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态建设发展高效绿色农业_第1页
开展生态建设发展高效绿色农业_第2页
开展生态建设发展高效绿色农业_第3页
开展生态建设发展高效绿色农业_第4页
开展生态建设发展高效绿色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展生态建设发展高效绿色农业

一我国农业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表现在农业自然资源锐减、生态严重破坏、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农业发展与食品安全。1.农业自然资源锐减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总量不少,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我国淡水、耕地、森林、草地人均占有量,分别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1/7和1/2,而且还在不断减少。(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达280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时空占有不均衡,冬春雨少、夏秋雨多。南方水资源多,北方干旱。占耕地面积36%的长江以南地区,拥有水资源量占82%;占耕地面积64%的长江以北地区,仅拥有18%的水资源。我国北方地区的耕地,经常干旱缺水。现今江河湖泊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更增加缺水的严重性。我国北方地区,为了满足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北方五大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多超过或接近极限。其中海河滦河流域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已经超过极限;黄河流域平原达到92%;淮河流域平原达到65%~77%;辽河、松花江流域平原分别达到75%和65%。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形成8个总面积达150万公顷的超采区。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1000多亿m3,出现9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开采漏斗区。海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开采总量为223.2亿m3,大大超过可开采量184.1亿m3。由于超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沉降又破坏了土地资源。到1998年,海河平原地面沉降大于0.5米的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大于1米的面积达到700多平方公里,整个沧州地区地面沉降均超过2米。(2)土地与耕地资源。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国土面积很大,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1/3。我国山地多,山地丘陵占66%,平原盆地仅占34%。在土地总面积中沙漠与高山寒漠难于利用的土地占17.4%。北方有盐碱地1亿亩,长江以南有红壤、黄壤1.6亿亩,肥力较低,可利用的优良耕地不多。据2000年统计,中国耕地面积1.28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仅0.1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其中有大于25°陡坡耕地600万hm2,需要退耕还林(草)。中低产田占79%。耕地后备资源很少。2000年全国占用耕地156.6万hm2,其中建设占用16.3万hm2,生态退耕76.3万hm2,灾毁耕地6.2万hm2,生产结构调整占用5.78万hm2。补充耕地29.2万hm2,其中开垦土地18.4万hm2,复垦废弃地6.6万hm2,土地整理增加耕地4.2万hm2。今后每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还要不断增加,25°以上陡坡耕地还应退耕还林(草),耕地面积还要减少。我国耕地土壤肥力大部退化。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平均只有1.8%,旱地仅有1%左右,比欧美国家低1%~3%。现在种地基本不再施用农家肥,主要依赖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团粒结构破坏,土壤肥力退化。土壤有机质,占有机质总量的85%~90%为腐殖质,是土壤所特有的物质,有很强的水溶性和土壤自净能力;能增强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吸水和保水能力强,腐殖质吸水量可达本身质量的5倍;腐殖质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及通气性,是保持土壤肥力的本源。这是施化肥办不到的。(3)森林资源。森林是最重要的生态资源,能发挥蓄水保土功能。我国由于历史上破坏森林严重,剩余森林很少,从而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据中国林学会分析,中国远古时代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进入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森林被垦殖,森林逐渐减少,汉代森林尚在40%以上,唐代森林在30%以上,明代森林在20%以上,1948年国民政府农林部推算森林仅残存82800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仅剩下8.6%。新中国成立以来,天然森林资源继续受到破坏,木材生产长期超额采伐,天然林资源日渐减少,农业毁林开垦,数量很大;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大部是用木柴和木炭作燃料烧小高炉,仅河南省就建立5万多座小高炉,有的地方山林全被砍光。破坏森林,加重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的后果,引起中央的关注,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加快了国土绿化的进度。现今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据2006年公布森林面积达1.75亿公顷,比1998年增加16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24.56亿立方米,增加11.8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2%。虽然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但是不能盲目乐观,应当看到存在问题和差距还很大。不用比欧美日发达国家的森林,就是与韩国比也自愧不如。在朝鲜战争后,韩国的山林遭受严重的破坏,到处是光山秃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推行了全国绿化行动,农村组织起乡村合作社,组织调动数以10万计的农民上山整地造林,使寸草不生的山坡还以绿装。今日韩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林木郁郁葱葱,又现山清水秀的景象。我国近年来人工造林也有成效,使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双增长,但是每人平均占有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在世界的百名以外。特别是天然林虽然受到了保护,但天然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尚未恢复,东北、内蒙的天然林仍在超额采伐之中。(4)草地资源。中国的草地资源丰富,拥有天然草地3.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比耕地面积大两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澳大利亚,而且各种草原类型齐全。蒙古高原东缘和松辽平原西部有草甸草原;蒙古高原中部为典型草原;内蒙西部、宁夏、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新疆分布有荒漠草原;青藏高原上有高寒草原;黄土高原中、西部及河北、山西部分地区有灌丛草原;南方山地也常有草场。除南方山地草场外,这些草原年降水量大多数在400毫米以下,不适宜种地和造林,都是天然的牧场。但是由于草地开垦,草原逐步减少;草地超载放牧,草场退化。现今有90%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中度退化面积已占半数。全国严重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3。草原生态环境形势严峻。(5)生物资源。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高等植物达3万种,占世界的10%,居第三位。裸子植物有250种。脊椎动物有6347种,其中鸟类1244种,鱼类3862种,均属世界前列。属中国特有的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67种。但是由于乱采滥猎,保护不够,50年来已经有200多种高等植物灭绝,脊椎动物灭绝近10种。处于濒危状态的物种,高等植物有4600种,脊椎动物有433种受到威胁。2.