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背景下的大思政建设:从政策到实践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着政策运行不到位、课程目标体系理解不全面、教师观念转变不理想和课堂教学创新不足等系列问题。系统推进和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运行机制;加强思政内容整合,构建育人合力,建立纵横相联、内外一致的课程框架体系;促使教师在思想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关键性转变;精心组织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深度打造创新、趣味、灵动的思政课堂。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运行机制课程体系教师发展课堂教学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整体推进,课程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同时也暴露出政策运行不到位、课程目标体系理解不全面、教师观念转变不理想和课堂教学创新不足等影响变革持续深入的系列问题。运行机制是思政课一体化政策顺畅下达和有效落实的基本保障,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是政策具体化表现形式和协同育人知识载体,教师是课程政策实施的关键主体,而课堂教学实践则是学生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主要阵地。四个方面以党和国家思政育人政策为准绳,紧密相联,互相依托,共同发力。日前教育部再次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亟待深化的改革要求,更需要我们从政策运行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构、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实践等四个关键维度,重新审视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速推进一体化思政课程深度改革进程。一、进一步完善思政课一体化政策运行机制政策运行机制涵盖了政策制定、实施、反馈和评价等各个不同环节,是一个系统运行过程,任何一环缺失和弱化,都会影响政策运行效果。目前,一体化课程政策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理解不透彻、机制不灵活、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健全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政策运行机制,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政策的理解,保证政策落实和化解各方利益冲突,有效推动课程改革进程。1.加强政策编制过程中一线教师的话语权。目前政策制定的话语权,大多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专家身上。一线教师政策制定话语权缺失,直接导致政策在基层运行时难以形成与上级要求一致的行动。为让政策制定更为合理以及后续执行更加顺畅,必须考虑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组成,加强政策编制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形成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一致共识。一定资历的一线思政教师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了解中小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能给政策制定带来更符合实际的建议。在一体化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经过行政部门、高校专家和中小学思政教师的充分酝酿、沟通和研讨,综合各方面意见和思路而达成共识的政策,也更接地气和受欢迎。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策理解共识。大多数教师是通过政策文本的学习、宣传、解读了解具体内容和操作要求的,政策运行中部分学校教师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消极抵制行为。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逐步改变教师现有思想观念,促使一线教师形成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和共识。政策宣传工作不能停留在文件解读和诠释层面,应该让教师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做的程序和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政策宣传对象不仅要覆盖教育内部、学校、思政教师和学科教师,还应涉及社会各界人士,以达成社会共识,从而形成良好改革氛围和政策运行生态。3.建立内外联动的课程实施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尽快建立政府搭台、地方统筹、学校组织、各方参与的社会联动机制,切实为学校思政课程一体化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共建生态。各学校内部要指定一位思政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权威人士”,可以作为“课程协调人”角色出现并承担课程运行具体责任。各学校之间要建立一个联系协调机构和运行机制,负责各学段之间的联系、商洽、协调,彻底打破大中小学思政教学各自为政的局面。4.因地制宜,鼓励一校一策个性实施。现行政策的运行,具有统一性、强制性特点,灵活性和个性化不足。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学校一定政策执行自主权和主动权,鼓励一校一策个性化方案实施,让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整合相关资源,自主寻找变革实践切入点和契合点。在统一要求基础上,允许各地各校因地、因校、因人制宜,适当改变相关内容和要求,增加政策执行灵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校和教师创新性开展一体化课程实践是目前当取之策,也是符合规律的做法。想当然的“一刀切”式粗暴管理方式,并不能提高课程建设整体效率和效益,反而可能适得其反。5.完善评价机制,保障政策良好运行。评价机制是一种价值导向,可以起到及时评估政策运行情况,调节政策运行进度,保障政策运行效果的作用。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加紧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政策运行的专项评价、激励、表彰机制。这是影响课程变革深化和持续推进的重要因素,需重点加以关注和改进。首先,评价激励机制对象不应局限于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被纳入评估和激励机制中来。这样有利于促使教育行政部门与领导身体力行投入改革,发挥应有指导作用,形成团结一致的正向变革力量。其次,要进一步畅通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让政策执行主体和一线教师能够及时将政策运行和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上达,形成上下统一的意见、建议和对策。再次,要用好问责利器,进一步完善涉及各方力量的退出机制,对于政策执行和指导不力的部门应进行问责与追责。二、统筹构建立体式课程育人体系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因循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在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统筹兼顾整体与局部,努力做到目标统一、力量聚合、内容循序,从而建构起以课程目标为引领,纵向学段衔接,横向课程协同,显隐教育一致,“纵横相连、内外一体”的立体式课程育人体系。1.全面把握一体化思政课核心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意识形态性,表现为国家意志或政党纲领,“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方案》中的目标突出了政治属性,强调依循学生认知规律、学科知识规律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念、政治素养。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应该包括各学段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学科知识能力体系两个方面,且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偏废。思政教学是以学科知识落实为基础和依托来实现育人本质的。不能只强调价值观念目标而忽略学科知识目标的构建,否则会让思政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可能是目前解决教师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的关键症结,也是提振教师信心走出实践困局的重要指引。2.整合一体化思政课主体内容。“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一体化思政课内容整合要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从现实问题出发,遵循社会动态发展规律,关注不同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差异规律,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衔接中螺旋上升。首先要注意学段和学级之间的差异问题。“只有当我们对人生各阶段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出现的一般序列、前因后果有较为清晰认识以后,才有可能从实际意义上来谈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在一体化课程内容设置中,既要把这几个学段都铺陈好,也要把握各学段内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差异性存在,否则同样会造成衔接不足的情况。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与共性问题。思政课内容整合与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共性统一的要求,也应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知识与素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研习和探究。目前思政类课程教材内容过于强调共性要求,如果不采取一些个性化或选择性的内容和做法,恐怕难以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再次要注意知识掌握与思想成熟是否同步问题。列宁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人的是非观念形成和思想成熟,认识能力和价值判断增强,都是一个螺旋渐进过程,需要时间去实践、体会和凝练,并不像知识授受一样来得直接。知识掌握较为简洁快速,而思想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积淀和长期熏陶。3.