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课文_第1页
谏逐客书-课文_第2页
谏逐客书-课文_第3页
谏逐客书-课文_第4页
谏逐客书-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斯谏逐客书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史记‧李斯列传》: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游说离间〕于秦耳,请一切〔一律〕逐客。”李斯议〔商议、讨论〕亦在逐中。)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段我、私下,谦词

指他国人在本国作官的客卿

说明逐客之非。起句开门见山,明快简洁,统领全文。(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各诸侯国来事奉秦国的人,大多是替他们的君主来从事游说离间秦国的,请把所有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议定的驱逐行列中。)我听说宗室大臣们建议驱逐客卿,臣私下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2.本文开门见山直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有何作用?答:《谏逐客书》是写给秦王的奏疏,所以要特别讲究策略、注意分寸。面对逐客一事,李斯只用“臣闻吏议逐客”六个字一笔带过,巧妙避开秦王才是决策者的事实,好像秦王尚未决定逐客。而“窃以为”则是谦卑的、商量的口吻,这就给秦王留下了转圜的余地,便于他收回成命。“窃以为过矣”则语气果断,直指逐客之非,给予秦王当头棒喝。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

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第二段在此有网罗之意

不是秦国人

兼并了许多西戎国家。二十,虚数,形容极多之意

于是

改变

因此

因此

写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来自诸侯各国写孝公用客卿,侧重于治国有方,从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作全面概述排比对偶(句中对)●●错综(抽换词面)●●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

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攻取

写惠王用客卿之效用,笔法上侧重于四面扩张写昭王用客卿打击宗室豪门,决定昭王一生功业排比对偶(单句对)对偶(单句对)譬喻(借喻:秦逐步侵吞诸侯土地,像蚕吃桑叶一样)●错综(抽换词面)●●●●●●●●借代(楚国)●转品(名→副)●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辜负

疏远贤士

秦国之富强,多由于客卿之功设问(激问)推辞、拒而不受

第二段追叙秦国四君因任用客卿,而使国家强盛的史实。先列举有力的史实,再从反面论证,总结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从前穆公延揽人才,西边从戎争取由余,东边从宛赎得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网罗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者,都不是秦国人,可是穆公任用他们,结果兼并了许多西戎国家,于是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的变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繁盛、富裕,国家因此富足强大,老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也亲附顺服,先后战胜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千里的土地,一直到现在都安定强大。惠王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三川一带的土地,西边并吞巴郡和蜀郡,北边攻取上郡,南边攻取汉中,兼并许多蛮夷部落,控制楚国,东边占据成皋险要的地区,割取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六国合纵的联盟,使诸侯争着向西侍奉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昭王得到范雎为丞相,于是罢废穰侯,驱逐华阳君于关外,巩固王室的权力,杜绝私人的势力,而后逐步侵吞诸侯的土地,使秦国完成帝国的基业。以上这四位君王——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都是凭借着客卿的功劳。从这些历史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君王拒绝客卿,不予接纳,疏远贤才而不用,那么国家就没有富足得利的事实,而秦国也就没有强盛壮大的威名了。3.“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此段文句所要强调的主旨为何?答:一方面显示秦穆公招贤纳士多,另一方面凸显这些贤士都不是秦国人,是来自四面八方,明白地表达了秦穆公“广纳贤才”的策略。4.本段中作者举出四位秦君作为任用客卿成功的例证,这种写法有何作用?答:(1)作者只举成功之例,而且多达四件,加强巩固自己的论点,增加说服力。(2)举实例胜过连篇累牍的说理,可见“例证”是论说文必不可少的元素。5.“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功施到今。”此段在修辞上有何特色?造成何种效果?答:此段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等动词,运用错综修辞中的抽换词面,构成一连串整齐中有变化、长短错落的排比句,极力铺陈渲染秦国武力扩张之势,如排山倒海,大大强化了张仪之计的威力和效果。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

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第三段通“悦”

供赏玩爱好的物品

不该拿来使用

言秦王喜用异国之物排比排比设问(悬问)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

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

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

者,异国之乐也。第三段用来

齐东阿特制的白绢衣

织锦刺绣的装饰

不会进献于君王面前

秦之音乐粗俗简单排比排比对偶(句中对)对偶(句中对)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第三段趋近、靠近