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1)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山地丘陵多,西南高山峡谷、西北黄土高原、云桂岩溶山地喀斯特地貌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表扰动,均易形成水土流失,严重者产生滑坡和泥石流。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水土流失的后果是:土地退化、耕地减少;江河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生态环境恶化,农村难于脱贫。据水利部2002年公布的《全国水土流失公告》,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公里;风蚀191万平方公里;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含有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占26万平方公里。在水蚀面积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49%,中度者占34%,强度、极强度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占17%。同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遥感调查相比较,经过10年治理,水土流失水蚀面积从179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65万平方公里,减少14万平方公里。然而风蚀面积10年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3万平方公里,从188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仍然很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化,西南部分山地石漠化,西北草原沙漠化,东北黑土地也发生黄土化。土地退化到如此程度,要恢复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费时、费力、费投入,严重者就难以恢复。必须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加强保护土地,进行生态建设。(2)各类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往往过度侵占农田生态系统,据统计,1998~2004年耕地总量减少达1亿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肖俊彦同志指出,从1994年土地出让金不再上缴中央财政,全部留归地方政府之后,1990~2003年间,地方政府累计收入土地出让金高达10500亿元,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这不仅破坏农田生态系统,而且严重侵害农民利益。在城镇与交通建设中根本不重视节约用地,北京郊区城镇的马路有的比市内马路还宽,马路的人行道都宽达5~6米,这原先都是耕地。我国的农业常常以垦殖方式来扩展农田,毁林开垦、毁草原开垦、毁湿地开垦、围湖造田等,使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均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功能最强的天然林减少,生态退化;草原减少、退化严重;湿地减少退化更加严重。东北三江平原湿地80%退化,地下水位下降10多米,失掉水源调节功能,加剧了旱涝灾害。长江中下游湖泊大量围垦,使湖泊调节江水功能下降,是长江洪水加剧的重要原因。草原开垦引起土地沙化,是沙尘暴增加的主因。3.环境污染加剧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五大项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耕地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渔业资源,以及两大项环境退化成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此次核算只计算了环境污染损失,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部分还没有涉及。核算结果是: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2亿元,占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如果按现有治理技术水平全部处理2004年总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一倍以上。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仅治理了14%,每年有86%的环境欠账,环境污染加重和自然环境退化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必然会造成农业自然生产力的降低,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力。(1)水资源污染。江河湖泊污染严重。据2005年水利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70%以上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江河的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来自农业方面的面源污染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成为我国河流污染的新特点。江河水污染的严重事件频发:2005年发生松花江吉林市苯泄漏,影响到俄罗斯;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湖南冷水江市发生化工污染;重庆垫江发生爆炸事件引发苯系物泄漏造成河流污染;湖南湘江发生镉污染事件等等,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之后,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开始进入多发期,这又是一个新特点。按2000年环境公报显示,中国七大流域江河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仅有57.7%的断面达到Ⅲ类水质。Ⅳ类水质断面占21.6%,Ⅴ类水质断面占6.9%,劣Ⅴ类水质断面占有3.8%。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海河Ⅴ类水质断面占7.1%,劣Ⅴ类水质断面占60.7%;辽河Ⅴ类水质断面占6.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62.4%;淮河Ⅴ类水质断面占8.9%,劣Ⅴ类水质断面占36.3%。松花江水质已退化到以Ⅳ类水质为主占断面的56.2%。优良水产“三花、五螺”几乎绝迹。湖泊污染更加严重。太湖93%的湖区水质介于Ⅳ类至劣Ⅴ类之间,有77%的湖区富营养化。滇池水质均为劣Ⅴ类,全部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西半湖水质为Ⅴ类,东半湖稍好。大型淡水湖泊洞庭湖、洪泽湖、镜泊湖可达到Ⅳ类水质。白洋淀、南四湖污染严重,水质均为Ⅴ类。在“十五”计划期,于2003年6月开始实施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计划,经过治理虽然有一定成效,三河干流水质有好转,但均未达到预期的要求。应当加大力度进一步治理。(2)农田污染。2000年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对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中重金属进行抽样监测,其中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占12.1%。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生产的2.2亿公斤粮食中,重金属超标率大于10%。据估算,我国工业产生的镉、铬、铅等重金属以及砷等有害物质污染耕地面积约达2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其中受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亩,受污水灌溉污染的农田达330万公顷。受固体废物堆存占用毁损农田面积达13.33万公顷以上。据2000年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对河北、辽宁等23个省市区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起,污染农田4万公顷,其中耕地3.6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3)我国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已到极限。加拿大斯缪尔教授指出:中国的耕地不到世界的10%,氮肥使用量却占世界的近30%。国际合作委员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指出:中国氮肥施用量很大,有一半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形态逸失到大气中或以迳流形态流失到水体环境中,引起河流、湖泊富营养化,近半数湖泊因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造成水藻疯长,鱼类等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亡。