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语言学研究前沿报告_第1页
年语言学研究前沿报告_第2页
年语言学研究前沿报告_第3页
年语言学研究前沿报告_第4页
年语言学研究前沿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1年语言学研究前沿报告

2001年我国的语言科学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其主要分支的前沿态势报告如下。一古代汉语研究(一)语法方面2001年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继续呈现深化、细化的趋势。学者们普遍运用当代的一些较新的语法观念来观察、分析问题,同时又不囿于现有观念,依照古汉语的事实提出新的观点。姚振武《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一文(《古汉语研究》第4期。按:如无特别注明,论文的发表时间均为2001年,下同),就古汉语第三身代词问题这一事关古汉语重要特征的敏感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该文认为,与现代汉语和印欧语不同,在古代汉语中不存在指示代词与第三人称代词的区别,为此,文章提出了“古指称词”的概念,以取代“第三身代词”和“指示代词”。这提示,古、今汉语的区别还体现为词类格局的不同。梁银峰《先秦汉语的新兼语式》一文(《中国语文》第4期),提出了“准动补结构”的概念,并认为它是使成式结果补语的前身。这个观点对于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第4期),对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运用作了穷尽性的分析统计,指出,早期的语气词语用特征模糊,功能混同,语气词之间没有明显分工。这一结论不仅对于语气词的演变,而且对于其他词类的演变,均具有理论价值。殷国光《〈吕氏春秋〉句子的界定》一文(《语言文字学》第7期)提出,界定上古汉语的句子应当兼顾语音、句法、语用三个层面。该文是迄今为止对上古汉语句子研究得最为细致、全面的论著之一。此外,何亚南《汉语处置式探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李杰群《连词“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第6期),杨逢彬《关于殷墟甲骨刻辞的形容词》(《古汉语研究》第1期)等论文在各自领域均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新观点。本年度出版的专著有伍宗文的《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该书力图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构词理论研究先秦汉语的构词,在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的、有益的探索。还有方有国的《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巴蜀书社,2001),该书实际上是作者多年从事古汉语语法研究的论文集,书中对于古汉语虚词“为”、“者”、“所”、“之”、“而”等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时有独到见解。(二)文字、训诂方面2001年的汉语文字学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还是很丰硕的。一般文字学,主要成果集中在《说文》学和现代汉字学上。至于古文字学,随着郭店楚简等简帛文献研究的深入以及上博楚简的出版,加上近来其他一些新出土的甲骨、青铜器、玉器铭文等文献,古文字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尤其是战国文字,进展尤为迅速。很多学者都充分利用战国文字研究的成果,上探甲骨文、金文。但是总的来说,2001年的汉语文字学和古文字学研究仍然以零星的考释居多,综合性的论述较少。2001年语言文字学界的大事之一是普及、贯彻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为此召开了座谈会,很多文章都谈到了文字规范问题,并就汉字的繁简优劣进行了探讨。同时就建国后异体字整理的是非也有学者进行了汇总(刘延玲《近五十年来异体字研究与整理状况综述》,《辞书研究》第6期)。除了正常的学术争鸣之外,学术界还就徐德江汉字研究中的伪科学问题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王宁、邹晓丽、王海《伪科学的来源和学者的辨伪使命》,《学术界》第1期)。2001年初,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李学勤先生在会上作了《文字起源研究是科学的重大课题》的报告,指出文字起源问题是古文字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书法》第2期)。在会上,还有不少学者提交了论文。7月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前问世的《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以及会议上提交的有关论文有不少成果与古文字学密切相关。而《古文字研究》则由中华书局出版了第21辑,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一直到《说文》等都有论文研究。本年度还有不少古文字工具书与有关资料出版。如《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马王堆简帛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银雀山汉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敦煌悬泉月令诏条》(中华书局,2001)等相继出版,带动了古文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01年古文字学界有几个热点问题,其中最热门的还是以楚文字为首的战国文字研究。随着郭店楚简以及其他相关楚文字的研究继续深入,各种研究成果已经相当可观。即使以郭店楚简的文字考释而论,有关的论文已达上百篇之多。陈斯鹏《郭店楚简文字研究综述》(《华学》第5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可以说目前为止楚文字的资料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是现在还缺少有分量的系统总结有关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著作。我们期待着有关的研究能够早日问世。此外,对于殷墟卜辞命辞的性质也是一个讨论热点。张玉金《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述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1期)、赵诚、陈曦《殷墟卜辞命辞性质讨论述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1期)都对有关论点作了系统的总结。但是总结并不意味着终结,这一问题还会继续讨论下去。本年度的另外一个热点就是秦骃玉版,曾宪通、杨泽生、肖毅《秦骃玉版文字初探》(《考古与文物》第1期)、李家浩《秦骃玉版铭文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王辉《秦曾孙骃告华大山明神文考释》(《考古学报》第2期)先后就此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此外,古文字资料中的语法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热点。