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备考传记类文言文做题技巧(共31张PPT)_第1页
中考文言文备考传记类文言文做题技巧(共31张PPT)_第2页
中考文言文备考传记类文言文做题技巧(共31张PPT)_第3页
中考文言文备考传记类文言文做题技巧(共31张PPT)_第4页
中考文言文备考传记类文言文做题技巧(共31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课外文言文做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

1、学习准确解词的方法。

2、学会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来翻译句子。

3、结合全篇及人物的身份、经历,准确、全面地

评价人物。学习目标解词

题型一:解释加点词(四个)★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一、夯实重点实词(课下注释)。

如:去、走、会、适、

之(动词)、旦日、明年…(1)通假词。如:“反”通“返”。“属”通“嘱”。(2)古今异义。如:妻子

楚人怜之卑鄙(3)一词多义。

如:“兵”武器士兵军队如:“书”写书本信字条如:“师”军队老师学习

二、牢记特殊词语(4)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夜篝火。b.名词作状语。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斗折蛇行。

夜篝火。(东西南北上下)c.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d.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它解词方法三、分析字形,巧用引申义。例如"绝":从丝从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思。

1、常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如:"沿溯阻绝"中"绝"为"断","哀转久绝"(《三峡》)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

2、"绝"也有"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也就是极点、尽头。如:"绝巘多生怪柏"(《三峡》),都含有"极点"或"极"意思。

★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抓住了本义,结合语境记住几个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四、结合成语,推测词义。1、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走: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意为“跑”。

2、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薄: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意为“迫近”。

3、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联系成语“赴汤蹈火”,意为“热水”。

4、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假:联系成语“狐假虎威”,意为“借”。常考的虚词:尝、寻、比、之、其、乃、因为、而、以、于

★考查内容之——文言虚词。翻译句子

●原则●1、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2、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做到:信、达、雅。“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

题型二:句子翻译“人物传记”全篇思路:①开头: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性格、任职情况…(举、荐、征、召、辟、授、除、)

②主体: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升、调情况,主要事迹,取得的政绩。

③结尾:人物评价或结局。(封、卒、谥)1、直译: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严格对应。2、好处:字字落实,句句对应严谨。

不足:若原句复杂难懂,直译就不够通顺。直译1、意译:根据句子的大意进行翻译,尽可能照顾词义,尽量符合原文意思。2、好处: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不足:做不到“字字落实”,会有遗漏。意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者,…也。"或者功能性的助词。"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对),就是替换,直译。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

把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翻译。如:"波澜不惊",可灵活地翻译成

"(湖面)风平浪静"。句式

必须翻译出——判断词“是”字。基本形式:“……者,……也”“……者,……”“……,…

…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判断句

课文中的例句:(1)“…,…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乃”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为”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5)“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省略主语

承前省

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b.对话省

如:(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句(2)省略谓语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用“之”或“是”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为了突出修饰语,常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后。

例:尝贻余核舟一。(定语“一”后置,调整回“一核舟”,可译为“一个核舟”。)

3、倒装句

(4)状语后置

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

例:屠惧,投(之)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1)有标志词语: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b.

为……所……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为所吞”即“被……吞掉”)c.于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被动句(2)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4)何以拿什么,凭什么

例:何以战?5、固定句式人物评价

题型三人物形象、性格分析——根据1、正面描述:弄清叙事的脉络:主人公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或影响。

2、侧面衬托:文中其他人物的回应和评价。

3、找出原文中评价性的词语、句子。

4、文段后的注释,对评价人物常有提示作用。(一)朝廷官员所以涉及的关系及人物评价:

1.与皇帝或上级的关系:忠于职守、忠君爱国、英勇无畏、不畏强权、临危不惧、刚正不阿、善于辞令、针砭时弊

2.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秉公执法、公平公正

3.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爱护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