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保护_第1页
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保护_第2页
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保护_第3页
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保护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保护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爱护「摘要」版权管理电子信息是随着国际互联网开展的新形势而由权利人采取的爱护版权和邻接权的措施,破坏该信息会导致直接侵犯版权行为的大量产生,禁止破坏版权管理电子信息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现代各国最新版权立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综合考察世界知识产权有关国际条约和先进国家版权立法中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根底上,对我国着作权立法中如何正确界定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破坏版权管理电子侵权行为的认定及其立法完善提出了作者的倡议。一、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界定

版权管理信息有两种根本分类办法。依管理权利的不同种类划分,可分为着作权管理信息和邻接权管理信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12条第2款规定,版权管理信息是指辨认作品、作品的作者、对作品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关作品使用的条款和条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种信息的任何数字或代码,各该项信息均附于作品的每件复制品上或在作品向公众进行传播时出现;[1]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第19条第2款规定,邻接权管理信息是指辨认邻接权主体〔如表演者、录音制作者等〕、邻接权爱护对象〔如表演者的表演、录音制品等〕或对邻接权爱护对象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或有关使用邻接权爱护对象的条款和条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种信息的任何数字或代码,各该信息均附于邻接权爱护对象的复制品上或在这些爱护对象向公众提供时出现。[2]依版权管理信息的存在形态划分,又可分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和版权管理非电子信息两类。前者又称为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应用于网络环境;后者又称为非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体现为文字编码,主要应用于非网络环境下的着作权或邻接权管理。我国着作权立法标准的版权管理信息仅指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其基本立法宗旨是解决网络环境中的着作权爱护问题,协调网络环境中作者、其他着作权人、邻接权人和网络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

版权管理信息源于传统着作权制度下的着作权标识制度〔Copyrightnotice〕。其根本内容是,法律允许权利人对作品加注着作权标记,以向公众表彰着作权主体权利存在及权利状态。其立法体例分为自愿和强制两种。大陆法系国家和主要的版权爱护公约奉行着作权自动爱护制度,即着作权产生于作者的创作活动而不取决于是否履行任何手续和完成特定的形式,当事人可以自行决定作品的着作权是否公示以及公示的方式,除行政管理规那么〔如出版物〕要求之外,着作权公示并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爱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规定:“这些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无须履行任何手续,并与作品的来源国给予的爱护无关。〞[4]英美法系国家曾实行着作权强制标识制度,但随着英美法系的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参加伯尔尼公约,[5]着作权强制标识制度逐渐被自愿标识制度所取代。我国着作权立法承袭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精神,没有着作权标识的强制性规定,在新修订?着作权法》之前也无版权管理信息的任何法律标准,只是在有关出版管理的行政法规中有“行政管理信息〞,如1997年2月1日生效并于2022年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8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载明有关作者、出版者、印刷者或复制者、发行者的名称、地址、书号、刊号或出版号,出版日期、刊期以及其他有关事项。这些行政管理信息客观上也具有标示权利的作用,在发生纠纷时这些信息甚至还具有证明权利主体的证据价值,但这些信息与现行?着作权法》中的版权管理信息仍有重要区别:首先,标示这些信息的主要目的在于查处非法出版物、制止倒卖书号、版号、制裁盗版活动,信息标示也是出版者的义务,而非出版者为了爱护自己的权利而主动采取的措施;其次,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非电子形式出现的。

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与版权的技术爱护措施关系十分密切,电子签名、电子手印等技术措施本身就能起到版权管理信息的作用。因特网上的版权管理信息都是电子形式的,它们被嵌在电子文挡里,随同文件一起来到用户。它们不仅能够标示版权权利人,按预定条件许可用户使用,而且能够查找侵权行为,监控用户的使用,能起到爱护版权人或邻接权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作用。

