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大学)-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_第1页
2014年(上海大学)-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_第2页
2014年(上海大学)-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_第3页
2014年(上海大学)-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_第4页
2014年(上海大学)-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上海大学)---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第一页,共73页。

我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培训班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陶鑫良温州知识产权学院2014年9月28日上海大学乐乎新楼第二页,共73页。

回顾历史,近三十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一直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最主要路径之一。无论是在学教学,还是在职教学;无论是专业培养,还是普及宣传;高等院校一直都是我国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展望将来,我国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仍然主要落在高等院校的肩上,无论是知识产权在学教育,还是知识产权在职教育,高等院校将仍然是我国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第三页,共73页。

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其他学科理工科知识产权学科的交叉性第四页,共73页。

民商法行政法法学理论其他法学学科国际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的学科交叉性第五页,共73页。

2015年2月《第一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思考之一:我国高校最需要培养知识产权理论人才还是应用人才?思考之二:我国高校最需要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人才还是经管人才?思考之三:我国高校最需要培养知识产权高端人才还是普适人才?思考之四:我国高校最大量培养知识产权专利人才还是其他人才?

思考之五:我国高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主要路径是

在学培养还是在职培养?

第六页,共73页。

思考之六:我国高校本科阶段是否需要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方向?思考之七: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双学位模式是不是最优化的办学模式?思考之八: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生培养应当倾斜学术性还是应用型?思考之九: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重在应急培养还是全面培养?思考之十:我国大学要不要建立更多的知识产权学院?

第七页,共73页。

警报已经拉响!2014年7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全国15个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分别是: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

第八页,共73页。

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需求决定培养,市场决定方向,前瞻决定发展,数量转型质量。

第九页,共73页。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与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历史沿革三、我国各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机构设置的多种体制四、教育部等设立的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与教学机构五、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及教学的十种模式六、我国高校中长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向之思考七、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若干建议第十页,共73页。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2、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2004]4号文第四部分规定

3、2003年11月《关于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倡议书》4、2003年11月《关于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倡议书》

第十一页,共73页。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七)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59)建立部门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人才库和专业人才信息网络平台。

(60)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

(61)制定培训规划,广泛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文学艺术创作人员、教师等的知识产权培训。

(62)完善吸引、使用和管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相关制度,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结合公务员法的实施,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公务员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职称制度改革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技术评价体系。

第十二页,共73页。

(60)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设立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

第十三页,共73页。

2、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4]4号文第四部分规定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四、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11.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高等学校要在《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

12.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培训,为国家提供急需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的培训,积极为企业和中介机构培养一大批基层知识产权专业工作者。

第十四页,共73页。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包括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建设一支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将知识产权作为优先考虑的公派留学专业领域,尽快为国家输送一批涉外知识产权人才。

13.增设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点。鼓励有相应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教学资源,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或知识产权管理学相关硕士点、博士点,提升知识产权的学科地位。加强知识产权师资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1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高等学校应鼓励、支持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积极从事创新、发明活动并申请专利。在校学生获得发明专利者,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或作为奖学金评定的指标,并在毕业或学位成绩中得到体现。”

第十五页,共73页。3、2003.11《关于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倡议书》“入世后,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形势日趋严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障碍,对此,高等院校责无旁贷。值此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国际论坛在上海大学召开之际,我们提出以下倡议:

1.建议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将知识产权法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选修课,在高等院校中积极开设更多更深入的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专题讲座和系列讲座。

2.建议增设知识产权法为法学二级学科,增加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注重招收具有理工农医专业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与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倡导本硕连读与硕博连读模式。

第十六页,共73页。

3.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积极培养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法律硕士等应用型专业硕士,以适应我国日趋紧迫的知识产权中高级应用人才的需求。

4.加强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创办知识产权专门院系,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与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5.加强高等院校间知识产权教学合作,组建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师资培训中心,制定和实施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师资培养行动计划。在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等组织协调下,逐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地相关高等院校内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

6.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内外交流,增强与境外高等院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以多种形式合作培养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开展多元化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其实务培训。”

第十七页,共73页。首批倡议人:(排名不分先后)

沈士团教授(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吴志攀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方明伦教授(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吴汉东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龚克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费斌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陈骏教授(南京大学副校长)赵建夫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朱恪孝教授(西北大学副校长)钟登华教授(天津大学副校长)蒋庄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羌笛教授(北京大学教务长)郑胜利教授(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秘书长)陶鑫良教授(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王兵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乃根教授(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朱雪忠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系主任)温旭教授(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

