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ﻫ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ﻫ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ﻫ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ﻫ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ﻫ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ﻫ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4、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ﻫ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还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1999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17亿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ﻫ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ﻫ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三是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增强。四是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农业生产上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改变了政府调控农业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ﻫ二、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分析ﻫ1、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ﻫ一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三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五是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六是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七是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ﻫ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如下机遇:(1)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3)加入WTO后,将有利于中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4)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ﻫ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ﻫ1、中国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
ﻫ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通过推广良种实现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士等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十项重大科技进展最为突出,它们是强化生物技术和常规技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整体育种水平得到提升;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试验田亩产近800公斤;(3)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筑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5)日光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为提高主要稻棉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虫害控制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7)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型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社会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10)农业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和节水的技术重点,肥料高效施用调节技术大面积应用.ﻫ2、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ﻫ--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ﻫ—-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
--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ﻫ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ﻫ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进行重大调整,要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实用性原则,筛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要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或技术体系、处于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ﻫ——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ﻫ-—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止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ﻫ--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科技能力建设行动,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和后劲;
—-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ﻫ四、以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藏和加工为突破口,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ﻫ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品质和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积极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要转变观念,推动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制造业形态的转变,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加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ﻫ农产品的保鲜、储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终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加以解决.应通过内引外联的形式,研究和开发出各种成熟适用的保鲜新技术,并因地制宜地通过农业产业化扩散科技成果,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要根据世界农产品保鲜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产品保鲜市场需求,站在行业的高度,确定保鲜产业的重点开发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决农产品产后加工诸多环节的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国家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大力加强农产品检验和测定标准化、科学化等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科技队伍的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引进、采用、组装和配套各种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应强调市场对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良性循环,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有了农业这个行业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而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也就形成了农村.因而可以说,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发端,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
一、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过去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2.4倍多(从1949年的5。4亿增加到2006年的13亿),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多t,增加到1998年的4.9亿t以上,增产粮食近4亿t,年均增产800多万t;1952年,粮食人均产量仅有288kg,1978年为319kg,1998年达到400kg以上.同时,人均食物能量摄入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7117kJ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10885kJ,营养不良人口总数从1990-—1992年的1.93亿下降到1997~1999年的1。16亿,农村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0年的2148万,创造了用占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5人口的奇迹.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变成农产品净出口国,到90年代中期,中国已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1949年中国粮食亩产水平(1亩=l/15hm,下同)只有68.6kg,到1998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00kg。这期间粮食作物亩产增加231kg,增长3.4倍,而这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长了3.5%。据研究分析,2O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效用;在80年代中期之后,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39%.