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课外文言文归纳总结划分原则方法及示例理解文意通读全文,明白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借助标志词断句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形容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找名词(或代词)名词、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再确定停顿的位置。明对话文言文中对话、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省略主语只出现“曰”。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文言断句与划分朗读节奏看虚词句首发语词“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安”“既”“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等词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前面一般都要断开。句尾语气词“者”“也”“欤”“哉”“乎”“耳”“焉”“耶”“矣”等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以在其后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其他词语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句。如果“而”字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完整或较长的句子时,“而”字前面就应该断开。(续表)划分原则方法及示例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借助修辞断句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多。如顶真句“子又生孙
/
孙又生子
/
子又有子
/
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
/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续表)划分原则方法及示例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方法解说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例如:“陶后鲜有闻”中的“鲜”,可扩充为“鲜少”,即可明确其义为“少”。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例如:“走马观花”的意思是骑着奔跑的马儿观花,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事物。其中“走”就是跑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走”字的常用义不一样。实词解释的基本方法归纳总结
方法解说留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可照抄不译。补补写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流畅。补充部分一般加小括号。例如:“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一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写出来。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等作用。对于这些虚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可删去不译。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基本方法(续表)换一是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例如:“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现在指“长”,句中指身高。调将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先改为常规语序“有何陋”。注:这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在具体翻译时要综合运用。
方法解说归纳总结文意理解、归纳、概括角度方法概括内容①定位:针对题干中涉及的内容细读相应句段,理解文章内容。②提炼:摘取原文表述,提取关键词句。③概括:归纳概括要点信息,确定答案。提炼主旨①全面阅读,把握文章内容。②探究相关语段,筛选有用信息。③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旨。关键词句可为表议论的判断句,或者表总结的关键词。分析人物①看标题,有些标题直接点出了人物特点。②看事例,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③看细节描写,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内容分析人物。④看他人评价,从他人评价性的句子中分析人物。归纳总结文意理解、归纳、概括角度方法谈启示感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谈。①紧扣问题,挖掘原文。②剖析作者的情感态度。③注意答题层次。先回答“我得到……启示”“我认为……”等,再写出感受或理由。考点一:节奏划分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3处)(3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
题
思路
①观察画线句特点。本句句式整齐,“无贵无贱”和“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和“师之所存”是两组并列短语,判断在其中间要断开。②推断画线句大意。该句大意为: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③划节奏。用符号“/”正确划分节奏。解题思路答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考点二:词句选填2.为文中空缺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吾从而师之②生乎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解题思路①审题,明确要将备选文句按正确的逻辑关系排序。②通读文段,理解句意。③结合前后句,辨析句式,确定顺序。从空缺处前面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故“生乎吾前”对应“生乎吾后”,“固先乎吾”对应“亦先乎吾”。D④代入检查,做出选择。将词句按分析推断出的语序代入到原文画线处,看句意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全文意思,进而明确答案。考点三:实词解释解题思路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人非生而知之者明辨是非B.惑而不从师答疑解惑C.终不解矣善始善终D.其闻道也所见所闻B
........考点四:句子翻译解题思路4.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2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答案: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①通读语句,揣摩句意。②落实重点实词及虚词的意思。句中“非”“孰”“惑”为重点词,翻译时应一一对应,可根据课内所学迁移理解其意义。虚
词“之”在本句中为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也要注意译出。③关注标点,注意语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符合反问语气。④整句翻译。做到语句通顺即可。考点五:文意理解解题思路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主张不拘泥于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3分)①审题。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空要求用原文填写,第二、三空需根据理解概括作答。②筛选信息。文章用一个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总写了老师的价值,据此可答出第一空。③提炼概括。文章最后一句解释了师道的根本,即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据此,可概括出作者的择师主张,完成第二、三空。5.传道授业解惑(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中考分类集训第一类品德修养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①;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②徒事言词也。
,
;
,
。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节选自《围炉夜话》)【注】①不肖:不像,不如。②庸:用。【文段解读】人的本性像流动的水,靠向高处困难,靠向低处容易。本文讲的是子弟不一定能很好地效仿父兄优良的品行,但是如果父兄有恶劣的行为,子弟一学就会。因此,想要子弟成为优秀的人,最重要的是父兄先端正自己的品行。《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子弟树立良好的榜样,督促他们趁年少发奋勤学,成为有用的人才。1.[词句选填]为文中空缺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君子无过行②小人嫉之不能容③小人嫉之亦不能容④君子有过行A.①④②③B.④②①③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解析:首先,从标点符号“;”可知横线处填写的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从选项中可看出第①句和第④句相对,第②句和第③句相对。再结合所给句子内容可知,第①句或第④句应在第一空或第三空,第②句或第③句应在第二空或第四空。其次,从第③句中的“亦”字可以看出第③句应在后一个分句中,所以第③句是最后一句,由此可排除C项和D项。又因为第③句与第②句相对,所以第②句应在第二空,由此可排除A项。故答案选B。B2.
