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一科技创新条件分析1.科技人力资源:高端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机构是科技人员的主要聚集地。北京拥有众多的高校、研究院,以及大型企业的研发总部,所以科技机构与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双高”。根据《北京科技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2007年北京地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科研机构351所,有科研活动的单位8550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有312家。在科技活动人员方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拥有科技人员分别为46988人、111320人和277309人,其中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为50520人(见表1)。北京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总数的9.24%。其中高校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人员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其他地区。此外,北京每10万人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北京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7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06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16%和41.1%。北京拥有研究生培养机构170个,占全国767个培养机构的22.1%,其中,只有重点大学才能设立的研究生院7所,占全国34所的20.6%,北京培养的博士后占了全国的1/3。表1科技活动人员数(2007年)相比全国水平,在研究生培养的结构上更体现出北京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需要。北京在校研究生比例中工学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理学与工学的研究生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队伍的后备军,其规模与结构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队伍未来的创新能力与水平。北京的管理学与文学研究生在校生比例也高于全国,体现出北京在包括新闻出版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见表2)。表22007年北京在校研究生学科结构2.科技财力资源:政府资金依然是北京科技活动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北京与中央的紧密关系,加之众多中央的研究院所都坐落在北京,所以不仅科技经费来源较为广泛,经费总量也较为可观,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心的特殊地位(国家科技极)。[1]2007年,北京科研机构共获得科技活动经费989.7亿元,占全国科技经费6196亿元的16%,高居全国各地区之首。其中政府投资521.40亿元,高出排名第二的上海地区近3倍(见表3)。同时,上海、江苏和广东的科技经费总额中企业资金均超过政府资金,只有北京与之相反,是政府资金大于企业资金。由此可见,北京的科技投入主要还是来自政府的投资与拨款,北京的科技创新活动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明显。按照部门来分,北京市在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为105.96亿元,不仅远远低于上海(356.58亿元)、江苏(661.50亿元)等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天津和四川地区。2005~2007年,北京科研经费筹集额从734亿元上涨到了989.7亿元,增长了34.8%,而大中型企业对研发的投资从83亿元增长到105亿元,仅增长了26.5%,增速低于其他部门。而同期江苏的大中型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则从389.79亿元增长到了661.50亿元,增幅接近70%,接近北京企业科技经费增幅的近3倍。这不仅与江苏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有关,也与有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江苏企业总数比重较大有关。2007年,北京对高等院校的科技投入为105.587亿元,高出第二名上海(36亿元)接近2倍,在投资来源中,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都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方面是因为北京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北京高校资源的质量在全国是领先的。对北京科研机构的投入2007年达到406.5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345.0364亿元,这两项数据都是排在第二名的上海的3~4倍。但是,值得玩味的是,北京科研机构非政府资金投入在两年间并没有增长,仍然保持在60亿元的规模水平,也就是说,两年来北京的科研机构并没有更加广泛地利用社会的财力来为自身的科学技术研究提供资金,与政府对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作用相比,市场(企业)对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作用远未形成。表3京、沪、苏、粤四地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结构(2007年)3.科技物力资源: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北京科技物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北京是全国的科技资源中心,是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机构与设备最集中的地区。北京地区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拥有的各种资料记录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北京地区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1个,约占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3,覆盖了92个学科中的40多个学科市级重点实验室79个。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1个,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365%。在全国14家大型分析仪器测试中心中,有9家位于北京。北京有国家级重大科学工程、野外科学台站11个。此外,北京还建设了6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近一半落户北京,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中国科学院子午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中国地震局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同时,北京市正在积极争取在京建设蛋白质大设施项目,为率先成为创新型城市打下扎实的基础。北京在科技设备上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水平。北京目前拥有科技服务机构32家,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组织28个,市科协下属学会组织14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9个,大学科技园14个,留学人员创业园20个,生产力促进机构54个,技术合同登记机构36个。北京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硬件设施一如既往地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这一方面体现了北京相关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北京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视。北京不仅在全国的科技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更在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居于权威地位。北京地区拥有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机构75个,质量技术监督法定计量单位24个,北京地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7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06名。北京在全国科学技术的权威地位是北京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注脚。二科技创新主体结构分析1.科研院所是北京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06年北京共有科研院所265个,其中隶属于中央的单位221个,隶属于地方的单位44个。其专业领域涵盖了20个大类中的14个。