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状况:概念、成效和挑战_第1页
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状况:概念、成效和挑战_第2页
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状况:概念、成效和挑战_第3页
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状况:概念、成效和挑战_第4页
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状况:概念、成效和挑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状况概念、成效和挑战

一概念界定:从“智慧医疗”到“互联网+医疗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健康领域还存在许多“痛点”和“难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来解决当前卫生健康领域的“痛点”和“难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政策层面,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鼓励互联网医疗的发展。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标志着互联网医疗开始有了指导性政策。在行业层面,互联网+医疗、医疗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下一个产业风口,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在需求层面,消费者的多元医疗消费需求正在加快释放,付费习惯正在逐渐形成。消费者迫切需要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来解决传统医疗健康领域的不足。从各个方面来讲,发展智慧医疗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时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历史任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智慧医疗”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所涵盖的领域包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等多个维度。由于智慧医疗的范围过宽,任何一个子领域都有丰富的研究内容。事实上,“互联网+医疗”也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是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个体健康全过程的覆盖,并与咨询、诊疗、康复、保健、预防等全流程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业态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其涵盖的领域包括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公共卫生、互联网+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保险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相关内容,在中国的政策环境下,“互联网+医疗健康”至少包括“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互联网+医疗”则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相关的全病程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内容体现在“互联网+医疗服务”方面。本报告将研究重点聚焦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医疗互联网和互联网医疗。所谓医疗互联网,就是原有医疗健康服务加载互联网提高效率和质量。从这一点来讲,医院信息化或者智慧医院就属于医疗互联网范畴(HIS、LIS以及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例如,发展医疗互联网的一个常见形式就是各个医院建立各自的医院网站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而所谓互联网医疗,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例如,好大夫构建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使得医生能够在平台上为患者提供会诊和管理服务。又例如,丁香园是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会化网络,提供医学、医疗、药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交流平台、专业知识、最新科研进展以及其他专业服务的精准平台。相比而言,医疗互联网的主要形式就是医院信息化服务。二中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分析(一)发展概述自2009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增速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个别年份的增长速度超过了50%。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发展,是随着互联网经济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和信息网络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跃升的。我国的互联网经济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逐渐发展壮大,从纯粹提供信息服务的门户网站时代,逐渐发展到网上购物,并一步步向更多的生活生产领域渗透,并且随着从PC互联网阶段走向移动互联网阶段,互联网向更多领域渗透,也和传统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融合。医疗因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是互联网比较晚渗透的领域。因此直到2009年,我国互联网医疗仍处于探索期,市场规模并不大,根据《速途研究院:2018年Q1互联网医疗市场研究报告》[1],仅为2亿元人民币。和互联网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一致,互联网医疗最初以PC互联网应用为主,服务内容也以医疗广告、线上问诊和医疗信息搜索为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大以及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创业也快速增加,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开始广泛形成,市场规模在2012年升至67.1亿元人民币。此后,在整个互联网经济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成长,数据和服务进一步完善,细分领域开始出现独角兽,市场增长率也逐年稳步上升。2016年市场规模达到223亿元,同比增长41.77%(见图1)。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趋于成熟,产业链逐步完善,企业已经从最初的流量争夺进入医疗扩张的阶段,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0亿元。图12012~2018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受需求端、供给端、政策端以及资本端的共同推动。从需求端来看,由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长期以来的弊病,我国患者长期面临着就医体验差、就医盲目性高、自我认知缺乏等痛点和难点。高效便捷地获取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一直以来是我国患者的主要诉求之一。例如,上海三甲公立医院门诊的平均时间高达177分钟,其中95%的时间用于排队。真正用于诊疗和医患沟通的时间只占5%,不到10分钟。超过60%的患者对这种现象感到不满[2]。另外,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以及东中西部分布不平衡。从城乡分布来看,80%的医疗资源分布在城市,仅有20%的医疗资源分布在农村,且质量较为低下。