张玉金《甲骨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1)等专著出版,极大地推进了古文字学的语法研究。还有一些论文与此有关,如张玉金《甲骨金文中“其”字意义的研究》(《殷都学刊》第1期)、刘青《甲骨文句型的转换和衍生》(《殷都学刊》第1期)、赵诚《金文的“者”》(《中国语文》第3期)、董琨《郭店楚简〈老子〉异文的语法学考察》(《中国语文》第4期)都非常注意从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所以与多数古文字学考释成果迥然不同。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值得关注。郭小武《古代汉语极高频字探索》(《语言研究》第3期)用电脑分析古汉语典籍中的字频,为古汉语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刘晓明《符箓与古文字的释读》(《学术研究》第3期)把符箓与古文字研究联系起来,开拓了古文字学的研究视野。郑振锋《论甲骨卜辞中的假借现象》(《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分析了甲骨文研究中广泛存在的假借现象。古汉语训诂学和词汇学的研究同样稍嫌零碎,从宏观着眼的论著不多。训诂学比较集中讨论的问题是汉语词源问题,而词汇学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中古领域,上古汉语的词汇学研究创见较少。比较集中反映了训诂学和词汇学成果的主要有以下几部专著,如宋永培《〈说文〉与上古汉语词义研究》(巴蜀书社,2001)、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徐兴海《〈广雅疏证〉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第一届汉语词源学会的论文集《汉语词源研究》第1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对于汉语词源研究的深入有所推动。本年度训诂学和词汇学的有关论文缺乏热点,零星考释多而系统论述少,而且真正值得关注的成果不多,只有王宁《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1期)、孙雍长《论声训的性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周宝宏《上古汉语词义是上古文献写成时代的重要依据:以产生时代分歧最多的〈尧典〉为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4期)等少数几篇,多数论文具体而细微,缺乏理论高度。而且不少论文方法陈旧,视野狭窄,这一不良倾向值得学术界警惕。(三)音韵学方面2001年的汉语音韵学研究概况:专著有叶宝奎的《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该书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了近代汉语明清音,所论及的明清音代表资料,有《洪武正韵》、《四声通解》、《等韵图经》,藏于伦敦的《罗马字官话新约全书》、藏于台北的《谐声韵学》。作者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明清官话音作了较为精细的分段描写,将明音和清音分别描述,明音、清音又各分前后两个阶段。该书描述和考察了明清官话音的基本面貌及其历史沿革,并将官话音和基础方言代表点口语音(北音、南音)作横向共时比较,揭示了二者的差异。作者认为,官话音既非北音也非南音,而是变化了的传统读书音,官话音与北音、南音同源异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论文有邵荣芬的《〈康熙字典〉注音中的时音反映》[《语言(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本文在对《康熙字典》中缀于反切之后的直音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后,认为这些注音是对当时的语音实际的真实反映,它的注音系统与今天的北京话基本相符,主要的区别仅有两点:①尖团音的区别可能尚未完全消失;②入声尚未独立。但第二条并不可靠,因此可以说今天的北京音系在《康熙字典》时已经基本形成。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声韵论丛》第十辑收录了台湾地区召开的第十八届声韵学学术研讨会的一些论文。其中有大陆学者施向东的《古籍研读札记——汉藏比较与古音研究的若干用例》,该文运用汉藏语的比较,对古籍研读中所遇到的若干上古语言材料判定语音、训释字义,揭示了在古籍研读中运用上古音研究和汉藏对比研究成果以获取新结论的方法和途径,并对一些有纠纷的旧说,提出了新解。虞万里《〈黄庭经〉用韵时代新考》把道教清派早期的主要经典《黄庭经》与汉魏晋文人用韵、早期道经韵文进行比较,确认《黄庭经》的《外景经》部分的韵例与东汉语音相符,《内景经》韵例与魏晋语音相符。另外,台湾的音韵学家也发表了精彩的文章,竺家宁的《论上古的流音声母》从少数民族语言及语音演变规律出发论证了原始汉语有r﹣和1﹣的对立,认为原始汉语1﹣〉上古来母1﹣〉中古来母1﹣;原始汉语gr﹣、br﹣、r﹣)上古喻母r﹣〉中古喻四。梅祖麟《现代吴语和“支脂鱼虞,共为不韵”》(《中国语文》第1期)用吴语处衢片的资料说明,鱼虞之别,支脂之别,还保存在吴语里。这和《切韵》序所说的“支脂鱼虞,共为不韵”完全吻合。本文还把吴语的支鱼虞三韵、闽语的支鱼虞三韵分别作了层次分析,然后在相对应的层次中作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结论是:南朝江东方言的鱼韵说[i?]、支韵说[ie]。潘悟云《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中国语文》第2期)以《王三》的反切作为基本材料,从反切行为中总结出最基本的反切原则,对声、韵、介音与反切上下字的基本关系做出一致性的解释,同时从这些原则出发讨论了重纽、主元音与韵目的关系、《切韵》性质,以及若干韵母的构拟等问题。金基石《尖团音问题与朝鲜文献的对音》(《中国语文》第2期)在考察中国韵书中的有关尖团音记录的基础上,以《朴通事新释谚解》(1765)、《汉清文鉴》(1776)、《重刊老乞大谚解》(1795)、《华音启蒙谚解》和《华语类抄》(1883)等朝鲜文献的对音资料为佐证,补充论证了近代汉语中形成j、q、x的年代问题。本文认为18世纪是尖团音合流的过渡期。张渭毅《〈集韵〉重纽的特点》(《中国语文》第3期)从《集韵》收录《广韵》重纽字音和折合《广韵》以外的不同来源的重纽字音两个方面集中考察了《集韵》重纽小韵归字的特点,发现《集韵》在维系《广韵》重纽辨类标准的同时,还采用了时音标准,指出《广韵》标准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而时音标准处在下风。二近代汉语研究(一)语法方面2001年近代汉语的语法研究具有下面三个显著特点。1.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1)体范畴的研究。像“着”、“了”、“过”这样的体标记历来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以往的研究通常将这些体标记作为单个的体貌助词来考察,很少有人将这些体标记放在语法范畴系统中来讨论。