包括农、林、牧、渔业研究机构20个,采矿业研究机构1个,制造业研究机构18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给业研究机构2个,建筑业研究机构3个,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研究机构6个,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研究机构7个,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研究机构117个,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研究机构11个,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研究机构1个,教育方向研究机构5个,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研究机构33个,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研究机构12个,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方向研究机构29个。长期以来,北京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一直是本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尽管在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部分科研机构改制为企业之后,北京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但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心和基础研究的主要区域,北京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依然在科技创新中承担主要任务,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依然稳固。2007年全市筹集科技经费989.7亿元,科研机构筹集经费406.56亿元,占全市筹集经费的41.1%,科研机构筹集的经费中有74.1%来源于政府资金。来源于企业的资金仅有10.79亿元,占科技机构筹集经费总额的2.7%。这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在北京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科研机构仍然处在主体地位,其所占份额已经超过四成,与企业筹集的科技资金基本相当,这种筹资结构是基于北京作为全国科技中心的特殊地位建立的。北京作为“国家科技极”,科技创新不仅成为推动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而强劲的发动机,对于全国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国家给予较多的科技投入是必然的。二是作为国家科技中心,北京的科技机构不仅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更主要的任务是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的主要是公共物品类技术和准公共物品类技术。例如基础研究、应用理论研究、针对特定技术领域开展的研究等,服务的对象是全社会或区域经济发展,这种研究内容决定了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金。三是科研机构的研究驱动力主要来自政府,一方面是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尚未真正融入产业发展领域,国家科技投入基本能够满足其科研经费需求,科研机构没有为企业服务的动力,所以科研与企业的需求处在脱节状态,这也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基本原因;另一方面,北京地区企业尚未完全形成依靠主要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的机制,企业在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尚未确立其真正的主导地位。所以就会产生企业技术创新规模与发展速度始终不能超过科研机构的现象。2007年科研机构科技内部支出为237.78亿元,有200.34亿元被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有26.59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的13.28%;用于应用研究项目经费支出为59.57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的29.73%;用于实验与发展项目经费支出为114.18亿元,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的56.99%。2.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创新联动效应日益突出北京地区的高校2007年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10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63.03亿元,占筹资总额的60%,来自企业的资金33.7亿元,占高校科技活动筹资总额的31.9%。与科研机构相比,高校从企业获得经费比例要高出许多,说明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方面的联系相对密切。从项目平均经费看,2006年北京高校共立项课题39235项,实际课题费支出465595万元,平均每项课题花费11万余元,比同期科研机构项目平均经费低了许多。2006年,北京的科研机构课题立项18105项,课题费实际支出1391452万元,平均每个项目经费76万余元,是高校该指标的6倍多(见表4)。从科技立项数量来看,高校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从每个项目所享受到的经费来看,科研机构明显强于高校。这一经费支出的比例结构恰恰反映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在经费使用上的差异。表4不同执行部门科研经费支出状况和科研立项数量(2006年)2007年高校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为86.93亿元,其中有47.66亿元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占高校科技内部支出的54.82%。其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与发展研究项目支出分别为14.45亿元、25.27亿元和7.59亿元,分别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额的30.33%、53.02%和15.91%。高校科技支出结构与科研机构存在着较大差异,高校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经费显然比重较大,而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比率相对较小。科研机构则用于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比率较高。但是,高校近些年在技术创新产出方面有较大提高。一是技术交易量大幅增加,2008年上半年高等院校输出技术1567项,成交额9.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85%。二是与企业的科技联系越来越紧密,2008年上半年,高校输出到企业的技术为1181项,成交额为7.70亿元,占高等院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81.40%。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与企业的科技互动关系发展良好,2007年高校科技资金的32%来源于企业,尽管比重尚未超过政府资金,但是高校科技创新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还是较高的。未来伴随企业科技主体地位逐步确立,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潜力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3.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大幅提高尽管北京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不处于落后地位,但是与北京作为国家科技中心的地位要求相比,北京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高。尽管近几年在“科技北京”理念的带动下,北京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也有一定提高,但是与北京科学技术总体发展速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北京的企业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2006年,北京企业共筹集经费4321204万元,北京的各级企业单位共有科技工作人员213285人,人均科研经费达到了20.2万元。仅一年之后,由于北京市各级企业的科技工作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发展到277309人,增长了30%,而筹集经费4391936万元,比上年仅增长了1.6%,所以导致2007年企业人均科研经费下降到15.83万元。同时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也由2006年的114亿元,下降到了2007年的105亿元,换言之,中小型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的科研经费在一年间增长了26亿元。而这些部门的人均科研经费跟2006年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因此,2007年,北京各大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北京企业整体的科技投入水平的提高。