农田过量施用化肥,氮肥利用率很低,当季氮肥利用率只有30%~35%。蔬菜地氮肥利用率更低,仅占氮肥施用量的10%~20%。大多数氮肥流失。太湖的富营养化中化肥的贡献率占55%。化肥成为严重的面源污染源,过量使用化肥,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浪费资源,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4)农药污染。我国农业病虫害严重,谷物生产每年因虫害损失约占产量的14%,病害损失占10%。如果施用农药防治病虫,约可挽回15%~30%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但施用农药也毒害了害虫的天敌,打破自然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特别是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人食用后会受毒害。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国际“绿色壁垒”增强。欧盟、美国、日本均提高并加强了进口农产品污染标准的检测。欧盟标准更加严格,涉及禁用农药达134种。日本新的食品卫生法,也大幅度扩大农药限制范围。200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因绿色技术壁垒而遭受的损失就达85亿美元。(5)农膜污染。农膜覆盖栽培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我国,经济效益高,推广发展很快。1997年地膜覆盖就发展到900万公顷,使用量达62.6万吨。但是地膜主要是高分子化合物产品,难于降解,使用多年后土壤中残留量很大,造成土壤污染,妨碍耕作,又破坏土壤结构,阻碍水肥输导,影响土壤通透性和作物的生长发育。据新疆农业环境监测站调查,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每公顷37.8公斤,被调查的16个县市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左右。[1]二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早在1983年,党中央就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必须注意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胡锦涛同志在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农业生产同其他生产有本质的不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它并不因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变化,这是农业生产过程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植物性物质和动物性物质不能以像机器和其他固定资本、煤炭、矿石等等那样的规模突然增加,因为前二者的成长和生产必须服从一定的有机界规律(生态规律),要经过一段自然时间间隔”。“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坏,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为基础的。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保护农业的自然环境,大力进行生态建设,应把农村生态良好放在工作的首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要求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中,首先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要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现就中央两次建设新农村的一号文件中关于生态建设的内容归纳如下。1.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村水环境农业生产是生物生产,所以要依据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以第一性生产者——绿色植物为基础,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植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没有水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就不能生产出植物性农产品,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命的基础。所以保障农业生产的水资源供给就成为第一要务。2006、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村、农业生产建设中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文件要求: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要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搞好末级渠系建设,配套建设田间工程。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扩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扩大实施范围和规模。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中首要的生态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同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于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达2000多万处,覆盖4.6亿亩灌溉面积,项目多、面广,由于建设标准低、使用年限长、管理养护不够,特别是逐步取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后,投入不足、老化失修。应当落实2006、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我国水资源缺乏日趋严重,必须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农业是我国用水最多的产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70%左右。过去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3%,较世界水平低30%左右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潜力很大。首先,对一切灌区都要进行节水改造,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坚决制止大水漫灌。其次,在丘陵、山区和半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再次,加大政府对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最后,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政府应对农民购买和应用节水设备加大补助规模。此外,还应加强与农村有直接关联的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2.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是农村首要的生态工程。确保国家食品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央提出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是讲城市与工业要促进与扶持农村与农业共同发展,而不是“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纳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当然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应当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应当是现代化与产业化而不是工业化;农村应当是现代化而不是城镇化。必须切实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加农业综合整治开发投入,进行田地平整,山水田林路配套,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在黄土高原、丘陵、山区对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继续兴建梯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占国土2/3以上,所以坡耕地较多,除25°以上坡耕地应退耕还林外,尚有坡耕地2600万公顷,其中半数可修成梯田;黄土高原和东北黑土地区15°以下坡地可进行机修梯田。中国梯田是我国农业文明的精华之一,有超过千年的历史。云南元阳梯田、广西龙胜梯田,在山峦中层层叠叠,气势磅礴,浩瀚壮丽,景观闻名世界,应当在保护下加以现代化,进行发展,不能错误认为这也是坡耕地就要退耕还林。提高耕地质量,实施沃土工程。