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来常住居民迁离意愿及社会心理影响研究_第1页
北京外来常住居民迁离意愿及社会心理影响研究_第2页
北京外来常住居民迁离意愿及社会心理影响研究_第3页
北京外来常住居民迁离意愿及社会心理影响研究_第4页
北京外来常住居民迁离意愿及社会心理影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2014年北京外来常住居民迁离意愿及社会心理影响研究

北京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发展机会多,常住人口逐年保持增长。一直以来,北京的人口流动都是双向的,只是流入远大于流出。然而近年来,随着北京房价和生活成本的迅速提高,外来常住居民回迁情况有所增多,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北京人口综合调控的大背景下,常住人口的迁流吸引了多方关注。“逃离北上广”的说法一度十分热闹,但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真正想离开,离开的意愿有多么强烈,影响回迁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们展开了本项研究,本文分析的重点是北京外来常住居民的回迁意愿、影响因素及相关社会心理情况。希望本研究可对北京市社会建设和综合城市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一研究基本情况(一)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文研究对象范围设定较宽,定义为20年内来到北京工作生活的常住人口(不考虑是否具备北京户口),年龄要求在18岁以上。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所定义的外来常住人口的排除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及在校大学生群体。以来京20年以内作为标准的原因是北京人口加速流入始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20多年,这样就可以涵盖大多数研究对象,提高研究的覆盖面和代表性。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个案访谈和座谈。样本主要根据行业进行分类抽取,调查样本的80%分布于海淀区,回收有效填答问卷672份。此外还按照样本饱和度原则开展了个案访谈129名,兼顾了各类特征人群,二者合计有效样本为801个。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并不完全符合随机抽样原则,地域代表性不足,样本数量也有限,因此本研究结论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据以推论北京整体情况还应持谨慎态度。(二)研究假设十多年来北京的常住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只是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而外来人口是新增常住居民的主体。2014年末,全市新增常住人口比2013年末增加36.8万人,增速为1.7%。与2013年相比,增量减少8.7万人,增速继续保持下降,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城市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聚集不经济效应也正被北京居民切身感受到,有不少人选择离开或有此计划,汇总各方信息与研究资料,其原因大致有几点:第一,户口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与户口相关的一系列子女教育和社会福利问题;第二,经济压力问题,大都市的房价房租高,基本生活价格水平也比较高;第三,对更高环境质量的追求,有人选择移民,或者到环境更好的城市,也有不少退休之后的老年人,选择将北京的房屋出售或者出租,而到广西、海南、云南等地租房或购房居住养老,据本人一段时间的测算和追踪,这样的人口数量已超过40万,有不少人选择候鸟型居住方式。根据上述情况,结合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一些研究假设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假设1,户口仍然对外来常住人口的迁留行为构成重要影响。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北京户籍的实际效用是在下降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子女教育。但是,有研究表明户口对居民心理层面影响仍然很大,户籍制度仍然是外来人口实现心理认同的重要障碍。研究假设2,孩子的受教育情况会极大地影响外来居民的迁留意愿和实际行动。研究假设3,是否具有稳定工作,将对外来常住人口的迁留意愿和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调查对象的综合经济状况、住房情况将会影响其迁留意愿。研究假设4,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不可能离开北京,越是从事科学、文化、艺术工作的人也越不可能离开北京。因为从行业背景与教育程度方面来看,越好的教育背景越可能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城市的认同感,北京也具有良好的行业发展平台和氛围。研究假设5,家庭状况会影响个人与家庭的迁留意愿。