整体构建纵横相联的协同育人体系。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变革与实践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单向线性逻辑思路,而应从大思政格局进行系统整体思考,进一步破除区域、校际、学段之间边界隔阂,搭建良好的交流沟通、互学互助平台,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统筹课内外教育资源,建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协同育人体系。现阶段无论是从课程建设角度还是教学变革层面理解,都要重点思考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要实现大中小学学段内容纵向贯通。一体化课程建设要求各学段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一以贯之。学科课程内容安排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科知识逻辑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突出各学段学习重点,有针对性破解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充分体现学段间和学段内有序衔接,形成系统课程教材内容体系。二是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横向互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但在实践中由于过度强调了学科课程的思政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硬植入零碎思政内容,导致学科课程教学变成了思政课程教学的翻版,也引发学生不满和学科教学质量下滑。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守好各自一段渠并协同发力,显得尤为重要。三是要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融合。显性课程对学生思想教育影响较为直接,而隐性课程则因为其影响具有间接性而容易被忽视。事实上学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就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甚至这种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物质在空间上可以搬动,可以转移,信念和理想抱负却不能像物质一样随便取出或放入。”一体化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加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成长的物质、精神、心理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施加影响,让学生思想价值观在一个全方位的思政育人环境中得以形成、净化和升华。三、全面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与育人方式“一个民族的整个社会、政治命运仰赖于真正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实现有赖于明智的引路人。”作为新时代教师不仅肩负教育本职责任,还要有国家、社会、人类命运的深远思考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抱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从教学理念和育人实践上进行深度转变。1.思想上从“守土为本”走向“拓疆衔接”。思政教师要主动了解上下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等,加强与各学段的联系、衔接,全面把握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和自身教学所处的地位。积极参与学段内学级之间教师的沟通,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公开课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分享,厘清各年级之间的重点、难点,做好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教学。加强对学科教师课程思政的指导与交流,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行同向的育人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2.理念上从“知识授受”走向“培根铸魂”。教师知识观改变和正确育人观形成,对于“一体化”课程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人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更应体现于精神丰盈和心灵滋养。在保存和记忆知识的教育中,人的内心并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我们要尽量改变一方面轰轰烈烈进行包括净化灵魂在内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深陷应试为目的的知识教育泥沼中无力自拔的尴尬境地,让教育回归它的育人质朴样态,实现育德与育才的高度统一。3.学习上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获取”。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开展,使得中小学一线教师有了与专家对话的机会。但由于中小学教师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和对专家权威的敬畏,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目前随着课程变革的进一步推进,许多陌生教育教学概念层出不穷,如项目化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并无本质上区别,这给一线教师造成了很大困扰。思政课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学习局面,学会主动出击,充分利用现有各种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平台,把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熟悉各学段思政课建设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广泛获取丰富思政资源来充实自己,增强自身参与思政课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能力。4.方法上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灌输式教育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灌输作为一种外界的强制输入,违背接受者认知与心理发展规律。事实上,灌输教育一直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灌输“不仅体现了原则性与方法性的统一,而且归根到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重要论述。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看,放弃灌输教育,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学习、专题研讨、实践研学等系列方法,收效依然甚微。因此,关键问题不在于灌输教育方法本身,而在于灌输教育缺乏针对性、精准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需求。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灌输理念,创新灌输手段,将“大水漫灌”式教育转向“精准滴灌”,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满足学生内在需求来获得认同,从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效果。四、深度推进思政课堂教学实践创新课程改革是手段和途径,学生发展是根本目的,课程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于唤醒内在人性善良,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观念等方面深度思考,从而形成思想上认同和实践上跟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方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我们应该着力打造一种还学生为主体,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灵动性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亲”起来。1.创新的课堂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经过详细审查和批评的观点较之于从未受过质疑的观点,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前者。即便某种观点带有无可辩驳的真理性,讨论、审议与接受仍会使这种观点具有强大生命力,而不至于成为只限于记忆的教条,导致缺乏为之采取行动的兴趣和动力。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有些教师往往以自己教学逻辑取代学生学习逻辑,以自己的问题取代学生的困惑。问题是创新教学的起点,思政课中要尽可能避免只教结论和结果,应注重分析事物来龙去脉。如不唤醒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意义思考,就不可能让学生获得对政治上认同和信念上一致,也不可能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课堂中要围绕所教知识为学生多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用问题聚焦学生兴趣点和注意力,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2.趣味的课堂要走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习惯了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教材在手就有了教学的依据,学生也有了学习的依从,但教材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异位妊娠教学查房的护理
- 文化娱乐行业假期管理
- 公司活动灯具租赁合同
- 校园资产使用规定
- 绿色环保工艺指南
- 萤石矿建设延期协议
- 互联网医疗平台网络部署协议
- 产权过户协议样本
- 通讯设备租赁协议样本
- 液态食品罐体清洗服务协议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A卷)及答案解析
- 小丑电影课件教学课件
- 广发银行广告合同
- 安全与急救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电动车棚消防应急预案
- 三甲级综合医院绩效工资分配与考核实施方案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考试答案(参考)-3
- 期末考试-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 潍柴动力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