前来参加参加“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田力普副局长等三百多名与会代表在倡议书上签字。

第十八页,共73页。4、2009.5《关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建议书 》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未来世界的知识产权竞争,主要在于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2008年春颁行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已经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措施之一,2008年秋以来的国际金融海啸进一步加重和提升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和使命感。值此第四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召开之际,为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谨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国家及省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尽快制定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措施的专项计划和筹措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和提升高校在职、在学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2、建议把知识产权内容列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推广工程硕士已经设立知识产权必修课程的有效经验,逐步将知识产权类课程列为理工科和文科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第十九页,共73页。3、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允许知识产权法专业或者知识产权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参加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4.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尽快增设知识产权法为法学二级学科,增设知识产权管理为管理学二级学科,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尽快设立相应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5.根据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主要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实务化、多样性的综合特点,建议重点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型硕士。建议将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和知识产权MBA培养模式整合改革为专门化的兼容知识产权法律与管理内容的单列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制度,在高等院校内优先制定与推进包括在职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计划。6.在我国高校内迅速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高等院校间知识产权教学合作,制定和实施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师资培养行动计划,支持和推进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的相关工作。谨此建议。

第二十页,共73页。倡议人: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陶鑫良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张玉敏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平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朱雪忠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曹新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单晓光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高富平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黄武双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田文英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关永宏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马治国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宋晓亭上海中医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莲峰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杨凯我国计量学院法学院院长丁丽瑛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教授朱谢群深圳大学教授唐恒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大学)等与会的41名正副教授。

第二十一页,共73页。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历史沿革

1、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些高校开始开设知识产权类选修课程

2、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若干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

3、本世纪来我国高校涌动知识产权办学及教研机构创设热潮

第二十二页,共73页。1、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一些高校开始开设知识产权类选修课程

1984年至1985年期间我国专利法的颁布和施行,因为高等院校是我国主要的研究开发基地之一,我国专利法实施后我国拥有理工科专业的高等院校需要一大批服务于大学科研成果之专利申请、专利代理、专利管理和技术转移的专门人员。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其直属的30所高校普遍建立了专利事务所,各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也纷纷单独或者联合建立了专利事务所。在各校专利管理机构与专利事务所中工作的这些专利代理人和专利管理人员,大多是由各高校的理工科教师与研究人员经过短期专利法培训后转岗的,我国高校内第一支知识产权专门队伍由此产生。1985年,主要由这批各高校专利工作者发起在武汉成立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他们开始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知识产权类选修课程,大多是《专利法》、《工业产权法》等知识产权单门课程;当时高校知识产权课程师资基本上都是专利管理人员和专利代理人,课程的教材也大多为他们自己编写。各高校的法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当时还未能大量、积极地参与知识产权教学活动。

第二十三页,共73页。

2、上世纪九十年代若干高校建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这一期间我国一些高校内建立了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机构,不再仅仅满足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一些《专利法》之类知识产权选修课程,同时也注重于培养知识产权方向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而在这些当时就建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或者研究机构里,多开始开设知识产权类选修课程。开课的大学与年俱增,越来越多;课程也从原来偏重于《专利法》等单一类课程,拓展到了包括《著作权法》、《商标法》、《商业秘密法》等较全面的知识产权单行课程。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我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系等,都已经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知识产权教学系列课程群。各高校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各高校的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人员较大量进入知识产权师资队伍,逐步成为大部分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或者主要成份;二是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一部分原专利管理人员和专利代理人,正式转岗至知识产权专职教学及研究岗位,成为各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中理论联系实务的骨干教师。

第二十四页,共73页。3、本世纪来我国高校涌动知识产权教研机构创设热潮

本世纪以来,我国更多大学纷纷建立了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自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人民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率先进行知识产权双学位教学,九十年代中首先成立了“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等后,将近十年间我国高等院校中基本没有再增添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但是,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又增加了二十来个“知识产权学院”和几十个其他名义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各高校的知识产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也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在其他没有建立专门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的高等院校内,也广泛开展了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普遍的知识产权公共课程或者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许多高校都已经开设和准备开设知识产权通用类公共课程,而且各校都在不断地深化和提升。