这主要是进行有机肥积造,增施农家肥;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鼓励农民发展绿肥,进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加大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力度,做到耕地占补平衡。3.加强水土保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应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需要治理的面积约达200万平方公里。由于水土保持工程投入不足,我国西部水土流失仍有加重的趋势。应当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同时实施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河谷深,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后造成石漠化,危及该地区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水土流失防治。东北黑土区是全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号称“北大仓”,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开发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加剧,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7.5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黑土层正在以每年剥蚀0.3~1厘米的速度流失。目前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发初期80~100厘米,下降到仅20~30厘米。有的地方黑土层流失殆尽,形成破皮黄,严重危害我国今后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必须加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整理。风蚀面积的扩大和风蚀强度的加剧,是沙尘暴不断加重的主因。对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带,必须加强对风蚀的综合治理。农村地区对水电工程建设和矿产开发以及交通等建设,都要监督其保护生态环境,要在所有的开发建设项目中,安排资金对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防治水土流失。矿产开发后要及时进行土地复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4.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工程建设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在人类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2007年4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植树节参加植树时说:保护生态、美化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一定要坚持不懈、年复一年地抓好。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积极投身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将绿化农村、绿化家乡作为一件大事坚持不懈地抓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求在“十一五”时期森林覆盖率要从2005年的18.2%提高到20%,年均增长1.8%,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真正保质保量完成全国达到20%的森林覆盖率,必须将植树造林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继续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长江上中游与黄河上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区要编制与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从封育保护天然林,向同时进行抚育经营发展,以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的功能与效益。继续对25°以上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林要尽量营造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林园,不仅能保持水土,改善环境,而且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营造生态公益林,要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5.恢复建设草原,加强荒漠化、沙化治理我国草原草场共达4亿多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2%,其中草原面积2.8亿公顷,比耕地或森林面积大得多,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草原草场近半壁江山,治理好、发挥好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潜力,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实施草原、牧场治理工程,进行草场围栏建设,对严重退化的草场实施禁牧,退牧还草。一般草场进行划区围栏轮牧,季节休牧。适当发展人工种草工程,反对以发展种草为名,进行草原开垦。大力进行荒漠化治理和沙化治理工程。6.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进行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严重后果,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失收;毒害农民,致癌率与死亡率增高。要坚决制止污染企业向农村扩散,不能图一时之利,造成对农村长远的毒害。农村干部要负起责任,坚决防止污染企业入村。要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制止使用高毒农药;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施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污染。治理大中型养殖场的污染,安排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治理农村环境,加强对污水、垃圾治理,建设污水排放与处理系统,做好农村环境卫生。农村的生态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三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可持续发展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先提出:“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还提出:“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早在1999年11月,温家宝同志就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2000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第二次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会议上说:“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发展农业来说,一是要求农业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二是要求农业更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使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才能顺利发展;三是要改造传统石油农业,使破坏生态、污染环境、造成人类生态不安全的增长方式得到更快的转变。我们要发展新型现代农业,这就是生态农业。1.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农业属于自给自足、有机自我循环的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都很低。60年代随着国家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之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石油农业)过渡。80年代后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弊端显现,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日趋严重。