此外.国家的价格政策和市场改革对农业生产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至今,农业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自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据专家测算,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51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789亿元,扣除财政支农支出1577亿元,政府通过征收制度提取农业剩余净额4500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获得的资金净额在155亿元左右。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取得了大约15000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资金高达8ll亿元.中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逐步转移。1952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87.5%,直至1981年这一比重才降至80%以下(79.84%);2000年农村人口比重降至63.8%,2006年进一步降到了56.1%。虽然仍比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略高,但差距大大减少了。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33。6元,1994年首次突破千元大关(1221元).1996年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年增长率达到了9%。到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是1978年的26。8倍,达到3254。9元。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中国农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1.农业资源匮乏制约了未来农业的增长中国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农业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日益减少,前景堪忧。如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5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2亩,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占有量不足2700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据估计,在北方缺水地区,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43%~68%,地下水资源开发率已达40%-84%,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农田大面积的漫灌,使得地面沉降,周遭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水资源日趋贫乏,农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另外,水资源的污染正在急剧扩大,致使能作为资源的水正在迅速缩减.今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资源占用还会进一步扩大,资源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会增强。2.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徘徊,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从1997年到2002年的6年时间里,农民的收入增长没有一年超过5%,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只有1995—1997年3年间略低于5%。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万元大关(10493元),次年更达到1ll59。5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才不过3587元,城乡收入比达到创纪录的3.27:1。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有近40%的实物折算,并且还须扣除必需的生产性开支,而城镇居民的隐性福利和补贴的实际存在,专家估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要达到6:1。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数甚至还赶不上199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4283元)。城乡之间El益加深的鸿沟将是影响农业发展、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3.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民难以从农业中获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看,1995—2006年间,家庭经营纯收人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71。4%下降到了53。8%,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22。4%增加到38.3%.一方面,这体现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了;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农业的危机,预示着农业发展的难度。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绝对数连续下降了3年。历史证明,农民生活最好过的时候并非是普遍外出打工的年头,而正是农业方面收入增长迅猛的时期.农业收入的踯躅不前,将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4。国家政府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追踪历史,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内粮食贸易管制、国家粮食收购和储备,还是最低限度的政府粮食定购等方面,体现的都是政府向工业、向城市倾斜的意志。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无偿地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农业剩余过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200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达到2450.31亿元,是1978年的16倍.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7。22%,比1978年的比重(13。43%)还低.5.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农耕文明面临消亡的局面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但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和生存压力所迫,从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农民通过追加农家肥、草木灰等来保持土地可持续的肥力,到现在通过大量施用无机化肥的办法来维持农业生产的高产量,这仅仅意味着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而其实农民并不关心土地的生产力,农民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土地从农民的命根子,成为了仅仅是挣钱的一种工具,对资源的掠夺和破坏越来越加剧,在这样的状况下,传统的农耕文明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对传统农耕文明的颠覆实质上是对农民生活方式的一种否认。而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宝贵的乡土知识完全得不到重视,科学家和政府联手打造的技术神话让农民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边缘化,这完全背离了“实现人的发展"的真谛。6。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的影响很大,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民越来越依赖外来的技术和品种,田间地头不再看到具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本土品种。事实上本土品种虽然产量要较低一些,却有着政府推广品种所没有的环境效益和选择价值。如早稻,它无需专门灌溉就能成活,而杂交水稻每亩需抽数十立方米水进行灌溉;许多本地玉米几乎从不生虫不用打农药,政府推广的杂交玉米必须多打药、多施化肥才能保证产量。在历史上,生物多样性发挥功效的例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1970年,美国南部地区的玉米由于叶子感染真菌损失超过50%,在一种来自墨西哥的野生基因帮助下,才使这场破坏得以中止。然而,现在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有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基因污染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7.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危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从8O年代起,中国农村就普遍采用了依靠化肥、农药大量投入的无机耕作技术,这虽然对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技术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而且使农业成本越来越高,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冷落,因而目前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比较低下.例如集约化养畜养禽,它曾经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但它的弊病也不容小觑。首先,极度拥挤的圈笼式饲养方法为动物保护主义者相当诟病;其次,畜禽粪便严重污染空气和水源,由此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分依赖抗生素以遏制流行病,以至于在肉、蛋、奶中残留超标,长期食用导致儿童早熟、肥胖的案例并不鲜见。近期禽流感、疯牛病、猪蓝耳病等疫病大面积暴发,这对盲目追求高产的规模化养殖方式无疑敲响了警钟。现在的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机械、能源、包装、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它的自我稳定功能大大降低,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