杨永龙《〈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以《朱子语类》完成体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以往汉语体标记和体范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出了关于体的纷呈异说的头绪,澄清了体与时、事件、情状类型之间关系的各种认识,扩大了体标记的研究范围,因而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2)句式和结构式的研究。句式和结构式是2001年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发表了很多有分量的成果。刁晏斌的《近代汉语句法论稿》(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对近代汉语的把字句、被字句、受事主语句、V1NV2句、疑问句、使动式、“名+动”结构等句式和句法结构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描写分析,特别是该书的第二章“近代汉语句法研究概论”从存在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勾画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汉语句法研究框架,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见解和观点。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对近代汉语选择问句和近代汉语处置式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描写。此外,较有影响的论文有王文晖《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把字句》(《中国语文》第4期)、徐丹《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兼谈汉语动词语义及功能的分化》(《语文研究》第2期)、傅惠钧《真性问与假性问: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于红岩《浅谈“拿”字处置式》(《语文研究》第3期)、赵长才《“打破烦恼碎”句式的演变与发展》(《汉语史集刊》第四辑)等。(3)构词法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王云路《从〈唐五代语言词典〉看附加式构词法在中近古汉语中的地位》(《古汉语研究》第2期),祖生利《〈景德传灯录〉中的补充式复音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和《〈景德传灯录〉中的支配式和主谓式复音词浅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等。(4)语言接触状态下的语法演变研究。李崇兴《元代直译体公文的口语基础》(《语言研究》第2期)、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方位词的格标记作用》(《语言研究》第4期)和陈宗振《试释李唐皇室以“哥”称父的原因及“哥”“姐”等词与阿尔泰诸语言的关系》(《语言研究》第2期)等论文比较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研究视角。2.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大2001年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特点还体现在研究视野的进一步扩大,史的观念增强,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展到中古汉语。这方面代表性成果是蒋绍愚《〈世说新语〉〈齐民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已”“竟”“讫”“毕”》(《语言研究》第1期),俞理明《〈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第5期)以及高玉花《中古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分析》(《古汉语研究》第2期)等。3.理论和方法的探索进一步加强很多论著不再满足于近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静态描写,而力求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语法演变现象进行动态解释。杨永龙的《〈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借鉴西方语言学中体范畴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对汉语完成体范畴系统和特征作了比较清晰的刻画,并成功地解释了完成体标记的句法、语义和话语功能。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从结构、语义、语用等视角对处置式的演变过程和动因作了理论上的阐发。徐丹《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兼谈汉语动词语义及功能的分化》从V2的语义及功能的分化考察动补结构的产生和体标记的形成,从而突破了以往单纯从句法结构角度讨论研究动补结构的局限。(二)词汇方面词语解释继续有较多的文章发表,对《六度集经》、《观世音应验记》、《祖堂集》、《景德传灯录》、《醒世姻缘传》都有词语考释的文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系统、规律性的归纳与总结。比如陈秀兰《敦煌变文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古汉语研究》第3期)、唐莉《近代汉语词语发展的更替现象》(《古汉语研究》第4期)等。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001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进一步与国际语言研究的主流兴趣点相吻合。国际上语法研究中形式语法学派是主流,几十年来理论模式几经变化,日渐成熟;与此同时,认知一功能学派的语法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理论和方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国内的语法研究在接受形式语法方法方面经历了一个并不顺畅的历程,而功能语法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发展则比较快。可喜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形式语法和功能语法在汉语研究中都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形成了齐头并进的局面。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汉语学习》第3期)一文,简要回顾了20世纪语言学在研究范式上的两次转变,从事实描写与理论解释、解释语言现象的形式主义取向与功能主义取向、语言研究的理论追求与应用目标等方面,展示了当代语言学的不同流派在语言研究的理论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成果上的差别,进而从宏观上展望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当代句法研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对语言共性的揭示。语言类型学家所归纳出的“主—宾—动”、“主—动—宾”、“动—主—宾”等语序类型,其间有没有共同的结构上的原因?