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制造业领域,其项目平均经费不过155万元,远低于上海的平均值260万元的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总体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所占比例偏低。2006年北京大中型企业共计567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为217家,占企业总数的38.27%。2007年北京大中型企业共计606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为237家,占企业总数的39.11%,比上年略有提高。相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核心地位来说,这一比例还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尚未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二是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过低,并且还在下降,2006年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1.55%,2007年为1.2%,这一比例不足以支撑北京大中型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持续提高。三是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最具关键意义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所占比重还较低,2007年北京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为67801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34734人,占员工总数的5.12%。对于以适度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战略目标的北京来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比例过低,显然不足以支撑这一战略的实现。尤其是这一比例增长速度不高,从2004年的4.49%到2007年的5.12%,增长不足1个百分点,这也是北京市大中型国有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科技产出状况分析1.知识产品产出数量多、质量高,凸显“国家科技级”地位2006年北京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类企业共发表论文124415篇,出版科技著作7936种。课题立项86149项,其中属于基础研究的14019项,属于应用研究的22946项,属于实验发展的17446项。基础研究的项目数在全部项目中占了约16.3%。基础研究筹集经费占总筹集经费的6.2%,高于5%的全国同期水平。2006年全年,北京一个地方的论文发表数量就占了全国的13%。北京作为首都,其综合型大学的数量比任何省份都多,而且具有领先地位的学科比例很高。这些都为北京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06年,国家技术进步奖评选出了241项,其中北京占了64项,占全国的26.6%。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9项。可以说,在最高端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北京的质量是很高的,实力是很强的,成果是很丰硕的。这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北京在全国科学技术领域所具有的权威地位。从获奖成果所涉及的领域来看,涵盖了国防、能源、食品安全、农林牧副渔、化工、矿产、冶金、制造、软件、水利、卫生等诸多方面,其中很多已经不再仅仅服务于北京地方的生产生活建设,而是能够为全国所应用,使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北京带给人民的“知识红利”。更有不少项目,其需求是面向全国,目的是服务全国,体现了北京居于全国科技领域权威地位所担负的责任。从行业上来说,北京地区的科技成果中论文、专著仅仅覆盖了20个大类中的13个,在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等技术领域,北京还没有涉足。2.技术创新产出保持高增长态势北京拥有较强的科技承接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较多、质量较高、技术成果较多、创新环境较好。根据最新的统计,2007年北京专利申请量为31680件,比上年的26555件增长了19.3%;专利授权量为14954件,比上年的11238件增长了33.1%。其中,发明专利4824件,比上年的3864件增长了24.8%;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10130件,比上年的7374件增长了37.37%(见表5)。总体上,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均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较高,占到专利授权总量的32.26%,这大大高于上海13.31%的水平,说明北京的专利质量相对较高。表52006~2007年北京地区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但不容忽视的是,与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比,北京的专利授权总量还不够大,与上海有一定的差距。从授权量看,上海的专利授权量是北京的1.64倍,尤其是与产业化联系更为紧密的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上海超过北京1倍还多(见表6)。尽管北京的专利授权量与上海差距在缩小,但是作为国家科技中心,北京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专利授权结构上看,上海企业是专利授权对象的主体,授权对象总量的62.84%为企业,而北京仅为38.26%。尤其是享受大量政府资金投入的科研机构,其专利授权量仅占北京市授权总量的10%,这与其比重40%的资金投入相比很不匹配。提高科研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应该成为未来促进北京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内容。表62007年北京、上海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3.技术辐射能力稳步提升,国家技术交易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北京对周边以及其他地区的科技辐射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技术交易是评价辐射能力的主要指标。2008年上半年,北京技术市场在“十一五”规划全面启动、前期工程逐步实施的大好形势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实现了北京技术交易的飞跃。(1)北京输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显著增长。2008年上半年共成交技术合同22088项,比上年同期增长10.21%;成交总额629.54亿元,增长93.39%,相当于上年全年成交总额的71.3%。其中,流向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成交总额的比重为24.65%,流向外省(市、区)占48.32%,技术出口占27.03%,呈“二五三”格局。实现合同数14059项次,实现成交总额212.20亿元。从输出技术特点看:一是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2008年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倍,相当于上年全年的71.3%。二是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2008年上半年出口技术为539项,成交额为170.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3倍。三是高等院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输出到企业的技术占八成。2008年上半年高等院校输出技术为1567项,成交额为9.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85%。其中,输出到企业的技术为1181项,成交额为7.70亿元,占高等院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81.40%。四是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迅速。2008年上半年专利技术合同成交325项;成交额为43.97亿元,比上年增长近4倍,占上半年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6.98%。从技术流向看:输出到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输出到本市的技术为10552项,成交额为155.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8%,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比重为24.65%。输出到本市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输出到外省(市、区)成交额5亿元及以上的有16个省(市、区)。其中输出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技术为344项,成交额为65.33亿元,居首位。辽宁、山西、河北分别为第二、三、四位。吸纳北京技术的前四名都是环渤海技术联盟中的省份,证明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的成立,不仅使联盟中的成员互相扶持、互相促进,还活跃了邻近省份的技术交易活动。