三、展望未来的中国农业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认识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充分估计在城市化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保护和支持,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城市化过程中的代价。1.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从实现食品的自供给安全,转变为改善农户的生计状况许多经济学者的研究证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甚微,因此,在粮食总产品连续3年保持增产(总产超过4.9亿t,2007年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5亿t)的今天,如何在政府层面上保证农产品供给数量上的安全,同时实现农民实际收入的显著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现在,中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正视国际农产品市场应有的作用,应当是使农产品供给安全得以有效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2.应当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并发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与农户生计目标相脱离,忽略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应当集中力量发掘传统农业的精华和乡土智慧,发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就像舒尔茨说过的一样:“在自己土地上的普通农民,具有超过来自富国的仅仅懂得经济学的专家的优势.他熟悉他的小块土地和当地气候,而且他能预期他的辛勤劳动将取得怎样的成功,而所谓的专家却一无所知。”事实上,农业产出增长的源泉,往往产生于最好的现有技术的扩散,而不是某一实验室新技术的发明,英国的农业革命、美国的土壤保持运动亦如是。3.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应能促进农民的充分就业ﻫ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业已不堪重负,而长期以来中国推广的农业技术却是以资本、土地密集型为导向的,不仅没有利用好最广大的劳动力资源,反而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为求得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必须把生态学原则结合到以农村充分就业为中心的战略之中,开发“生态技术”使农民能够就地“自我雇佣",旨在促进农村的充分就业,并开创一系列的增值增收活动。农药对生物、生态的影响
●直接杀伤生物群体.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杀伤大量非靶标生物,致使害虫天敌及其它有益动物死亡.环境中大量的农药还可使生物产生急性中毒,造成生物群体迅速死亡。ﻫ●影响生态系统。生物长期生活在含有农药的环境中,农药在生物体内积累,形成农药的生物富集对生物的间接危害,生物免疫力、生殖力、抗逆力等降低,并经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破坏生态平衡。农药的大量使用必然杀死大量害虫天敌,并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迫使农民不断加大用药,逐步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ﻫ
化肥对水体、土壤、环境的影响
●直接危害作物。长期和大量施用主要由盐类组成的肥料,会增加土壤溶液的浓度而产生不同大小的渗透压,作物根细胞不但不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反而将细胞质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溶液,导致作物受害.ﻫ●水体生态遭到破坏.主要是受污染的河川、湖泊、海洋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增加,富营养化使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
●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长期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导致土壤硝酸盐积累,促进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土地板结,加快土地盐碱化,以及土地的循环利用。ﻫ●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有相当数量的化肥和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化合物直接挥发进入大气,污染大气环境。化肥中还含有的其它一些杂质,也可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化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和大量使用,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更为严重的是给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存安全,带来巨大的伤害和威胁,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本世纪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但是耕地的面积只有122.5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种植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甘蔗和甜菜等.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棉花44.4万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1950年至1953年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5%。这期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在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大胆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探索了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实现形式。改革给农民带来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和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中国农业取得显著成就。目前,中国的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为全面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开始着重解决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问题,并投入财力物力,加快农业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进程.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全面取消农业税表明中国在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的一年.农业收入成为全年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超过了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量;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继续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为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幅年份。2006年农业发展状况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9746万吨,比上年增加1344万吨,增产2。8%;棉花产量673万吨,增产17.8%;油料产量3062万吨,减产0。5%;糖料产量10987万吨,增产16。2%.全年肉类总产量8100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分别增长4。3%、5。3%和7。8%.全年水产品产量5250万吨,增长2.8%。全年木材产量78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0。3%。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8万公顷.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产
量比上年增长%粮
食49746
2。8
夏
粮11381
7.0
早
稻3187
0。0
秋
粮35178
1.7
油
料3062
-0.5
花
生1461
1。8
油菜籽1270
—2.7
棉
花673
17。8
糖
料10987
16.2
甘
蔗9925
14.6
甜
菜1062
34。8
烤
烟247
1.3
茶
叶102
9.0
水
果17050
5.8
蔬
菜582333。2
2002—2006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十五"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成就显著:粮食生产走出低谷,林业、畜牧业、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十一五”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一)粮食生产扭转下降趋势,出现重要转机“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02万亿斤。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8600亿斤,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0年至2003年粮食连续4年产不足需。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拥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2004年粮食生产形势出现重要转机,粮食总产量增加775亿斤,是建国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单产也创下历史新高。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增产291亿斤。两年增产量超过1000亿斤,创造了历史纪录.如下图所示:(二)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粮食生产走出徘徊的同时,种植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棉、油、糖、麻、烟、果、蔬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较快发展,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步伐加快,农产品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棉花生产.“十五"时期国内纺织业生产对棉花需求旺盛,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种植面积连续扩大,棉花产量继续提高。2004年,棉花产量达到632万吨,创历史最高。“十五”时期累计棉花产量为2712万吨,比“九五”时期增长557万吨,增长25.8%.2、油料生产。