研究假设6,北京的环境空气质量对人们的迁留意愿正在构成很大影响。北京近几年的空气污染问题毫无疑问正在成为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吐槽”北京的雾霾已经融入了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很多人因此表达了离开北京的想法。(三)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本项研究共有801名调查对象,其中男性为427人,女性为374人,年龄中位数为33.4岁,调查对象的平均来京时间为8.8年,调查对象的来源地主要是距离北京较近的省份,如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调查对象的教育背景较好,超过半数都有大专以上学历。由于调查是通过职业类别抽取,所以调查对象几乎都处于就业状态。在收入方面,调查对象的月收入中位数为5120元,低于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但其收入水平与所从事职业密切相关,因此收入水平较为分化,平均数会更高一些[1]。在801个总样本中,具有北京户口的占22%,已婚者占62%。二总体回迁意愿与影响因素(一)回迁意愿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外来常住居民中,有明确回迁意愿且很有可能付诸行动的占28%。这里所说的明确回迁意愿是指具有较为强烈的离开北京的意愿,且已经或准备着手实施的人,并不仅仅是在抱怨北京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或者高物价的同时偶尔动过离开念头的人。另外那些偶尔想过这个问题的人有49%,接近半数,二者相加有77%。这些数据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外来常住居民目前的回迁意愿低,但是潜在的回迁意愿高。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外来人口中有不到三成的人有比较强烈的离开想法是在正常的比例,而且不管想法多么强烈,同具体的实施之间总还有距离。那么,有强烈离开意愿的这28%的人,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下定决心,并且开始着手准备了呢?从数据上看,已经开始行动,或者有明确计划在5年以内离开北京的人只占10.7%,而将时间更明确选择在3年以内的只有8%,其他人表达在5年以后或者不确定,如果推算全北京的话,约70万人在3年内较确定会迁离,这个数字比原先设想的要低一些。也可能是我们设定的条件太苛刻,不排除很多人的回迁没有明确计划,一旦工作有变或者出现某种情况就可能离开,尤其是单身者。目前北京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北京2011年以来,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逐步放缓,常住人口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降至2014年的36.8万人[2],这个数据说明北京人口的补充能力仍然是很强的,即使每年有20万~30万常住人口离开,但新流入人口毕竟更多。常住人口增长使得人口总体调控存在难度,这虽然带来了大城市的各种通病,但也显示了北京的吸引力仍然强大。另外,我们也应该对那些潜在的有离开想法的人群保持关注,虽然其离开意愿并不强烈,但是比例高达49%,如果在某些条件下这部分人大规模外迁将会对北京造成重大影响,不仅是劳动力短缺,城市竞争力下降,还会有经济停滞,资产价格崩塌的问题。从城市综合治理的角度来看,要避免出现导致大量人口快速离开的任何特殊情况的出现。在28%有强烈意愿离开北京的应答者中,占73%的人表示要回本省(或配偶家乡省份),但是“本省”的范畴比较大,不一定是原家庭所在的村镇或者县,很多人是准备回到原籍省份的地级市或者省会城市。剩下的人表达去其他中心城市或其他省份,一部分高收入或专业人员选择移民,表达没有确定下来的人比例很低,只有4.4%。这或许说明人们之所以决定迁居,是因为已经有了明确的迁居目的地。回老家还是去其他地方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家庭情况和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职业和经济条件。那些职业为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的人群,其迁离北京的实际意愿很低,在所有的职业类别中是最低的。我们分析这些职业的稳定性比较强,也许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资源。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职业的社会适应性可能不如专业技能突出的职业,去其他城市或者进入公司就业难度较大。经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京生活时间越长,回迁意愿就越低。但是,那些在北京生活超过十年的组群,其拥有自有住房的比例更高,家庭及子女在京的比例也更高,当把住房和子女在京的影响控制以后,其离京意愿与在京居住时间就没有显著相关性了。此外,本研究还显示,一般常说的社会融合程度(对城市的认可程度、社会交往范围)对于人们迁留选择的影响其实不大。社会融合可以归入直接归属的范畴。从调查对象的来源地来看,总体上是距离北京比较近的省市来源地最多。我们发现,原籍是离北京越近的来源地的外来居民越不愿意回乡,即使回去也很可能再回来。从地域文化来看,越是与北京地域文化差异大的越倾向于回迁(主要体现为南北方差异),越往南方越不愿意留在北京,但四川、浙江与福建省的外来居民留京意愿并不低。