[文意理解]
父兄教育子弟的例子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在作者看来,君子对待小人的方式应该是“
”。(第二空用原文回答) (3分)解析:第一空由“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可知,文章强调父兄教育子弟时要注重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认为行为的力量大于语言,所以填“以身作则”。第二空由“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可知此空应填写的原文句子是“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以身作则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参考译文]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它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父辈兄长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倒是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长辈教导晚辈时,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作他们的表率,身体力行,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费工夫。道德高尚的君子如果在言行上稍有过失,那些无德无能的小人就会生出嫉妒之心而不会放过;道德高尚的君子即使在言行上没有什么过失,小人出于嫉妒之心也未必能够容得下他们。由此可见,道德高尚的君子在和那些品行恶劣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能在言行上稍有急躁而责骂他们。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①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注】①伶人:乐官,乐人。泛指表演歌舞的人。②所溺:所溺爱的事物。【文段解读】本文主要通过唐庄宗励精图治得天下,宠幸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由人事决定的道理。【习近平用典】习近平主席引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来强调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多会酿成大问题。他在不同场合强调“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等古语。1.[实词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满招损,谦得益至于斟酌损益B.忧劳可以兴国若无兴德之言C.举天下之豪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为天下笑武陵人捕鱼为业解析:A项“益”的意思均为“益处”;B项“兴”的意思分别为“使……兴盛”“发扬光大”;C项“举”的意思分别为“全,所有的”“选拔、任用”;D项“为”的意思分别为“被”“作为”。故选A。A........解析:通读文意可知,本文主要通过唐庄宗励精图治得天下,宠幸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由人事决定的道理,所以第一空填“举例”。文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意思是“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相符。2.[文意理解]本文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理。文中“
”一句最能体现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第二空用原文回答)(3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举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举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参考译文]《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身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孔子曰:“君子有三恕①:有君不能事②,有臣而求其使③,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④,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⑤,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⑥,则可谓端身⑦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⑧,死莫之思⑨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⑩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节选自《孔子家语》)【注】①恕:儒家的伦理范畴之一,即推己及人。②事:侍奉。③使:役使。④报:报恩。⑤顺:顺从。⑥本:根本。⑦端身:正身,使行为端正。⑧教:指教育自己的子孙。⑨思:思念。⑩救:救济。【文段解读】孔子提到君子有“三恕”,以此论述君臣、孝悌之礼。启发我们:当连自己都不能尽到本分,却要求他人尽职尽分时,已失去一颗宽厚的仁心了,故修学最重要的便是端正自己。君子的“三思”涉及修身学习、教育后人、仁义好施等内容。启迪我们:人若能时时居安思危,年轻时就想到年老,富有时就想到贫苦,那么,年少便会力求多学,富有便会乐于施人。这样,便不会让人生有所遗憾与懊悔。1.[实词解释]下列选项中与“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中“故”的释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故自号曰醉翁也B.既克,公问其故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故不为苟得也解析:A、C、D三项和例句中的“故”都是“所以”之意;B项中“故”的意思为“原因”。故选B。B....2.[句子翻译]请将文中画线句的翻译补充完整。【译文】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不是恕;解析:准确翻译句中“敬(尊敬)”“顺(顺从)”的意思。文从字顺即可。有兄长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不是恕。有兄长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不是恕。3.[文意理解]下列古训与语段表述的内涵不一致的一项是(DD
)(3分)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C.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解析:A项意思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符合第一段所讲的推己及人的内涵。B项意思为“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C项的意思为“处于安全环境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险,考虑到危险就会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这两项都符合第二段所讲的要有长远考虑的内涵。D项意思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不符合两个语段所表达的内涵。故选D。D[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儿子却要求他报恩,这不是恕;有兄长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不是恕。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虑,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时候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技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思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救济。