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诉法第四编涉外程序保留的不合理性分析(2),民事诉讼法论文_第1页
新民诉法第四编涉外程序保留的不合理性分析(2),民事诉讼法论文_第2页
新民诉法第四编涉外程序保留的不合理性分析(2),民事诉讼法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民诉法第四编涉外程序保留的不合理性分析(2),民事诉讼法论文通过比照可知,涉外和非涉外诉讼程序在期间方面,主要具体表现出在中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一方提交答辩状和上诉状期限长短的差异上。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笔者猜想立法者可能是考虑到一方当事人不在中国领域内寓居,路途相比照较遥远,给予更长的答辩和上诉期限,便于其准备和提交诉讼材料。从外表上,该规定似乎具体表现出了立法人性化和公平性的特点,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感觉这样区分对待的做法有画蛇添足之嫌。理由如下:〔1〕民诉法82条第4款规定: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假如当事人距离法院较远,其亲身将诉讼文书送到法院的成本太高,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会选择邮寄的方式向法院递交文书。所以法条中的在途期间,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当事人把文书交给邮局盖上邮戳之后,邮局采用各种运输方式将文书送到法院之前,所花费在路途中的时间。从法条规定能够知道,只要是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把诉讼文书邮寄出去,不管路途有多遥远,花费在途中的时间有多长,法院收到文书后,仍然视为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完成了提交上诉状和答辩状的诉讼行为。即便一方当事人不在中国领域内寓居,诉讼文书消耗在路途中的时间也是要从法定期间中剔除的,扣除在途期间,实于法定期间外,附加在途时间之谓,学讲上称为期间之延展[4].因而立法者不必给予不在中国领域内寓居的一方特殊照顾.〔2〕还有学者以为在涉外民事案件中,由于语言的障碍、法律知识的欠缺,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情况不在少数。在这里情形下,若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寓居在法院所在地,其显然不受路途遥远之累,完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诉讼行为而无需30日的上诉期间与答辩期间[5].由于在涉外案件中,在域外的一方当事人一般情况下都会委托在中国寓居的诉讼代理人,由诉讼代理人代为施行上诉和答辩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也就没有给予其更长的上诉和答辩期限的必要了。再者,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讲,即便给予不在中国领域内寓居的一方当事人更长的期限是合理的,那30天的期限能否知足在中国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寓居的当事人的需要呢?答案:无疑是不确定的。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没有必要对涉外诉讼的上诉和答辩期间作特殊规定,这样既不会阻碍不在国内寓居的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还有利于实现民诉法法条体系的合理化和统一化,同时也能很好的贯彻同等原则的要求。2.送达民诉法修改前,关于涉外案件中诉讼文书的公告送达期间是自公告之日起满6个月,即视为送达,修改后将6个月的公告期缩短至3个月,而非涉外案件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由法条的修订和比照可看出,立法有将涉外和国内诉讼的某些制度统一化的趋势,使涉外案件当事人和非涉外案件的当事人在诉讼期间和其他程序权利上实现平等对待,而不因一方是外国人就给予特殊照顾,这样的修正不仅具体表现出法律规范的统一性和科学性,更有助于提高法律的权威和司法裁判的信服度。但美中缺乏的是,既然涉外公告期是3个月,非涉外公告期是60日,为何还要分别加以规定导致法条的重复。笔者以为,立法者已经对涉外期限作出修改,而且和非涉外期限几乎无差异不同〔尽管3个月和60日从严格意义上讲,实际天数可能会有不同,但几天的异同并不会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产生太大本质性的损害。〕故完全能够愈加干脆地将涉外的公告期合并到非涉外案件的公告期中,这样似乎更能具体表现出法条的简洁性和系统性。至于其他涉外案件诉讼文书的送达方式,鉴于民诉法第7章第2节是专门针对送达制度所作的规定,出于送达制度完好性的考虑,可将涉外案件中区别于非涉外案件的特殊送达方式归置于第7章第2节中,这样更能彰显法律规范的连贯性,逻辑构造也更严谨。〔二〕涉外程序中的仲裁仲裁是解决国际民事商事冲突中最为常见的方式,被称为准司法的解决方式方法[6].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切进入和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仲裁作为比诉讼更快速的纠纷解决机制,其在涉外经济纠纷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在立法方面,国家根据现实的需要,1982年民诉法〔试行〕在第5编第20章对涉外仲裁作了简单规定。