这是个富于挑战性的课题。李亚非《多变的语序、统一的词组结构》(《中国语文》第1期)一文,面对汉语、德语、英语、日语等不同核心词位置类型的语言,采用相对的词组定义,结合动词移动的理论,试图证明核心后置是一切语言的基本结构,从而不再孤立地看待词序问题,而是循着每种语言各异的词法形态而理解多变的语序的。马道山《从特殊疑问句的生成语法研究看自然语言的类型》(《现代中国语研究》第3期)则关注于另一个句法学界广为关心的问题——特殊疑问句的生成问题,作者针对以往学者提出的“在没有疑问词移位的语言中移动疑问词”论断,提出汉语特殊疑问句中标句词的中心语特征具有很弱的疑问特征,因此疑问词并不需要移位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依指示语的不同把自然语言划分为四类。形式句法除一些长期热点话题的深入讨论外,近年来也逐渐拓展出一些新的领域,对语用成分的形式化考察就是很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焦点”、“话题”这样的概念原来只是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功能语法学者较多使用的概念,但它们在句法层面上的作用却无法回避,因此,从句法特征上研究焦点与话题成了形式学派学者的一个新的兴趣点。徐烈炯《焦点的不同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现代中国语研究》第3期)一文运用当代语言学中关于焦点的理论考察汉语的焦点问题,首先理清了信息焦点、对比焦点、语义焦点和话题焦点等基本概念以及句法验证方式,进而讨论了重音、语序和焦点标记等有形的手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论述了焦点算子关联以及其浮动现象。通过这种种形式角度的考察,令人信服地说明:焦点的表达本质上是在句法允许的条件下,为了有效地传递信息而做的语言信息包装。焦点敏感算子的提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以往语法研究中未能准确定性的一些成分,尤其是某些语气副词。刘丹青、唐正大《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从概念辨析和语料考察两个方面论证了副词“可”作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的身份,给副词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句法观念结合汉语事实必然引出更深入的思考。冯胜利的韵律句法和韵律词法理论就是使汉语事实在普遍语法框架中得以合理解释的尝试。通过多年的探索,冯胜利确信韵律必须视为语言中相互作用的诸多层面里的一个独立的层面;汉语复合词的形式标记就是音步,就是由音步决定的韵律词。在《韵律词与科学理论的构建》(《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一文中,他从总体上论述了“右向构词、左向造语”的规律;在《从韵律看汉语“词”“语”分流之大界》(《中国语文》第1期)一文中,通过四种“动补”形式的分析论证了汉语复合词直接受制于韵律的事实;在《论汉语“词”的多维性》(《当代语言学》第3期)一文中,则辨析了韵律词、句法词和词汇词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提倡从多维的角度观察汉语词语现象。此外,具有明确句法理论意识的汉语语法研究成果还有: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一书运用原则和参数的思想探讨汉语的被动式、双宾语式、主语、话题、焦点、疑问范畴等现象;沈阳、何元建、顾阳合著的《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一书分别运用生成语法的结构理论、移位理论、论元理论和指称理论,详细讨论了汉语语法中二十几个专题。这两部专著的出版显示了形式句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值得注意的同类文章还有:顾阳、沈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中国语文》第2期)、曹逢甫、林丽卿《横看成岭侧成峰——以汉语难字结构为例谈句法与构词之间的关系》(《现代中国语研究》第2期)、李大勤《“关系化”对“话题化”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第2期)、司富珍《汉语“都”字句里的多重特征核查》(《现代中国语研究》第3期)。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是汉语语法学界的薄弱点,也是亟须加强的一种理论意识。刘丹青的《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一文采用跨语言跨方言比较的类型学方法考察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几种句式的句法性质和各自的标记性程度,分析了几种句式各自的话语特点和认知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探讨了制约双及物诸句式的若干普遍性原则,排出了不同原则互动时的优先序列。刘丹青《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现代中国语研究》第2期)一文则从宏观上讨论了汉语小句基本结构中话题、主语、宾语和动词之间的语序问题。文章结合汉语的历史变化、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以及共时语法化等因素,分别讨论了普通话、吴语、闽语、粤语等方言的语序类型特点,为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构建了一个新的框架。类型学的视点对汉语中普通的语法事实有深化认识的作用,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第4期)通过跨语言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宾语形式标记的分布共性、宾语标记在不足使用和过度使用上的共同倾向,从功能角度做出了解释。认知语法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一文集中讨论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说明其中的“还”具有“主观”和“元语”的性质,说话人用它表明自己对一个已知命题的态度,即认为这个命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同时增补一个信息量充足的命题。文章的目的是要提示一个重要的句法一语义事实:元语和非元语用法、主观和客观表达的区别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当代语言学》第4期)用认知语言学的“显著性原则”解释汉语名词前数量词的隐现规律;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第6期)用句法临摹性原理解释“把/被”句中结构对称与不对称所反映的直接使因与间接使因、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规律;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也是认知原则解释语法现象的成功例证,文章用凸显程度的不同解释了两种补语在表达上的差异,进而说明了两种补语的语义差异:规约性结果与偶发性结果。功能语法方法仍然显示了在汉语中的广泛适用性。