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三单元教案_第1页
化学三单元教案_第2页
化学三单元教案_第3页
化学三单元教案_第4页
化学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备人张连芳使用人审核参加人员备课时间课题课题1分子和原子课型使用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教学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板书]课题2分子和原子[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板书]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3-1]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回答)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讲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巳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投影]展示图3-2及图3-3[说明]图3-2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像鲜明地显示了苯分子的六元环结构。图3-3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手段,通过用探针拔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总结]这两幅图说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板书]2.分子的特点[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回答]也不可以。[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总结]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回答]经过预习可知,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板书](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活动与探究](可投影打出探究内容和步骤)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1.取一烧杯,注入约40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观察12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思考:我们食用的醋常显酸性,若往醋中滴入酚酞溶液,颜色会不会有变化?为什么?[回答]不会。因为刚才说到酚酞遇酸不变色,醋显酸性,所以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不会有变化。[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分子的运动。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回答]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受热减少得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补充]确实分子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也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燥得快的原因。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花的香气分子或酒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花或酒的香气。3.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4.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板书](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讨论、交流)……[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100mL水与100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mL?[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0mL,而是小于200mL。[追问]原因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mL。[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回答]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布置作业]习题3(2、3、4、6)亲自做一做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板书设计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特点(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3)分子之间有间隔。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提问]上节课我们讲到,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的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了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阅读第50页,第三段回答此问题)[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山原子构成的。[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问题。[板书]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师]请大家根据前面学过的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以及我们现在掌握的分子、原子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投影]展示“讨沦”。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小成氯化氢(如图所示)。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小,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3.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过渡]经过刚才的讨论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1.分子的观点[提问]1.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回答]1.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等等。2.例如:水的蒸发、汽油的挥发、铁铸成锅、木材制成桌椅、瓷碗破碎等等。[追问]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举例说明。[回答]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如在水的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即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如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实验),水蒸气也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烧红的枪管得到“易燃空气”)。[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补充]一定要强调说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若某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而是由其他粒子构成的,则此说法失去了它的化学意义。[板书]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提问]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举出生活中有关化学变化的实例。[回答]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2.例:煤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食物腐烂钢铁生锈[追问]在这些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行没有变化呢?举例说明。[回答]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再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再保持。[总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生变化时。分子的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板书]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设问]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科学呢?[引导学生从是否体现原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总结]从我们刚才分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而这些变化后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板书]③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明]这里所说的“最小”,前提条件是指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不是泛指所有的物质。[过渡]那么,构成分子的原子又有哪些特点呢?[板书]2.原子的观点[教师]根据前面的讨论题可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分子要发生变化,分子要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里,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投影]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回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进行重新组合。[过渡]事实确实如此吗?请大家再看氧化汞的分解实质。[投影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讲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总结]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如:氧原子无论在水中、氧气中,还是在氧化汞中始终是氧原子。[板书]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师]以上分析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也是原子的概念。[板书]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生]不一定,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的大小不一定相同。[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就比原子大,只有拿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如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水分子肯定比氢原子和氧原子大。