二、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

非数字形态的版权管理信息具有固定性和永久性,作品的权利人与利用人之间的授权关系往往通过出版商或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得以建立,出版商或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可依据大量的版权管理信息寻找着作权人或有关权利人,并代为处理授权许可和着作权转让事宜。所以,传统的版权管理信息仅具有确认作品权利和公示权利状态的功能、并不具备授权功能。而网络改变了这一切。网络传播的特征之一就是变化速度快,网上资料会随着时间变迁而发生变动,甚至完全消失,人们利用网上资料多有不便,寻找权利人授权更为困难。因此,着作权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与之相随,在实务中,国际上协助处理着作权人权益并具有授权功能的电子着作权版权管理系统在全球逐渐产生,如美国的着作权交换中心〔CopyrightClearanceCenter,CCC〕、英国的作者授权及收费协会〔AuthorslicensingandCollectingSociety,AlCS〕、欧洲的非常广泛权利信息资讯〔VeryExtensiveRightDataInformation,UERDI〕和日本着作权信息效劳机构〔JapanCopyrightInformationService,J-CIS〕等。为了保证网上电子交易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网上标示权利人、许可条件等的信息必须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别有用心的人改换了版权人的姓名,或者把“版权所有〞改成“自由使用〞,不仅会导致损害版权或邻接人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直接大量产生,而且还会使上当受骗的用户对电子授权系统失去信心,从而损害网上版权交易的开展。因此,爱护电子形式的版权管理信息尤其是因特网上的版权管理信息是完全必要的。[8]

美国1992年?家用录音法》和1995年的?录音制品数字化表演权法》规定了版权管理信息的爱护,但其范围仅限于数字化音乐作品和录音制品。美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强国,从1993年开始克林顿总统任命并组建了信息根底设施工作机构〔IITF〕,以推动信息技术在美国的开展和应用。工作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的工作组于1994年提交了草拟的报告〔“绿皮书〞〕,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后,于1995年9月颁布了?知识产权和国际信息根底设施》〔IntellectualPropertyandthe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知识产权白皮书或百皮书〕,阐述了信息时代美国的知识产权爱护根本政策。白皮书那么倡议版权管理信息爱护普遍地适用于各类爱护客体。除美国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对国际互联网迅猛开展所带来的版权管理信息、技术爱护措施及其他问题都相当重视,一系列信息化政策或法规纷纷出台,如俄罗斯?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爱护法》〔1995年〕、日本?着作权审议会多媒体小委员会工作小组研究过程报告》〔1995年〕、欧洲共同体?信息社会的着作权与邻接权绿皮书》〔1995年〕、德国?信息社会和通信效劳标准法》草案〔1997年〕、新加坡播送管理局?互联网络管理法规》〔1996年〕等等。这些政策法规有的对版权管理信息爱护没有波及,有的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及其爱护措施存在不同的理解。为了协调各国网络时代的版权立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密切关注网络开展对传统版权法的影响并致力于研究法律对策。世界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向1996年日内瓦外交会议提交的实质性倡议受到美国白皮书的重要影响。经过认真的磋商和讨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20日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WPPT〕都专门规定了权利信息的爱护条款。WCT第12条第1款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和有效的法律补救方法,制止任何人明知、或就民事补救而言有合理根据知道其行为会诱使、促成、便利或包庇对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所涵盖的任何权利的侵犯而成心从事下列行为:〔i〕未经许可清除或改变任何版权管理的电子信息;〔ii〕未经许可发行、为发行目的进口、播送、向公众传播明知已被未经许可清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作品或作品的复制品。WPPT第19条第2款对有关邻接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爱护也作了上述类似规定。WCT和WPPT为各国在网络环境下重建版权和邻接权管理规那么提供了合理的模式和立法契机,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修订着作权法过程中纷纷予以吸收和借鉴。示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最早援用WCT标准版权管理信息的法域,1997年6月27日生效的?版权条例》第IV部科技措施与一般条文中—版权管理资料第274条规定了就干扰版权管理资料的不合理作为而具有的权利及补救措施。199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千禧年数字版权法》〔DMCA〕作为新增加的?版权法》第1202节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免责事由及其法律责任均作了较详尽的规定。[10]除出版行政管理法中波及出版物的行政管理信息规定外,我国早期着作权立法没有版权管理信息爱护的任何规定,但WCT和WPPT的通过及各国着作权法相应修正也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和法院系统的密切关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19日公布的?关于审理波及计算机网络着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第4项对〞成心清除或者改变着作权管理信息而导致侵权后果的行为构成侵权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权威解释,[11]2022年修订的?着作权法》第47条第7项进一步明确了以下行为属于应承当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的侵权行为:〞未经着作权人或者与着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成心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该规定为认定和制裁成心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但由于该规定过于原那么,与我国香港地区或美国的DMCA法案相比,仍不足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界定、侵权免责事由等具体规定,因而我国有必要尽快出台专门标准网络版权,其中包括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爱护规定的行政法规。