1980年8月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在西宁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畜牧业经济理论研讨会上,针对破坏草原、毁草开垦、超载过牧,致使草原退化、沙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畜牧业发展的情况,提出要研究我国的生态经济问题,逐步建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1982年10月在银川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农业经济学家叶谦吉教授提交了“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的论文。指出:“农业的未来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主宰一切的人,必须善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立足今日,放眼未来,多起积极维护作用,尽量少起或不起消极破坏作用,避免以至根除恶性循环,力求促进和维护良性循环,为我们这代人以及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理想的、经常保持最佳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对此,我们称之为高效生态系统,即生态农业”。他指明了石油农业并不是中国农业所应选择的道路,中国的农业应该吸收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198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在农业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原理。1987年马世骏、李松华主编出版了《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一书。指出:“将生态工程原理应用于农业建设,即形成农业生态工程也就是实现农业生态化的生态农业”。[3]1983年4月,中共中央发表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必须注意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在这样的前提下,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1984年5月,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下,一批生态学和生态经济科学工作者下乡同农民相结合,进行生态农业的探索。出现了一批生态农业户、生态农业村、生态农业乡和生态县。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在大兴县留民营村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农业村”。农业部选择不同类型的6个村立项开展科学研究。这6个村是湖北蒲圻县严家湾村、重庆市大足县南北山地区、宁夏固原县陶村、黑龙江庆安县六合村、山东陵县张西楼村、北京市房山县窦店村。6个村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粮食增产幅度比一般村高15%左右,人均收入提高12%,光能利用率提高20%左右。生态经济效益显著。1987年5月,农业部联合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等学术团体,在安徽阜阳召开了生态农业理论问题研讨会,讨论了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了经验,并推动生态农业向生态县发展。其后农业部每年都召开一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交流、学术科技研讨会,扩大和提高生态农业试点示范水平。生态农业从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逐步发展为生态县,生态农业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七个部委组成建立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不同的生态类型地区选择了51个县作为第一批实行生态农业县建设。1999年又选择了51个县实行第二批生态农业建设。到2000年为止,加上各省、区、市自行确定的生态农业县,总计有250个生态农业县,有的地区和省在全地区、全省的范围广泛推行生态农业建设。1994年国务院通过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也正在逐步试验推广”。要“把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点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一倍左右”。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要“推广生态农业”。2.生态农业的不同表现形式党中央近四年连续发表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共有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节约型农业、旱作节水农业七种提法。它们的基本要领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应当认识清楚。现代农业的特点有三:一是保护生态环境,抗灾能力强,能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二是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高,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有适应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市场意识强,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传统农业和传统现代石油农业均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造。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对传统现代石油农业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转化认识尚不统一。其实质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得不到很多人的认同,仍然坚持只能提现代农业,但又不能不承认应当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全世界的共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现代农业本质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中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节约型农业、节水旱作农业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这些要领都可以说是生态农业要领的内涵与外延。它都是以生态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的。(1)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的现代农业。丁举贵、何迺维主编的《农业生态经济学》指出:“‘生态农业’是指人们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进行经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是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和生物间的相养规律,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建立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的系统,达到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物质产出最大,资源保持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马世骏教授从生态农业的科学技术方面指出:生态农业是“生态优化的农业体系,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农业“强调群落内的生物共生,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循环与再生,以及有机物质在转化食物链上的多级利用。生态农业通过农林牧副渔的协调组合和适应本地资源,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与转化效益以及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的目的”。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对生态农业的内涵所作的描述是:“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在措施上,强调因地制宜地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大农业结构;强调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深度开发;保护环境、调节生态达到生态良性循环;强调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节能、节水、合理投入,采取用养结合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发展后劲,达到农业永续发展。