再比如1个氧化汞分子中有1个汞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氧化汞分子肯定比汞原子和氧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如水分子和汞原子则无法进行比较。[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且知道如何利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去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而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来的分子破裂,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我们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我们认识到看起来非常庞大的物质,其实都是由一些非常小的粒子构成的;看起来千差万别的物质,其组成原子竟有许多是相同的,可见世界真奇妙呀![布置作业]习题1、2、4、5板书设计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分子的观点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③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的观点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教学反思[练习]:1.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因此,人们常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方法可以说明()A.水分子由原子构成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C.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2.小明在学习“分子运动论”时,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图显示的实验现象说明了()

A.分子之间有斥力

B.分子运动快慢与气压有关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3.下列有关水受热蒸发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发生了化学变化B.水分子运动速率增大C.水变成了氢气和氧气D.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主备人张连芳使用人审核参加人员备课时间课题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型使用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3.投影片:附表1、附表2。类比想象模型展示P69象象象想象。板书设计课题2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教后小记第2课时相对原子质量板书设计课题2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二、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相对原子质量==3、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质子数+中子数课题3元素主备人张连芳使用人审核参加人员备课时间课题课题3元素课型使用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元素符号、元素概念教学难点元素概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境导入新课在我们的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的元素呢?其实,只有一百多种元素。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元素。讲授新课一、元素(一)元素概念活动1:[设疑]相对原于质量中的“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提示]碳-12原子。活动2:[设问]有没有别的碳原子?[投影]介绍几种原子碳质子数6,中子数6氧质子数8,中子数8原质子数6,中子数7原质子数8,中子数9子质子数6,中子数8子质子数8,中子数10[设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归纳]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活动3:[投影]碳质子数6,中子数6碳原质子数6,中子数7元子质子数6,中子数8素氧质子数8,中子数8氧原质子数8,中子数9元子质子数8,中子数10素[提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归纳]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活动4:[讨论]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归纳]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点拨]元素与原子如同树林与树的关系。活动5:[讨论]怎样区分氢元素和铁元素?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归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即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依据。活动6:[提问]:如何理解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归纳]:“一类原子”指的是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活动7:[实物投影]有关物质的分子模型卡片(水氢气+氧气氢气+氧气氯化氢)[操作]将模型卡片拆拆、拼拼[讨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归纳]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的种类不变。(二)元素的含量活动8:阅读教材第60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点拨]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2.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为水。[归纳]1.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各不相同,前四位是:氧、硅、铝、铁。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元素。3.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三)元素的分类活动9:找规律:自然界中的物质的种类已知的有三千多万种,而在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讨论]这一百多种元素可分成哪几类?[提示]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归纳]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将元素分成三类:二、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过渡】那么仅有的这些元素怎样组成了那么多的物质呢?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而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活动10:思考:(1)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2)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3)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归纳小结]:1.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的,如:2.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如:3.其他的由分子构成,如:4.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归纳]描述物质的几种方法:1.物质由元素组成2.分子由原子构成3.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辨析]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2.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3.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4.水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5.水有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主备人张连芳使用人审核参加人员备课时间课题课题3元素课型使用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我们去商店里买东西,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名称,有些还用外语表示,以便于外国人认识。那么这么多的元素在书写和学术交流怎样才能方便呢?于是国际上采取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二)引入新课讲授: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要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的字母来区别,这种符号为“元素符号”。(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元素符号活动1:[设问]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提示]阅读课本P61资料[归纳]书写规则:“二大一小”。[点拨]1.由一个字母标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拓展]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元素符号,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分。活动2:应熟练掌握的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1)前20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因为排序时是根据质子数的递增来排列,所以记住元素的序号就等于知道了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2)补充几个常用的元素符号: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铂(Pt)、金(Au)、汞(Hg)、碘(I)、溴(Br)[竞赛]抢答:说出老师出示的写有元素名称的卡片的符号。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氢元素H、氧元素O、铁元素Fe、铝元素Al、硫元素S、铜元素Cu、镁元素Mg、碳元素C、氮元素N、磷元素P。[交流]你所记忆元素符号的妙方。活动3:[设问]元素符号有何意义?[举例说明]如“H”、“N”[归纳]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一个原子。活动4:[讨论]怎样表示2个氢原子?n个氢原子?[小结]表示多个原子,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对应的数字。[点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二、元素周期期表简介活动5:[类比]超市里的商品有成百上千种,为了便于顾客选购,必须将商品分门别类、有序地摆放。同样,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将它们按其内在的规律排列。[设问]100多种元素按怎样规律排列?