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想到死后的事就要好好教导儿孙,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第二类勤学苦读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⑦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勉:勤勉,努力。【文段解读】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学友、书本的关系切入,阐述了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古人与稽(与古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法则,圣人也不例外。【习近平用典】“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强调了学习过程中交流切磋,相互取益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这句古语,强调学习应该注重交流碰撞,切不可自我封闭,更不要唯我独尊。1.[词句选填]下面《论语》语录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A)(2分)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解析:根据全文意思以及最后一句话,可推测出此处讲的是孔子的“好学”,故选A。A2.[句子翻译]将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补充完整。(2分)(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翻译:(一个)人做学问,(2)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翻译:(一个人)如果独自学习,没有学伴,解析:翻译时把握关键词“日”“孤陋”“难成”。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3.[谈启示感悟]小轩同学有一个疑惑:本文谈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还要写交友的重要性呢?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分)解析:围绕本文结交学友的益处来作答即可。答案示例:一个人学习,只读书不交友,所学知识就得不到交流和探讨。交友可以互相勉励,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学问。只有向他人学习,察纳雅言,才能获得更多知识,弥补自身的缺陷。一个人学习,只读书不交友,所学知识就得不到交流和探讨。交友可以互相勉励,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学问。只有向他人学习,察纳雅言,才能获得更多知识,弥补自身的缺陷。[参考译文](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一个人)如果独自学习,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地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顾亭林①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①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文段解读】短文记叙顾亭林轶事。细看全文,理清层次,可以看到顾亭林艰苦朴素(“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治学严谨、勤奋(“五易其稿”),而在如何看待“鼠啮”中又表现出了豁达、乐观的气度(“再为誊录,略无愠色”)。1.[节奏划分]]用“/”为文中的画横线句划分朗读节奏。(2处)(2分)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解析:此句的意思是“要不然,放的好好的文章,怎么能五次修改呢”,根据意思划分即可。注意此处“焉”是句首疑问词,不是句末语气词。答案: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2.[句子翻译]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3分)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解析: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再”的意思为“多次”;结合课内“人不知而不愠”,理解关键词“愠”的意思为“生气”。故选A。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解析:此句的意思是“要不然,放的好好的文章,怎么能五次修改呢”,根据意思划分即可。注意此处“焉”是句首疑问词,不是句末语气词。A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再”的意思为“多次”;结合课内“人不知而不愠”,理解关键词“愠”的意思为“生气”。故选A。3.[文意理解]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豁达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勤奋的态度。(第一空用原文回答)(3分)勤奋解析:此题围绕鼠啮其稿以及顾亭林的态度展开,从故事的叙述中找出人们建议灭鼠的原因;根据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完成后两空。“鼠啮我稿,实勉我也”,顾亭林把挫折当勉励的心态,甚是豁达,“五易其稿”足见其勤奋。《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豁达勤奋[参考译文]顾亭林在家时常穿着粗布衣服,周身没有半点丝绸。当时他写《音学五书》时,《诗本音》第二卷屡次被老鼠咬坏,(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有人劝他修整房屋除去老鼠这类东西,顾亭林说:“老鼠咬我的文章,其实是勉励我呢。要不然,放的好好的文章,怎么能五次修改呢?”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文段解读】本文用精简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书。可贵的是他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就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了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1.[节奏划分]]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处)(1分)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解析: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停顿,“则”作为句首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答案: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2.[实词解释]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B)(2分)A.咨其风土悉以咨之B.必无所疑乃已今南方已定C.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饮少辄醉D.或颠坠崖谷或遇其叱咄解析:A项“咨”的意思均为“询问”;B项“已”的意思分别为“停止”“已经”;C项“辄”的意思均为“就”;D项“或”的意思均为“有时”。故选B。........答案: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解析: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停顿,“则”作为句首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B3.[文意理解]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有他的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解析:具体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及性格特征。如“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的情节说明他勤奋好学。“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说明他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说明他学习专注。勤奋好学、治学严谨、学习专注勤奋好学、治学严谨、学习专注[参考译文]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地背四书五经等经书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第三类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长豫①为人