在方法上,注重把我国传统有机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取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装,发挥系统整合功能;要求把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有机农业不是指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有机农业,而是在现代农业中能促进生态环境同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有机农业关键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污染;要充分发挥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生产力;应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以求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些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本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有机农业侧重于农作物,包括果品与肉食生产。生态农业是进行大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包括农林牧副渔全面的生产,同时要求产生生态效益和进行农产品加工业。其次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所生产的食品安全标准要求有所不同。有机农业所生产的有机食品是安全标准最高的,有机食品生产完全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和饲料添加剂。产品要经过有机农业颁证组织检测才能确认所生产的食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的有机食品。而生态农业只能生产安全食品和A级绿色食品,因为生态农业考虑到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性、普遍性及高产、高效的要求,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农药要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2)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本质是一种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重要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态工程主要是两个模式,一是全面协调的大农业生产模式;二是循环农业模式。《中国的生态农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一书讲明,生态农业的理论依据之一是,“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有“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将农作物生产中产生的作物秸秆、菜屑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使农业生产成为无废物的生产,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利用。可以说循环农业就是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3)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是生产在市场上具有特色或优势的农产品。在市场上,特色农业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生产农产品,能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然而,特色农业不是以主观需求来选择的,而是由适生的生态环境所决定的。依据马世骏主编的《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一书中所述的精神,特色农业也是一种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必然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反映一定的地区特点及空间结构。地区特点表现为我国的南北方不同,东南区与西北区相异以及同一地方的梯度的高低差别;空间结构可分水平结构、层次结构,以及水平与层次结合的多维结构等等。每一层次空间都具有一定的生态条件,栖息着一定的生物群,表现出空间的高度利用”。据北京市大兴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大兴县中南部形成了一个1000多平方公里的粗沙土区,该地区昼夜温差大,作物尤其是瓜果类的糖分积累高,成为大兴西瓜质优味美的特殊生态环境,造就了有特色的大兴西瓜。可以说特色农业就是具有一定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在中国具有特色的优质的农产品和果品如长白山人参、宁夏枸杞、承德杏仁露、浙江香榧、漳州水仙、广西罗汉果、广东杨桃、兰州白兰瓜、吐鲁番葡萄、鄯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砀山酥梨、南丰蜜橘、沙田柚、黄岩蜜橘、温州蜜柑、云南普洱茶、西湖龙井茶、武夷岩茶、漾濞核桃等等,无一不是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下的特产,如果引种到别的地方,就会变味,品质变差。可以说,特色农业是以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发展特色农业还应当与绿色食品开发相结合。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提高产品层次,利于出口,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城市郊区或与城市较近的农村应将特色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起来。观光农业也是特色农业的一个类型。(4)节约型农业与生态农业。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经济投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效益。生态农业实施的原则之一,就是使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相结合,保证农业自然资源不断更新和改善,建立合理的、也是最节约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实现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严重。农村能源的短缺和浪费能源的现象也很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加剧了农村的面源污染,又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这种现象急切需要转变。3.现代生态农业的实施、问题、对策(1)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农业提出时就有人误解。例如刘巽浩教授就说:“有的生态工作者认为生态应居第一,今后现代化农业就是‘生态农业’,因而重林草轻粮食,重旱农轻水利,重山区轻平原,重生态轻经济,重自然资源的保护,轻资源的改造与利用,强调适应,忽视投入,强调退耕,忽视耕地保护,强调第二性生产,忽视第一性生产。总之一句话,重自然,而轻现实,轻人对自然的干预”。“客观上将对农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农业生态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耕今同志对刘巽浩教授的误会和片面的认识,在1988年《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上做了全面的解释和说明。但是刘巽浩教授等人的观点在农业行政部门影响很大,造成误解,因而对生态农业重视不够,没有下大力来抓生态农业。农业主管行政部门长期对生态农业重计划、轻实施,重试点、轻推广。中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也就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有三条道路,最终会异途同归。①现代生态农业主导型地区。1993年统计,全国已有250个县10个地区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加上村、乡、镇、场的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的典型共有2000多个。农业部对计划部署的第一批51个生态农业试点进行了总结。生态农业比一般县平均年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高出2.2%,农业总产值高出0.6%,农民纯收入高出1.5%。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大,土壤沙化治理率达60.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森林覆盖率提高3.7%;秸秆还田率达到49%,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废水净化率达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31.9%,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抗灾能力有所增强,大大地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2000年3月,国家七部委召开第二次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会议,对第二批50个示范县工作进行了部署。