(二)对研究假设的验证研究假设1,户口仍然对外来常住人口的迁留行为构成重要影响。北京户口对一般普通居民来说,最大现实影响就是子女上学。此外,户口还有一些心理影响。本研究表明,户口仍然对外来居民迁留意愿构成影响,这一假设可以得到一定的验证,但这种影响似乎达不到重要的程度。尤其是户口的心理影响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无法得到验证。准确地说,户口因素只有与孩子教育问题、经济问题、职业属性问题结合起来,才构成影响人们迁留行动的实际原因。从数字上看,有没有北京户口与是否有较强烈意愿离开北京,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7,是高度相关的,但是如果把是否在北京拥有独立住房和孩子读书问题这两个变量的影响控制以后,这一相关程度就降到了0.1以下,几乎不再相关。有些职业比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要求具备北京户口的,这些从业群体的迁离意愿特别低,显然这也是职业的影响而非户口的作用。所以,我们既可以说户口很重要,又可以说户口很不重要,关键是看我们在什么样的层面来进行讨论。在本研究的对象中,有28%的家庭是有北京户口的,其教育背景为大学及以上的高达85%,这说明北京的户口政策确实吸纳了高素质劳动者。但在今天户口并不可能成为限制人们流动的手段了。从总体来看,户口在心理层面有影响,但与人们的迁留选择联系很微弱,其现实重要性在于户口是获取其他重要资源或身份的门槛,那些才是决定人们去留的关键。研究假设2,孩子的受教育情况极大地影响外来居民的迁留意愿和实际行动。在本次调查的子样本中,与配偶及孩子共同在京生活的占75%,这一比例比原来想象的要高一些,这可能与调查样本区域有关。北京近年的收紧学籍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施效果值得思考。目前北京市对非京籍儿童入学要求的“五证”是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本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在京暂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等相关材料。此外还有缴纳社保方面的要求。因此对于有稳定职业者,孩子入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不缴纳社保的人群会受影响。假设2可以得到程度一般的验证,调查中发现,孩子是否在北京上学对家庭的流迁选择没有设想中的影响那么大,虽然有家长随孩子迁移,但比例不大。我们调查的几所非京籍学生占很高比例的中学,到初三的时候往往一个班级仅仅剩下十多名学生,甚至不到10名,大多数同学为升入普通高中,已经提前转学回原籍或者去河北紧邻北京的城市借读,这样可以方便照看,但是他们的家庭大多数并没有离开北京,很多孩子这时候成了留守少年,而他们大多数人已经适应了北京生活,甚至是在北京出生的。研究假设3,是否具有稳定工作,对外来常住人口的迁留意愿和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调查对象的综合经济、住房情况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完全支持本项假设,即具有稳定工作对人们的迁留意愿和行动具有决定作用。那些非常稳定的职业,即使人们有离开意愿,其中的绝大多数也没有明确规划。收入因素影响也十分明显,即收入越高者,越倾向于在京稳定居住而不会考虑回迁,但是其中的高学历人群,很多都有强烈的移民意愿。有较强迁离北京意愿者,很大部分是低收入者。由于近几年北京的房价生活成本快速上涨,一些人选择回家乡或者去其他城市发展。而北京的中产阶层向外流出的概率是最低的,在所调查的样本中,具有稳定工作,个人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者,比较符合中产阶层定义的有175人,他们具有很强迁离意愿者不足16%,显著低于总体的28%。在本次调查样本中,27%的人在北京拥有自有住房。而那些在北京生活超过十年的组群,其自有住房比例更高。研究发现,在北京有自有住房者中,具有强烈外迁意愿的人不到10%,而在没有自有住房者中,具有强烈外迁意愿的人超过35%,可见有没有住房对于回迁意愿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人在北京无力购房,或者错失了购房时机,因此选择在家乡买房。那些在北京没有住房,而在家乡有住房者,其离开北京的预期是比较强烈的。房子实际上承载的内容远超过居住本身,它能提供一种归属感,意味着居住者正式成为这个城市理所当然的一员,并且还与孩子的学籍挂钩。由于北京房价高昂,拥有自有住房往往意味着具有较高收入和稳定的职业,并且在京生活时间也长,孩子入学可能性大。因此,如果我们需要简单地判断人们是不是准备在北京长久生活,只要分析其是否有自有住房这一个标准,准确度就是比较高的。研究假设4,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不可能离开北京,越是从事科学、文化、艺术工作的人也越不可能离开北京。研究表明,本研究关于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不可能离开北京的假设只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即高学历者似乎更认同北京的文化氛围。但教育程度这一因素实际上与职业等重要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教育程度本身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此外,虽然研究生以上高学历者考虑回迁的比例低,但这一群体准备移民的却比较多。