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三复习_第1页
必修三专题三复习_第2页
必修三专题三复习_第3页
必修三专题三复习_第4页
必修三专题三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背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峻。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目标:实现民族独立,推动中国近代化

鸦片斗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A.抗击外来侵略,疼惜传统经济B.加强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D.大力发展教化,维护传统文化【解析】选C。本题关键信息是题干中“新课题”的“新”字,因此A的“疼惜传统经济”、B的“加强集权统治”、D的“维护传统文化”都不是新的内容,都不对。只有C符合。“近代文明”是指民主、工业与启蒙思想等,这对中国来说是新的。近代中国的时势不行能给民主观念人物供应培育某种观念所须要的足够时间与志向的心境。他们必需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转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合B.具有猛烈的爱国色调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解析】选B。题干材料分别反映了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信息,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状况下,民主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故选B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产生与中国国情亲密相关,A项错误;引入国家既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大,D项错误。1840年以来的几种社会形态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民主主义革命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任务:反帝反封建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

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发展生产力近代中国(1840—1949年)思想解放的三个阶段1、从鸦片斗争至甲午斗争(1840-1895年)主角: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主见:“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点: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事务:(1)地主阶级学问分子探究救国道路。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2)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近代化史观中国近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1、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小农经济起先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3、思想---科学化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4、生活---城市化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

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对第一次鸦片斗争起先的西方挑战的最理性的回应”,其主见“是晚清以来的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近代化方案”。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强大,除了他们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工业。因此他认为,中国要想富强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而且应当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在后期的《海国图志》中他留意介绍和评价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如赞扬美国国家总统非但不世袭,且每隔四年由民选举的制度,“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在介绍议会制度时指出“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渭周乎”。放在当时来看,对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赞扬更是极具胆识与远见的。

确定方面---1、反侵略立场,爱国主义思想。2、推动中国近代化开探讨、学习西方之先河。不足----1、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动机是一种传统的忠君思想2、内容:带有天朝大国的观念--未全面相识西方3、实践:甲午斗争失败

林则徐、魏源首倡的“新思潮”所起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A、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B、介绍西方的先进科技C、启迪人们探究救国道路D、引导人们了解外部的世界C张之洞曾说:“今日五洲各国之交际,小国与大国交不同,西国与中国交又不同。即如进口税,主子为政,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由此,他主见A.取缔列强特权,实行闭关锁国B.清除外国力力,推翻清廷统治C.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改革D.抵抗列强干涉,维护国家主权【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如进口税,主子为政,中国不然也。……各国所无也”说明张之洞相识到弱国依靠国际法是难以免遭强国欺凌的,只有自强,方可借国际法与强国论争,以维护国家的平安和利益,故选D。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行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A.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C.符合当时的国情D.是志向的救国方案【解析】选C。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材料更多地是强调“中体西用”的适用性,即中国的当时国情只有“中体西用”才适合,故选C。评价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疼惜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应,削减对外国依靠。……培育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须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育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化(新学)、新式军队(满清爽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沟通、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洋务运动史》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结果:甲午斗争中国失败作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推动民族工业发展;在确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经济、军事侵略。“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这说明张之洞以上举措的主要作用是A.变更了思想观念 B.维护了清朝统治C.建立现代教化体制 D.民主共和思潮兴起【解析】选A。据题干信息可知,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期,创办新式学堂,这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选A。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1895-1919年)主角:资产阶级主见: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比较阶级属性相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具体主见不同:维新派要求保留清王朝,主见改良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见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评价:爱国性--救亡图存;启蒙性--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君权;进步性--发展资本主义。

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形式上是新颖 的 B.方法上是激进的C.学术上是科学的 D.思想上是落后的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可知其理论动摇了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可谓“釜底抽薪”,其方法是激进的,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可知其理论是借旧瓶装新酒,赋新识于旧知,形式并不新颖 ,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学术上过于武断,并不是科学的,故C项错误;康有为变法理论批判了古文经学,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民权民主思想,其思想是进步的,故D项错误。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

“政治之本原……而仅披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及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李鸿章晚年之着着失败,皆由于是”,这则材料表明梁启超的什么观点A、根本目的是批判李鸿章的卖国倒戈B、根本目的是要求资产阶级维新派驾驭政权C、最终目的是要求光绪帝罢免李鸿章之类顽固派D、最终目的是宣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主见D1903年梁启超否定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主见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梁启超形成这种相识的缘由有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③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强④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见维新派思想缺陷“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自台湾事后(指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行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利用变法来抵制农夫起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启示: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懦弱性和妥协性,实行改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民主与科学含义民主:包括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制度,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同等、博爱等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自由、同等思想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科学学问,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新”

新领导: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扬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共同点是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平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全部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行”。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C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建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B.被赐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D.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学问,胡适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A错误,B正确。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②用特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D。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因而①和④是对的。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而②也对,而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因而③也对。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第6卷1号)这段话A.提倡以民权之说作为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B.主见以民主科学精神重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C.呼吁尊师重教,提倡细致学习D.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拥护民主和科学须要反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同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文化运动通过主见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这事实上是以民主和科学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一位学者评论说:“当时学问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沉没了的传统重现光线。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高校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B.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西方文化C.充分确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解析】选A。据题干“使不少被尘封或沉没了的传统重现光线”等信息,说明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有文化复兴的含义,B错误,A正确。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更之事出矣。——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变更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头,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燃眉之急;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当接受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探讨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当接受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似乎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认为新与旧不相容,旧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是西方的近代思想;接受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

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主动的主见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一塌糊涂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看法、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