经历了1998年—2000年连续三年丰收之后,适应国内市场供求变化的需要,“十五"初期,油料种植面积调减,产量有所减少。2004年和2005年,油料生产开始复苏,产量分别达到3066万吨和3078万吨。“十五”时期,累计油料产量为14717万吨,比“九五”时期增长2479万吨,增长20.3%。3、蔬菜、水果生产。“十五”时期,我国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2005年,蔬菜产量达56284。4万吨,与2002年相比,增长6。4%;“十五”时期,园林水果总产量累计达29556万吨,比“九五”时期增加1898万吨,增长6。9%。(三)畜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中的重要支柱“十五"时期,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肉类产量年均递增4.7%,奶产量年均递增25。1%。我国肉、蛋总产量已名列世界首位,饲料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已达到33.8%,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1、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十五”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2005年畜牧业产值约为13000多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0年增长40.1%。肉类总产量达到7700多万吨,约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8%,比2000年增加1590万吨,增长40。1%,平均年递增4.7%。其中猪肉产量达6100多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5%以上,跃居世界各猪肉生产国之首,“十五"时期平均每年递增4。5%;牛羊禽肉产量分别达714万吨、436万吨和1453万吨,“十五”时期年均增长6%、9。8%和3。8%.除肉产量外,其它畜禽产品的生产水平也有显著提高。2005年我国禽蛋总产量达到2872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20公斤左右,约占世界禽蛋总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奶类产量则达2800多万吨,其中牛奶2680多万吨,“十五"时期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如猪肉占肉类的比重由2000年的65.8%下降到2005年的64.9%;牛羊肉则上升到14.9%;禽肉也占到了18.8%。2、良种繁育体系已初具雏形。目前全国种畜禽场达9114个,其中县级以上各类国有种畜禽场近2000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83个。家畜繁育改良站也达到3000多个,另外还有种公牛站79个,年提供冷冻精液1000万份。建成了国家级家禽育种中心、瘦肉型猪育种中心、奶牛育种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3、疫情防治机制初步建立。疫病防治是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国目前已设有从中央到乡镇各级畜禽疫病防疫机构及村级防疫员,有约100万人的畜禽疫病防疫队伍,近200个兽药厂,生产2000多个品种规格的兽药,每年生产近300亿头份畜禽疫苗.(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收效显著“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全国造林面积连续3年超过1亿亩,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近8亿亩,野生动植物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土地沙漠化趋势首次实现历史性逆转。(五)渔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力增强“十五”时期,我国渔业在“以养为主"方针的指导下,水产养殖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革养殖方式,在渔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休闲渔业、加工流通业、远洋渔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水产品贸易在逆境中冲刺,出口额大幅度增长;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大大加强.1、渔业结构出现重大改变。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和捕捞业在渔业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0万吨,比2000年增长19.2%。“十五"时期,我国水产品累计产量提高了821万吨,增长全部来自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5%。2、远洋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在面临国际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我国水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超过16%。2005年全年水产品及其制品出口额近80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连续六年居大宗农产品首位。目前,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约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0%,位居世界首位。二、农业生产面临问题与制约因素“十五”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农业基础地位仍然不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业生产资源匮乏程度有增无减1、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我国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同时又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加上保持生态环境退耕的需要,耕地减少的趋势是难以避免的.据国土资源部调查,从1996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年均减少1000多万亩。近两年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年耕地减少量也还维持在400万亩左右。2、水资源紧缺。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70%左右。全国水资源虽然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也很大,大部分集中在雨季,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今后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并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3、灾害性气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我国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对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产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就是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年际降水变化大,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因此,灾害性气象是影响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产波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二)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低、后劲不足1、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变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本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统计表明,“十五"时期,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比“九五”的增长幅度下降,增幅徘徊在1%以内。而作为水资源缺乏、气象灾害频繁的国家,我国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4%左右,对于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长的安全保障严重不足.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较低。据测算,尽管“十五”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增加,达到47%左右,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日本、韩国的水平.以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难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变成了无办公场地、无试验基地、无试验仪器、无信息设备和无交通工具的“五无”站.(三)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我国的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占世界的平均水平的40%,预计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的数量将下降到1.4亩左右。据农村住户调查,“十五"时期,农户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在1。96亩到2亩左右,比“九五”时期的平均2.8亩有所下降。虽然农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大致保持在50%左右。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太小的人均经营规模,使农业生产效率低,形成不了规模效益,难以抵御市场、气候等风险的冲击,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三、“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建立以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为主的农业用地监测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土地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统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在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卫星遥感、全面统计和抽样调查等各种方法,对耕地及其它农业用地的数量、质量、利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对不利于耕地和其它农业用地保护及使用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纠正,切实把耕地和其它农业用地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落到实处.