从区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大城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医疗资源数量和医疗资源质量都远超过其他地区。农村和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地区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成为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根据《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川成为我国接收外地住院病人最多的省份。河北、安徽、河南则成为住院病人流出的主要地区[3]。从供给端来看,医院内涵式发展需求也成为驱动医疗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15年,随着我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和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公立医院的收入和规模快速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医保控费压力增大、医院规模控制、医疗需求释放速度放缓,我国医院发展特别是公立医院发展面临着转型。内涵式发展成为公立医院的普遍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需要更加注重病人结构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国家严控公立医院规模的情况下,病人数量增长速度有限,如何更多接受符合医院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患者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部分三甲医院已经鼓励其医生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上提供诊疗咨询和加号服务,实现“优质病人”的导流。在访谈中,个别医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医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疑难杂症和符合医院发展方向的病例引导到医院进行线下诊疗。对于一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医院来说,“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发挥着提高医疗技术的功能。例如,银川第一人民医院直接在医院内部建立远程医疗平台,鼓励该院患者和主治医师通过好大夫在线平台与全国的知名专家进行远程医疗,一方面提高了患者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该院医生的诊疗水平[4]。经过近3年的发展,银川第一人民医院在诊断和治疗疑难杂症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脊柱侧弯手术、肿瘤综合治疗、心血管介入治疗方面的业务开展量快速增加。这种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医院技术和经济效益发展的路径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认可,越来越多西部地区的医院正在考虑借鉴这一模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医院之间的竞争也要求医院更加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以及控制运营成本。这就要求医院在信息化以及互联网化方面加大投入。例如,医院引入预约系统、报告在线查询系统、移动支付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医院滞留人数和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引入智能药房系统、耗材管理系统的目的之一也是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对医生来说,互联网医疗平台上自主定价从而更高的收费价格是其在互联网医疗平台注册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平均来看,好大夫在线医生电话咨询的价格高于公立医院设定的医事服务费。对于主治医生及其以下级别的医生来说,在线提供咨询服务能够成为其较为重要的额外收入来源。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够成为医生增大曝光率、增加线下就诊人数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医生负责床位数有限且科室分配制下,尽可能收治疑难杂症和单价高的病例已经成为医生现实的理性选择。在访谈中,部分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明确表示他们非常关注其在好大夫平台上的评分和排名。此外,医生学习知识、管理病人的需求也是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快速高效地学习医学知识、跟踪科学前沿成为当代中国医生的客观需求。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医生的服务水平来源于专业知识的支撑,医疗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医生职业晋升的重要组成。据动脉网发布的《中国医生移动App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超过80%的医生日均学习时间超过半个小时,且有11.3%的医生日均学习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而根据2018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5],我国各级医生工作压力偏大,周工作时长均远超法定40小时/周工作时长。通过互联网学习,成了医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必然选择。此外,医生对院外患者的管理也是驱动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超过60%的医生认为随访非常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随访成为医生的主要选择之一。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积极的政策驱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成为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成为促进消费的内容之一。从民生保障的角度来看,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成为解决医疗资源结构性矛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以及提高卫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最后,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与资本驱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来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6.29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45.58亿元,大约增长了22倍。特别是在2014年以来,在资本追捧下,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呈现井喷式的发展现象。近期,有多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计划上市,其中,平安好医生在2018年1月份便完成了软银投资的4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2018年5月,平安好医生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而微医也在近期筹备Pre-IPO融资,以扩大现有规模。2017年,好大夫在线也完成了2亿美元的计划,腾讯领投。2018年,丁香园也完成了1亿美元融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投资热度明显下降。投资金额下降至43.8亿元,投资案例数也下降至176家。这表明投资者对互联网医疗的资金注入越发谨慎,对整个行业的看法也趋于理性。