,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②见长豫辄喜。长豫与丞相语,恒以
为端。丞相还台③,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④并当⑤箱箧⑥。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
至台门;曹夫人作麓⑦,封而
开。(节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长豫:丞相王导的长子。②丞相:即王导,王长豫的父亲。③台:这里指尚书省,王导所在的官署。④曹夫人:王导的妻子。⑤并当:整理,收拾。⑥箧:小箱子。⑦作麓(lù):收拾箱子。麓,竹箱子。【文段解读】对于子女而言,最难得的孝就是“色养”,即能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色养”难就难在不仅要顾及父母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故事写王长豫与父亲谈话的态度、送父亲上车、与母亲一起收拾箱子这三个细节,描绘了陪伴父母的温馨画面,揭示了“孝”的本质。1.[词句选填]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B)(3分)①不忍②谨顺③哭④慎密A.①④②③B.②④③①C.④②①③D.③②①④
解析:“谨顺”是“谨慎孝顺”的意思;“慎密”是“细致周到”的意思。王长豫是孝子,从文中他和父亲的关系来看,第二空应填“慎密”。第一空填“不忍”“哭”均语意不通,应填“谨顺”。后两空表现王导及曹夫人在王长豫去世后的态度:王导去官署,上车后,其表现应是“哭至台门”,故第三空填“哭”。曹夫人想保留他整理过的箱子,因此其行为应是“封而不忍开”,故第四空填“不忍”。故选B。B2.[文意理解]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对父母的态度好,正如王长豫能够做到“”。文章在选材上注重;在写法上善于运用侧面描写,即通过写来表现王长豫的品质。(第一空用原文回答)(3分)解析:第一空可从文中找到王长豫侍奉父亲态度好的句子。由选文第一句可明确第一空应填写“事亲尽色养之孝”。选文中,王长豫对父母的孝敬体现在琐事中,如送父亲上车、帮母亲收拾衣箱,可见第二空填写“选取生活琐事”。王长豫去世后,父母难过的表现就是对王长豫的侧面描写,第三空将这一点进行概括即可。事亲尽色养之孝选取生活琐事王导及曹夫人在王长豫去世后的态度事亲尽色养之孝选取生活琐事王导及曹夫人在王长豫去世后的态度【参考译文】王长豫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神色愉悦,悟尽孝道。丞相王导看见长豫就高兴。长豫和王导谈话,总是以谨慎细密为本。王导要去尚书省,临走,长豫总是送他上车。长豫常常替母亲曹夫人收拾箱笼衣物。长豫死后,王导到尚书省去,上车后,一路哭到官署门口;曹夫人收拾箱笼,一直把长豫收拾过的封好,不忍心再打开。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徵传太宗尝嫌上封者①众,不近事实,欲加黜责。徵奏曰:“古者立诽谤之木②,欲闻己过。今之封事,谤木之流也。陛下思闻得失,祗③可恣其陈道。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太宗曰:“此言是也。”并劳而遣之。
【注】①上封者:写密封奏章上书的人。②诽谤之木:古代写谏言的木牌。③祗:只。【文段解读】本文主要写了魏徵劝谏太宗虚心听取臣子进言的小故事,他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1.[句子翻译]下列对“并劳而遣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3分)A.并且慰劳他们,然后送他们返回。B.并且让他们劳动,然后送他们返回。C.并且很劳累地打发他们回去。D.并且忙忙碌碌地打发他们回去。解析:理解词句的关键在“劳”,联系语境,“劳”应该是“慰劳”的意思。2.[内容概括]下列选项中,不能用于概括本文文意的一项是(C)(3分)A.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B.知错能改,善莫大焉。C.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D.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解析:本文主要写了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或建议的事,C项与选文所谈内容无关。AC【参考译文】太宗曾经嫌写密封奏章的人太多,不合乎事实,想加以罢黜斥责。魏徵上奏说:“古人立木牌让百姓写谏言,是想知道自己的过失。现在的密封奏章同古代的写谏言的木牌是一样的意思。陛下想知道自己的得失,就只能听任众人说长论短。如果其中所言是切合实际的,就会有益于陛下;如果不切合实际,也无损于国家。”太宗说:“这番话说得很对。”并且慰劳他们,然后送他们返回。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节选自《智囊》)【注】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文段解读】这篇短文主要记叙因小吏失职而造成府衙失火,太守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体现况钟的勇于担当。文末“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一句,表达了对况钟的极高赞赏。1.[实词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C)(3分)A.文卷悉烬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喝使归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C.此固太守事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使以今人处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解析:A项中“悉”的意思均为“全、都”;B项中“舍”的意思均为“房屋、房舍”;C项中“固”的意思分别为“本来”“顽固”;D项中“使”的意思均为“假使”。故选C。........C2.[人物分析]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B)(3分)A.清正廉洁B.勇于担当C.自知之明D.言行信果解析:由“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可以看出况钟勇于担当。这正是“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的具体体现。B【参考译文】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呵斥让他回到房舍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认为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俸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第四类诸子百家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段解读】文章巧妙设喻:“积土成山……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接着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对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要性,进一步证明了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习近平用典】习近平主席在多次会议上引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是读书为学应有的态度。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应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自然就至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1.[实词解释]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中的“备”相同的一项是(C)(3分)A.求全责备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解析:例句与C项中的“备”都是“具备”的意思,A项“备”的意思为“完备”;B项“备”的意思为“准备”;D项“备”的意思为“防备”。故选C。C2.[文意理解]“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请找出本段文字议论的中心(B)(3分)A.学习要善于反思,勤于总结,才能有效提升。