1991年新的(民事诉讼法〕取代了1982年的民诉法,仲裁的内容规定在第4编第28章。现行的民诉法则把仲裁的内容规定在第26章中。我们国家于1994年8月31日通过了第一部专门规范仲裁法律关系的法律---(仲裁法〕。(仲裁法〕中有关涉外仲裁制度方面的规定汲取了我们国家涉外仲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历体验,同时根据我们国家详细实际,有选择地借鉴了外国的优秀立法成果[7].(仲裁法〕成为仲裁法律制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公布对充分发挥仲裁制度解决纠纷的效用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仲裁与民事诉讼的关系来看,仲裁属于社会救济,实行的是一裁终局的审理方式:诉讼是公立救济,以两审终审制为原则,所以二者在性质上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仲裁和民事诉讼在制度设置上理应有一定的衔接机制,在涉外案件中尤为如此。这在民诉法涉外程序中有详细具体表现出,但笔者以为民诉法中有关涉外仲裁的制度在(仲裁法〕涉外仲裁的十分规定一章中作详细规定似乎愈加妥当,毕竟民诉法主要还是以规范法院和诉讼介入人的诉讼活动为主要目的,以规范诉讼程序的运作为主要内容,所以将仲裁的制度设置在民诉法中异常突兀,有强烈的违和感.而且随着涉外贸易或经济纠纷的日益增加,民诉法中对涉外仲裁的粗糙规定,远不能知足实务的需要,但若要对涉外仲裁作更细致的规定,肯定会增加民诉法的条文,这样会使民诉法典愈加的臃肿。相反,规定在(仲裁法〕中会更合理而且符合逻辑。〔三〕涉外程序中的司法协助司法协助是指根据国家之间签订的双边协定、多边协议或者互惠原则,一国的司法机关根据另一国司法机关的请求,代为施行一定的诉讼行为或与诉讼有关行为的活动。司法协助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其在司法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协助内容的不同,可将司法协助分为一般司法协助和特殊司法协助,一般司法协助的内容包括代为送达诉讼文书、调查取证及其他诉讼行为;特殊司法协助主要是成认和执行外国法院的裁判和外国仲裁机构的裁决文书。1979年以来,我们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涉外案件大量增加。为了使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从1986年开场,我们国家相继与一些国家会谈缔结双边的司法协助协定或条约,使我们国家的司法协助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8].但能够明确的是,司法协助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民事诉讼活动中,如(中国刑事诉讼法〕第17条规定:根据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根据互惠原则,我们国家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能够互相请求刑事司法协助。讲明在刑事诉讼中也有司法协助的必要。固然民事司法协助和刑事司法协助在内容上有一定差异,但二者在运用的原理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刑事司法协助不仅包括我们国家和外国法院之间,我们国家和外国的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也包容在内,而且在协助的事项上更广泛些。笔者以为与其将司法协助的内容在民诉法和刑诉法中分开规定,还不如制定统一的司法协助规则,这样不仅能提升司法协助制度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成效,还有助于简化民诉法的条文保证其纯粹性。三、关于涉外诉讼程序立法体例的修改建议〔一〕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立法体例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民事诉讼立法体例,指的是立法有关整个民事诉讼程序法律所牵涉体系、内容、构造的编辑、布置、布局与规定。涉外诉讼程序相关法律制度在民诉法典中的分布、排列、组合,构成(民事诉讼法〕立法体例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观察世界各国有关涉外诉讼程序立法体例及法典编纂的现在状况来看,当前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立法体例主要存在三种形式:1.在民事诉讼法典之外制定独立的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法;2.采用分别编纂、共同规定的立法体例,也就是将国内民事诉讼程序与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分为不同的章节,分别独立编纂各自的内容,然后共同规定于同一个民事诉讼法中的立法体例;3.在民事诉讼法典中,不把涉外程序的内容单列成编,而是将其需要特殊规定的条款和国内诉讼程序的相关内容归置在一起,其他的适用国内诉讼程序的法律制度。