(二)创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国家在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或通过银行信贷、股票等融资手段鼓励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事业单位或农民个体、联户等加入到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和维护中来,采取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以及收费或有条件减免费用的方式提供给农民使用。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以及设施的有效使用和维护。(三)扩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拓宽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渠道,特别是调动农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与农户有订单协议的企业和专业经营户的积极性.另外,特别需要加强边远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一些省级电视台,也应该使用当地语言制作有关的农业科技节目,向边远地区传播农业科技.(四)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保障土地承包和经营者的权利当前,农村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就业的门路,也缺乏可经营的土地;另一方面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外出和向非农业转移,留下老人、孩子和妇女照看家里规模很小的土地,基本上处在自给自足状态.这些都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创造了条件,随着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流转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管理措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切实保障土地实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规模效益。2005年农业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04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67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减少6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31万公顷,减少1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56万公顷,减少1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774万公顷,增加18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48401万吨,比上年增加1454万吨,增产3.1%;棉花产量570万吨,减产9。8%;油料产量3078万吨,增产0.4%;糖料产量9551万吨,减产0.2%.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200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十五”时期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全年肉类总产量7700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其中,牛、羊肉分别增长5。6%和9.3%。全年水产品产量5100万吨,增长4。0%。全年木材产量4746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7%.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3万公顷.(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28日公布)取消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中国农民每年减负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全面取消农业税表明中国在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从2006年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比原定用五年时间取消农业税的时间表,整整提前了三年。2001至2004年,全国共减免农业税234亿元,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68亿元,核定农业税灾歉减免16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了85亿元,各级农业税征收机关共落实社会减免50亿元,落实种粮大户等其他减免9亿元。2005年全国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20亿元.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从国际上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一例外地要对农业实行零税制,并给予相当的财政补贴.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取消农业税,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无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这是中国农民命运开始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废止农业税条例,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农业税条例,只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落实“以工促农",主要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方式、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至于构建“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一是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转变为市民;二是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废除农业税条例,虽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毕竟已经迈出了这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关键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毕竟已经开始破题,并向“深水区”挺进。农业资源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平地占34%.同时,半干旱与干旱地区所占比重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以上。2005年我国实际建设占用耕地13。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4.1%。灾毁耕地5.4万公顷.生态退耕39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万公顷。查出往年建设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7.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7万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36.2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12339.22万公顷(2003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种植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甘蔗和甜菜等。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天然林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营造了许多防护林、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有“竹子王国”之称,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产量,约占世界三分之一左右。中国草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近四分之一,四大牧区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的广阔草原上,分布着许多畜牧业基地,可提供大量的牲畜、肉乳和毛皮。中国近海海域面积广大,浅海渔场有1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四分之一.海洋水产极为丰富,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是中国四大经济鱼类。众多的河流、湖泊等为发展淡水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90年开始,中国水产品产量就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占世界水产总量的六分之一左右。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要吃饭.因此,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保险经纪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城市垃圾处理服务租赁合同
- 2024年度艺人经纪合同艺人的义务与经纪公司的权利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研发合作合同标的成果分配协议2篇
- 二零二四年度股权转让合同:某互联网公司0%股权交易2篇
- 2024年度蔬菜保鲜与储运合同2篇
- 2024年度金融服务与咨询合同标的及服务内容
- 2024年度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
- 2024年度新能源项目合作与投资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合同
- 中西方绘画差异(课堂PPT)
- GRG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完整
- 二期混凝土施工方案
- (完整版)成本控制制度
- 沈阳机床-TPX6111B结构爆炸图
- 卫生院中药饮片处方点评点评细则和汇总表
- 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报告
- 钻孔灌注桩泥浆处理方案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
- 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 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