陶红印《“出现”类动词与动态语义学》(《现代中国语研究》第2期)一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如果我们相信绝对同义词并不存在的话,那么,什么才是辨识同义词的最佳办法?文章例示了利用现代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定量考察词语组合格式意义的方法,通过三个“出现”类动词的实际考察,说明了功能语言学“动态语义学”的观点。杉村博文《“我妹妹”和“我的妹妹”的位置》(《现代中国语研究》第2期)不满足于前人简单地用句法像似原则解释两个词组里“的”字的隐现规律,而是从篇章环境的依赖性角度证实了不带“的”的格式的篇章依赖性以及“的”字的语义关系凸显作用。张谊生《“N”+“们”的选择限制与“N们”的表义功用》(《中国语文》第3期)一文从音节、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揭示了名词+“们”的种种选择限制,探讨了“们”附在通用与专用、指人与指物等不同的名词之后所具有的各种表义功用,以证明汉语“们”不是复数语法标志,更多起的是语用作用。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尽管是多年相关探讨的总结,却恰恰吻合了当代功能语言学重视语频效应的观念。现代语言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便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语义在形式上的映现如何得到推导和证明的问题。汉语语法学者多年来在这方面孜孜以求,许多传统难题获得了新的解决途径。袁毓林《述结式配价的控制—还原分析》(《中国语文》第5期)针对述结式配价跟其构成成分的配价之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的事实,分析了造成不对应现象的原因,着重讨论了述结式论元整合的三种类型:并价、削价、共价,通过引入述结式表示的使动关系的层级和述结式的论元指称等概念,建立述结式的论元准入规则,以概括述结式怎样对其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原有的论元做出选择。郭锐《汉语词类划分的论证》(《中国语文》第6期)深入反思了汉语词类划分中的意义原则和分布原则这两项原则的实质,指出分布是意义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分布同意义的对应关系来推断词性,而分布同词性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语法功能间的相容性及相关规则来确定,从而找到各类词的划分标准,使词类划分成为可论证的。文章最具说服力之处是计算了汉语主要语法功能的相容度,论证了分布标准的合理性。此外,如石毓智《汉语的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别》(《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谭景春《从临时量词看词类的转变与词性标注》(《中国语文》第4期)、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结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等文章,或从普遍语言学概念出发,或从汉语规则的实际应用出发,探索了表面事实背后的语法规律实现的途径和条件。2001年这些成果所反映出的趋势可以预见21世纪初期若干年内汉语句法一语义研究的发展方向。四汉语方言研究新世纪的第一年,汉语方言学界也是捷报频传。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001年3月24~25日在苏州大学召开。会议由上海市语文学会、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和苏州大学(中文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联合举办。出席会议的海内外学者110人,宣读论文80篇。论文涉及吴语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若干焦点,标志着吴语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步。HNC与语言学研究研讨会2001年4月8~10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HNC是“概念层次网络理论”的英文缩写,是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和系统。这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知识创新基地语言语音及交互信息技术部共同主办的。其目的是加强不同学术思想的交流,增进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之间的了解,推进语言新兴产业的发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打电话来表示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副主任周磊博士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大课题《自然口语语料库》中《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建库的若干问题》向大会作了报告,阐述了方言研究这一传统语言学科在今天如何和信息产业结合的实践和理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汉语言的机器识别工程想要离开对汉语方言的深入研究和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的建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承担的院重大课题“现代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已经完成了汉语方言普通话10个方言代表点的建库工作,2000位发音人的语音文件和文字文本都已顺利入库。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不久的将来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就会呈现在语言研究者的面前。近年来,汉语方言学界和民族语言学界,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通过某种渠道,加强两个学科的密切联系。为此《方言》编辑部邀请在京的汉语方言学界和民族语言学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座谈会”,共同商讨两个学科互相结合的有关问题。出席座谈会的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方言》杂志主编张振兴教授,方言研究室副主任周磊博士分别主持了座谈会。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副所长董琨相继指出,如何把汉语方言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也是一个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发展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突破口之一。