我们国家民事诉讼法当前采用的是第二种立法体例,即将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作为整个民事诉讼法典的第四编,集中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固然对于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与国内诉讼程序是混合编纂共同规定于民事诉讼法中,还是分别立法、独立规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但是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日本新民事诉讼法〕、(韩国民事诉讼法〕等的立法体例及法典编纂的内容来看,均不包括也不牵涉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内容。(法国民事诉讼法〕采用的是将涉外内容和涉内的相关条款规定在一起的立法体例,只要(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把涉外诉讼的内容单独作为一编规定在法典中。〔二〕关于修改我们国家涉外诉讼程序立法体例的建议鉴于域外有些国家并没有把涉外诉讼程序的内容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典中,廖中洪教授以为我们国家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涉外民事诉讼的这种立法体例及法典编纂方式有不妥当之处,他给出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由于两种程序规定有众多方面的差异,从整个法典规定及其立法体例的角度上看,法典各个部分之间不仅很不协调,也很难协调;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涉外案件逐步增加,日益复杂,需要更详尽的涉外诉讼程序规则作为根据,现行法律就涉外程序的内容规定的过于简单、粗糙,但增加太多的涉外诉讼程序条款,会导致民事诉讼法在整个体例上显得庞杂与臃肿;第三,涉外诉讼程序作用的凸显,客观上为进行涉外诉讼程序的立法提出了时代与现实的要求.笔者也觉得单从当前的民诉法中涉外诉讼程序这一编的内容来看,实在没有必要单独列成一编,民诉法将各种诉讼程序的内容杂糅在一起,显得混乱没有逻辑性,条理也不是那么清楚明晰。但廖教授主张将涉外诉讼程序的内容从(民事诉讼法〕中分离出来,制定单独的涉外民事诉讼法,笔者不能苟同或者讲暂时不赞成。首先,固然我们国家的立法技术有了很大提升,社会法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总体上我们国家的立法水平还不是很高,想要制定一部全新的涉外民事诉讼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无不受制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人文环境状况以及历史传统等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的提高,涉外案件逐步增加是事实,但制定单独的涉外民事诉讼法的机会还未成熟。再者,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需要宏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国家应该将主要精神放在主要的部门法的建设和完善上,十分是在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的大背景下,更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总之,笔者以为现行民诉法应删除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十分规定这一编,不是另起炉灶制定单独的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法,只需要把保存的条款规定在民诉法其他章节以及其他法律之中即可,这才是符合我们国家国情的合理可行的做法。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廖教授的建议是可取的,也是法治进步的客观要求和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国家现行民诉法构造上分为四编,包括第一编总则、第二编审讯程序、第三编执行程序和第四编涉外诉讼程序的十分规定。根据立法的一般原理,法典应由总则、分则及附则三部分构成。就现行民诉法典的外部体例架构来看,很难确定第四编涉外程序的规定是属于分则还是附则的内容。而且通过观察第四编有关内容,部分法条规定与总则的相关条款是重合的,具体表现出了立法粗糙的一面。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只是由于一些特殊因素而需要特则,本来能够分别规定在相关条款中,不一定独立成编.故笔者以为我们国家民诉法的体例布置欠缺科学性,应删除第四编对涉外程序的规定,详细理由上文已作详细阐述。这是完善社会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法治建设的必经之路。希望能对以后民诉法的进一步完善奉献绵薄之力。以下为参考文献:[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条文讲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407.[2]吕方。论国民待遇原则[D].河南:河南大学,2018.[3]王福华。协议管辖制度的进步和局限[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6〕:164.[4]曹伟修。新民事诉讼法释论〔上册〕[M].台湾:台湾金山图书公司,1978.476.[5]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