第二十五页,共73页。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机构设置的多种体制

机构名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知识产权学院”,另一种类称为“知识产权中心”。前者一般相对规模较大些,知识产权教学内容与种类相对多一些;后者一般规模相对较小些,知识产权教学内容与种类相对少一些。其实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内,知识产权学科模式还仍然是弱势学科;无论是“知识产权学院”,或者是“知识产权中心”,其规模都还不大,其层次多还不高,其教学内容与种类也还不多,所以,两者之间往往只是名称的不同,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差异。

第二十六页,共73页。1、“知识产权学院”类教研机构(20多个)(1)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1993年9月成立)(2)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1994年7月成立)(3)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系(1995年9月成立)(4)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4年3月成立)(5)华东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04年5月成立)(6)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4年9月成立)(7)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4年11月成立)(8)中山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4年11月成立)(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5年4月成立)(10)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5年7月成立)(11)山东师范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5年9月成立)(12)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5年11月成立)(13)南京三江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05年11月成立)(14)青岛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6年6月成立)(15)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系(2006年7月成立)(16)我国计量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06年8月成立)(17)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7年12月成立)(18)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8年5月成立)(19)我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9年9月成立)(20)深圳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3月成立)(21)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6月成立)(22)西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1年5月成立)(23)温州知识产权学院(2013年9月成立)(24)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14年7月成立)

第二十七页,共73页。

“知识产权学院”模式现行体制的六种类型:第一种:非政法类大学的法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两块牌子,大法小知”的模式。例如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青岛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山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第二种:非政法类大学的法学院和知识产权学院“两块牌子,以法带知”的模式。例如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青岛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中山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第二十八页,共73页。

第三种:政法类大学内设置的机构独立、学科单一的知识产权法一级学院。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第四种:非政法类大学内设置的机构独立、运作自主的一级学院性质的知识产权学院,例如1994年至2005年期间的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3年至2006年期间的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正在发展的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第五种:非政法类大学的法学院之下设置半独立的“特区型”具有较大自治性质的二级学院。例如现在的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第六种:非政法类大学内单独设置的既与法学院在体制上基本平行,又与法学院在教学上相互交融的二级学院,例如过去一段时间的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第二十九页,共73页。2、知识产权教研中心类教研机构(约七十多个)(1)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清华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3)我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研究中心(4)山东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5)华中师范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6)浙江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7)西南政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8)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9)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0)上海中医药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1)华东理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2)华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3)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4)郑州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5)江苏省(江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等。

第三十页,共73页。

其中,我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近年已改组成我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清华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前身是西南政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等,是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建成并开展了知识产权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且运转较好,多年来已有较丰富的知识产权教学和科研的经验积累,是我国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传统基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范围也已经涵盖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第二学士学位生等不同层次,迄今已经培养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法专业人才。再如,我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与我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虽然成立较晚,但是后发势头强劲。

第三十一页,共73页。

(三)无专门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体制

一些高校内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较多在学校原有的人文、社科或者其他教学机构中积极开设面向全校的知识产权公共课程。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江南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我国海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国矿业大学、我国石油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戏剧大学等数百所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各种知识产权公共课程。

第三十二页,共73页。

四、教育部等设立的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与教学机构

1、教育部设知识产权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教育部与其他单位设立的知识产权研究基地3、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省市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第三十三页,共73页。

1、教育部自设知识产权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全国原有12个自设知识产权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

在2011年博士学位授予点调整之前,全国已有12所大学自设。——其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在“法学”一级学科之下自设七家: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学”2006年:我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法学”、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2007年:我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学”、我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法学”、厦门大学“知识产权法”。——其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在管理学相关一级学科之下自设五家:2006年: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下“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上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下“知识产权管理”、厦门大学“公共管理”之下“知识产权与出版管理”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之下“知识产权管理”、厦门大学“工商管理”之下“知识产权管理”。2011年学位授予点增加后,知识产权二级学科自设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激增。第三十四页,共73页。

2、教育部与其他单位设立的知识产权研究基地(1)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04)(2)四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2010-2012)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1年)天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年)

(3)六个“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2010)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我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深圳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法中心(2012年)(4)一个“国际版权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12)第三十五页,共73页。

3、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的省市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湖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2009年);———烟台大学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2010年);———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我国科技大学(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2010年);———南京工业大学(2010年);———西北大学(2011年);———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新疆大学(2011年);———郑州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12年);———江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12年);———广州金融学院(2012年);等等。