舍弃

适合观赏

罢黜、驱离

驱逐、赶走

用来

方法

舍秦国之声而就异国之乐说明逐客之非此处以映衬对比出秦王之所重与所轻,藉此凸显逐客之不当映衬设问(提问)映衬逐客之举正与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的愿望背道而驰●错综(抽换词面)谓秦君重物轻人,以驳逐客之不当。使用大量的排比句来陈述秦王的喜好,并以对比的手法表现秦王对物及对人才的矛盾态度,论证逐客“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现在陛下获得昆山所产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马,竖立翠凤旗,架设灵鼍鼓。这几种宝物,秦国一种也没出产,然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那么夜里发光的玉璧就不该装饰在朝廷中,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珍贵器皿就不该成为玩赏爱好的物品,郑、卫等外国的美女就不该充列在后宫,而北狄所产的駃騠等名马也不该养在宫外的马棚,江南所产的黄金、白锡不该拿来使用,西蜀所产的红色、青色颜料不该拿来作为彩绘装饰。用来装饰后宫的珠玉、当作侍妾的美女、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事物,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那么以宛珠嵌饰的簪子、镶缀珠子的耳环、东阿特制的白绢衣、织锦刺绣的装饰,就不会进献在君王面前,而趋随时尚,打扮得高雅别致,容貌娇艳,体态美好的赵国美女,也不会侍立在君主的左右了。再说到敲击陶器、瓦器,弹着筝、拍打大腿,呜呜地歌唱而听得舒适的,这才是真正秦国的音乐。那些《郑》、《卫》、《桑间》的歌谣,舜《韶虞》、周《武象》,是别国的音乐。现在大王您舍弃敲击陶器、瓦器而接受《郑》、《卫》的音乐,舍弃弹奏筝而改听《韶虞》之乐,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眼前的快乐,适合观赏罢了。现在任用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才能的优劣、不论人品的好坏,不是秦国人就罢黜,凡是客卿就驱逐。这样看来,那么大王所看重的是在美色、音乐、珍珠、宝玉,而所轻视的是人民了。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控制诸侯的方法啊!6.李斯在本段列举秦王拥有许多来自异国的器物、良马、美女、音乐,其用意何在?答:由秦王对这些外来器物的喜爱,与驱逐外来人才作对比,得出“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的结论。其主要目的在提醒秦王:人才比器物更重要,重物轻人绝非一统天下之术。7.作者用什么理由说明逐客有害于秦国?【问题讨论一】答:作者透过秦代立国的史实,以及秦王政身边的人事物,说明逐客非但无利,而且有害于秦:(1)以史实驳斥逐客之议:本文列举四位秦君用客卿成功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对秦有利,暗示逐客之非。透过历代君王(如穆公)求士的来源,可知客卿来自四面八方,却能替秦王效命,以此推论欲统一天下须博取四方之才。当文章从正面论述客卿对秦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客不负秦之后,又从反面加以论证:“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通过这种却客、疏士和纳客、求士的不同效果鲜明对比,有力地证明逐客的谬误。(2)以宝物美女来自天下,反衬秦王重物轻人:在上一段陈述客卿对秦国贡献的史实后,文章似乎已告一段落,但李斯却以华丽炫目的宝物来反衬人才的重要,造成本文的另一高潮。李斯从“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至“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着眼,比较秦当权者对物、对人的态度,指出“重物轻人”的危害,进一步论证逐客之非。从历史的检验,转入眼前事实的验证,抓住秦王爱好声色、珍宝的心理特征,以物喻人,以事明理,进一步说明逐客是错误的。7.作者用什么理由说明逐客有害于秦国?【问题讨论一】答: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第四段推辞,拒而不受

百姓

何以

没有可匹敌的对手

推辞、拒而不受

言人多、国大,则易强盛强调有容乃大。旨在劝秦王广纳贤士。《管子.形势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文子》曰:“圣人不让负薪之言,以广其名”、“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即“以兵藉寇而以粮赍盗者也”

极言逐客之不智。不能近悦远来,为施政之大忌排比排比、转化(拟人)映衬(以)(以)●借代(百姓)●●转品(名→动)

显扬强调有容乃大之理,用以反证逐客之不当。以一般常理来论证逐客与纳客之利弊。“臣闻地广者粟多”三句,是直接说理;“是以泰山不让土壤”六句,是类比推理;“是以地无四方”五句,是引证说理;“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五句,是对比说理。经过层层论述,明确表达逐客不利于秦统一天下的大业。我听说土地广大米粮就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小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小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想要称王天下的人,不拒绝百姓,才能显扬他的盛德。所以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外国,国家时时充实美好,鬼神降临福泽,这就是五帝三王没有可匹敌对手的原因。现在您竟然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辞退宾客让他们帮助其他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避不敢向西侍奉秦国,停住脚步不进入秦国,这正是所谓借武器给寇贼,送粮食给盗匪啊。8.“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答:请同学自由发挥。9.李斯认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何在?答:不却众庶。第五段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减损