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该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D.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解析:文中反复设喻,重在说明“积累”“坚持”的重要性。B项表达最贴切。B【参考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个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②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③。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①麑(ní):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文段解读】语段讲述了孟孙和秦西巴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知人善用。1.[句子翻译]下列对“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他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B.他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解析:结合上下文,理解“不忍”的意思为“不忍心伤害”,“于”的意思为“对”。B2.[文意理解]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第一空用原文回答)(3分)解析:文句“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讲述了纵麑之事以及原因,据此完成第一空;第二空要结合短文的主旨来回答,站在孟孙氏的角度,可答“要知人善用”,站在秦西巴的角度,可答“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要知人善用(或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要知人善用(或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要知人善用(或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参考译文】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回来后,寻找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把小鹿放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选他作为儿子的老师。左右大臣和侍卫说:“秦西巴有罪于您,现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②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③,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治国》)【注】①奚:何,什么。②重:重视。③敬上畏罪:恭顺君上,畏惧刑罚。敬,恭顺服从。上,君上,泛指统治者。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文段解读】治国必先富民,富民然后强国。管子认识到民富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本文从“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比,得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结论。1.[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3分)A.奚以知其然也以,介词,根据B.奚以知其然也然,这样C.民富则安乡重家安,安全D.民贫则危乡轻家则,就,于是解析:C项“安”指“安心”。....C2.[文意理解]本文论述了治国之道,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作者主张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使百姓先富裕起来,体现了管仲“
必先富民”这一远见卓识。(第三空用原文回答)(3分)解析:本文从“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乡轻家”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对比论证;根据全文意思,抓住中心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理解作者强调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对比论证凡治国之道,对比论证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对比论证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参考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重视家园,安乡重家就尊敬君主而畏惧刑罚,尊敬君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就敢于对抗皇上违反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总是贫困。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第五类家风家训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日:一天天地。②朴陋:粗俗鄙陋。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文段解读】本文是晚清重臣曾国藩写给自己弟弟的家书,劝诫弟弟“读书明理,崇俭戒奢”。文章言辞恳切,令人动容。【习近平用典】习近平主席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曾引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告诉我们无论何时,都不应该丢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1.[内容概括]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出做事宜“平心静气”,否则会导致“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的结果;作者认为躁(急躁)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做答)(3分)解析:结合题干提示,由“心绪少佳”可填出其反面“平心静气”,由“静”可填出其对立面“躁”。平心静气
躁(急躁)平心静气躁(急躁)2.[谈启示感悟]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3分)解析: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紧扣题干中的“俭”来答。结合生活实际,说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做到节俭。答案: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文中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参考译文】世家子弟,最容易犯奢侈、骄傲的毛病。并不是说锦衣玉食才算是奢侈,只要皮袍呢褂俯拾皆是、车马仆人习以为常,这样就一天天接近奢侈了。见到乡下人就讥笑他们粗俗鄙陋,见到雇工就颐指气使,这样就一天天习惯于骄傲了。京城子弟道德败坏,都是因为“奢”“傲”二字所引起的。初五晚上,又接到弟弟的信,我本来就怕弟弟焦急。我前年之所以那么废弛,也是焦躁的缘故。人一焦躁,那么心情就不佳,办事便不能妥当。弟要一直平心静气才好。你和各位兄弟一定要引以为戒,再三叮嘱再三叮嘱。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放翁家训陆游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③,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④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注】①才锐:才思敏捷。②简束:约束和管教。③恭谨:恭敬谨慎。④药石:良药。【文段解读】《放翁家训》是陆游写给子孙的家训。陆游这段家训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年轻人聪明,就以为是件好事;反而应该警惕,人的聪明还会带来很多不好的习性,这些习性会毁了人的一生。“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警示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谦虚,要自信而非自负,做事要有恒心。相比较聪明而言,良好的习性,坚持不懈的努力,往往更为重要。1.[节奏划分]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3处)(3分)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根据句义划分即可。注意“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要断开。答案: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2.[实词解释]“放翁家训”和“训以宽厚恭谨”中的“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C)(3分)A.教导可以作为法则的话B.训练教导C.可以作为法则的话教导D.教导训练解析:两个“训”分别是名词和动词,再结合语境可知C项正确。C3.[文意理解]若有“才锐者”,“父兄当以为忧”的原因是“后生才锐者,最易