第三十六页,共73页。

五、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的十种基本模式

第一种模式:知识产权法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第二种模式:法学本科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第三种模式:辅修知识产权双学位/双学科第四种模式: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第五种模式: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第六种模式: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研究生第七种模式:知识产权MBA硕士研究生第八种模式:“理工本科/知识产权法或管理硕士”本硕连读第九种模式:知识产权必修/限修/任修公共课程第十种模式: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或者系列讲座

第三十七页,共73页。

第一种模式: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指的是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的第二学士学位。在本科生学习的四年内完成第一本科专业(较多是理工科第一本科专业)学习并且获得第一本科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参加法学(知识产权法方向)第二专业的二年学习,在继续完成知识产权法第二专业的学习任务后获得法学本科专业的第二个学士学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我国人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具有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二十来年这几所大学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但从2005年开始,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已经停止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同时,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继取得了教育部批准的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授予资质。截至2008年,有我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仍然在进行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和培养。

第三十八页,共73页。

第二种模式:法学本科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

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在公共课程、法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产权法板块的课程密度及其整合,并且较大比例地增加了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群以及理工科课程群,增强本科生的知识产权法律、管理以及理工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从1994年至2005年,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招收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本科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长达十二年之久,先后已经毕业十多届学生,均授予法学学士学位。但近年来上海大学因校内原因已经淡化这一教学模式,2005年起上海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招生不再冠以“知识产权方向”。同期经教育部批准,先后已有华东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我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系、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单位开始试点招收与培养“知识产权法专业”本科生。迄今已有数十所大学设立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关于法学专业本科阶段是否适宜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或者知识产权专业方向,在已经开展知识产权教学的高校圈内,迄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第三十九页,共73页。

序高等院校校内教学机构专业代码与名称批准时间修业期限授予学位1华东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030103S知识产权2003年四年法学2华南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030103S知识产权2004年四年法学3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030103S知识产权2005年四年法学4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030103S知识产权2005年四年法学5我国计量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030103S知识产权2005年四年法学6杭州师范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030103S知识产权2006年四年法学7浙江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系030103S知识产权2007年四年法学8浙江工商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030103S知识产权2007年四年法学

表:

教育部较早批准设置的部份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名单第四十页,共73页。

排名高等院校星级排名高等院校星级1我国计量学院9南昌大学四年2西南政法大学10上海政法学院四年3杭州师范大学11浙江大学四年4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12烟台大学四年5大连理工大学13重庆理工大学四年6华东政法大学大学14苏州大学四年7山东政法学院15武汉东湖学院四年8保定学院16暨南大学四年

表:

武汉大学我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4年---2015年我国本科教育知识产权专业竞争力排行榜大学第四十一页,共73页。例如:某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定位思考: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应当是法学和管理学两个门类的集合,理工不是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内容,而只是必要的技术背景;可否倡导同步辅修一个理工科大专专业作为背景建设。

理工科法学管理学法学(知识产权专业)第四十二页,共73页。法学(知识产权专业)的法学课程讨论:——建议以下9门课题列为基础必修课程:1.法理学2.民法学3.刑法学4.宪法5.国际法6.商法7.民诉法8、刑诉法9.行政和行政诉讼法

第四十三页,共73页。——建议开设以下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

1.知识产权总论

2.著作权法

3.商标法

4.专利法

5.商业秘密法

6.竞争法

7.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利用

8.知识产权许可

第四十四页,共73页。——建议开设以下课程为管理类必修课程将以下四门课题列为必修课程:

——经济学原理(或西方经济学)

——管理学原理

——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评估(也可以是选修课)

——在各知识产权法课程中,融入一些管理内容。至于理工类背景课程的开设,大多认为应当根本各校情况开设,形成特色;另外各校还可以通过选修课形成特色。这样就可以在基本共同课程的前提下,形成共性和特色。

第四十五页,共73页。第三种模式:辅修法学(知识产权法方向)双学历

辅修知识产权双学位或者知识产权双学历是指非法学专业的其他本科专业学生,在其大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的后二、三年中,同步辅修法学本科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在完成主修本科专业和辅修本科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规定的学业后,不但能够获得主修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与学历,而且还能够同时获得辅修的法学本科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的学士学位,或者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法方向)的本科学历。近年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高校相对较多,而且还在逐步增加。截至2008年,例如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系等都正在推进辅修法学(知识产权法方向)双学位或者双学历的教学模式。