[投影]元素周期表[提示]特点:1.7个横行(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18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即有7个周期、16个族。2.元素是按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数值相等)递增排列。3.对金属、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做了区分。4.表明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点拨]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活动6:[活动探究]完成课本P63活动与探究。[小结]每一周期开头的元素大部分为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为非金属元素,最后为稀有气体元素。(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投影]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拉丁文字母使其组成元素符号,并注明元素名称:A__名称_____;A__,名称____;A____,名称_______;B____,名称_____;B____,名称_____;C____,名称_____;C_____,名称_____;C____,名称______;F____,名称_____;M_____,名称_____;N____,名称____;H____,名称_____;H_____,名称______;P____,名称______。2.下列方框中,符号2H意义的示意图是()(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总结反思]本节学习了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启示: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应养成细心、规范的良好习惯。[拓展延伸]1.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O”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BCD2.用大写字母A、B和小写字母a、g、r,可以写成的元素有()A.2种B.3种C.4种D.5种.(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2O表示的意义是()A.2个氧原子B.2个氧分子C.2个氧元素D.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2.下列符号中,书写正确且能正确表示该种元素的元素符号是()A.cL(氯)B.MG(镁)C.mn(锰)D.Cu(铜)3.下列符号中表示钙元素的是()A.CaB.NaC.ClD.K4.元素符号取用于()A.英文字母B.拉丁文字母C.希腊文字母D.汉语拼音字母5.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中的大写字母相同的一组是()A.金、银、铜B.氯、钡、钙C.汞、镁、银D.氮、钠、氖提升能力6.下列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的是()A.H2OB.HC.2HD.He7.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元素中全是金属的是()A.O、C、H、ClB.Al、Fe、Zn、HgC.H、P、Si、KD.S、Mg、N、Ar.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分析【本单元结构】一、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本单元涉及的是化学用语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所以,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理论基础,对学生十分重要。二、本单元结构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包括化学用语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等的教学和基本概念元素、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相对原子质量等的教学。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形成科学概念。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教学目标要求】一、知识和技能1、认识物质的粒子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3、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4、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分类及元素符号的意义;5、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6、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二、过程和方法1、让学生用电学的相关知识和原子弹等科学事实说明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2、让学生在活动中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元素的概念,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3、通过课本的活动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4、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比较“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元素(包括微量元素与常量元素)”与“食品元素的组成”,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3、用人体所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作比较,讨论“能不能认为生物体内含量多的元素作用大,含量少的元素作用小”,教育学生吃要讲究科学化,要使食品多样化,切忌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4、和学生一起讨论“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在哪里?”的话题,让学生关注化学的发展,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5、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重点和难点】重点:1、原子的构成;2、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3、离子的形成。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教学策略】一、由于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抽象,因此,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1.采用形象化的比喻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例如:氯化钠的形成,让学生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和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通过学生表演氯化钠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从而活化教材,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新奇而激动,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2.多种媒体配合使用进行直观教学。利用影、像、声、动画综合呈现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来创设情景,例如,在学习原子时,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学生带入了美妙无尽、栩栩如生的动感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原子的概念,并认识了原子的特性。又如,在进行课题2教学时,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成为教学中的难点,难于突破。在学习核外的电子分层排布时,解决的办法是先通过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和电脑模拟电子运动(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示意)的动态效果,进行猜想,然后是收集实证。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建立起原子中各粒子运动相对位置的印象。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还可以利用课件把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氯离子;钠原子和氯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二、引导探究,让学生建构新知。播放自制的课件——“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1)你从图中发现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规律?(2)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3)稀有气体元素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元素?这与它们的结构是否有关?(4)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教学为探究性学习。对于离子的形成,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信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稳定吗?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才能达到稳定呢?请各小组设计一个方案。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得方案后,师生再共同来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青铜峡市第七中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单元教材概览](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重要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起始阶段。(2)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开始。其三个课题的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由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3)由于刚起步,本单元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且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加之学生感性认识丰富,(我们应注意到新教材已无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分组实验的界限,)学生的可参与性及教学互动空间增大。[单元目标聚焦]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初步应用;了解基本概念“物理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及其本质特征,能够区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理解由氧气的性质决定的氧气的用途;初步学习探究氧气性质实验的操作。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