近年来又自行发展到生态农业地区、生态农业省。有7个生态农业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入了“全球五百佳”。现代生态农业应当从示范转向推广。②中西部传统农业的地区要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使传统的有机农业经过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经营形式推进,保持发扬中华有机农业的精华,跃进为现代有机农业。③其余地区都要努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环境污染,保证饮用水和食品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奋斗,中国在农业方面就可以全面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完成生态农业产业革命。(2)现代生态农业实施与对策。生态农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经过20多年的试点、示范建设,已经取得成效。但是在发展中,推广力度不足,存在一定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利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最高的现代发展理念。在农村、农业的发展上,必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农业的发展是生物生产的发展,要进行生态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的发展同资源与环境相协调,使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改造石油农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农业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农业,生产力低,劳动生产率低,缺乏商品生产意识,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改造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农业。若此,传统农业要按照现代农业的经济特征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改造。然而中国的传统农业又具有精耕细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良性循环的特点,曾被国际上誉为“恒久农业”,需要在技术上现代化。依靠能源、化肥、农药等高投入的常规现代石油农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这种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在我国实施了几十年,形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恶果。发达国家已经接受教训,进行可持续性强的各种替代农业改革,这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也必须走最现代化可持续农业的新路。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就是现代生态农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还应加强两个理念:节约资源的理念和保护环境的理念。目前我国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铺张浪费和奢侈浪费现象经常存在。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集中建设西方别墅式的楼房,占用大量耕地建“世界公园”和“苏州园林”,看不到建现代化的农庄。应当建设资源节约型的新农村,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生产建设中,注意节约使用能源和土地等各种资源,大力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为在全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现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东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地区生态恶化严重。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大保护治理环境的力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机制,农业生产是生物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利用开发要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人人要加强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以建成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施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主体,发展和建设要依靠农民,要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特别是农业行政部门、农村行政、技术、金融、商业、交通、邮电等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这是科学发展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②要加强对现代生态农业的推广。在措施上,强调因地制宜地建立有多种产业的大农业结构;强调通过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深度开发、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投入、用养结合的保护性技术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发展后劲。在方法上,注重把我国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相结合;要求采取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装,发挥系统整合功能;要求把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立法和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农业部在总结两批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域制定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规程,以供推广生态农业实施。③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生态农业。第一,农村与农业清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问题。农村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能源消费,现今农村仍然主要依靠烧柴、烧秸秆和烧牛马粪来解决生产生活的能源。产煤的地区曾以煤代柴,虽然利于保护森林,但又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应当以现代技术设施开发清洁的新能源。Ⅰ开发水电。例如湖北兴山开发水电以电代柴,保护森林,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在有小河小溪的地方,进行微型水电建设就可以解决农户照明、做饭、排灌、小型加工的电源。微水电是可再生能源,设备成熟,投资不多,操作维护简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大力发展。Ⅱ风能开发利用。在西北和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应当开展风电建设。Ⅲ沼气开发。沼气生物能源开发是生态农业一种系统循环工程的龙头。规模化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是解决养殖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关键措施,又是农村生物能源的供应站。Ⅳ提高秸秆利用技术。我国农村,至今尚有广大地区是用秸秆作为生活燃料。作物秸秆应当集中起来进行商品化加工利用,严禁麦收、秋收后在农田中焚烧秸秆污染空气。秸秆现代化利用有秸秆气化供燃气,秸秆压块成型,生产“生物煤”等。建议投入科技研究力量,开发出利用秸秆转化成汽油的技术。Ⅴ太阳能利用技术。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主要有:太阳能温室、阳光塑料大棚等,通过这些设施,可在晚秋初冬或早春延缓或提前蔬菜、瓜果、花卉的栽培和产出时间,加温的温室在冬季农作物也可生长产出。温室和塑料大棚已经是我国北方现代农牧业的重要生产手段。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畜禽养殖“一年养畜、半年长肉”,通过建设太阳畜禽舍,可以增加牲畜产肉量,家禽产蛋量,提高生产效益。