第四十六页,共73页。第四种模式:“知识产权法”硕士/博士研究生鉴于知识产权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仍然处于三级学科的地位,迄今我国还没有单独的知识产权法硕士点和博士点。近年来我国各高等院校培养知识产权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般多在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等现有二级学科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授予点下面增加“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即使未设置“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的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学位论文也多有选题知识产权法方面的。同时具有一级法学学科学位授予点的高校,可以在该一级学科之下自设知识产权法博士学位授予点。截至200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已经先后由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我国人民大学、我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我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在法学一级学科之下自设了“知识产权法”或者“知识产权”博士学位授予点,上述学校已经单独招收“知识产权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第四十七页,共73页。

第五种模式: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知识产权系多年来一直在管理学学科之下培养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自2003年开始,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招收和培养“知识与知识产权管理”博士研究生,累计招生二十多人,已经毕业多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也曾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知识产权管理工程”研究方向,培养“知识产权管理”硕士研究生。具有管理学领域各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的高校,可以在该一级学科之下自设知识产权管理类二级学科及其博士学位授予点。截至200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已经先后由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在管理学领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相关一级管理学科之下,分别自设了“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与出版管理”类博士学位授予点,也已经开始单独招收“知识产权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第四十八页,共73页。

第六种模式: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研究生非法学本科背景等出身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可以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的复合型、融合型、实务型知识产权中高端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之一。法律硕士的非法学本科背景其中不乏理工科本科专业背景。在法律硕士平台上培养专业交叉,知识复合、实务强势的中高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既发挥知识产权人才前专业背景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作用,又能补充法学专门院校缺乏理工科专业与师资力量的不足;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研究生应当是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主干道之一。教育部和司法部等单位于2006年联合推出了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即法律硕士(知识产权方向)]学位授予项目,迄今先后批准了北京大学、我国人民大学、我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国政法大学等单位具有特定的“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上述高等院校迄今都大力招收和培养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研究生。例如北京大学近年来停止了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而在法律硕士平台上设立了知识产权专业方向。

第四十九页,共73页。

第七种模式:知识产权MBA硕士研究生知识产权MBA硕士和EMBA硕士研究生也是培养当前最迫切需要的复合型、融合型、实务型知识产权中高端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之一。在MBA硕士研究生平台上培养专业交叉,知识复合、实务强势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应当是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另一条主干道。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在知识产权EMBA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截至2008年,知识产权MBA硕士和EMBA硕士研究生在我国高校内还仍然处于讨论和摸索状态,尚未进入具体运作阶段,还缺乏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成熟的办学经验。

第五十页,共73页。第八种模式:理工本科/知识产权法硕士“本硕连读”

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大学2004年推出“理工本科/知识产权法硕士”项目。其理想模式是“2加2加3”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2”是理工本科的一、二年级。学生按其理工本科专业高考入学和就读;第二阶段的“2”是理工本科的三、四年级。从已完成理工科专业前二年学业且自愿报名的学生中优选进入后二年的“理工本科/法学双学科”学习,其毕业时取得的本科学位仍一般为第一专业的理工科学士,学校同时为其出具已完成“法学(知识产权法)”课程的证明。是完成了上述学业的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本硕连读”的免试直升选拔,也可参加研究生考试,从而进入第三阶段的“3”即三年知识产权法硕士研究生学习。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每年招收10-20名左右知识产权“本硕连读”硕士研究生。

第五十一页,共73页。第九种模式:本科生与研究生知识产权公共课程知识产权愈来愈应当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应当对高等院校内理、工、医、农、文、史、经、哲、社等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公共课程。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已经积极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开设知识产权方面的选修课程,例如《知识产权概论》、《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案例》、《知识产权实务》等。从社会需求和教学形势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公共课程应当从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提升”为所有专业的全部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或者限选课程。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全国已有几百所高等院校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先后开设了多门知识产权公共课程。

第五十二页,共73页。第十种模式: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或者系列讲座针对当前知识产权焦点、难点等重大或者特定问题,组织本校教师或者邀请社会上知名专家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律师等,或者组织本校教师或者邀请社会上知名专家相结合,有的放矢开展系列知识产权讲座或专题培训班。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或者系列讲座或者面向本校,或者面向社会,或者校内外相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至少有近百所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师资力量面向社会,积极开展了数以千次的知识产权讲座或者知识产权专题培训班。尤其是国家人事部门已经将知识产权普及纳入了科技人员等的“公需课程”内容范围,而高校教师又是进行知识产权“公需课程”普及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