在中关村地区的科技企业样本中,有多名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认为北京有科技企业创业的最佳环境,他们因此放弃了在国外的工作机会,另有几位是移民后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又回北京的,或者虽然办理了移民身份,但是目前还没有去国外定居。研究假设5,家庭状况会影响个人与家庭的迁留意愿。家庭因素中尤其以是否为独生子女及父母是否需要赡养是最重要影响因素,对很多人来说最主要回迁原因的是需要回家陪伴照顾父母,这一点对独生子女群体表现更加明显。调查显示,是否独生子女与是否需要回家乡照顾老人这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近70%,很显然这一情况会显著影响人们回迁家乡的实际选择。“80后”“90后”这两代独生子女面临着独有的困境,年迈的父母对他们构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和现实牵引,促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将要回迁家乡,而他们为此也不得不放弃在大城市追求的事业。虽然有很多人在条件具备的时候会把老人接到北京共同生活,但有很多人还是无奈选择了回迁。目前北京回迁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人群就是“80后”,据我们调查估算,“80后”群体在3年内将选择回乡的比重约为20%,他们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并且父母的年龄日渐衰老。研究假设6,北京的环境空气质量对人们的迁留意愿正在构成很大的影响,这一假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但环境问题目前还不是人们主要的外迁因素。虽然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表达了对北京空气质量的不满,也确实有人因为环境问题而选择离开,但其影响排不进前三名,不能与一些更加现实的因素相比。我们也确实发现,不同社会群体对空气污染的关注程度存在显著区别,关注程度最高的是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以及孩子年龄较小的人群。对空气问题,几乎人人表达不满,因此也不排除如果空气污染治理长期不能见效将真正引发大规模的离京运动的可能,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三)一些新情况有些情况值得一提,首先是一部分人群移民倾向比较强烈,他们往往教育背景好,收入水平高,对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追求,有的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心比较大,有的表达了对教育的不满。这些问题有些被放大了,有些是确实存在的,但不管如何确实已经真实影响了国民幸福感和安全感,对此我们需要正视。本研究中还遇到多名回迁后再次回到北京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回到家乡后发现工作和生活环境实在不能适应,或者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生活(有多位调查对象表达本人希望回迁家乡,但考察了家乡的学校后放弃了这个打算),仔细考虑后又回到北京,有些回到原来供职单位。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逃回北上广”。此外,双城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多,主要分布于北京周边5个小时通勤时间的地区,尤其是高速、高铁沿线。不仅是外来居民,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有不少人选择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周边。实际上在环绕北京的一些城市和县城里,北京人买房居住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此外,一些新兴行业在逐步兴起,比如与移动互联相关的新老业态,这实际上拓宽了职业领域,也使人们进入行业更加便捷。三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一)快速老龄化和少子化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变化对我国未来而言,老龄化与青年人口占比的减少,这一重大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未来将很可能成为劳动力短缺的国家,而且严重的老龄化也将带来巨大的养老和医疗方面的挑战。中国将面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北京也并不例外。同时,老龄化和少子化必然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五点。(1)北京很快将会对外来劳动者持更加包容接纳的态度。在北京进入到更严重老龄化阶段以后,由于本地人口出生率不足,劳动力开始进一步显现出短缺的情况,到那时北京也将对外来劳动者持更加接纳、欢迎的态度。到2030年,中国人口总结构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即有约25%的人口是老年人[3]。与全国的情况一样,北京也将进入老龄化加速发展过程。