汉语方言学工作者迎来了本世纪的第一个方言学界的盛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此次年会于2001年10月9~13日在陕西省西安外国语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会会员,以及国外的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参加了大会。提交大会的论文有170篇。会议就百年来汉语方言研究的回顾与新世纪研究的展望、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等重要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举行了学会理事会会议。理事会审议通过了68位申请者为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新会员。本届年会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新理事会由24名理事组成,会长熊正辉,秘书长周磊。台湾省保留理事一名。第十二届年会将于2003年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第七届双语双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7月1~7日分两个阶段分别在深圳西丽湖度假村、澳门理工学院分别举行。出席本届研讨会的专家学者80多人,提交论文70多篇,涉及双语双方言的理论和实际的各个领域,包括语言接触和语言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双方言、澳门的双语问题和社会语言生活等各个方面。第七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于2001年11月3~5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本届研讨会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70多人出席了本届研讨会,收到论文60多篇。本届研讨会开幕式由张双庆教授主持,厦门大学邓力平副校长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2001年12月21~24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由广州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和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联合主办,香港大学语言学系和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协办,詹伯慧教授为会议召集人。出席会议并宣读论文的有来自国内外的104名专家学者。本次会议共宣读论文102篇。内容涉及粤方言研究的各个领域。广州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语言学系共同建立粤方言研究网站的项目开始启动。第一阶段内容有:①粤方言研究目录索引;②粤方言重要著作提要;③粤方言研究评述;④粤方言研究学者简介。《方言》杂志在2002年共发表论文和报道48篇。其中综述和理论研究的有12篇,占25%,方言语音研究的有10篇,约占21%,方言语法研究的有11篇,约占23%,方言词汇文字研究的有4篇,约占8%,各类语言学术会议报道的有10篇约占21%,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比较研究的1篇约占2%。从《方言》杂志所发表的研究文章的比例来看,方言理论和综述性文章以及方言语法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都比较高,说明方言研究在语法和理论方面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应当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戴庆夏、傅爱兰的《藏缅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一文(《方言》第4期),这篇文章是讨论藏缅语的,同时兼论和汉语的比较,把藏缅语的研究和汉语方言研究进行比较,由此开阔我们的眼界,发现新的语言事实,不论在方法论上和研究实践上都是有助于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开拓和发展的。五语音学研究语音是人与机器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最自然的方式。用语音跟互联网、家用电器、个人电脑等进行直接交流,以及用语音通过机器和互联网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语音学(Phonetics)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别是言语声。所以,语音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声学、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还涉及人工智能、言语理解等诸多领域。近几年,随着语音应用技术和相关理论的发展需求,如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掀起了对自然口语的研究热潮。赵元任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在实际的语言研究中,存在语体的差异。在口语中,语音变化多端,与连续话语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困扰言语处理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个难题,必须对自然口语进行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分析,如从语言学方面研究口语交际的认知心理、口语语法、话语分析等等;从语音处理技术角度,研究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的算法;从语音学上来讲,研究语音的韵律、音段以及韵律和句法的关系、韵律和音段的关系等等。“九五”以来,语言研究所语音室就十分关注国际上研究热点,并积极开展汉语的语音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课题、国家“973”基础研究课题、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九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目前开展的课题包括“十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科院重点项目、NOKIA研发中心的合作项目等。具体的研究课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口语语音特性的研究在连续语流中存在音段和超音段上的协同发音:连读变化在音段的音色上,有元音和辅音的变化,语音学称为“音段协同发音”;在超音段的韵律上,有声调、重音和长度的变化。声调的变化通称为“连读变调”,重音的变化有“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其中又可分为若干等级长度的变化,有音节的“长、短”和“节奏”的“停、延”。普通话的连读变化多数是逆同化(通俗地说,就是后面的影响前面的),少数是双向同化,极少是顺同化(通俗地说,就是前面的影响后面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每个音节的声调在不同语句中的变化很大,而且语句中每个音节的声调同它的本调也有很大差异。