第五十三页,共73页。

六、我国高校中长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向思考

1、我国高校应当积极突击性地规模培养知识产权应急人才

2、我国高校应当大批量培养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类应用人才

3、我国高校应注重培养法律背景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

4、本科阶段宜普及知识产权课程而不宜设置知识产权专业

5、应对知识产权优秀人才“流外”“外流”及促进其回流

第五十四页,共73页。

1、我国高校应积极突击性地规模培养知识产权应急人才

当前我国高校应当发挥知识产权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抓紧突击规模培养知识产权应急人才,一是主要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与诉讼的知识产权应急法务人才,二是打造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驰名品牌的知识产权应急经管人才。一应突击培养,二应规模培养。我国知识产权应急人才的突击培养宜在职突击培养和在学突击培养双管齐下,一方面,当前首先应当主要通过较大规模短期在职培训已有相当工作经历或者经验者的方式,来培养各种知识产权应急人才,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从现在起协调和优化知识产权在学培养模式,以尽快地持续地培养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经济各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解全面之急。无论是在职培养,还是在学培养,高等院校都发挥其作为我国突击培养和长远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与专门培训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融通师资和整合资源,进行适应我国当前迫切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且高速度、高效率、高产出的规模培养知识产权应急人才的系列活动。

第五十五页,共73页。

2、我国高校应大批量培养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类应用人才

我国高校当前和今后主要应当大量培养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和实务人才,少量培养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人才和高端人才。我国可能更需要千千万万知识产权应用人才,主要是企业中的管理经营知识产权和社会上的为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服务的实务人才,这方面现实和潜在的社会需求正在开始被激发和将被持续激发。而我国今后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司法及其他人才的需求,相对而言则较少;而且经过近十年来的充实和增强,法院与政府等部门的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已趋平缓。因此,高等院校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现在应当向企业倾斜,应当注重人才培养之一般目标的应用性和实务性。企业最大量需要的专利工程师或者专利律师类知识产权技术管理人才,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应当多多招收有理工科本科背景的考生,以适应企业知识产权应用人才的主流需求。当然,除了最大量需要的专利律师类知识产权技术管理人才外,我国高校也需要培养适量的其他各类知识产权人才。

第五十六页,共73页。3、我国高校应注重培养法律背景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最终关注的是知识产权的经营因素及其商业运作。需要从经营的层面来分析知识产权纠纷与诉讼,更需要以经营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事务。所以,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着眼于保护的法律人才,更需要立足于有法律背景的管理与经营人才。企业需要的决不是单一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而应当是运筹帷幄,兼容并蓄的复合型、综合型、化合型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当然,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最主要的基础之一就是法律;但是,仅仅具备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还是不能搞好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我国高校当前和今后主要培养的是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从企业经营的根本上说,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是为了姓“商”才姓“法”。所以,面向企业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应当是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而不宜是单一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愚见认为:我国高校主要应当培养面向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而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不但要有相关法律课程,还必须熔入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经营内容。

第五十七页,共73页。

4、本科阶段宜普及知识产权课程而不宜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无论是法学专业,还是管理学专业,本科阶段不适宜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方向。在一些国家,法学专业一般都是第二专业,知识产权比法学具有更高的前专业背景要求,要求其学生在前已经学有第一专业,或者是理工科专业,或者是其他专业。没有前专业背景,一般难以深入学好知识产权。而我国高校的本科法学专业或者本科管理学专业都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因此在本科阶段法学专业或者管理学专业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方向,缺乏第一专业背景包括或者是理工科背景。在本科生阶段一般是难以同步完成理工科专业(或者其他第一专业)和知识产权专业两方面学业内容的。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办学模式虽然是基于第一专业背景的办学模式,但是四年本科加二年的第二学士学位共六年的双本科学历教育时间见长,就业后的待遇等回报较之硕士研究生低,投入产出效应差,“性价比低”,故往往缺乏吸引力。大学本科阶段不宜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但是,对于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应该安排知识产权的必修课程或者限修课程。

第五十八页,共73页。

5、应对知识产权优秀人才“流外”“外流”及促进其回流

“辛辛苦苦为谁忙,为洋人作嫁衣裳。请看番营五虎将,尽是中华好儿郎(好女郎)。”