暗含李斯本人

树立、结下

乃言客卿之贤者多,而思效力者众逐客最后将危及国家譬喻(略喻)总结逐客之害。末段重申逐客之害,而“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与首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相呼应。物品不是秦国出产,但值得珍爱的却很多;人才不是出生于秦国,但是愿意效忠秦国的也很多。现在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损人民而使仇敌得益,使自己国内空虚,而在外又与诸侯结怨,如此希望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10.本文哪些部分是从正面说明任用客卿之利?哪些部分是从反面说明逐客之害?答:(1)正面说明任用客卿的好处: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2)反面说明驱逐客卿的坏处: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今逐客以资敌国,……求国无危,不可得也。11.本文被誉为骈文之初祖、汉赋之先声,文中哪些铺陈、对偶的手法可加以印证,试举例说明。【问题讨论二】答: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使用排比、对偶等手法,并且有辞采富丽、音调铿锵的特色,也影响了后世“骈文”的产生,因此被称为“骈文之初祖”。又上承战国纵横家的气势,下开汉赋富丽铺张手法,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影响力,因此被称为“汉赋之先声”。(1)善用排比,增强语势:

本文最大特色即大量使用排比句,辅以音节的铿锵响亮,增强了雄放不羁的气势。举秦君用八位客卿成功的历史事实,尽情铺陈客卿之功,颇具说服力。文章列举秦王喜好的异国玩好有十多种珍宝、外国美女及外来音乐,并以排比铺陈手法,极言其“可宝”,接着又用六个“不”字排比句,进行假设推论,辞采缤纷,气势非凡。排比句的铺陈不仅增强了语势,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也增添了文章的丰富性。11.本文被誉为骈文之初祖、汉赋之先声,文中哪些铺陈、对偶的手法可加以印证,试举例说明。【问题讨论二】答:11.本文被誉为骈文之初祖、汉赋之先声,文中哪些铺陈、对偶的手法可加以印证,试举例说明。【问题讨论二】答:(2)骈散并用,错落有致:本文如自“孝公用商鞅之法”至“至今治彊”,首句为散句,中用排句,继又出一散句(获楚、魏之师),末以整(整齐)句收束。又如自“惠王用张仪之计”至“功施到今”,起笔为散句,继用四字型之排句,突换三字型之排句,继用散句,复用排比句,末又用散句。排偶与散句相为错综,在语言形式上富有整齐错落之美;在音节上抑扬顿挫,铿锵响亮,富音乐美感,这些都增强了滔滔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所以此文开启散文辞赋化的风气,因此被后人誉为“骈文初祖”。11.本文被誉为骈文之初祖、汉赋之先声,文中哪些铺陈、对偶的手法可加以印证,试举例说明。【问题讨论二】答:(3)随类赋形,丰富设彩:《谏逐客书》一文运用了随类赋形、丰富设彩的艺术笔法,如“建翠凤之旗”的“翠”、“西蜀丹青不为采”的“丹青”,大多数句子的设彩,都不靠颜色字眼;“昆山之玉”、“宛珠之簪”、“阿缟之衣”、“郑、卫之女”等,用著名产地来设彩;“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等,用著名物品来设彩;“灵鼍之鼓”、“犀象之器”等,用质量优良来设彩。通过这样的多方设彩,宝物便显得琳琅满目,富丽珍奇;而人物便显得高雅尊荣、美丽华贵了。12.你认为本文最能打动秦王之心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答:(1)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2)李斯掌握秦王想要一统天下的企图心,此句说明逐客将会使秦国丧失统一天下的机会。(请同学自由发挥)13.如果你是秦王政,看完李斯的上书,你会作何反应?答:请同学自由发挥。14.烛之武游说秦穆公,使秦军退兵;李斯劝谏秦王,使秦王取消逐客令。二人所以能游说成功,有何共通之处?请说说你的看法。【问题讨论三】答:《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分析郑国灭亡有利于晋,又追述晋国背信的史实,表达郑国的诚意,结果秦不但退兵,又驻军为郑协防,晋兵亦退。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则列举了历代君王任客卿而富强的史实,并指出秦王重物轻人之失,以及统御天下的理念。秦王政看了立刻撤销逐客令,并追回李斯。14.烛之武游说秦穆公,使秦军退兵;李斯劝谏秦王,使秦王取消逐客令。二人所以能游说成功,有何共通之处?请说说你的看法。【问题讨论三】答:二文的共通处:(1)均提及前王的做法和结果。(2)均针对游说的对象,作利与不利的层

