情况及对策建议[EB/OL].(2020-08-23)[2021-08-12].[3]方堃,姜庆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趋势下财政投入机制研究[J].武陵学刊,2021(1):22-32.浅谈公共文化相关论文范文篇三(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地标,是这方土地千百年在历史的发展经过中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上的精神结晶。当代博物馆通过珍藏,研究,展览来到达将知识和艺术共享给社会群众的目的。同时展览也是实现博物馆精神的重要通道,博物馆精神在群众享阅中得以实现。那么,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怎样?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就此问题略作阐述。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地位与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建设服务性政府经过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文化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服务对象的多面化,我们需要建设面向当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群众的社--义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所在。博物馆是珍藏和研究,展览代表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对那些具有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的物品进行分类研究,为公众提供学习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和艺术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其具备的分享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一、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宣传先进文化与建设社--义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作为一个服务群众的文化机构,会利用国家,政府提供的所有资源吸引群众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资料领域的消费也大大增加。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文化站等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与图书馆和文化站不同的是,博物馆更好地知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平静优雅的环境中,一件件陈列品述讲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我们能够在生活用品中探知小人物的生活百态,可以以在瀚海墨宝中寻求士大夫的仕途生活。时隔千年,我们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明白了一件件文物背后的历史。实物鉴赏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欣赏。对于社会群众而言,亲身体验了博物馆之游远比查资料,看文献更容易接受,因此博物馆是公共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气力。二、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1、蕴含信息,记录历史博物馆收录了很多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真是触目琳琅。也许是纸片,陶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测试卷带答案
- 酒店改造合作协议书(3篇)
- 注塑模具委托加工制作协议(3篇)
- 防火涂料购销合同书(3篇)
-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 大型超市内商户租赁合同(2024年)3篇
- 记账代理业务合同
- 诚信售后质量保证
-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财务税务筹划协议
- 同仁堂药品目录
- 初中英语-The Shirt of a Happy Man教学课件设计
- 小学生法制教育微课-课件
- 田沁鑫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剧本
- 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
- 房地产-公共部位装修设计标准-装修设计方案参考7P课件
- 烟草专卖违法行为课件
- (完整word版)新《中华颂》朗诵稿
- 棒球比赛记录基础手册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
- 货物放行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