2014年,北京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了总人口的14.9%(322万人),北京已经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老龄化社会。而151万的55~59岁人口将成为老年人,另有近162万的50~54岁人口紧随其后,即十年后会有约313万人进入老年人行列,这一数字与2012年时全市322万人十分接近,理论上到2024年年底时,北京老年人数将会达600万左右。到本文刊发时的2016年,这之间只剩下8年多的时间了,可以说北京的老龄化进入到极快的加速度阶段。这样的老龄化加速度对一个城市来说是很难承受的。实际上,北京的老龄化程度如果没有人口增量进行平衡,将显著快于全国的平均老龄化进程,后果也将更为严重[4]。(2)全社会将对普通劳动者有更多的尊重。由于中国未来极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将会获得更多的尊重,也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从事简单劳动,人们的职业观也将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3)人们将越来越对养老前景产生心理压力。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承压日重,当老龄化社会各种问题逐渐显露以后,人们将对养老问题产生更多担忧,不安全感可能普遍增长。(4)更多老年人将陷入精神慰藉缺失的心理困境。养老不仅需要金钱与物质的保障,精神方面的慰藉同样重要。未来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进入老龄化以后,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有大幅度增长,他们很可能陷入精神慰藉缺失的困境。北京的少子化问题也非常突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女性总和生育率仅仅为0.71[5],为全国倒数第一。长期的低生育率和少子化情况,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长期实施,使北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大多数老年人将难以实现儿孙绕膝的家庭养老。(5)全社会将转而羡慕那些多子女家庭。多子多福的观念将再次回归,人们的财富观、成功观、幸福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财富的积累和事业的成功可能都不如多几个孩子更能使人感到幸福,这与其说是一种改变,不如说是一种复归。(二)影响北京外来常住居民回迁意愿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城市归属感是影响外来居民迁移意愿的核心心理因素,本研究将之细分为直接归属感和间接归属感两个方面。结合本文研究,影响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因素是职业与收入、自有住房、家庭情况和子女入学这4个因素,可以将其概括为职业归属感、居住归属感、家庭归属感,这3种归属感附着于城市,才能够被称为城市归属感,因此城市归属感主要是间接归属感而非直接归属感。“归属”而非“融入”,前者更准确地体现了影响人们迁留的核心现实因素,后者更多体现的是心理认同因素。那些不认同所在城市的人往往并不妨碍他们在城市中长久生活。“城市融入”这一概念属于直接归属感范畴。过往大量城市外来人口融入的研究关注于人们对城市的认同、对社群的融合,本身这些研究是有价值的,但是以城市融入这一城市直接归属感来分析人们的迁留行为却并不适合,难免带来解释力的偏弱。比如我们会发现一些很喜欢北京,社会融入度高,或者直接归属感强的人,但却一定会离开北京,因为其间接归属感不强;而一些人从不说喜欢北京,绝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却会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这其实是因为他们对城市的间接归属感很强;在京工作生活的外来常住居民中,来自北京周边省份的最多,他们主要是考虑离家近方便又好找工作,这都属于间接归属感。间接归属感更多体现为客观归属感,而直接归属感更主要体现为主观归属感。间接归属感更主要影响人们的迁移选择,但并不是说城市认同、心理融合这样的直接归属感不重要,只是对普遍群体而言,间接归属感的重要性强于直接归属感。而唯一的例外是那些最高收入群体,研究发现,对于高收入群体的迁留选择来说,直接归属感的重要性更高,他们确实会因为“喜不喜欢,适应不适应”一个城市,这样比较主观的因素而做出选择。他们具有更强的选择能力,他们的居住选择不会使生活质量下降,他们跟随自己的主观好恶,更加看重实际的生活质量。大城市一般会表现出这样的规律,即居民的现实间接归属感高于直接归属感。对于北京来说,不仅是外来常住人口,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不少人也符合这一判断。调查显示近八成外来常住居民产生过离开北京想法,但意愿明确的不到三成,这是对这一规律的典型证明。这也说明外来常住居民对北京的主观认同,这一类的直接归属感有待提高。造成这一心理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是环境因素,尤其是空气质量问题近几年的持续发酵引发了人们的深切关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和城市认同感。如今,人们常常抱怨雾霾,并且产生了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心理暗示,即居住于北京实属无奈,是不得已的选择。直接归属感与间接归属感是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