坏”;作者认为可以从学习、品性、交友三方面培养“才锐者”,坚持十许年,使其“志趣自成”。(第一空用原文回答)
(3分)解析:第二空可根据“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一句来对应理解概括。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交友【参考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家里有这样的孩子,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和愧疚。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文段解读】作者在语段中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讲到了读书有传承“诗礼”家风,培养勤朴的品质的作用;语段还讲到了定量、定时以及圈点批注等读书方法,意在勉励他人勤奋学习。1.[实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3分)A.寝食不安安求其能千里也B.余虽在军中虽有千里之能C.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明日徐公来D.如是者数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A项“安”的意思分别为“安稳”“怎么,哪里”;B项“虽”的意思均为“虽然”;C项“明日”的意思均为“第二天”;D项“是”的意思均为“这样”。故选A。..........A2.[内容概括]文中谈到的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请认真读文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解析:①③空,根据读书法“定量”“定时”来寻找相关语句,②空根据语句“朱笔圈批”即可概括出读书法“圈点批注法”。读书方法对应原文定量读书法看后,用朱笔圈批定时读书法
①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②
圈点批注法③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①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②
圈点批注法③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参考译文】我最近军务事情纷繁紧迫,吃睡不安。我家本是知书达礼的名门贵室,勤奋和朴实是我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心又是勤奋和朴实的根源。我虽然在军队中,还天天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完之后,用红笔圈批,每天必定了结这些功课为自己定下的好习惯。偶然遇到事情繁忙,虽然第二天补充看书写字,也不高兴,所以一定要忙里偷闲而为之。但是这种方法还是下策,所以一定要早起些。决不肯今天耽搁,第二天再补;也不肯因为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没有任何痛苦。第六类劝谏治国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八》)
【注】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文段解读】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徵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荣辱不惊。本文段写伏伽分析今世前朝,直言劝谏唐高祖,希望其任人唯贤。1.[节奏划分]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3处)(3分)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解析:句意为: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作乱的。“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2.[文意理解]“劝谏有委婉劝谏和直言进谏两种方式。孙伏伽的进谏方式是直言
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他希望唐高祖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第二空用原文回答)(2分)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语句,解答即可。答案: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直言进谏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3.[人物分析]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唐高祖这一人物特点。(4分)帝大悦,即诏……解析:本题要求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答案:“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是一个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参考译文】伏伽说:“我听说‘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养成的习惯却相差很远’。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有选择地任用。只要不讲仁义的无赖,以及好奢华驰猎驭射,专作戏狗玩马、沉迷声色歌舞之人,只可以用来愉悦耳目,跑跑腿,打打杂,至于让他们来补充官缺,是绝不行的。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作乱的。愿陛下妙选贤才,作为皇太子的僚友。高祖很高兴,立即下诏说:“周、隋两朝的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我唯独道德修养不够,不能让自己的性格符合天意,于是做事常深思尽全力,经常希望得到众人的辅佐,以改正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很少有直言进谏的。万年县法曹孙伏伽,真诚慷慨直言,语言发自内心,情意恳切,指出我的得失,一点都不回避。提拔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并赏赐帛三百匹。”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②,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合作开发合同:旅游度假区合作开发协议2篇
- 2024年度城市供水管网扩建工程合同
- 全新环保设备研发与生产合同(2024版)2篇
- 2024年度房地产销售合同:某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房屋销售2篇
- 房屋租赁与装修改造2024年度合同
- 2024年军训个人总结模板1000字
- 中风诊疗方案培训
- 物品在库管理
- 轴线翻身法护理
- 宫外孕手术手术室护理查房
- 《都江堰》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SLT800-2020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
- 学校诊断方案
- 政府会计童光辉课后习题答案
- 2024《安全生产法》及《刑法》关于安全生产的38条处罚红线详解培训
- 新能源小镇建设方案
- 中国PCI冠脉介入指南专业解读
- 幻肢痛的综合治疗通用课件
- 校园网络监控系统调试及试运行方案
- 2024届高三英语二轮复习:读后续写 告别鹦鹉 讲义素材
- 《金瓶梅》的人性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