这种下降趋势是否能够持续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特别是在2018年国务院明确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资本是否会卷土重来成为下一阶段行业观察的重点。图22012~2017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二)主要成效虽然“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发展依然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其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互联网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我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一是互联网应用正在提高医疗机构服务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其挂号、收费以及诊疗流程。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以及相关网站选择合适的医院进行预约挂号和在线支付,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追踪排队情况,这对节约患者排队时间,提高就医体验感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例如,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市儿童医院利用互联网改造其就诊流程,在节约就诊时间和减少排队人数方面效果显著。实施互联网改造就诊流程以后,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平均就诊时间从240分钟下降至30分钟,平均排队次数从7次下降至1次(见图3)。二是互联网医疗正在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包括医生能力提升)。互联网医疗也具有一定的共享经济的特点,鼓励医生利用闲暇时间为患者提供服务。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情况下,利用闲暇时间为患者提供服务是短期内增加医疗资源供给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从医生能力提升来看,专业化的社交圈为医生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的医生也可以接触到发达地区的医院和医生,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图3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互联网改造效果比较三是互联网大数据正在推动卫生治理水平提高。例如,上海市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多个数据平台,通过对每个公立医院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认清公立医院服务产出的目标与方向,并通过大数据建立了相关标准[6]。上海市通过大数据分析病种和效率、技术、费用、资源的相关关系,科学评价公立医院的服务与效率、技术水平、费用控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这样的案例表明互联网大数据可以成为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工具,大幅度提高卫生治理水平。除此之外,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也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行业内部已经开始分化,已经形成了以少数几家头部企业为代表的平台型公司。在服务患者、会诊以及患者管理方面,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平台、春雨医生等第三方平台快速成长,其服务量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在服务医生方面,以丁香园、医脉通等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处于行业领先优势。与此同时,“平台+医院”的O2O模式也正在探索过程中。万家云诊所、企鹅医院、京东云医院的新模式也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相信随着行业的深度发展,不同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整合将不可避免。在需求方面,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医疗用户快速增加。目前我国互联网医疗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53亿人,渗透率为32.7%。通过对部分用户在互联网医疗产品中各功能的使用率调查发现,目前用户使用率最高的仍是网上预约挂号,约占受访用户的67.1%,可以避免在医院排队浪费的时间和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是病友交流(使用率为51.5%)、咨询问诊(使用率为47.6%)、医疗信息查询(44.8%)、网上药店(33.8%)等。这些应用能够使用户更加便捷地享受医疗服务、药品服务和医疗信息,提高用户的获得感。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医疗”使得消费者习惯发生了快速的改变。在行业发展初期,“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通过免费或者补贴的方式吸引消费者。随着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消费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付费。根据最新的调研结果,已经接近7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付费。根据某在线平台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的付费服务只占10%~20%,但是到2017年下半年,付费服务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付费习惯的养成为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三)主要挑战虽然“互联网+医疗服务”在近几年快速发展,但是整个行业在政策、法律、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对医疗互联网来说,其工作很早就已经开始,并且涌现很多典型,例如上海的申康、厦门全岛信息化等,但在全国层面来说,整个医院互联网化或者信息化普遍存在烟囱林立的问题,缺乏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目前,大的医疗机构正在主动融入互联网,但是应用和认知处于启蒙阶段。所以,在顶层设计上,这一轮的医疗互联网应该避免新一轮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更大的挑战在互联网医疗层面。按照我国政府对互联网其他领域监管的历史经验,过去几年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得益于政府乐见其成和放水养鱼的态度。随着行业的壮大,政府将逐步完善监管措施,势必对互联网医疗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2017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就曾经在行业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它规定,允许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仅限于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如果这一文件得到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合法性将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予以明确对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在法律层面需要明确谁承担责任。第三方平台为医生在互联网上向患者提供咨询和诊疗活动提供了服务。其参与者包括医生、患者以及第三方平台。一旦发生事故,谁来承担责任需要在法律层面上予以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