此外可以利用太阳能建干燥温室,进行干燥作业。第二,关于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的认识。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化”。从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提出了要实现水利化。中国本来水资源不足,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370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因为长期过度开发、大水漫灌,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现象严重,形成华北大面积超采地下水的漏斗,黄河自1972年以来经常断流,大量湖泊消失,加上江河湖海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的生态危机显现。今天的“水利化”不应当是再盲目开发水资源了,而是要大力开发节水农业技术装备,开发集雨灌溉设施,发展合理利用雨水的旱作农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农业机械化当然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中国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山地和丘陵占66%,耕地中约有1亿亩是25°以上的陡坡耕地,修梯田的坡耕地近5亿亩。在南方山区所兴修的水平梯田,地面坡度在15°时,田埂高度为1m时,田面宽度仅在4m左右;黄土丘陵地区,地面坡度15°时,田埂高度2m时,田面宽度近7m。由于坡度大、田面窄,如用机械耕作,修机耕道困难,机械耕作困难,特别是南方水稻梯田。农田耕作机械化有生态经济问题,可以说生态上不适合,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要“有选择地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必须有步骤、有选择地进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是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人力、畜力、机电动力,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这不仅提出了机械化的方针,也说明了农业机械化的现实背景条件,不切实际是“化”不起来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快进度。进行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土壤肥力,实施配方施肥;实施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都需要掌握农业信息。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政府要大力扶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以镇为单位,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④应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提升传统农业,改造石油农业,通过生态农业技术体系,高效节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加以关注的现代生态农业主要的技术有:提高土壤肥力技术、节水技术、粮食与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业微生物开发技术、生态农业系统开发模式、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技术等,分述于下。第一,提高土壤肥力,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技术。中国的传统农业是有机物循环利用,保持了数千年地力不衰,被西方誉为“恒久农业”、“有机农业”,这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国有机农业的精华应当通过现代技术进行继承提高。对传统农业需要改造的是自给性的小农自然经济,而不能抛弃“恒久农业”、“有机农业”的精华。随着社会进步,农民种地愿意增施省工清洁的化肥,不愿上粪,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地力衰退。化肥施用量2005年增加到4766.2万吨,比1978年884万吨,增加4.4倍。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恶化。“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增加绿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农业生态学原理,增强营养元素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向环境排放,造成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仅靠技术还是解决不了的,还必须同政策法规相结合。对科学施化肥者要奖,给予经济补贴,对过量施化肥者要罚,要对其征环境税。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施行多年。丹麦从1994年开始,要求农民必须做施肥计划,每种作物使用的氮肥量受到限制,不得超量;要求65%的耕地冬季必须用绿肥作物覆盖,违反者给予重罚。德国1996年1月联邦“肥料使用法”开始实施,在秋天土壤分析表明有大量残留氮存在,就会被征税。挪威、荷兰等国都是如此。美国也研究试行征收残留氮素税的方法。第二,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中国半壁江山严重缺水,近年来长江流域也发生严重季节性干旱缺水。应该打破传统的水利建设与农业用水观念,建立起适应现代生态农业需求的农业供水方式,不仅要建设农业供水系统,同时要建立节约用水的综合技术体系。不仅要解决好农业用水的可持续性,同时要兼顾生态用水,保护自然良好的水环境。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首先是输水渠道防渗技术,建立不透水防护层,是灌溉各环节中节水效益最大的一环。我国尚有80%以上的渠道没有防渗处理,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不到0.5,有半数的水是在输水过程中损失掉了。据估算全国每年由渠道损失的水量达1734.6×108m3,为我国农业总用水量的45%,损失惊人。(张岁歧、山仑,2003)建议政府应将输水渠道防渗建设纳入优先扶持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我国北方平原管道输水灌溉有所发展。管道输水比明渠输水更节水。井灌区管道系统水利用系数达0.95以上,比明渠输水节水30%左右。我国田间灌水,占98%灌溉面积是采用地面灌。传统地面灌水损失大,地面灌水,也就是大水漫灌,每公顷小麦灌水定额为675~900m3,长畦高达1000m3以上。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将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一般可节水30%以上,并能增产。长畦分段畦灌节水40%~60%,灌溉效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新疆是西北干旱地区,新疆建设兵团创造了膜上灌节水技术。将地膜置于垄间覆膜,灌水时水由膜上快速流进,由渗水孔渗入土壤和作物根部,减少了水分蒸发,提高了灌水效率和作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一般比常规畦灌节水40%~60%。陕西径惠渠灌区、河北廊坊将长畦灌水方式改革为涌流灌,两个灌水组间有控制地交替间歇进行灌水,较连续灌水节水21%~33%。增产效果好。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推广喷灌、微灌技术,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大力推广半干旱地区田间农艺节水技术,进行农田秸秆覆盖,施行免耕作业。试验进行化控节水技术,使用新型无害的保水剂、抗蒸腾剂。从风化煤中提取的黄腐酸为原料生产的抗蒸腾剂“抗旱剂一号”,有缩小作物气孔开度,减少蒸腾的功能;无臭无毒,在我国到2003年推广面积已达13×104hm2。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大力推广集雨径流农业,建好用好水窖。推进高新技术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掌握可靠详细的农业需水规律资料,应用遥感和自控技术实行田间精确灌溉。促进节水农业向机械化、现代化、综合管理措施方向发展。第三,要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安全食品生产相结合。2007年4月23日,胡锦涛同志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对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重大意义的认识,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要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推进农产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努力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