语音合成系统,只有准确合成语流中的声调变化,才能合成出自然的声音;语音识别系统则可以通过变调规律,利用韵律信息,提高识别率。对自然口语的语音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韵律研究:包括对自然话语的韵律结构、重音结构和基频F0变化模式的研究。(2)音段音变研究:对自然话语中出现的音变现象(如减音、增音、同化、浊化等)进行声学分析和听辨,分门别类地做出统计,考察它们与语句轻重音、停顿等韵律特征的关系,给出它们的产生条件和规律。此外,对不同发音人之间的音变现象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①对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语料进行细致的标注。②对语音音段变化在语料库中的分布概况,从标注和研究中给出基本分布的统计结果。③对连续话语中的浊化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声母的浊化比较多,其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对其进行解释。④对语音变化与韵律、句法关系的研究。韵律词或短语内与边界上音色的变化问题。(3)韵律和句法关系的研究:一是通过语料库标注,为将来大规模更深入的考察创造基础,二是对前人零星涉及做一个比较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三是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考察韵律和句法之间的关系,为韵律分析提供依据。完善句法标注体系,加大语义和语用信息的标注,是下一步语料库建设以及韵律结构与句法结构关系研究的重要步骤。(二)口语和朗读语音的差异研究朗读话语和自然口语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上,而且表现在语言学和副语言学等朗读话语和自然口语在韵律方面的差异方面。在语音方面,不仅韵律特征差异大,而且音段音变差异也很大。比如我们请发音人WJC,按照他自然口语记录的语句朗读一段话,测量在朗读和自然口语两种情况下它的主要韵律短语的基频F0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变化情况。我们发现自然口语的短语的基频变化范围比朗读大;自然口语基频上限的变化比朗读话语基频下限的变化更大;自然口语的基频范围可以很宽,也会变得很窄。而朗读话语的基频变化相对稳定。(三)语音语料库建设和标注研究语料库建立、收集和标注的目的是为语音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我们从“七五”以来,不断收集各种口语语音语料,并进行音段、韵律和语言学信息标注。我们提出了适合言语的韵律标注系统C-TOBI,以及音段标注系统SAMPA-C,这两个系统对朗读和自然口语的标注都适用,而且在我们承担的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支持项目、NOKIA合作项目中,他们得到了实际应用并被不断完善。语料库自动标注技术研究,是我们提高标注速度,提高语料库使用效率的关键。自然口语的韵律和音段自动标注,是我们“十五”的目标之一。(四)功能语调的语音学和声学特性研究为了对口语交际中的各种语气和语调进行合成,必须利用自然口语库的语料,进行几类重点口语功能语调的研究。(五)语音的多模态数据库和多模态研究包括诸如从语音生成研究中所提取的各类图像、图形和数据,也包括各种副语言的材料,如面部表情、唇形模型、肩部和手的动作等。这项研究不仅能够促进言语产生机理的研究,更可用于新的语音合成和识别技术的研究。六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一)概况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任务是对语言的字、词、句、篇章的语音形式和书面形式进行输入、输出、统计、检索、识别、分析、理解和生成。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自动理解(LanguageUnderstanding)和自动生成(LanguageGeneration)。前者要从句子表层的词语符号串识别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最终弄清句子表达的意思;后者从要表达的意思出发选择词语,构造句子各个成分之间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最终造出符合语法和逻辑的句子。所以,计算语言学理论的任务是描述和解释自然语言的现象和规律,建立形式化的语言模型,并且提供相应的算法,使其得以在计算机上实现。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目标是使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具体说是建立各种处理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譬如: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动校对、文字自动识别、语音自动识别和合成、智能信息检索、文献自动分类、自动文摘,还有文本中的信息提取(从文本资源中的非结构化信息得到结构化信息)、网上智能搜索引擎,以及各种电子词典和术语数据库。一般来说,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是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到应用技术。在我国的语言处理领域,人们也一直向往着能从某种语言理论衍生出相应的处理汉语的应用系统。然而,由于学科发展的局限性和汉语本身的复杂性,目前的计算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还不能为汉语应用系统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语言信息处理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人们迫切需要用自动化的手段处理海量的语言信息资源。所以近年来,国内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学科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目标比较明确,投入相对较多,而基础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2001年国内本学科的研究情况和发展态势依然如此。在上述各种应用目标中,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的项目有:文本信息检索、文献自动分类、自动文摘、语音自动识别与合成、机器翻译,还有文本信息提取和过滤。另外,2001年关于语言资源的建设和语料库的标注,以及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分析方法等研究项目也比较值得关注。下面先介绍应用系统研制的情况,然后谈谈语言资源建设方面的进展。至于语言信息处理的基础研究,似乎还需要一段时间静观其发展。(二)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系统的研制文本信息检索和文本信息提取是2001年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系统。(1)早期的文本信息检索(InformationRetrieval,简称IR)系统是基于自由关键字和布尔模型的,语言处理技术的含量不高,虽然实用,但检索效果并不很理想。