层申论。(3)措词均得体而客观,不卑不亢。综而言之,二文游说成功的理由,首在以对方为前提,为对方设想,又暗藏着不利于国的负面假设,因此能游说成功。15.说说你对目前引进外籍人士来台湾就学或就业的看法。答:请同学自由发挥。1.吏:指秦国的宗室大臣。2.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缪,音ㄇㄨˋ,通“穆”。3.西取由余于戎:由余,晋国人,后入戎。穆公闻其贤,以礼招致。后用其计,辟地千里,称霸西戎。戎,春秋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此处指戎族中的一个小国。4.东得百里奚于宛: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时被俘,沦为晋献公女之陪嫁奴仆,后拟逃回宛,被楚军所俘。秦穆公闻其才,以五张羖(黑公羊)羊皮赎回,任为大夫,世称“五羖大夫”。宛,音ㄩㄢ。5.迎蹇叔于宋:蹇叔,岐州(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居宋,经百里奚推荐,穆公重金聘为上大夫。蹇,音ㄐㄧㄢˇ。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丕豹,晋国人,因父为晋惠公所杀,奔秦,穆公任为大夫。公孙支,岐州人,初游于晋,后归于秦,穆公任为大夫。7.孝公用商鞅之法: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商鞅,姓公孙,名鞅,战国卫人,因功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县),故称商鞅。8.民以殷盛:人民因此繁盛、富裕。殷盛,繁盛、充足。9.乐用:指乐于为国效力。10.亲服:亲附顺服。11.获楚魏之师: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四○年),商鞅率兵战胜楚、魏,虏获两国的军队。获,虏获,此有战胜之意。12.举地:攻取土地。举,攻下。13.治彊:安定强大。彊,音ㄑㄧㄤˊ,同“强”。14.张仪:魏国人,秦惠文王时为相,献连横之计,以瓦解六国合纵之策。15.拔三川之地:攻取三川一带的土地。拔,攻取。三川之地,本属韩国,因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两岸一带。16.巴蜀:两古国名。巴,今四川省东北部,蜀,今四川省西部。秦统一天下后设巴郡、蜀郡。17.上郡:地名,原属魏国,今陕西省绥德县一带。18.汉中:地名,原属楚国,在今陕西省东南及湖北省西北一带。19.包九夷:兼并许多蛮夷部落。包,兼并。九夷,泛指当时在楚境内的少数民族。九,虚数,形容数目极多。20.制鄢郢:控制楚国。鄢,音ㄧㄢ,春秋时楚都,在今湖北省宜城市。郢,音ㄧㄥˇ,战国时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鄢、郢为楚先后建都之地,故用以代称楚国。21.成皋:县名,又名虎牢,地势险要,在今河南省荥阳市。皋,音ㄍㄠ。22.膏腴之壤:肥沃的土地。23.散六国之从:瓦解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的联盟。从,音ㄗㄨㄥ,通“纵”。指合纵之策,原为战国时苏秦所倡的外交策略。24.施:音ㄧˋ,延续。25.昭王得范雎:昭王,即秦昭襄王。范雎,魏国人,以远交近攻之策略为昭王相,封应侯。雎,音ㄐㄩ。26.废穰侯逐华阳:罢废穰侯,驱逐华阳君于关外。穰侯,即魏冉。穰,音ㄖㄤˊ。华阳,即华阳君芈戎。二人皆为昭襄王母宣太后之弟,专权擅政。27.彊公室杜私门:巩固王室的权力,杜绝私人的势力。私门,豪贵之门。28.蚕食诸侯:像蚕啮食桑叶般,逐步侵吞诸侯的土地。29.向使:假使。30.却客而不内:拒绝客卿,不予接纳。却,拒绝。内,音ㄋㄚˋ,同“纳”。31.致昆山之玉:致,获得。昆山之玉,指崑仑山北麓和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所产的美玉,也称和阗玉。32.随和之宝:指随侯珠、和氏璧。随,春秋国名。相传随侯曾救大蛇,后蛇衔珠相报,世称“随侯珠”。和,即卞和,春秋楚国人,得璞玉于山中,献厉王及武王,皆以为石,被砍去双足。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之,果为美玉,世称“和氏璧”。33.垂明月之珠:悬挂夜光珠。垂,悬挂。34.服太阿之剑:佩带太阿宝剑。太阿之剑,相传为吴国名匠欧冶子与干将所铸宝剑之一。阿,音ㄜ。35.纤离:骏马名。36.建翠凤之旗:竖立用翠鸟羽毛结成凤形图案作为装饰的旗子。37.树灵鼍之鼓:架设用灵鼍皮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