[1]

[2]

下一页

三、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的认定

根据我国?着作权法》第47条第7项的规定,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未经着作权人或者与着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这里的着作权人包括作者、其他依法享有着作权的单位或个人;与着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要是指表演者、音像制品制作者等邻接权人。在WCT和WPPT的相关规定及各国立法中,均未明确波及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能否采取版权管理管理电子信息爱护措施问题。鉴于着作权人和邻接权人可以授权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和管理着作权或邻接权,并且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被授权后,还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着作权人和邻接权人主张权利、签订合同以及独立加入诉讼、仲载活动,因而着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也应是采取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爱护措施的合法主体。未经权利人及其授权主体许可删改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行为,说明了侵权行为人违背权利人意志的特征。

〔2〕主观上由成心构成。行为人明知删改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将造成危害后果,并希望或放荡这种后果的产生。与版权技术爱护措施的立法不同,WCT和WPPT均明确规定这种侵权行为的主观要件是成心。美国DMCA法案也明确规定禁止伪造打消或变造版权管理信息的主观要件均为“成心〞,如1201条〔a〕款规定:“禁止任何人在知道状态下,成心下列述伎俩引诱、促使、方便、掩匿侵权行为:〔1〕提供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或〔2〕发行和为发行而输入虚假的版权管理信息。〞如果播送电台和有线电视网清除或者改动版权管理信息并非成心诱使、促成、便利或者包庇侵犯版权的行为,不承当侵权责任。

〔3〕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删除或者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与WCT和WPPT以及其他国家版权立法相比,我国?着作权法》规定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爱护方面的侵权行为表现形式较窄,只包括删除或者改变两种行为。而WCT第12条第1款第〔ii〕项、WPPT第19条第7款第〔ii〕项以及美国DMCA法案均规定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还应包括发行、为发行目的进口、播送或向公众传播明知已被未经许可清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作品的复制品或邻接权爱护对象及其复制品。这说明我国着作权立法中对版权管理信息的爱护未到达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例外规定。如果未经许可成心删改的版权管理信息是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合法行为,那么不得以侵权论处。如美国DMCA法案:联邦、州或州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有关人员正执法、调查以及其他政府行为中,对版权管理信息的处理属于合法行为。我国目前没有类似免责条款的规定,亟待通过立法完善。

在认定删改版权管理信息侵权行为时,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一是删改版权管理信息从性质上讲仅是一种成心引诱、促使、方便、掩匿直接侵犯他人着作权或邻接权的间接侵权行为,但这种间接侵权行为可以独立存在,并不需要直接侵权行为产生后才作侵权认定;二是版权管理电子信息并不构成一种独立的权利爱护对象,其实质仍然是类似于版权技术爱护措施那样维护着作权和邻接权的一种管理措施,WCT和WPPT以及我国着作权立法的相关规定并不意味着会产生一种独立于着作权和邻接权之外的“管理信息权〞。正如有学者指出:传统的非电子版权管理信息不容易被清除或改变,即使做到了也容易被人察觉并且被查究责任。而在电子环境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中那么非常容易做到清除或者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而且被清除改变后不容易被人发现,甚至会出现真假难辩、真伪颠倒的情况。作品的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一旦被他人擅自清除或者改变,将直接影响着作权人的精神利益和财产收入。因此,禁止清除或改变版权管理电子信息仅是外表现象,其实质是通过这种禁止维护作品着作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14]三是是否采取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爱护措施是权利人的权利而非义务,不能将其作为版权或邻接权受爱护的前提,否那么就构成对伯尔尼公约第5条第2款的违反。

「参考文献」

[1][2][9]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1卷〕。[C].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