近年发展起来的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检索技术,到2001年已经达到了能够处理大规模开放文本的实用程度。其中采用的语言处理技术有:自动分词,词频统计,识别“有效词”和“停用词”,识别复合短语、专有名词和未定义词,在此基础上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文本的类别特征值,判断检索结果的相关程度。与此同时,文本自动分类和自动文摘技术也被引入到检索系统里,以提高检索的效率和准确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本信息检索与机器翻译结合,形成了跨语言信息检索(Cross-languageIR)的研究方向(用某一种语言提出检索要求,计算机在其他语种的文本中检索,得到的检索结果可以翻译成用户指定的语种)。国际上文本检索领域有一个最具权威的评测会议:每年一次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织的文本检索会议(TREC)。它不仅提供了含有规范的大规模语料的标准文档库,还提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测试评价方法,其评测项目也代表了新的研究方向。2001年的评测项目包括:网页检索、问题回答、文本过滤、跨语言检索、查询处理、交互检索和语音文本检索。中国有研究项目参加了评测,在文本过滤和跨语言信息检索两个项目中的排名位于前列。(2)文本信息提取(InformationExtraction,简称IE)是近年来自然语言信息处理领域里发展最快的面向网络的技术之一。与文本信息检索以提供文档为目标不同,文本信息提取要在更多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支持下,把需要的信息从文本中提取出来,再用某种结构化的形式组织起来,提供给用户(人或计算机系统)使用。信息提取技术一般被分解为五个层次:第一是专有名词(NamedEntity),主要是人名、地名、机构名、货币等名词性条目,以及日期、时间、数字、邮件地址等信息的识别和分类;第二是模板要素(TemplateElement),指应用模板的方法搜索和识别名词性条目的相关信息,这时要处理的通常是一元关系。第三是模板关系(TemplateRelation),指应用模板的方法搜索和识别专有名词与专有名词之间的关系,此时处理的通常是二元关系。第四是同指关系(Co-reference),要解决文本中的代词指称问题。第五是脚本模板(ScenarioTemplate),是根据应用目标定义任务框架,用于特定领域的信息识别和组织。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是信息提取技术的基础。在现有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从词汇分析、浅层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到同指分析、概念结构、语用过滤,都可以应用在信息提取系统中。譬如,对专有名词的提取多采用词汇分析和浅层句法分析技术;识别句型(如SVO)或条目之间的关系需要语义分析和同指分析;概念分析和语用过滤可以用来处理事件框架内部有关信息的关联和整合。随着对信息的发掘由浅到深,信息提取的实际应用也从改进搜索引擎、自动问答系统到各种信息的图示化表达(Visualization),逐渐增多。(三)汉语书面语语料库和语言知识库的建设(1)几年来各种类型的汉语语料库的建设在国内一直很受重视。国家重点投资的“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在持续了一段生语料状态后,从2001年开始对其1000万字的核心语料进行标注加工。《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也在这一年正式发布了1998年前半年共1300万字的语料。还有一些面向特定研究目标的专用语料库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之中。譬如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平衡语料库,规模一般在200万~300万字。这些语料库标注的基本都是词语切分和词类的信息。人们通常认为,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应用统计语言模型的方法,可以得到词语搭配、语句结构等方面的规律。随着对语言复杂程度的不断认识,根据同样的思路,又出现了含有其他标注信息的语料库。譬如,对句子中的每个词语,既标注它的词汇信息和词典给出的语法属性,也标注它在句子中的结构和语法功能信息。还有句法树标注语料库(简称树库treebank)和语块(chunk)标注语料库(也叫短语标注语料库),标注句子或短语内部的层次和结构信息,试图为基于统计的句法自动分析模型提供训练和测试平台。有了语料库,就有了统计语言模型和基于统计的语言分析技术发展的空间,这方面的研究2001年在整个学科领域里仍然是一个热点。然而,统计语言模型需要建立在语言学知识的基础上,一个语言模型能否达到比较好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为它提供什么样的语言学知识作为参数。也就是说,计算的任务是获取参数之间的统计学规律,参数才是建立模型的根本。例如目前统计模型方法在机器翻译系统中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应该不是模型本身的计算能力有限,而是能够提供给模型的关于机器翻译的知识太少。我们目前的基础研究还没有发掘出足够的语言学知识,或者是还没有把这些知识系统地、结构化地组织起来。这一点对基于规则的方法来说,同样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语言知识库收录各种词法、句法、语义以及与言语过程有关的常识信息。如果说语料库作为建立语言统计模型和归纳语言规则的基础,对语言信息处理是一种间接资源的话,那么语言知识库就是语言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直接资源。目前国内的语言知识库有两种类型,一种面向特定目标,其信息收录和结构设计要符合特定系统的要求;另一种是通用的,描写常用词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属性或言语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后者的典型代表是《知网》。这是一个以汉语和英语的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为描述对象,以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以及概念所具有的属性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常识知识库。它描述同类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对义关系、部件与整体关系、材料和成品关系、属性和宿主关系,也描述非同类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属性值和属性的指向关系,事件和角色关系。这些基于知识描述的语义信息已被一些研究项目作为汉语分析和理解的资源。到2001年《知网》已经完成了更新版本的大部分工作,收录汉语词语的数量达到了6万。值得一提的是,《知网》是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这种网上交流的方式在国外早已有之,譬如普林斯顿大学的英语WordNet,微软的MindNet,在欧洲有基于WordNet的EurowordNet,日本有电子辞书研究所(EDR)的日语和英语的概念词典,还有美国HPKB(Hig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