在预测和设计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规划或者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高校所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外流”和“流外”的动态平衡。估计我国高校培养的较大一批优秀知识产权人才服务于跨国公司、外国企业和外国机构这种情况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全面考虑这一因素,合理设计出综合考虑人才“流外”、“外流”与“引进”、“回流”的动态平衡培养目标,落实其一系列具体举措。

第五十九页,共73页。

知识产权优秀人才“流外”与“外流”:

辛辛苦苦为谁忙,

为洋人作嫁衣裳。请看番营五虎将,

尽是中华好儿郎(好女郎)。

第六十页,共73页。七、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我国在未来的五年内至十二年内估计存在着总量为六万至十万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这些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任务应当主要由高等院校承担。我国目前和将来的知识产权人才的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估计其中占80%以上的需求为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富集于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经营管理类复合型应用人才,例如企业专利工程师等。估计其中占20%以下的需求主要为知识产权法律专业人才,例如知识产权律师、法官与知识产权中介法律工作者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一般需要前专业背景和强调应用型,所以主要应当探索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尤其是知识产权MBA和知识产权法律硕士方面,以及理工科与知识产权“本硕连读”方面培养面大量广的应用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和知识产权法律专业人才。在博士研究生层面少量培养知识产权理论研究人才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师资人才。

第六十一页,共73页。

知识产权应当是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科阶段宜全面普及知识产权课程教育,一般不宜单独设立知识产权法或者知识产权管理本科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从本科第二学位层面培养知识产权应用专业人才也是一条辅助途径,但因其“性价比”较低而受到相应限制。所以应当主推知识产权MBA、法律硕士和理工科与知识产权的“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在职、在学大批量培养急需的知识产权应用型专业人才。

鉴于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之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我国各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也应当相应地统筹规划,按需定位,自主办学,因校制宜,错位进行和多元发展。我国已有的二十多所知识产权学院和几十家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其中绝大多数是法学类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组织。我国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产能”已经超过未来的社会需求;建议我国高等学校内今后再建立法学类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或者知识产权学院需要慎重。

第六十二页,共73页。(一)关于知识产权研究生教育

1、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管理二级学科及其学位授予点在法学一级学科之下增设“知识产权法”二级学科,增设“知识产权法”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增设“知识产权管理”二级学科,增设“知识产权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尽快在全国已经建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并且符合条件的高校内设置若干“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尚未正式设立“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之前,先在现有法学、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下先行内设二级学科“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资格(已有十余所高校)。

第六十三页,共73页。2、知识产权MBA

知识产权MBA可以成为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迫切需求的知识产权技术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今后五年乃至十五年内知识产权人才的最大需求,主要培养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经营管理工作者,还有政府相关部门的部分官员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部分人员,等等。企事业单位是从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来审视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企事业单位最关注的是知识产权的管理与经营。所以,知识产权MBA较之知识产权法律硕士,更贴近企事业单位的运作实践,应当是今后培养量大面广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的主渠道。知识产权MBA教学应当注重其应用性和实践含量,加强法律教育内容比重,尤其要注重培养企事业单位迫切与大量需要的具有理工科本科背景的懂科技、懂法律、懂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综合型、化合型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建议尽快先在有条件的高校之MBA专业学位招生中单独开设“知识产权管理专业方向”,招收知识产权专业MBA。

第六十四页,共73页。3、知识产权法律硕士非法学本科背景(尤其是理工本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硕士研究生可以成为知识产权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知识产权法律专业人才是我国今后知识产权人才的第二大需求,主要培养知识产权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和政府官员,还有相关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部分法律工作者,以及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法务与管理人员。在法律硕士平台上培养具有前专业背景的专业交叉,知识复合的法律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既符合知识产权人才前专业背景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需要,又能弥补法学专门院校缺乏前专业配置尤其是理工科专业配置的不足。继续推进已经批准的北京大学、我国人民大学、我国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知识产权方向)项目;进一步批准已经符合条件的高校知识产权院系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中单独开设“知识产权方向”项目,招收知识产权法律硕士。

第六十五页,共73页。4、知识产权本硕连读知识产权本硕连读是培养企事业知识产权技术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又一优化途径。知识产权本硕连读主要培养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经营管理工作者,例如上海大学开设了“理工本科/法学双学科/知识产权法(或者管理)硕士”的“2加2加3”的本硕连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其可以分成“2加2加3”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2”是理工本科的一、二年级。学生按其理工本科专业高考入学和就读;第二阶段的“2”是理工本科的三、四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