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是输出技术的主要形式。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为257.72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总额的比重为71.21%;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为33.36亿元,占9.23%。2008年上半年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多,占全市技术合同总额的比重为27.03%。(2)北京吸纳技术规模越来越大,国家技术交易中心地位初步确立。从吸纳总量上看:北京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稳定增长,吸纳本市技术占四成。2008年上半年北京共吸纳技术13899项,成交总额为365.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17%。其中,吸纳本市技术10522项,成交额为155.19亿元,占北京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42.46%;吸纳外省(市、区)技术2519项,成交额为28.04亿元,占7.67%;进口技术858项,成交额182.28亿元,占49.87%。从吸纳技术特点上看:①吸纳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2008年上半年吸纳本市技术成交额155.19亿元,占北京吸纳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比重为42.46%。其中,电子信息领域技术成交额为80.54亿元,占吸纳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51.90%。②技术开发为吸纳外省(市、区)技术的主要形式。2008年上半年北京吸纳外省(市、区)技术开发合同1335项,成交额为15.62亿元,占吸纳外省(市、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55.71%。(3)国际技术贸易成交额快速增长,北京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08年上半年,北京共成交技术合同25528项,比上年同期增长13.88%;技术贸易总额达859.57亿元,增长61.03%。其中,国内技术贸易合同24131项,成交额为507.15亿元,占北京技术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9.00%。国际技术贸易成交额为352.42亿元,占41.00%。国际技术贸易合同成交额为352.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96%。国内技术贸易成交额占北京技术贸易总额的59.00%,国际技术贸易成交额占41.00%。同时北京技术输出占北京技术贸易总额的八成。这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的中心城市,其辐射范围已经不仅限于国内,而是在主要服务于国内的同时,已经成为国际技术交易的节点。[2]四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1.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组织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一直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它对于北京经济的意义不仅限于其行业自身的就业吸纳、增加值贡献或者上缴税收等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高新技术产业是北京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能够组织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是对开展区际分工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在任何阶段的经济增长都是靠少数主导产业的迅速扩张实现的。主导产业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诱导出新的生产函数,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以其较强的关联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基于不断的科技创新,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保持高速发展,不仅其行业自身已经成为北京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增长点,同时,其自身不断分蘖生长出的新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基于高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0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725.1亿元,比上年增加了近20%,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是,在北京经济保持总体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2005年、2006年、2007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对比例增长放缓,200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的7.3%,2006年占7.8%,2007年占7.7%。与2006年相比,2007年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降低了0.1个百分点(见表7)。其中,国际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明显的萎缩。由于该行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近40%,比重很大,所以该行业增速的放缓已经拖累北京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2.现代服务业已经超过服务业总价值的85%,从传统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转型进入关键时刻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同时又是地区经济的中心城市,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自从1995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当年GDP的50%以来,北京开始从生产制造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个转变已经基本完成。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42.6亿元,比2006年的5580.8亿元增长了20.8%。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当年GDP的72.1%。北京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地区GDP70%的城市。同时,2007年对于北京的服务业发展来说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为2007年北京的现代服务业首次接近地区生产总值的50%。2007年北京地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4672.9亿元,占当年9353.3亿元GDP的49.96%,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见表8)。二是因为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长期以来依靠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拉动的增长模式正在改变。三是因为在现代服务业中基于高新技术的服务业和由高新技术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防水漆项目评估报告
- 2025年中国缩合葡萄糖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中国西班牙传统木扇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麦芽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河南饮料及茶叶零售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数字绘画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橡胶手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保温隔热板粘结剂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应急资源调查报告3全
- 2025年实木柜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智慧教育 云平台建设方案
- 精雕JDPaint快捷键大全
- 灯泡贯流式机组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培优补差记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 DB61∕T 5006-2021 人民防空工程标识标准
-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 产品结构设计(课堂PPT)
- 第九课_静止的生命
- 尖尖的东西我不碰(课堂PPT)
- 工程勘察和设计承揽业务的范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