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解读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新课导入概念解释: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目录CONTENTS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壹贰叁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第一章节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一)商周时期——萌芽

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登人四千,收众人乎从古王事。——《殷虚书契前编》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周礼·秋官·司民》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二)战国时期——大规模制定户籍1.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商君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思考: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原因?①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根本: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迁徙,稳定农业生产材料:对于国家来说,人口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人口作为主要劳动力和生产力衡量的标准,更是重中之重。加之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逐渐发展的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也使得人口统计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户籍管理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随着朝代更替,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三)秦朝——分类登记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四)汉朝1.西汉——编户齐民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资产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管理:特点:中央丞相,地方专人管理法律化;管理更严密、内容更详细作用:为国家赋役征收提供依据;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强化了基层的社会治理有利于限制贵族特权,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代的《户律》有关于户口的登记、乡部负责人定户籍的办法与规定、户籍的保管、立户的原则、田宅的分割与继承等内容。

——杨际平《秦汉户籍管理制度研究》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四)汉朝1.西汉——编户齐民材料: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吴钩《户籍上的中国》①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②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但也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生活。评价:2.东汉——户籍散乱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原因: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五)魏晋南北朝变化:原因: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依附地主③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黄籍”、“白籍”、土断。【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历史纵横】: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魏晋时期连年战争,产生大量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六)隋唐时期1.隋朝:“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食货志》①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地方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作用:2.唐朝:(1)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2)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七)宋元时期1.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1)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2)客户: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使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可涌入城市。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探究思考】:导致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①宋土地兼并严重②社会各阶层流动性强,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③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展迅猛,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思考:中唐至两宋时期,户籍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容,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使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涌入城市。变化: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户籍产生主、客户的区别。影响:①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使逃离本乡的农民有了合法身份,且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③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七)宋元时期2.元朝:诸色户计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民族户别蒙古人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色目人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汉人、南人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阴阳户、礼乐户、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舶商户、淘金户、女真户……等蒙古主从之,于是颁条画五章。如出军不得妄杀;刑狱惟重罪处死,其馀杂犯,量情笞决;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五十九》▲元朝亦集乃路户籍文书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八)明清时期1.明朝:(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册(4)推行户帖制度。户籍管理松弛黄册以户为主,使赋役之法确定,不易紊乱逃逸,重在征发徭役;鱼鳞图册是土地登记簿,以田土为主,确定土地所有权,清理隐匿,重在征收田赋。◎鱼鳞图册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八)明清时期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知识链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材料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2.清朝: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朝代主要措施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两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户籍散乱黄籍、白籍大索貌阅唐承隋制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黄册永停编审(1)历史悠久,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性:控制人口,限制其流动;(3)等级性:有特权户种等类别。如秦分类登记制度(4)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匠户。(5)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6)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7)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探究思考】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2.影响户籍制度演变的因素人口流动、土地变更、隐匿户口等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②财政危机,统治者改革;③农民的反抗斗争;④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⑤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⑥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材料:我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而产生的,与国家的政治控制能力的提高、国家形态的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维持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统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户籍制度三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嬗变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户籍制度的发展嬗变,充分说明了户籍变化的根源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维持政治统治的需要,其变化路径是沿着国家、对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而行进的,具有相应的内在政治逻辑。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第二章节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一)基层组织1.目的: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特点:3.发展历程:

秦汉唐朝明朝①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讼狱、赋税;设游缴,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③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实行里甲制,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二)基层治理1.概况:2.发展历程:秦汉唐朝北宋明朝清朝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保甲制,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十家牌法,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面生可疑之人,向官府举报。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保、甲两级建制实现皇权专制对乡里社会的渗透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清朝实行保甲法的原因和作用材料:(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原因:作用:①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户口,又可维护社会治安,一举多得;②通过保、甲两级建制实现皇权专制对乡里社会的渗透。维护稳定、征发赋役、乡里制保甲制合一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朝代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乡里制度什伍组织唐乡里制度邻保制度北宋乡里制度保甲制明里甲制十家牌法清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拓展: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演变趋势和原因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②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③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而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1)趋势(2)原因①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②中央集权逐步强化③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探究思考】: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特点?④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②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第三章节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原因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水灾泛滥频繁明代崇祯年间,山东、华北、西北地区连续十余年大范围干旱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措施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实施者措施侧重点政府(主体)建立仓储制度: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尊老养老:秦皇帝赐老人鸠杖;明优抚高年平民抚恤鳏寡孤独群体:唐朝开始专设机构,如唐设养病坊、宋设福田院、元设众济院、明清设养济院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宗族宋朝开始,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慈善组织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社会救济主要分为政府救济和社会力量救济3.作用放置标题文字时尽量精简明了主要内容需要进行简单的阐述演讲的时候最好对具体的标题内容进行举例说明方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意图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材料1:中国古代社会的救济措施在解决贫困人民的经济问题,鼓励传统道德行为和加强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材料2: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散发相关的药剂,并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积极: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②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③思想:弘扬传统道德。局限:①具有宗教色彩。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③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巩固练习1.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B巩固练习2.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据材料可知,宋代的户籍管理制度()A.缩小了主户与客户的贫富差距B.抑制了传统租佃关系的发展C.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保证了赋税制度的正常运转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宋代施行五等分户制,主户分五等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有独立身份和专属户籍且未附籍于主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户籍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摊派,其本质是保证了赋税制度的正常运转,D项正确;这种制度不一定能缩小主户与客户的贫富差距,排除A项;它与传统租佃关系的发展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户籍管理主要是出于统治需要,不能说明推动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C巩固练习3.战国至西汉初期,游侠之风盛行,游侠或以武力卓群声誉鹊起,或以履信守义闻名乡里。西汉中期以后,侠者仍存,但单纯依赖武力“行侠仗义、横议乡闾者”日.渐稀少,为侠者多“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这反映了西汉中期()A.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B.王国割据势力的式微C.儒学义利观念的强化 D.乡约教化力度的加强答案:A解析: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游侠之风盛行,游侠或以武力卓群声誉鹊起,或以履信守义闻名乡里”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游侠在基层生活中影响较大,单纯依靠武力,“行侠仗义”,在基层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到西汉中期以后,这种游侠之风日渐稀少,反映了国家对基层控制力的加强,反映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游侠并非王国,游侠日渐稀少与王国式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游侠“履信守义”“行侠仗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儒家的义利观,所以游侠的日渐稀少不能反映儒学义利观的强化,排除C项;汉朝时期尚未产生乡约,排除D项。故选A项。A巩固练习4.《清史稿》记载:“乾隆四年(1739),户部议准陕西巡抚张楷奏定社仓事例:一,社长三年更换;一,春借时酌留一半,以防秋歉;一,限每年清还;一,将借户谷数姓名晓示;一,令地方官稽查交代分赔。……此后应请令州县于每年封印后,酌定借期,一面通详,一面出借,其期按耕种迟早以为先后。得旨允行。”清代社仓事例反映了()A.社仓的经营与运行方式近代化 B.社仓官营已经进入制度化阶段C.清代关中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D.清代赈灾和社会救济逐渐成熟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乾隆年间陕西社仓管理的制度规定,反映了清代在社会救济方面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的举措,表明清代社会救济逐渐成熟,D项正确;材料说明了社仓建设和经营管理进入了制度化阶段,但不能说明其经营与运行方式近代化,排除A项;社仓的经营管理主要依靠民间力量,排除B项;社仓设立的主要宗旨是赈灾和救济,不属于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D巩固练习5.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可知,三国时期的田庄命名上倾向于跟军事相关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大分裂时期,田庄在命名上多以与军事相关名称主要起到威慑作用;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时期田庄命名基本不再用与军事相关名称,转而用别墅,说明这一时期不需要过多用名称威慑,政局相对稳定,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排除B项;田庄本质上是大土地所有制,不管是三国还是东晋南朝都一样,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不能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相关,材料体现的是到魏晋南朝时期,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A巩固练习6.宋朝实行鱼鳞保甲法,其“保甲鱼鳞簿”是为了便于稽查盗贼,与徭役并无关联。南宋时,出现了作为地籍的鱼鳞图,经官府印押,绘有田形图的砧基簿(鱼鳞图册)成为当时田宅争讼案件的主要证据之一。这反映出宋代()A.基层管理不断强化 B.法律体系日益完善C.土地兼并得到缓解 D.乡里组织规范有序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鱼鳞图册的出现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A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与法律的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项;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与乡里组织规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A巩固练习7.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商王作为群巫之长和统治者,不仅对民众进行精神安抚,还让灾民尽快得到物资救助。商王以下,宗、祝卜、史等人既是商王进行占卜的辅助者,也是落实救灾措施的具体执行者。这反映出商朝()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